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_第1页
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_第2页
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_第3页
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_第4页
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摘要:目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园的经营模式是政府主导投资与运营,但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蓬勃发展,村寨社区居民对傣族园旅游的“自主决定权”的渴求也逐渐凸显,西双版纳傣族园社区居民与政府的各种矛盾也开始显现,尤其是由利益分配问题引发的矛盾尤其突出。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采取描述性统计的研究办法分析村寨核心利益诉求形式为发放调查问卷,探索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有哪些核心利益相关者以及为何存在利益冲突。针对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探究利益协调的方式方法。关键词:傣族园;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协调机制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解读(一)研究概念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地。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海拔很高,建筑依山而居,村寨也就由此而来。自21世纪以来,由于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喜欢回归自然,寻求一种农村田园的解压方式,于是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居住环境以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村寨旅游就成了旅游的热点,也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国内的村寨旅游发展还是很迅速的,而且也逐渐将村寨参与考虑进了村寨旅游开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本土人文情怀的流失和旅游地的环境恶化,以及针对民族文化的过度炒作渲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从侧面说明,对于经济利益的迫切追逐,缺乏长期发展规划而对自然旅游资源超负荷开发,导致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景区旅游设施建设的膨胀、人文情怀的褪色,破坏了景区的环境质量,使得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陷入重重危机之中。村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而且难以精准的界定,有具有政府权力的旅游部门,也有追求商业利润的企业集团,以及追求旅游体验的村寨旅游者和旅游地的居民等等,众多利益的交汇使得村寨旅游的发展伴随着各种利益的交锋,有时甚至会出现恶性竞争,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影响了村寨旅游的健康发展。本文正式基于此问题,通过对相关利益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寻求协调利益相关者冲突的管理对策。(二)研究的意义及特点在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的研究中,针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以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核心作为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的研究课题,是对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研究的细化和延伸。本文选取了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以数据的分析来界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并进而探究解决冲突的对策,促进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在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方向上细化和延伸。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近年来的发展蒸蒸日上,代表了市民返璞归真的利益诉求,而西双版纳拥有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美丽自然风光的傣族村寨,是云南乃至全国村寨旅游极具代表性的地区,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旅游的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冲突及协调的研究,可以为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的发展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借鉴。(三)应用的相关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来源与上世纪六十年代,肯尼亚政府在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为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冲突,首先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一理论在管理学上得到充分印证并且在实践中能够起到指引作用,在旅游业,也开始有研究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用于指导旅游发展和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能融汇于旅游业存在以下几个缘由:第一,实现旅游发展中的平等这一观念越来越受到旅游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也是社会伦理发展的要求,只有营造和谐的利益分配方式,旅游业才能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旅游发展也要对旅游景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规划与管理决策、公平分享旅游利益等问题尽快提上日程,这不仅是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第二,站在企业视角,利益相关者理论把企业社会责任和长远利益进行了通盘考虑,跟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相比较,这一理论全面并且充分地延及了企业各种行为所能影响到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强化了道德内涵,这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也是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旅游业牵涉面广、综合性强,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行业,它的内在特性决定了旅游发展必然会要关联到不同部门和行业,各方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左的利益诉求和目标,经常会出现一些利益冲突,有相当的协调难度。