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校期末联考高三年级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编辑学会在全国书博会编辑高层论坛上提出“大文化、大媒介、大编辑”的理念,其核心就是重视对优秀文化进行多元化、多媒介的开发,产生出新的文本意义。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交流方式,传统文化被要求缔构成全新的文化载体,单一的文化体式改变为电子声、屏的媒介体式,同一文化内容在作者、读者和编者三者互动交流中发生了革命。这就需要编辑不断创造新的媒介,在不断解构老媒介、缔构新媒介的交互过程中,新媒介总是悄悄地吸收并消化着老媒介中“味道鲜美的肉”。在“逝者如斯”的人文传播历史中,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与手机等各种媒介载体,无不凸显着多重交互性特征。经典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受众的需求,根据原始文本引发图书、电视、电影和网络的移植、吸收、改编甚至克隆,形成多媒介文化链。以单一的文化内容为模板,经典文化经过众多媒介的互补互动、协调发展,产生出新的“意义链”。一部作品无论多么优秀,如果只是将成品束之高阁,没有经过编辑的加工、整理和完善使之构建成适合传播的文化载体,就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文本内容也不能得到广泛接受。曹雪芹用毕生心血撰写的《红楼梦》,在初期是通过名为《石头记》的手抄本形式流传,后经高鹗续写,加工整理,使之次第有序,才得以广泛流传。从1924年梅兰芳第一次将《黛玉葬花》搬上银屏,到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再到2010年BTV版《红楼梦》,共拍摄了25部与《红楼梦》题材相关的影视作品,再加上图书、画册和光盘等新的媒介传播手段,掀起受众重读文本《红楼梦》的热潮,带来纸质图书的热销,赋予古典文化新的文化内涵。在传播文化时,任何一种媒介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媒介总是使其他媒介成为自己的“基因”、旧媒介又把比它们更老的媒介作为基因保存起来,经过选择、转变和消化作为自己的内容吸收进来。数字化发达的时代,国际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媒介经营垄断越来越明显,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旗下的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就覆盖了中国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像这样的以跨国集团为标志的新的传媒帝国,加强了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单向信息流动。东方国家还在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文化时,西方国家已有更先进的数字终端产品和技术。单一或少数媒介传播文化已显得单薄无力,多媒介交互传播才能使文化爆发出集束式力量,赋予经典文化以新的传播意义,我们只有通过新媒介和传统大众媒体的互动将分散的声音凝聚成更为强大的集合力量,才能消弭东西方出版文化的失衡。一部经典著作得以流传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文本内容的经典。“古诗三千”,但“传诗三百”。经典文化从诞生到现在,如果没有编辑根据社会需要一编再编,如果没有读者不断阅读,恐怕它的知识含量不会这么丰富,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就不会源源不断。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扩散需要编辑立足当代社会环境和读者需求,为文化的传播创造多种多样的永载工具,也就是创造媒介。(摘编自刘双红等《文化在多媒介交耳中产生新的文本意义》)材料二:如果把唐诗影视化呈现,该怎么做?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从7月8日上映以来,《长安三万里》好评如潮,票房已经突破3亿元。从大唐奔流而来的时光与诗情,汹涌热烈,直击当代观众内心。用时下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DNA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长安三万里》全片用48首经典唐诗串联故事。这些唐诗佳句,中国人自小耳熟能详。在《长安三万里》抖音号发布的视频里,街头随机“抓取”的路人,不论是什么年龄、什么职业,每个人都会念几句唐诗。正如网友所评价的,“唐诗刻在中国人的DNA里,一看电影DNA就动了。”这是主创团队写给大唐诗人的“情诗”。“168分钟的片长,从制作难度到排片再到观众的接受度,确实面临着很大的考验。但大家身上有一种责任感,将大唐文化的丰富和绚烂展现出来。”导演谢君伟说,“这部电影凝结了我们对这些唐朝伟大诗人的敬仰,我们想把诗人的故事完完整整地传达给观众。比如李白不只是才华横溢,其实也面临生活中的磨难。比如高适,普通观众可能只知道他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要把高适此前经历艰难困苦到‘安史之乱’后才终成大器的故事告诉大家……”《长安三万里》为何能火?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唐诗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每个人去看电影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共同记忆在里面。有不少观众已经是“二刷”“三刷”。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许多视频创作者已经成了“自来水”,向更多网友推荐《长安三万里》。