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2023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2023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2023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2023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

球》(精读),《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略读)。《浪淘沙》(其一)描绘了黄河

气势雄伟的壮观景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云霄的豪迈气概。《江南春》描绘

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书湖阴先生

壁》描写了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

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青山不老》

讲述了一个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三

黑和土地》描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事情,体现了农民在土地

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对土地诚挚的热爱。

本单元旨在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

日常的行动。

二、语文要素

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关键句”

指能提示文章主旨、集中体现文章段落的主要意思及文章中心的句子。

2.学写倡议书。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格式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

一份倡议书。

要素分解

分类内容/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抓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思想

课文18.古诗三首(热爱自然)

感情

19.只有一个地球(珍惜资源、结合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

课文

保护地球)要观点的阅读方法

20*.青山不老(植树造林、造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

后代)主题

21*.三黑和土地(热爱土地)圈画关键句,概括主要内容

习作学写倡议书写倡议书,表达观点

梳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

语文园地会抓住关键句概括段落的

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信息

教法建议

1.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积累优美的语句,感受自然环境

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及美丽的环境对人情感的影响。比如:三首古诗分别生动地描

写了黄河、江南和庭院内外的美丽景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只有

一个地球》围绕“保护地球”这个中心意思,分别从“地球渺小一一资源有限一

-无法移居”三个方面讲了人类破坏地球的严重后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2.略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

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3.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要紧紧抓住阅读提示

或课后题来开展教学。如《青山不老》一课,阅读提示中提出了两个阅读任务:

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

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这一课教学,我们就要紧紧围绕这两个阅读任务开展。

第一个任务要找关键句,再联系前文。第二个任务也要找关键句,发现文章所要

表达的观点。

4.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18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教学重点)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搜集作者资料;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涯二

2.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浪淘沙》(其一)。

3.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教学过程

I谈话导入,揭示题目

1.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

黄河的咆哮,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

沙》(其一)。刘禹锡的《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2.课件出示作者刘禹锡的简介。

II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节奏划分并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指名朗读古诗。

(1)重点指导读好“曲”(qU)“簸”(bb),指导书写“涯

(2)思考:这是一首描写的诗。(黄河)

3.学生反复读诗,把诗歌读正确,读好节奏。

4.课件出示注释,结合注释,指导学生理解较难的词语,梳理每句诗的意

思。

5.学生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

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

家。

6.课件出示课文配套图片,借助图片理解。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黄河的雄伟、壮丽,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III探究诗句,体会情感

1.赏析前两句。

引导学生抓住“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等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黄河奔

腾汹涌的姿态。“万里沙”“自天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泥沙之多和黄

河的绵长。

2.赏析后两句。

通过了解相关的典故帮助学生体会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同到牵牛织女家”一句,诗人借用传说中张骞为汉武帝寻找河源时曾抵达

银河,遇到牛郎织女的典故,想象自己要迎狂风巨浪,顶万里黄沙,到牛郎织女

家做客,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4.朗读指导:读诗歌第一、二句时,语速放缓,语调沉稳有力,要读出黄河

之水天上来的气势。读第三句时,节奏可稍加快,语调转向激昂,第四句再转向

平缓悠长,读出其中的憧憬之感。

IV感知方法,积累诗歌

1.朗读诗歌,思考讨论:诗人是怎样写出黄河的气势雄伟的?

预设:(1)直接描写,写出长、弯多、沙多、奔腾不息等特点;

(2)由现实联想到典故,想象要迎狂风巨浪,顶万里黄沙到牛郎织女家。

2.拓展延伸:课件出示《浪淘沙》组诗的其他几首,赏析体会。

【设计意图】从课内到课外,加强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V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故事。情节合理,语言要生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莺”。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

3.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4.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

情感。

教学过程

I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课件出示优美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美景。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解读诗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4.课件出示作者杜牧的简介。

II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学生自主学习:默读《江南春》,说一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交流指导。

(1)描写的景物: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

烟雨。

(2)指导“莺”的书写,上面要写得扁平一些,为下面的“鸟”留出空间。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

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

蒙的烟雨之中。

【设计意图】学生圈景物、理解词语等,可以了解大概诗意。

m由景入情,质疑探究

1.师:听老师配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脑海中会浮现哪些画面?