所有,必须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指导旅游行业的资源整合,平衡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寻求解决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合理协调方式,才能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同时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傣族园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分析(一)傣族园旅游发展概况傣族园,全称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占地面积3.36平方公里。西双版纳傣族园是一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距景洪约27千米的勋罕镇,南傍汹涌的澜沧江,北靠秀美的龙得湖,是一座结合了热带风光与傣家风情的生态旅游区。有“中国第一生态村”之称。西双版纳傣族园,园内景色秀美、民风淳朴,共有五个傣族白然村寨一一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嘎,其中曼春满和曼听是两个较大的寨了,其名称含义分别为:曼春满意为“花园寨”、曼听意为“宫廷花园寨”、曼乍意为“厨师寨”、曼嘎意为“赶街寨”、曼将意为“蔑套寨”。共有村民360户,人数从2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1.傣族园发展旅游业产业构成、寨民收入情况分析目前傣族园内的产业构成主要是从事第三产业旅游业相关的工作,其中还有部分人在从事着第一产业相关的农业劳作,多数人已经不再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村中多数人都把土地租给外地人进行农作物生产,他们只收取租金,不参与农作物劳务。现在寨民的收入主要有以下儿个部分构成:第一,土地出租收入,现在寨民基本上都把白己的土地出租给别人,每年他们只负责收取租金,一亩土地收取的租金大概是4000元左右,出租的土地一般都是种植香蕉。第二,门票收入,最近两三年才开始参与门票分成,两家公司给村民每家每户一年一万元左右的门票收入。第三,从事农家乐的经营收入,现在曼将几乎每家都在从事农家乐,曼嘎、曼乍儿乎也是,曼乍是最早开始从事农家乐的,设施条件比较好。曼听不从事农家乐,曼春满旅游旺季的时候才从事,闲淡时也不从事农家乐,现在五个村寨大概有100多户从事农家乐,一般每户年盈利在十几万,好的也有二三十万的。第四,在园内上班,每个村寨一般会有十几个人在园内上班,主要从事:保安、清洁工、园艺工人、行政管理工作(很少、主要受到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歌舞表演演员。收入大概是:泼水人员工资:1050元,清洁工人:700元,办公室行政人员:2300元,歌舞演员工资:2200元左右。第五,从事一些简单的商业经营,比如小商品买卖、沙子买卖。2.傣族园内旅游业发展情况分析西双版纳傣族园由曼将(蔑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总体规划面积336公顷。五个村寨共有336户居民,共1536人。五个村寨的傣族文化保存完好,且紧紧相连,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橄榄坝总佛寺曼春满佛寺是5个村寨的核心。1998年,由云南农垦集团橄榄坝农场和昆明南洋公司共同投资经营,成立傣族园公司,将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五个村寨开发成旅游景点-“傣族园”。傣族园将五个自然村寨的全部生活区和部分生产区划归景区,景区是以社区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景区和社区叠合一体化发展。社区生活是景区主要的构景要素,傣族的宗教、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干栏式建筑是景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寨社区的生产、生活是旅游活动和展示的一部分。(二)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构成现状【这个部分是你的分析的关键,1.政府政府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在西双版纳旅游规划、开发、经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云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级地方政府资金医乏,市场不完善,不能依靠市场提供西双版纳傣族园发展所需的资金。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开发的初期,完全靠政府的力量在投入,同时,仅仅依靠单一部门是不可能完成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开发的,需多部门合力开发,因此其涉及的政府利益部门相对较复杂,利益关系也相对错综复杂,本文主要研究的主要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但总体来说,西双版纳傣族园在开发阶段是离不开政府的。西双版纳傣族园政府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景洪市政府、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管理局、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管理委员会。2.村寨居民在傣族园旅游中,政府大多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村寨往往是长期被遗忘的弱势群体。村寨居民是村寨旅游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和传承的主体,通常也是作为旅游资源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村寨不仅不在旅游利益分配时占主要地位,且还要承受旅游开发带来的传统生计方式遭破坏,物价上涨等负面因素,这也进一步削弱了村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动力。虽然近年来针对村寨参与的讨论越来越多,给村寨旅游中的村寨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实际上村寨依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旅游中来,而其利益诉求也常常是被忽视的。傣族园“政府+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傣族园开发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总体来说,傣族园的开发依然是政府主导的模式。傣族园以保存良好的傣族传统文化作为主要的旅游资源,而这正是世世代代的傣族人经过千年的传承保存下来的,傣族村民是傣族园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同时也是作为旅游资源存在,理应成为旅游开发主要的受益者。但现实的情况是傣族村寨居民在傣族园旅游利益分配与再分配中成为了弱势群体,成为“失语者”,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合理的表达,往往通过极端方式才能争取到该得的部分利益。3.旅游者游客是旅游体验中的消费主体,对于“异质性”活动体验的满足感的高低影响旅游者旅游消费,景区的规划、建设、推广等都是为旅游者服务。将旅游活动当成一种纯市场行为的话,旅游者就是消费者,景区与景区提供的服务就是商品。因此,旅游者能否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别样的旅游经历,关系着景区的长远发展和生存。傣族园以保存良好的傣族传统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游客到西双版纳旅游希望体验村寨传统文化。4.旅游经营者目前主要有两家公司在管理经营运作傣族园,一家是云南城投公司占股51%、一家是云南省版纳农垦有限公司占股49%。这两家公司负责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路、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运营管理等,他们不参与到村寨的行政管理,五个村寨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以每一个村寨为一个小组,每个村小组都有各白的村委会,各白选出白己的村长进行各白的管理。这两家公司只负责旅游相关工作的管理,不干涉村寨的生活管理制度。