“文化网红”董宇辉在直播时,也滔滔不绝讲解唐代诗人故事,为《长安三万里》“打call”,“小孩子去看,看的是有趣,看的是非常可爱的设计;中学生去看看的是历史,看的是古诗,看的是人文;看了之后会眼眶湿润的,可能是我们成年人。我们曾经是年轻的李白,随着岁月的变迁和阅历的增长,内心的火焰可能会变小,但从未熄灭过。”“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好莱坞通过超级英雄造梦,用钢铁侠、美国队长构建‘漫威宇宙’。而我们通过唐诗造梦,《长安三万里》为中国动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通过《长安三万里》构建的“唐诗宇宙”,以更为灵动鲜活的方式,跨越时空,给人以感动与震撼。(摘编自邢虹《唐诗造梦,DNA动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红楼梦》为例,论述如果不重新构建适合传播新媒介文化载体,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无法让受众重读文本。B.材料一指出,东方国家虽然不像西方国家有更先进的数字产品和技术,但通过新老媒介互动来凝聚力量,就可以做到反垄断。C.(材料二认为,如何把唐诗通过影视成功呈现,《长安三万里》交上了自己的答卷比好莱坞构建的“漫威宇宙”更让人震撼。D.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文化得以传承的条件,像《红楼梦》、唐诗这样的经典内容和与时代相适应的传播方式,二者缺一不可。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背景下,优秀文化更需要进行多元化、多媒介的开发,以期产生新的意义。B.媒介不断融合发展,互补互动,在丰富自己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不断发展。C.如果编辑为各个层面的目标受众提供不同的媒介,就能满足不同读者的文化需求。D.经典文化因作者、读者和编者的交流互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才源源不断。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要从多媒介交互在文化传播上的表现和多媒介交互意义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阐释主创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展现大唐文化。C.材料二第四段,“自来水”“打call”等新词,论证了媒介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D.材料二层层递进,先述说《长安三万里》现象,再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阐释意义。4.材料一第二段用“消化”“味道鲜类的肉”等词语,简析其作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文化的“传播”,请谈谈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D2.C3.C4.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媒介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与特点。②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5.①材料一是就文化在多媒介交互中产生新的文本意义而言,侧重于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媒介的多重交互能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②材料二分析《长安三万里》火的原因,侧重于文化传播的对象,指出关注受众的文化记忆的重要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无法让受众重读文本”错,材料一说“……再到2010年BTV版《红楼梦》,共拍摄了25部与《红楼梦》题材相关的影视作品,再加上图书、画册和光盘等新的媒介传播手段,掀起受众重读文本《红楼梦》的热潮”,可见,原文认为无法让受众掀起重读文本的热潮,而不是“无法让受众重读文本”。B.“就可做到反垄断”错,材料一说“我们只有通过新媒介和传统大众媒体的互动将分散的声音凝聚成更为强大的集合力量,才能消弭东西方出版文化的失衡”,可见,原文是说通过新老媒介互动来凝聚力量,才能消弭东西方出版文化的失衡,并不是说“就可做到反垄断”。C.“比好莱坞构建的‘漫威宇宙’更让人震撼”错。材料二只是说“好莱坞通过超级英雄造梦,用钢铁侠、美国队长构建‘漫威宇宙’。而我们通过唐诗造梦,《长安三万里》为中国动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没有把《长安三万里》和好莱坞构建的“漫威宇宙”相比,故选项中“比好莱坞构建的‘漫威宇宙’更让人震撼”的说法于文无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就能满足不同读者的文化需求”说法太绝对。材料一说“如果没有编辑根据社会需要一编再编,如果没有读者不断阅读,恐怕它的知识含量不会这么丰富,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就不会源源不断”,可见,如果编辑为各个层面的目标受众提供不同的媒介,可能会满足不同读者的文化需求。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了媒介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错,应为“论证了传播中受众的重要作用”。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这就需要编辑不断创造新的媒介,在不断解构老媒介、缔构新媒介的交互过程中,新媒介总是悄悄地吸收并消化着老媒介中‘味道鲜美的肉’”分析,“消化”一词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媒介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不断解构老媒介、缔构新媒介。