2.过渡:前两句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城郭有村庄,色彩

有红有绿,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色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3.师:诗歌的后两句描写了什么?(雨景)

4.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课件出示时代背景。

师: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

留下了数不清的寺庙和众多亭台楼阁。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

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7.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借古喻今、忧国忧民

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体会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过程

I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导入:同学们,接下来咱们来学习第三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板书:

书湖阴先生壁)

师: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人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哪位同学来说

一说诗题的意思?(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2.课件出示诗人王安石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II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诗句节奏划分。听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配合读古诗,互相纠正。

4.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小组内交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5.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课件出示注释,引导学生梳理诗意。

(2)诗意: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

主人亲手种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

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6.理解诗意后,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读诗,出示注释,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主动学

习古诗,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m品读诗句,感悟情感

1.默读,抓住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

2.汇报交流:

(1)这首诗前两句写庭院景色,“净”“无苔”体现了庭院的干净整洁,“长

扫”体现了湖阴先生的勤劳,以静态描写为主,赞扬庭院环境的清洁幽雅;后两

句以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的美景联系起来,动静结

合。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

雅的感受。

(2)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与大自然

和谐相处。

IV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小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湖阴先生家环境的清幽洁净,院内、

院外的美好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寄托了诗人对闲适惬意生

活的向往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质。

2.课后作业:(1)结合诗歌,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给《书湖阴

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2)推荐阅读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

(3)建议完成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浪淘沙(其一)

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

奋发向上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概

江南春

江南风光有声有色有山有水动静结合

慨叹借古喻今忧国忧民

书湖阴先生壁

庭院景色静态描写

院外景色拟人手法动态描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适时借

助音乐与诗中的画面,使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

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古诗的独特魅力。

不足之处:

没有与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的内容联系起来教学。

19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明这个观点的。(教学

难点)

4.能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环保宣传标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

I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谜语导入:老师出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谜底:地球(板书:地球)

2.课件出示地球图片。

师: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

预设:地球很大。地球是一颗蓝色星球。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不是“地球”,而是“只有一个地球”(板

书:只有一个),这是为什么呢?读了课文,我们就能解开这个谜。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探讨关于地球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II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

(1)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注意:“资”是平舌音,“莹”“矿”“慷”“贡”是后鼻音,“篮”“滥”是前

鼻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慷慨贡献滥用枯竭目睹

2.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朗读。

m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细读课文,思考、回答: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2.讨论分段。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地球在宇宙中十分渺小且美丽。

第二部分(3〜4):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第三部分(5〜7):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第四部分(8~9):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IV探究文本,感受“可爱”

1.精讲第1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地球的美丽可爱)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可爱?

预设: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

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3)课文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地球,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她说明

了地球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4)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自然段。

2.精讲第2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地球在宇宙中十分渺小)

(2)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3.师总结:这一部分从两个方面介绍地球:一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二是

地球的大小,告诉我们地球十分渺小且美丽。

4.当堂检测:建议使用小册子“随堂练”中的基础练习的内容。

5.课后作业:(1)抄写、积累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建议完成第1课时的练习题。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本环节引导学生精读并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研究文本,

感受地球的美丽可爱,为下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2.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这一结论的。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I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丽可爱,谁能再来读读课

文的第1~2自然段?(指名读)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地球与我

们的密切关系的。

II抓关键句,梳理内容

1.精讲第二部分。

(1)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画出关键句。(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

限的)

(2)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懂了什么?

