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试卷(五月)2024(考试时间共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温馨提示:请每一位考生把所有的答案都答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一、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喧嚷(xuān) 翩然(piān) 龟裂(jūn) 天衣无缝(fèng)B.砾石(lè) 脑畔(pàn) 闭塞(sè) 人情事故(shì)C.缊藻(yùn) 稀疏(sū) 归省(xǐng) 叹为观止(guān)D.迁徙(xǐ) 争讼(sòng) 却难(jié) 销声匿迹(mì)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玫瑰先长刺,后开花,人也一样,接纳缺点才能______绽放。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刺,因而悲观绝望,认为浑身缺点的自己不会______良好品行。于是他们疏于______放弃浇灌心中的花朵,不再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最终导致一生庸庸碌碌、______。A.完全产出同时无所作为 B.完美产出甚至无所不为C.完美产生甚至无所作为 D.完全产生同时无所不为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都说千山山清水秀,到那里一看,果然名不虚传。②如果说奇峰是千山的奇观,那么漫山遍野的松柏则是千山奇观中的奇观。③千山松柏苍翠,林木茂盛,它们或昂首挺立,直上苍穹;或老枝纵横,盘根错节;或小枝纤细,匍匐山岩。④百年以上的古松有万余株。A.“山清水秀”“漫山遍野”“昂首挺立”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B.句③中的“它们”指代的内容是“奇峰是千山的奇观”。C.句①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都说”删掉。D.“千山植被覆盖率在95%以上,其中松树占林木植被的40%,”这句话适合接在句④后。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4分)(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我们学过他的《春》《背影》。B.《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成长史,学前自由生活→三味书屋读书→南京求学→仙台学医→弃医从文→回国教书,它生动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D.《红星照耀中国》共12章,全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2)名著阅读(2分)班级要开展《红岩》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阅读记录单。阅读记录单专题探究读书方法(建议)内容呈现阅读记录关注人物精读______轻轻抱起“监狱之花”,把深切的爱意,和那些自己未必能实现的理想,尽情灌注在幼小的花朵上:“孩子,心爱的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她连连亲着“监狱之花”的脸,又爱怜地凝视着孩子亮晶晶的眼睛,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孩子啊,快点成长吧!叔叔娘娘们将举起这面红旗,去参加战斗,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红岩》节选)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1)________(人名)慈爱、坚定的形象。关注情节圈点与批注“同志们太好了。这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红岩》节选)面对敌人的酷刑,“她”严守党的秘密,这是因为(2)___________。5.古诗文默写填空。(5分)(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诗经·蒹葭》)(2)____________,悠悠我心。(《诗经·郑风》)(3)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4)《关雎》中抒写了男子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诗文阅读(14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2分)【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乙】别严士元唐·王勃 唐·刘长卿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①南万里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日误儒生。【注释】①湖:指太湖。②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乙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愤懑之情。B.甲诗颔联是诗人劝慰友人之意,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藉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C.乙诗颔联从视觉、听觉角度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意境,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共赏江南美景的惬意心情。D.两诗都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都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都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选自《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③,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④,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秋⑤,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⑥,是固⑦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节选自《小石城山记》,有删减)【注释】①垠:尽头。②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③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④箭:小竹子。⑤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⑥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⑦固:通“故”。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为坻 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B.水尤清冽 回清倒影 (《三峡》)C.是二者,余未信之。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D.逾黄茅岭而下 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0.本文和《小石潭记》是姊妹篇,比较阅读两文,分析作者写景抒情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4分)三、现代文阅读(31分)(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材料一】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以及恐惧等多种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焦虑是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事情的不确定性,即对将来的不可预测,对前景的担忧,等等,是焦虑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在现实危机下的失落感和自我不被现实接纳时,人就会产生恐惧与焦虑,而此时人在心理上又会下意识地抵抗这种出现恐惧的行为,以免人的心理受到伤害,这就是人的自我防御(本能自卫),也是人下意识地自我保护。适度的焦虑会让人们的表现更出色,会促进和加强躯体和智力等各方面的表现,将有利于个体才能的发挥。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多数的自我防御对人的活动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带来负面情绪,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客观地接受自我的缺陷和不足。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任何人都会下意识地产生本能自卫。(节选自《战胜焦虑不拖延》,有改动)【材料二】人们常常感到,考试时产生了考试焦虑后,心情难以平静,身体坐立不安,大脑好像一片空白,知识的记忆在焦虑中受到了损害。那么,为什么考试焦虑会影响记忆力呢?因为人们完成一项任务时,需要付出“心理资源”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如集中注意力、努力思考、调动人脑中的记忆等。这种“心理资源”对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当人处于焦虑时,这种反应会大量占用“心理资源”,影响对记忆的加工效率,从而导致用来完成任务的“心理资源”人人减少。简单说,就是人的精力有限,对于考试的焦虑感会消耗自身的精力,让我们无暇应对接下来的考试。那么,考试焦虑真的只是考场上的绊脚石吗?研究者发现,高等程度焦虑的学生产生了与任务无关的担忧,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答题效率。中等程度的焦虑反而使学生产生对于学习的“警觉”,相比于没什么焦虑的学生,他们会更多地聚焦于任务,努力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避免产生错误,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这就像龟兔赛跑,没什么焦虑的兔子慢悠悠地行进,结果由于轻视并没有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相对比较焦虑的乌龟则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最后反成为赢家。(节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材料三】如果感到焦虑和不安,可尝试以下方法缓解焦虑:“吹气球法”。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缓缓地吸一口气,我们想象着手里拿着一个气球,慢慢地把气球吹起来。在吹的过程中,想象所有的压力、紧张、焦虑的情绪都充盈在这个气球里面。气球变得越来越大,然后“砰”的一声,随着气球的爆炸。所有的负性情绪都得到了完全释放。