“味道鲜类的肉”运用比喻手法,把老媒介中有益的、能被新媒介吸收的东西比喻成“味道鲜类的肉”,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重视对优秀文化进行多元化、多媒介的开发,产生出新的文本意义”“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与手机等各种媒介载体,无不凸显着多重交互性特征。……根据原始文本引发图书、电视、电影和网络的移植、吸收、改编甚至克隆,形成多媒介文化链。以单一的文化内容为模板,经典文化经过众多媒介的互补互动、协调发展,产生出新的‘意义链’”“多媒介交互传播才能使文化爆发出集束式力量,赋予经典文化以新的传播意义,我们只有通过新媒介和传统大众媒体的互动将分散的声音凝聚成更为强大的集合力量,才能消弭东西方出版文化的失衡”可知,材料一是就文化在多媒介交互中产生新的文本意义而言,侧重于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媒介的多重交互能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二中“《长安三万里》为何能火?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唐诗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每个人去看电影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共同记忆在里面”“小孩子去看,看的是有趣,看的是非常可爱的设计;中学生去看看的是历史,看的是古诗,看的是人文;看了之后会眼眶湿润的,可能是我们成年人。我们曾经是年轻的李白,随着岁月的变迁和阅历的增长,内心的火焰可能会变小,但从未熄灭过”可知,材料二分析《长安三万里》火的原因,侧重于文化传播的对象,指出关注受众的文化记忆的重要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子(节选)石钟山在我上小学二年级前,从没见过爷爷奶奶,甚至在父母嘴里都没听过关于爷爷奶奶的片言只字。可别人却有爷爷奶奶,比如王大头、朱革子等人,①从我记事起,他们的爷爷奶奶就生活在家里,似乎与生俱来他们就是一家人。上幼儿园时,朱革子的爷爷和奶奶还成双入对地每天接送他。刚上小学那一年,朱革子在外面打碎了人家一块窗子上的玻璃,人家找上门来时,朱革子他爹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树条要抽朱革子,我见到他爷爷死死地抱住朱革子的爹,把朱革子隔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说:要打你就打我吧,不就是块玻璃嘛,我去赔人家就是了。我眼见着朱革子他爹挥舞柳树枝的那条手臂垂落下去。从那一次开始,我就非常羡慕朱革子,因为他有爷爷奶奶。有一次,趁父亲心情较好的时候,我问父亲:别人家都有爷爷奶奶,我怎么没有?我问这话时,正是某天吃晚饭时,记得二哥在桌子下踢了我一脚。当时我不明就里,拿眼睛瞪了二哥几眼,他却没看我,匆匆扒拉几口饭,便离开了饭桌。父亲似乎没有看我一眼,他把酒杯里还剩一半的酒一口倒进嘴里,喉咙里发出咕噜一声响,之前心情还算好的父亲,似乎不好了,脸阴着,眉头疙瘩似的拧在一起。记得那天晚上,父亲背着手,望着窗外,许久,动都不动一下。②母亲的目光在我身上扫了几个来回,我在母亲的目光中读到了叫复杂的东西,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总之,那晚,家里的气氛很凝重。从那以后,我没敢再提爷爷奶奶的话题。直到我上了小学二年级,记得是一个夏天,我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多了两位老人,确切地说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我们那会儿,一般会把这个年龄的老人称为爷爷、奶奶。我进门时,两位老人一起把目光集中在我的脸上,那位奶奶坐在沙发上的身子似乎欠起来一些,想站起来,目光又瞥到正站在窗前背对着他们的父亲,最后终于没站起来,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投在我身上的目光是火热的。因为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我像一只老鼠似的钻回到了我和二哥住的房间,把门留了一条缝,暗中观察着外面的动静。许久,我听见父亲长长叹息了一声说:跟我去招待所吧,家里孩子多,没地方住。另两个人没说什么,就听见他们移动身子的声音,然后就是门响。从那天开始,我知道,那一对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但他们和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又不太一样,父亲似乎对他们很疏远,一点儿也不像一家人。③过了几天,听二哥说,爷爷奶奶搬到院外去住了,在一条胡同里,有一片平房,是父亲为爷爷奶奶租下来的。我还看到,父亲肩上扛了米袋,手里提着面袋,在那条胡同口出入过。那会儿,大姐下乡,大哥刚参军不久。家里只剩下二姐二哥和我三个孩子,其实凑合一下,完全有爷爷奶奶住的地方。但不知父亲为何为爷爷奶奶租了一处房子,而不让他们住到家里来。我晚上睡不着,曾和住在上铺的二哥探讨过这样的话题。二哥刚上初中,总把自己当成大人模样,对我问他的许多问题,总是嗤之以鼻,果然,那天也是同样以不耐烦的口气对我说: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我在放学的路上,途经爷爷奶奶居住的那条胡同口,每天放学时分,都会见到爷爷奶奶。两人小心地站在胡同口,爷爷的腰佝偻着,奶奶立在爷爷的身旁,两人看见我的那一刻,爷爷用手背擦擦眼睛,奶奶抿着嘴,小声地叫道:三儿。爷爷也把缺了门牙的嘴咧开一条缝。因为父亲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我一时拿捏不好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况且,我就和爷爷奶奶在家里见过几次面,别说有感情,连熟悉都算不上。