(3)交流讨论。

预设:人类破坏了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人们随意毁

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4)师总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它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地

球已经千疮百孔,这也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精讲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5〜7自然段,画出关键句。

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师: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预设: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

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也仅

仅是科学家们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

将别无去处。

(3)师:课文第5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师总结:除地球外,人类没有其他星球可以居住。

3.精讲第四部分。

(1)自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画出关键句。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地球的“可爱”与“容易破碎”?

预设: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裹着水蓝色“纱

衣”,它既是人类的母亲,又是生命的摇篮,既美丽壮观,又和蔼可亲,

没有它,就没有人类;说地球“容易破碎”,是因为地球的自然资源十分

有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毁坏,地球就容易被破坏。

(3)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预设:揭示本文中心,升华了课文主题,呼吁人们精心地保护地球,保

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师总结:这一部分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III回归整体,归纳特点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大量使用说明方法,使语言更准确、严谨、科学;运用修辞手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运用描写或抒情的语句,使表达更生动。

2.集体交流,感受课文语言准确、严谨、科学以及生动的特点。

预设: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

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

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的了,体现了语言的准

确性。

IV渗透德育,设计标语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

预设: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合理利用。

2.请设计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并与同学交流。

预设:(1)大地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2)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3)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由课内

延伸到课外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大语

文教学观。

3.当堂检测:建议使用小册子“随堂练”中和理解课文相关的题目。

4.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

(2)建议完成第2课时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可爱易碎不能移居

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按设计进行,抓住了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地球的

慷慨与无私、可爱与易碎,领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的道理。

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将相关的知识内

化吸收,实现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教师引导性语言过多,不够简练,给学生自主学习、体会的时间和机会不够

充足,课堂评价还应更加多样化。

20*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说说文中的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教学重难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I出示图画,兴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在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沉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的毕生

心血和执着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来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吧!(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II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创造的。

(2)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课文记叙了一位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义

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故

事。

(板书:创造奇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

方法。

III聚焦“奇迹”,感受伟大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

2.交流反馈。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

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抓住“十五年”“三千七百亩”等数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老人

植树的时间长、数量多。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

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

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引导学生抓住“如臂如股”“劲挺”“树去[J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体会

树的勇敢和坚强。

3.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呢?

(1)关注大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

①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结合图片及资料,了解晋西北大环境的恶劣。

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盘踞之地风吹沙起(相机板书:大环境恶

劣)

②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通过画面对比,发现大环境变化之大。

参天杨柳绿色的波浪粼粼的波光

(2)关注小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

①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利用关键词罗列老人的生活条件、每天的生活作

息。

生活条件:屋子简陋年老孤独

生活作息:早晨进沟上山,晚上抽袋烟睡觉。

②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概括“十五年”里发生的典型事件。

五位老汉离世;老伴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相机板书:小环境艰

苦)

③联系生活,展开推测:这十五年里还可能发生了什么?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

子里的小环境?

①交流点拨:作者用大环境和小环境侧面衬托创造奇迹之难。

②感悟“奇迹”的了不起,体会“老人”的伟大。

【设计意图】围绕''奇迹”设计阅读话题,层层递进。在丰富感悟的同时,

学习侧面衬托的写作方法。

IV交流研讨,感悟精神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先小组内讨论交流,后进行汇报。(结合学情可做如下引导)

(1)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觉得“不会老的”指什么?

预设1:结合文中描写青山的句子,抓语句谈体会:不老的是青山,因为

山上的树会越来越多,年年长大,常青常绿。

预设2:结合山沟大环境的变化谈体会:从山沟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如

今青山的环境越来越好,是不会老的。

(2)问题:这青山上的绿树,这绿色的奇迹,是谁凭着什么创造的呢?

