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2023·揭阳、丰顺3月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纸币“交子”产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交子”()出处记述《续资治通鉴长编》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铁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993年),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宋史·食货志》真宗时(998—1022),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A.宋真宗年间流行于蜀地 B.系政府发行的交易凭证C.为解决铁钱困境而产生 D.超额发行引发信用危机2.(2023·广东精创预测卷)《东原录》记载,宋太祖整修丹凤门,儒臣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曰:“人家盖一个门楼,措大(五代时对读书人的蔑称)家又献言语。”即掷于地;《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每次将帅出征,太祖必设宴劳之,初命翰林学士预坐。阁门使(礼仪官)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遂罢之。据此可以推知北宋()A.专制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B.重文轻武的思想贯穿始终C.统治策略经历明显转变 D.武将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3.(2023·四川绵阳二模)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4.(2023·陕西汉中二模)史载,宋理宗时,吏人张洪在平江府有田一百五十六亩,分散为三十八段,佃户共二十五家;淳祐三年,常州无锡县学添置“养士田”近一百段,佃户五十余家,但每段土地多者七八亩,少者仅一角、二角几十步。这些现象()A.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B.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衰退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泛滥 D.助推了赋役制度的调整5.(2023·陕西宝鸡高三二模)北宋张载主张:政府将地主私有土地划分为“井”,每900亩分800亩给佃户,剩余100亩由获地佃户共同耕种,收获物全归地主;同时,政府任命地主为田官,管理原有佃户。这一构想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 B.根除土地兼并C.促进社会公平 D.复兴孔孟儒学6.(2023·12月广东省测评院基地学校高三分阶考)宋代租佃制下的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佃农与地主的依附色彩较轻。法律明文规定,佃农有权选择土地所有者签订租佃契约;签订租佃契约,必须遵循自愿原则;租佃契约履行完毕,是否续约,由契约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地主对客户不得有任何限制,客户起移也无须地主出具凭由;佃户对租佃契约约定以外的其他义务有权拒绝。这反映了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宽松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C.封建经济发展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7.(2023·浙江湖州学考模拟)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A.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8.(2023·浙江宁波联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9.如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10.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①916年建立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②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③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④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A.①契丹②党项③女真④蒙古B.①鲜卑②女真③蒙古④满洲C.①契丹②吐蕃③女真④满洲D.①鲜卑②女真③党项④蒙古11.《辽史·百官志一》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采取南、北面官制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B.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二、综合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的国有专营制度比汉、唐更为严酷。凡是主要商品,几乎都在国有专营之列,包括茶、盐、酒等资源性、必需性、暴利性商品。宋代公开允许官员经商,官员利用专营制度,以公之名,行私之实。公元前81年,汉代桑弘羊与众贤良进行过盐铁官营辩论,汉武帝采纳桑弘羊主张。宋代发起“延和殿廷辩”,王安石主张学习汉武帝。1069年,变法开始,打破原有三司分工,把三司权力集中起来,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十余条法令。其初衷就是尽可能多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富豪,缩小贫富差距。前者的目标会在短期内实现,长远看却注定失败,后者则从不会实现。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尽废新法,重用反对变法者,但反对变法者拿不出治理经济的方案。哲宗9年,重新启用蔡卞、蔡京等为首的王党,而前者是王安石的女婿,蔡氏将盐、茶完全实施国家垄断,不与民间分利,可以说王安石的后继者们把集权推向极致,并必然发生异化。1126年蔡京被罢官,极端的国有专营制度实施前后也正是北宋走向衰亡的过程。——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的经济主张及相应实践,并分析其主张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王安石变法是“成功的变法,失败的结局”这一观点加以说明。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2023·揭阳、丰顺3月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纸币“交子”产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交子”()出处记述《续资治通鉴长编》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铁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993年),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宋史·食货志》真宗时(998—1022),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A.宋真宗年间流行于蜀地 B.系政府发行的交易凭证C.为解决铁钱困境而产生 D.超额发行引发信用危机解析:根据“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993年),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可得出因农民起义而铁钱变少,于是使用交子。而材料“蜀民以铁钱重”“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反映出铁钱太重的弊端,因此用轻便的交子。因此材料反映出交子是为解决铁钱困境而产生的,C项正确;“流行”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项;交子是民间发行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信用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广东精创预测卷)《东原录》记载,宋太祖整修丹凤门,儒臣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曰:“人家盖一个门楼,措大(五代时对读书人的蔑称)家又献言语。”即掷于地;《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每次将帅出征,太祖必设宴劳之,初命翰林学士预坐。阁门使(礼仪官)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遂罢之。据此可以推知北宋()A.专制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B.重文轻武的思想贯穿始终C.统治策略经历明显转变 D.武将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解析:根据材料“每次将帅出征,太祖必设宴劳之,初命翰林学士预坐。