面对爷爷奶奶的热情,我只能快步,逃也似的过了马路,一直走到军区大门前时,才回头向马路对面望过去,见爷爷奶奶仍立在原地,奶奶还用一只手搭了凉棚向我这里张望着。他们不仅对我这样,对二哥二姐也一样热情。有两次我看见二哥途经爷爷奶奶面前时,还停了下来,离爷爷奶奶很近地站着,我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见奶奶伸出手在二哥的脸上摸了一把。二哥离开爷爷奶奶时,还挥舞了几次手臂,一步三回头的样子。晚上,我冲上铺的二哥问:今天爷爷和奶奶跟你说了什么?二哥身子没有动,也没有说话,静了好半晌,才鼻子不通气似的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我对二哥故作高深的回答很不满意,伸出脚朝上铺踹了两下。二姐那会儿上小学五年级,有天放学我看见她照着镜子正朝头发上扎红头绳,那条红头绳很显眼,鲜艳得有点刺眼,映得二姐的一张小脸也红扑扑的。二姐见我望着她,她转过身子,把那条红头绳在手里抖了抖说:你知道这是谁送给我的吗?——是奶奶送给我的。二姐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瞪大眼睛说:你见到爷爷奶奶了?二姐抿着嘴一边笑一边说:爷爷奶奶每天等在胡同口,一放学就看到了。二哥和二姐都见了爷爷奶奶,就我像胆小的老鼠一样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④再一次见到爷爷奶奶时,我大胆地走过去,显然,这有点出乎爷爷奶奶的意料。爷爷还把双手在裤子上蹭了蹭,奶奶又揉了揉眼睛,伸出手在我头上摩擦了一下,颤了声说了句:三儿……我看见奶奶湿了眼睛,眼泪含在眼圈里。爷爷也咧着嘴,热气从缺牙的嘴里呼出来,黏稠着扑在我的脸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讲述了别人家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的故事,与“我”家的家庭状况形成对比,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往事的方式进行叙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给读者展现出两代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C.对于“我怎么没有爷爷奶奶”的问题,二哥想要阻止“我”又怕被父亲发现,而父亲没有看“我”,是因为根本无法回答。D.小说未明确指出写作背景,却通过“下乡”“军区大院”等词暗示了当时的特殊背景,这似乎也是“父子”关系尴尬的缘由。7.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似乎与生俱来”强调了“我”作为孩子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懵懂认知。B.句子②母亲的目光既有对“我”的责怪,又透露出母亲对父亲的父子关系的无奈和难受。C.句子③中“听二哥说”可见二哥一直关注着爷爷奶奶,并经常去他们住的地方。D.句子④中“我”的“大胆”与前文形成照应,反映出“我”对爷爷奶奶态度的改善。8.二哥曾对我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一句是“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请分析这两句话透露出来的二哥的心态。9.小说采用“儿童视角”这一特殊的小说叙述方式,请结合小说谈谈这一叙述方式所起到的艺术效果。【答案】6.C7.B8.①“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透露出二哥对爷爷奶奶的不理解、不满和失望。②“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透露出二哥对爷爷奶奶的理解和对祖孙亲情的珍视与无奈。9.①儿童视角,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家庭关系中的微妙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可信度。②儿童视角让小说中的情感表达更加纯真、直接,凸显了家庭关系中的亲情和冲突,使得小说情感更加真挚动人;这种真实外露的情感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儿童视角使得“我”对爷爷奶奶的认知仅限于表面现象,不能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而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和探究。④以儿童视角来书写特殊的一段历史,削弱了这段历史的沉重感,既便于读者接受,也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历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力。C.“是因为根本无法回答”错误,从原文“父亲似乎没有看我一眼,他把酒杯里还剩一半的酒一口倒进嘴里,喉咙里发出咕噜一声响”来看,父亲不回答我是由于父亲内心的复杂情感,对于这个敏感问题的回避,或者是对于“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突然和意外,使他一时无法应对。另外,父亲的心情由之前的“还算好”变得“不好了”,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不想或不能面对这个问题,因而父亲不想回答,也怕“我”追问下去。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有对‘我’的责怪”错,从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可以看出我提的“爷爷奶奶”的问题勾起了父亲心中关于他和爷爷奶奶间关系的回忆和思考,使得他心情很不好。