预设1:老人凭着自己的双手,更是凭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创造的。

预设2:老人凭着要造福子孙后代的坚定信念创造的。

3.师总结:老人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仍坚持植树造林,

创造出了人间奇迹。“青山不老”中的“青山”,表面上是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

际上象征着老人的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

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无私奉献和造福后代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

去,永远“不老”。(板书:无私奉献、造福后代)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小组研讨交流等方式,结

合关键语句,逐层深入探究,感悟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深入

理解文章的主题。

4.当堂检测:建议使用小册子的“随堂练工

5.课后作业:建议完成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大环境恶劣

青山不老——创造奇迹--无私奉献造福后代

、小环境艰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教

学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的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重点突出。

不足之处: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

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

21*三黑和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能说出三黑是

怎样看待土地的。(教学重点)

2,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师: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

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课件出示作者苏金伞的简介。

n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同桌

交流。

2.自读课文,梳理思路,适当批注。

(1)边读边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极度欢喜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想象着麦籽儿躺在里面的舒适,

以及在地里茁壮成长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9〜12节):写三黑听到茶麦地里蛔蛔儿的叫声,回忆起从前。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对未来的展望。

第五部分(第15节):写三黑内心感到的幸福——“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2)请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小组交流汇报,合作互评。

预设:喜获土地;翻地耙地;忆逮蛔蛔儿;展望未来;心情甜蜜。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歌结构。通

过批注与合作汇报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梳理脉络。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走近三黑,感悟人物的内心,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在班级汇报中,通过

概括小标题、初步感悟三黑内心的丰富情感。

m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i.学习第一部分,感悟农民对土地的情感。

(1)默读课文第1〜3小节,想想: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是怎样看待

土地的呢?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书上。

(2)指名交流,教师指导。

预设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我从这节诗中可以看出农民非常喜

爱土地。这节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比作“旱天的鹅”和“水”的关系,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对土

地的热爱。

预设2:“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

一尝。”我从这节诗中可以看出农民非常喜爱土地,恨不得尝一尝每块

土。

(3)师总结:第1小节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比作“旱天的鹅”和

“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喜爱与依恋。第2、3小节写了

“农民一有了土地”恨不得尝尝土地的滋味,甚至想变成种子试试土地的温度,

表现出了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后的欣喜之情,甚至可以说土地就是农民的生命。

(板书:喜获土地)

(4)指导朗读,读出农民对土地的喜爱之情。

2.学习第二、三、四、五部分,感悟三黑对土地的情感。

(1)默读第4〜14小节,思考:①这部分讲了三黑的哪些事情?②三黑是

怎样看待土地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问题①,教师指导总结。

问题①:这部分讲了三黑的哪些事情?

第一件事:三黑认真翻地,把地耙得又平又顺溜,准备播种麦籽儿。指导概

括为:翻地耙地。(4〜8节)

第二件事:三黑回忆小时候逮蛔蛔儿的情形,现在他想招呼路过的孩子来自

己的地里逮蛔蛔儿。指导概括为:忆建蛔蛔儿。(9~12节)

第三件事:三黑展望未来。指导概括为:展望未来。(13〜14节)

随着汇报,教师适时板书。(板书:翻地耙地忆逮蛔蛔儿展望未来)

师总结:三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做了很多事:不仅翻地、耙地,回忆自

己小时候逮蛔蛔儿的趣事,最后还畅想美好的未来,看来三黑非常喜欢自己的土

地呀!

(3)交流汇报问题②,感受情感。

过渡:我们一起来看看,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他对土地的喜爱体现在哪

里。

①课件出示第4小节诗歌,引导思考:三黑是怎样翻地的?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师总结:三黑竟然这么认真、细致地翻地,连土疙瘩都要细细打碎,看来他

真的很喜欢自己的土地呀!

②课件出示第5、6小节诗歌,引导思考:三黑耙出的地是什么样的?