阁门使(礼仪官)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遂罢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轻视文人,重视武将,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北宋时期一直坚守的治国思想,由此可知北宋的统治策略发生明显转变,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专制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排除A项;重文轻武的思想在发生变化,排除B项;武将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四川绵阳二模)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解析: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B项错在“化解”,排除;科举制并不能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陕西汉中二模)史载,宋理宗时,吏人张洪在平江府有田一百五十六亩,分散为三十八段,佃户共二十五家;淳祐三年,常州无锡县学添置“养士田”近一百段,佃户五十余家,但每段土地多者七八亩,少者仅一角、二角几十步。这些现象()A.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B.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衰退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泛滥 D.助推了赋役制度的调整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并且出现兼并所得土地越来越细小和分散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自由买卖频繁,使土地所有权呈现强烈集中趋势,由于土地所有权的频繁转移,就使兼并所得土地越来越细小和分散,租佃制得到发展,而这些现象正是生产关系变化的体现,A项正确;宋代小农经济得到发展,而非衰退,排除B项;材料现象体现了当时土地兼并严重,C项说法与材料现象相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赋役制度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陕西宝鸡高三二模)北宋张载主张:政府将地主私有土地划分为“井”,每900亩分800亩给佃户,剩余100亩由获地佃户共同耕种,收获物全归地主;同时,政府任命地主为田官,管理原有佃户。这一构想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 B.根除土地兼并C.促进社会公平 D.复兴孔孟儒学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激烈,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而张载主张政府将地主私有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佃户,只留少部分土地由佃户耕种后,收获物全归地主,体现了张载注重维护社会公平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和复兴孔孟儒学的内容,排除A项、D项;“根除土地兼并”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6.(2023·12月广东省测评院基地学校高三分阶考)宋代租佃制下的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佃农与地主的依附色彩较轻。法律明文规定,佃农有权选择土地所有者签订租佃契约;签订租佃契约,必须遵循自愿原则;租佃契约履行完毕,是否续约,由契约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地主对客户不得有任何限制,客户起移也无须地主出具凭由;佃户对租佃契约约定以外的其他义务有权拒绝。这反映了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宽松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C.封建经济发展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现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题干材料说到宋代租佃制下,佃农和地主的利益得到法律保护。从保护内容来看,A项有所体现,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是租佃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不是租佃关系出现的根源;C项说法符合史实,宋代租佃关系十分普遍,地主和佃农通过契约确定权利和义务,正是封建经济发展繁荣的产物;D项说法错误,租佃关系不能等同于雇佣关系。7.(2023·浙江湖州学考模拟)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A.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解析:D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不断攀升,庞大的军队规模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D项正确;图示内容仅有北宋军队数目的变化,不能据此说明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排除A项;军队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够保障对外战争的胜利,也没有改变当时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B、C两项。8.(2023·浙江宁波联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D项正确;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消除国家边防压力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B、C两项。9.如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解析:A据图中“会宁”“兴庆”和“临安”可知,反映的是金、西夏和南宋形势图,甲为金,乙为西夏,丙为南宋。当时金政权实行猛安谋克制度,故选A项;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的是辽政权,非图中的西夏,排除B项;实行“四等人制”的是元朝,非南宋,排除C项;金与南宋签订绍兴和议,丙国向甲国称臣,排除D项。10.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①916年建立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②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③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④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A.①契丹②党项③女真④蒙古B.①鲜卑②女真③蒙古④满洲C.①契丹②吐蕃③女真④满洲D.①鲜卑②女真③党项④蒙古解析:A契丹族于916年建立政权并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定都兴庆的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大定之治”发生在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蒙古族兴起后逐渐统一全国。故①②③④为契丹、党项、女真、蒙古,A项符合题意。11.《辽史·百官志一》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采取南、北面官制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B.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解析:C据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北面官制是政治制度,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C项;风俗习惯的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尖锐,排除B项;辽政权中契丹是统治阶层,无须与汉族官僚妥协,排除D项。二、综合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的国有专营制度比汉、唐更为严酷。凡是主要商品,几乎都在国有专营之列,包括茶、盐、酒等资源性、必需性、暴利性商品。宋代公开允许官员经商,官员利用专营制度,以公之名,行私之实。公元前81年,汉代桑弘羊与众贤良进行过盐铁官营辩论,汉武帝采纳桑弘羊主张。宋代发起“延和殿廷辩”,王安石主张学习汉武帝。1069年,变法开始,打破原有三司分工,把三司权力集中起来,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十余条法令。其初衷就是尽可能多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富豪,缩小贫富差距。前者的目标会在短期内实现,长远看却注定失败,后者则从不会实现。108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