“我在母亲的目光中读到了叫‘复杂’的东西,这种复杂里应该有对父亲的亲子关系的无奈和难过,有不知如何劝说父亲的不知所措,有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回答的无奈。作为疼爱孩子的母亲,不可能因为孩子不明就里而提了一个合理的问题而责怪他。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是他对我提的问题的回答。对于爷爷奶奶来了后父亲单独在外面给他们租了房子之,而那时“其实凑合一下,完全有爷爷奶奶住的地方”的问题,我很不理解,其实二哥也不理解,因而以这句话来回答我。同时他认为其他家的爷爷奶奶都百般疼爱和关心自己的孙子,而自己却从来没有体会到自家的爷爷奶奶的这种疼爱和关心,这让他感到不满和失望,因而说出了这句话。“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暗含着虽然二哥觉得爷爷奶奶与别人家的不一样,但他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得到和别人一样的爷孙亲情。从前文“两次我看见二哥途经爷爷奶奶面前时,还停了下来,离爷爷奶奶很近地站着,我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见奶奶伸出手在二哥的脸上摸了一把。二哥离开爷爷奶奶时,还挥舞了几次手臂,一步三回头的样子”可知二哥还是见了爷爷奶奶,跟他们有了一些交流,因而对他们的理解也有了一些。当我问他们说了什么时,“静了好半晌”“鼻子不通气似”说明二哥内心的情绪波动,体现对好不容易得到的祖孙亲情的珍视,但基于一些原因,却又不能过多且光明正大享受这种亲情的无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的能力。首先儿童天真无邪,他们的观察和理解往往直接而真实,不受成人世界的复杂思维影响。因此,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可以更加生动细致地展现家庭中的日常琐事、亲情互动以及冲突矛盾,使得小说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其次,儿童通常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直接表现在脸上。因此,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可以更加直接地展现家庭关系,使得小说情感更加真挚动人。这种纯真的情感表达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同时本文通过“我”提出的问题,我内心的疑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三,儿童心智不够成熟,认知能力和理解力有限,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因而“我”不能理解社会的背景和矛盾,不能理解父亲一辈的社会关系,对爷爷奶奶的认知仅限于表面的感性认识,不能深入理性分析,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限制性的视角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神秘感,也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和探究爷爷奶奶的真实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最后,儿童通常对历史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认识,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和成长。因此,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叙述历史,可以将历史的沉重感和复杂性降低,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时,这种叙述方式也能够让读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思考历史,从而获得新的启示和感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惠公①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②也。”公曰:“舅③所病也?”卜右,庆郑吉。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穆公揖大夫就车,鼓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节选自《国语·晋语》)材料二: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穆公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枝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注】①惠公:即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任君主。②射:即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③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晋君谋之A群臣B虢射C曰D因其饥E伐之F可G有大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鼓,文中指击鼓,古代在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气。B.克,在文中的意思是能、能够,与成语“攻坚克难”“战无不克”中“克”字意思不同。C.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相同。D.