又平又顺溜、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简直是一张软床。

点拨: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耙”。

师总结:是呀,三黑耙出来的地像妇女们刚梳的头,又像一张软床,一连用

了两个比喻句,写出了三黑辛勤耕耘,把土地耙得非常平整、柔软,体现出三黑

对自己耙的地非常满意,表达了三黑对土地的喜爱。

③课件出示第7〜9小节诗歌。引导学生从三黑要把这么好的床给麦籽儿

睡上,感受三黑对庄稼的呵护与重视,接着想象麦籽儿睡上后生根发芽、丰收的

场景,体会三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与幸福感。

④课件出示第10〜12小节诗歌,引导学生对比今昔。

预设:小时候逮蛔蛔儿要挨骂;现在有了自己的土地,他想招呼路过的

孩子来自己的地里逮蛔蛔儿。今昔不同情形的对比,体现出三黑有了自

己的土地后满足、幸福的状态。

⑤课件出示第13、14小节诗歌,引导学生思考:三黑有了土地后有哪些

展望?

跟人合伙种庄稼,买头小毛驴送公粮、看闺女。

(4)感受三黑内心的幸福。

课件出示第15小节诗歌,生齐读,再次感受三黑内心无比的幸福。

思考: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的。

预设:这句话点明了中心。“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

了这一点。诗歌第一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喜悦的心

情,农民的心里甜;第二部分写三黑翻地耙地,把地耙得顺溜、柔软,让

麦籽儿睡上,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今昔的不同,

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

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

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蛔蛔儿也因为甜而叫得更欢了。(相机板书:

心情甜蜜)

(5)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喜悦、热爱与憧憬之情。

IV拓展链接,感情延伸

1.听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用横线画出体现农民对土地充满情感的句子。

2.交流: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土地是生活的根本;土地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土地保证了人们

的幸福生活...

3.结合对课文和“阅读链接”的理解,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脚下土地的新

感受。

预设:土地不仅养育了我们,还给了我们希望,今后我们要更加爱护它、

保护它。

4.师总结: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因获得了自己的土地

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

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板书: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5.课后作业:建议完成的练习题。

【设计意图】联系阅读链接,感受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获得

情感上的认同热爱每一片土地。

板书设计

喜获土地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工忆逮姻烟儿r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

<心情甜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

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三黑对土地的态度。在理解了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

学生对土地有了新的认识,对土地的情感也更加深厚了。

不足之处:

若在诗歌讲解前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会更真切地感受到以三黑为代表

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热爱。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学会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教学重点)

3.表达观点时,语言要简单明了,有理有据。(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I问题导入,引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这就注

定在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时,大家的观点也不一样,那么有了不同的观点或意

见时应该怎么办呢?(交流、沟通、协商……)

2.在协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有礼貌、说明原因……)

3.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一一意见不同怎么办。(板书:意见不同

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学生能够了解到当意见不一致时,必要的沟通与协

商是解决分歧的有效途径,同时对协商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II初读感知,明确要求

学生自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思考交流下列问题。

1.课本中给出的交际话题是什么?

话题一: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话题二:要路还是要树?

2.本次交际有哪些要求?

本次交际的要求:讨论时,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从这个角色出

发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听到不同意见,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m小试牛刀,提炼方法

i.课件出示课本中的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了解内容是什么,以及相关方面的人物都有谁。

2.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每个成员自选一个角色。(2)从这个角色出发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讨论结束后,总结一下协商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课件出示交际示例。

3.全班交流,总结方法。

(1)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2)尊重不同意见,讨

论问题时,态度栗平和,以理服人。(3)表达观点时,语言要简洁明了,有理有

据。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梳理总结或是进行适当的补充。(适时板书:尊重别

人换位思考态度平和以理服人有理有据简洁明了)

IV情景实战,落实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提炼了与人协商的几条方法,接下来咱们就用这

些方法演练一次。

1.教师创设情景,组织表演。(可以将桌椅摆成弧形,放上角色名牌,如“司

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等。)

(1)课件出示第二个事例,明确交流内容。

(2)邀请学生选择角色。(可以是课本外的角色)