如果是紧张到无法入睡,则可以试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吸气的状态保持10秒钟,然后呼气停留20秒钟,去感知每一块肌肉的变化。每一个肌肉群从头到脚逐一进行,就可以实现肌肉群的放松,进而达到情绪的放松。做适量运动、听舒缓的音乐、关注当下、转移注意力等也都是缓解焦虑的不错的方法。人们常用听音乐来休息,解除学习疲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音响不宜超过60分贝,否则噪音会使头脑发晕,降低脑功能,尤其不提倡随身听。缓解焦虑的最佳方法还是要找到自己的“焦虑点”,行动起来,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那些让你焦虑的问题。同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关爱自己,让自己每天有事情做,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积极和家人朋友交流,保持联系,互相关心,丰富娱乐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接纳情绪,学会自我放松。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合理的,我们要学会去接纳它,认同自己,并试着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改动)1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恐惧等多种感受交织而成的。B.考试高等焦虑时会产生与任务无关的担忧,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答题效率。C.听音乐能解除学习疲劳,所以做作业或看书时可以通过听音乐提高学习效率。D.画线句使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又突出地说明了中等焦虑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1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补全下面的情境对话。(4分)小语:我最近一直感到很焦虑,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我该怎么办?小文:我理解你的感受,最近我们的学习压力确实很大。我认为考试前,应充分进行知识储备,让自己(1)____________:考试进行中(2)____________。有利于更好或超常发挥,取得满意的成绩。小语:嗯,我会适度调节的。原来适度焦虑也有积极影响呀!小文:是啊,适度的焦虑(3)____________。13.根据材料内容,补全下面对联的上联。(2分)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走出焦虑,收获精彩人生。(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7题。(9分)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14.选文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引出物候和物候学,请在下面的空缺处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2分)文章首先(1)____________。→接着指出(2)____________。→最后引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15.选文第⑤段列举了北京1962年花期与前后一年对比情况的物候记录,你认为列举这一记录的目的是什么?(2分)16.简要分析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3分)17.在“探究语言”环节,小语和小文就下面两段文字特点各抒己见,请你结合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将他们两人的理由补充完整。(2分)A: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B: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温、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小语:我喜欢A,因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语:我喜欢B,因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22题。(14分)灯祭迟子建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②父亲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③每年除夕,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④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⑤“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⑥“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⑦除夕夜,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光明。不仅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⑧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⑨年一过去后,新衣服就脱下来了,灯也收了,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心想: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⑩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⑪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⑫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⑬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我们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钱。弟弟把新家的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他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⑭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还有树,有时从树林深处传来鸟鸣。太阳极端明亮。⑮我们一边召唤着父亲回家过年,一边离开墓地。母亲推起自行车,哄孩子般地对父亲说:“慢慢跟着走,街上热闹,可别东看西看的,把你丢了,我可就不管了。”我心想:这回母亲要把父亲丢了,一定是丢到街上的酒馆了。⑯初三过后,父亲要被送回去了。我愿意请他回来,而永远不希望送他回去。天那么冷,他又有风湿病,一个人朝回走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⑰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⑱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⑲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⑳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选自《迟子建作品中学生读本》,有改动)18.阅读选文,填写表格。(4分)事件父亲赠灯(2)父亡灯灭(4)心情(1)炫耀自得(3)凭吊无尽19.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20.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21.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3分)22.吴伯箫在《灯笼》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小中见大。选文将所有情感寄托于“灯”这一小小物件,表现了怎样的大主旨?(2分)四、写作(40分)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1)读书就是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相遇。读书有知识探索的快乐,有思想进步的过程⋯⋯这样的体会,是读书人代代相传的精神享受,我们要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请将“从书本中____________”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法]雨果《悲惨世界》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用、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八年级语文质量测试(2024.5)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15分)1.(2分)A 2.(2分)C 3.(2分)C4.(4分)(1)(2分)B【解析】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2)(2分)(1)江姐(1分)(2)江姐有着执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她信念坚定,心向光明(1分)。(答案不唯一,仅供参考,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符合题意即可。)5.(5分)(每空1分)(1)白露未晞(2)青青子衿(3)豁然开朗(4)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二、古诗文阅读(14分)(一)(2分)6.D(二)(12分)7.D(2分)8.(4分)(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蛇”各1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2)山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显得更加奇特而坚实。(“嘉”“益”各1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9.(2分)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每处1分,断3处及以上不得分)10.(4分)相同点: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1分),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泻怨愤抑郁的心情(1分)。不同点:《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1分),《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1分)。【参考译文】【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显得更加奇特而坚实。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