背,文中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背”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于是向庆郑询问应对之策,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B.被晋惠公派去侦察秦军韩简发现秦国军队的人数虽少于晋国,但他们斗志昂扬,而晋国军队却非常懈怠。C.对于如何处置被俘的晋惠公,公子絷认为,杀死无道的晋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另立有道的公子重耳。D.晋惠公曾许诺一旦自己成功回国继位,就将割让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给秦国,但事成之后晋惠公却背信弃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2)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14.请简要分析公孙枝不同意杀死晋惠公而立公子重耳的原因。【答案】10.BDF11.C12.A13.(1)(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2)(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14.①让一个国家将士受辱,又说自己挑选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他们,这是行不通的。且这样做可能招致诸侯的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这是不威武的。②杀弟弟立哥哥,哥哥感激秦国却忘了他的亲人,这是不仁义的。③假如哥哥不忘他的亲人,那就是再次施恩不成功,这是不明智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国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大获成功。”“晋君谋之群臣”是“晋君谋之(于)群臣”的省略,属于状语后置句,其后B处断开;“曰”是断句标志,其后D处断开;“伐之”是动宾结构,其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亲自)击鼓指挥进攻。B.正确。能、能够;克服,攻克。句意:也未能够救出晋惠公。/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C.错误。到了;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句意:到达韩原。/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当这样。D.正确。句意:(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请(您)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一段“君其讯射也”可知,应是庆郑让晋惠公去询问虢射应对之法。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背”,背弃;“不足”,不值得;“辱”,委屈。(2)“武”,威武;“后害”,后患;“智”,明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由原文“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可知,让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自己挑选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他们,这是行不通的。且这样做可能招致诸侯的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这是不威武的。②由原文“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可知,杀弟弟立哥哥,哥哥感激秦国却忘了他的亲人,这是不仁义的。③由原文“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可知,假如哥哥不忘他的亲人,那就是再次施恩不成功,这是不明智的。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惠公六年,秦国率军队入侵晋国到达韩原。晋惠公问庆郑说:“秦军已经深入(国土),怎么办?”庆郑说:“您加深了秦国的仇怨,能让秦军不深入吗?(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不是我所知道的,您还是去问虢射吧。”晋惠公说:“你是在责备(我)吗?”占卜车右的人选,(显示)庆郑(做车右)吉利。晋惠公说:“庆郑(对我说话)不恭敬。”让家仆徒做(他的)车右,步扬(为他)驾驭战车;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虢射做(韩简的)车右,跟在晋惠公战车的后面。晋惠公(率军)抵御秦国军队,派韩简侦察秦军(的情况),(韩简)说:“秦军人数少于我们,(但)想要战斗的兵士很多。”晋惠公问:“(这是)什么原因?”韩简说:“因为您出逃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吃过从秦国买进的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侵犯。如今(您)又出兵攻击秦国,秦军没有人不恼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中想要战斗的兵士多。”晋惠公命令韩简激敌出战。秦穆公集合大夫们登上战车,(亲自)击鼓指挥进攻。晋军溃败,驾兵车的马陷入泥泞而动弹不得。晋惠公呼唤庆郑说:“快来拉我!”庆郑说:“(您)忘记(秦国的)善行,背弃恩德,又废了吉卜,我能载什么?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您来避难!”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迎击秦穆公,将要擒获他,庆郑说:“放了(他)来救国君!”