(3)交际表演,教师担任主持人。

2.表演结束后,学生进行点评。

3.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给予肯定;如果存在比较共性的问题,也要指出;

再次对协商的方法进行总结强调。

板书设计

意见不同怎么办

尊重别人换位思考

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有理有据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借助第一个事例,让学生初试身手,选择角色,阐述看法,总结

协商成功或没有成功的原因。由教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感悟,不仅发挥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第二个事例,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相关角色,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交际积

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体验当中。

不足之处:学生参与的方式较少,有的学生在表演中有些拘谨,随机应变的

能力不太强,不能做到得体大方,还需多加练习。

习作:学写倡议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教学重点)

2.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教学难点)

3,能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分倡议书。

2.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教学过程

I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去实施,可以

写一份倡议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写倡议书。

II介绍倡议书,明确要求

1.倡议书的概念。

倡议书是个人或集体提出建议并公开发起,希望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开展某

项公益活动所运用的一种专用书信。

2.倡议书的特点。

广泛的群众性、倡议书的公开性、响应者的不确定性。

3.学生自由读教材,概括本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并归纳要点。

(1)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

(2)倡议书正文要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

m范文引领,明确写法

i.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习作范文,明确倡议书的格式。

2.全班交流,明确写法。

(1)议一议:倡议书与一般书信在格式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课件出示倡议书的内容和格式。

①标题:倡议书的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要能清楚地表达倡议的主题,

使阅读者一看便知。

②称呼:一般换行顶格写,有时也可以只在正文中点明,要写清楚向谁

提出建议。

③正文:

a.写清楚发布倡议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

响应,只有交代清楚发布倡议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

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行动。这些因素交代不清就会使人觉

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

b.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

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

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具体的倡议内容一般是分点分段说明的,这样写清晰

明确,一目了然。

c.结尾要表明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

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④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

署上发布倡议的日期。

IV剖析问题,提出建议

1.课件出示反映环境被污染、被破坏以及自然资源被浪费等现象的图片。

2.师: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你都发现了哪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

3.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①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处乱扔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不随手关灯;

无人看电视,电视还一直开着等。②学校里:乱扔果皮纸屑、浪费纸张

等。

4.师:面对这么多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5.梳理建议,有序表达。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每位组员至少写出一条建议;2.组长筛选出至少三

条建议;3.组长负责把建议整理在本上。

(2)评价:如果是单条建议,聚焦内容是否可行,是否与问题的分析相对

应;如果是一组建议,比较建议与建议之间的内容是否重复。

(3)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建议。

V列写提纲,完成习作

1.我们明确了倡议书的内容和格式,也探讨了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问题,确立提纲。

以浪费电为例,确立习作提纲。

'写清存在的问题(指出浪费电的现象)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缺乏节约能源

倡议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分点罗列)

\提出倡议和希望。

2.学习独立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并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I朗读优秀作品,共同欣赏评价

1.从学生作品里选出两篇优秀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师生共评。

(1)讨论交流:看了这两篇优秀作文,你发现他们写得好的地方是哪里?

(2)习作中还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如何修改呢?

(3)提出你的建议。

3.对比自己的习作,自行修改。

【设计意图】赏评优秀的学生习作,让学生既能肯定自我,增加信心,又能

通过全班合作交流与赏析增长知识,扩宽思路,学习别人的思考角度,掌握习作

的写作方法、修改方法和技巧。

II相互学习,互相赏析评议

1.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请同学们在组内读读自己的习作,让组员给

你提提修改意见。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组员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

2.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1)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结合组内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主修

改习作。

(2)修改后在组内互相读,并请组员进行修改。

(3)自己再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设计意图】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教师与其自己花费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习作,不如让学生参与批改环节,把修改权交给学生,让他

们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中培养良好的修改习惯。

m交流收获,共同进步

1.师:习作改完了,说说你对修改完的习作最满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