也未能够救出晋惠公,(晋惠公)于是被秦军俘获。秦穆公返回,到了王城,召集大夫们谋议说:“杀掉晋君和放逐他,与把他带回秦国,和放他回晋国,哪个(对我们)有利?”公子絷说:“杀了他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公子絷说:“我们难道是白白地杀了他吗?我们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做国君)。晋君的残暴、不行仁义没有人不听说,公子重耳的仁德没有人不知道。(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公孙枝说:“使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我选取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一定被诸侯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感激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假如他不忘(亲人),就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秦穆公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让(他)回去,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儿子做人质,秦国可以没有祸害了。”因此让晋惠公回到晋国而让(他的儿子)子圉做人质,秦国开始管理河东的政事。材料二:公子夷吾派人到秦国寻求帮助,希望秦国帮助自己回国继承国君之位。夷吾(对秦穆公)说:“如果(君侯能帮助)我成功继位,我会将晋国河西的八座城邑送给秦国。”等(夷吾借助秦国的力量)返回晋国,成功继位后,夷吾马上就派丕郑到秦国道谢,但是却违背(之前与穆公的)约定,没有将河西的八座城邑割让给秦国,继位后诛杀里克。十二年,晋国大旱,派人来秦国请求援助粮食。穆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枝的意见,最后还是给了晋国粮食。十四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国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大获成功。”晋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五年,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其十五)①杜甫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②风落木,客舍雨连山。阮籍行多兴,庞公③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④毛斑。[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因安史之乱,杜甫辞去朝廷官职,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此诗即他到达秦州暂住东柯谷期间所作。②塞门:边关。③庞公:东汉末年隐士。④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B.“悠悠”本指从容自然,此处为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惊慌窘态。C.颔联明写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D.颈联用典,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我们应如何看待诗人的这一行为?【答案】15.D16.尾联说这眼前的“东柯谷”,就可以达成疏懒的心愿,从此就用不着再去拔什么斑白鬓毛了,侧重表达诗人的归隐之志。

这样的志向是杜甫一时所感,表面上是面对战乱不休的时局时无力补天只得独善其身的选择,但深处流露出诗人的不甘。【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任性不羁”错。此处,“多兴”可以理解为“多兴致”“多即兴”“多随兴”,但并非“任性不羁”。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通观全诗,这首诗首联写遗憾。年轻时确实有过“泛沧海”想法,但后来“未暇”实现,遇到无休无止的战乱。次联写景。秋风秋雨落叶纷纷。恰好是当下境遇的写照。杜甫当下就是在“塞门”“客舍”的凄风冷雨中。三联用典,阮籍常常随兴而游,庞公选择隐居岘山。末联表白心愿:东柯谷特适合俺这样的疏放懒散之人,我也要学阮籍随兴学庞公隐居,再也不说出仕为官的事了。尾联意为“东柯谷正适合我的疏懒之性,既然不想出仕也就不必修整鬓斑”。杜甫说,要说这眼前的“东柯谷”,就可以达成我疏懒的心愿,从此就用不着再去拔什么斑白鬓毛了。也就是说,如果老杜决心像阮籍和庞德公那样归隐,这东柯谷就非常适合。如果在这里养老,那容颜的老不老也就无所谓了,问题是,这样的志向是杜甫一时所感,表面上是面对战乱不休的时局时无力补天只得独善其身的选择,但诗人实际上不能做到这样的悠然自得,故而深处流露出诗人的不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盖一床被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泛舟水上的情景,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描写非常相似。(3)在古代,“乌鸦”常与宗庙祭祀、祖业社稷有着密切联系,如诗句“____________”;诗人也常用“乌”意象来寄托内心情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岂曰无衣②.与子同袍③.玉鉴琼田三万顷④.着我扁舟一叶⑤.一片神鸦社鼓⑥.乌鹊南飞(月落乌啼霜满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袍、鉴、琼、顷、着、叶、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摄影术自传入中国后,②在照相馆的实践活动中,③背景布就成为照相馆师傅发挥与创造的重要阵地。④方寸尺幅间,中西方文化鱼龙混杂,⑤轿车、洋楼、罗马柱常常与中式亭台楼榭混搭出现。⑥这尺幅不大的背景布,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大众审美观念的流变与萌生,⑧也折射出社会大众对物质、精神文化元素的想象与向往。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受生活空间所限不能信步天下,却可以通过照相馆里的一方背景布实现精神朝圣。20世纪二三十年代,A,成了衡量照相馆实力的标准,花样翻新的布景更能吸引顾客。20世纪60年代,布景大多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展现祖国大好河山。进入80年代,背景布领先大众旅游步伐,逐渐出现国际化的都市和景点。伴随时代发展,描绘了大众美好期待的照相馆背景布,在小县城以及更广泛的乡村照相馆里,有着更长久的活力与影响,直到2000年之后数字技术兴起,B。在这个AI生成图像建构世界的时代,回头看向那些承载着个体精神寄托、集体生活记忆的一幕幕画布,感受到的,是一种带着古典意味的浪漫。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序号:序号:序号:【答案】18.A背景布数量与类型的多少B才逐渐淡出乡村照相馆的舞台19.语句①可修改为:自摄影术传入中国后。语句④可修改为:方寸尺幅间,中西方文化交错杂糅。语句⑦可修改为: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大众审美观念的萌生与流变。【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成了衡量照相馆实力的标准”可知,此处要填写的是能体现照相馆实力的元素。由整段文字所探讨的对象可知,这里要填的内容与“背景布”相关。由前文“人们受生活空间所限不能信步天下,却可以通过照相馆里的一方背景布实现精神朝圣”可知,人们希望通过照相馆的背景布来尽可能多地感知世界,因此其中一个诉求即背景布“数量”要多。由后文“花样翻新的布景更能吸引顾客”可知,人们的另一个诉求是背景布的“类型”要多。梳理以上内容,故此处可填“背景布数量与类型的多少”。第二空,由前文“直到2000年之后数字技术兴起”可知,暗示背景布的使用开始减少直至没落、消失,由前文“背景布,在小县城以及更广泛的乡村照相馆里,有着更长久的活力与影响”可知,背景布最后淡出的地方是乡村照相馆,故此处可填“才逐渐淡出乡村照相馆的舞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①,中途易辙。结合“摄影术自传入中国后”可知,此处主语是“摄影术”,“自传入中国后”是状语,这个分句没有说完,第③句主语变成了“背景布”,暗换主语,表意混杂,故可改为“自摄影术传入中国后”。语句④,成语使用不当,结合“中西方文化鱼龙混杂”可知,“鱼龙混杂”使用不当,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易分辨,故可改“中西方文化交错杂糅”。语句⑦,语序不当,结合“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大众审美观念的流变与萌生”可知,“流变与萌生”语序不当,应是先“萌生”再“流变”,故可改为“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大众审美观念的萌生与流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燕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2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22.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屑屑索索”“巴不得”的含义及作用。【答案】20.B21.A22.①“屑屑索索”是拟声词,写出了蚕吐丝的声音。老通宝和儿子连这样细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表现处他们对蚕吐丝结茧的关注、重视。②“巴不得”表示对某事物迫切地希望。老通宝和儿子希望蚕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他们对蚕茧丰收的迫切期待。【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上山”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讽刺和否定;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引用人物语言;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四大娘的心好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嗓子眼显然不可能真的会蹦出来,这是四大娘挑开芦帘角看到的成片的“蚕花”时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四大娘看到这一景象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A.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属于夸张的手法;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比作名花、美酒;C.运用了拟人手法,“袅娜”“羞涩”将荷花人格化;D.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屑屑索索”,象声词,形容细碎声。本处是用来描写山棚上蚕吐丝的细碎声音。老通宝和他的儿子蹲在地上,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能够听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