但是这两家公司对他们的房屋建筑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他们必须保留住本民族干栏式建筑这一特色,寨民盖房了州政府会补助一万元钱。这两家公司投入资金,负责总体经营及管理。首先租用了纳入开发规划的各村寨和村民的土地,建成了景区大门、迎宾广场、泼水广场、民族歌舞剧场等;其次对道路、水电地下管线埋设、主体绿化工程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然后对村民进行如何接待游客等的培训;另外公司还策划了许多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傣族园的知名度,并积极申报国家级旅游景区。农户提供白己在长期生活劳作中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傣族文化和美丽的白然环境资源,村民有的到公司上班,当导游、保安、表演者、园艺工等,还有的经营水果、零食或纪念品等。现在傣族园内的店面一般都是外地的人在经营,他们每年大概要付给寨民一万多的租金,他们负责经营一些旅游商品和生活用品,旅游商品一般都在外地进的,只有一部分是本民族的,比如一些小挂坠、民族服饰。三、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当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追求相同或相似的利益诉求之时,就会存在竞争关系,其中一方就有可能干预另一方的利益目标的实现,这时就会出现利益不协调,产生利益冲突。西双版纳傣族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之间,既有区别,也有重合。因此,利益冲突是西双版纳傣族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问卷关于“矛盾冲突是西双版纳傣族园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的选项中,66.1%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同意或同意,可见西双版纳傣族园产生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各方的理性认识。表3.1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利益冲突必然性分析问题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矛盾冲突是傣族园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频率57325135百分比3.8%5.4%24.6%39.2%26.9%政府与当地村民是矛盾冲突中最主要的主体频率3793百分比28.5%71.5%经济原因是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频率66757百分比4.6%51.5%43.8%长远来看,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可持续发展是符合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的,各方都得依赖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可持续发展长久获益。但是从短期来看,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利益分配各方是存在博弈的,一方利益的增长有可能导致另一方利益的减少。例如门票分配方案的几次改变,社区居民希望能够提升分成的比例,则政府就必然得在门票收入中作出让步,两者几经博弈,才形成当前的18%的方案。但是,这些矛盾冲突大多数都是可调和的经济冲突或者经济冲突的其他形式的表现,但如果这些矛盾冲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有可能演化成为激烈的对抗。当前,西双版纳傣族园存在的旅游社会冲突主要为社区居民与政府之间的社会冲突,但是其他方面的冲突也不容忽视。本文所分析的社会冲突主要基于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社会冲突事件而展开,主要对己经发生的冲突事件进行分析。这些冲突行为既包括隐性的抵触、紧张,也包括公开的行为冲突、暴力对抗等。(一)村寨居民与政府的利益冲突政府作为傣族园旅游资源的实际拥有者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旅游资源的创造者、保护者之间的冲突,与民争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总体来说,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冲突,是当前傣族园的主要冲突,是显性的公开的冲突,很容易引发集体对抗行为,应该慎重对待。1.门票分配冲突傣族园门票的分配,主要公之于众的是18%的房屋保护基金。而这18%的房屋保护基金的形成,是经过多次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才渐渐形成的。由13%到15%再到18%,每一次变动都是村民与政府之间冲突之后博弈形成。傣族园门票收取,主要由西双版纳旅游发展公司负责,实行一票制,而村民每年能够从门票收入中获取的收益为门票收入18%。18%的门票收入以房屋保护基金的模式发放到各家各户。第一个问题是,因旅游接待的收益远远大于房屋保护基金获取的受益使山脚适宜旅游接待的区域居民纷纷对房屋进行改扩建以适应标准化接待的需求,甚至冒着被罚款、被强拆的风险不断对房屋进行改造。而山顶或后山区域因少有游客涉足,本身无直接旅游收益的山顶和后山区域进一步加深了其经济地位上的弱势,导致了山顶和后山区域居民的不满。第二个问题是18%的比例本身相对较低。每年房屋保护基金的发放分两次进行,而每年发放最多的村民也只有几千元。针对分配不公和分配比例过低的状况,傣族园村民游行以望能够提高发放比例。2.生活成本增加导致的冲突生活成本增加包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的突出表现为物价上涨,隐性成本突出表现为旅游开发给寨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傣族园物价上涨的幅度己经影响傣族园寨民的生活,尤其是一些生活必须品的涨价,这种显性成本的增加给傣族园人带来了极大压力。比如门面租金的飞涨导致傣族园本地人纷纷放弃自主经营旅游,改为转租给外地人经营,本地人只是收取租金。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很多傣族园本地人均表示房租过高,本地人负担不起,只有外地人才负担得起这么高的租金。而外地人的大量进入,又会进一步抬高傣族园的物价,这进一步加深了傣族园本地人在傣族园旅游分配中的弱势地位。3.文化破环导致的冲突傣族园在旅游开发之前,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傣族寨,而今日的傣族园完全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景区,尤其是旅游旺季,每天都像集市一样拥挤,大量外来人员的进入对西双版纳传统文化造成了及其严重的冲击。但是,寨民对傣族传统文化是有极强的归属感的,传统文化的流逝让西双版纳寨民深感忧虑,但是传统文化的破坏当前是没有办法评估的,没有一套标准的赔偿标准对文化的破坏进行赔偿,所以当前寨民们往往会将传统文化被破坏作为争取经济利益诉求的祛码。4.政府与民争利引发的冲突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收益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门票收益,一方面是旅游经营。而政府在这两方面都处于强势地位,门票由西双版纳旅游公司全面负责收取,且西双版纳傣族园位置好的铺面均由旅游公司统一管理出租。此外,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而政府在对土地进行强制征收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而政府利用这些土地进行旅游开发的收益远远大于农民所获得的土地赔偿款。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失地农民均表示多次向媒体反映过这些问题。(二)村寨居民与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冲突1.扰民现象突出傣族园原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民风淳朴,社区居民生活怡然自得,婉如世外桃源,但大量外来商家的进入,冲破了西双版纳傣族园原本平淡的生活,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噪音污染。白天,西双版纳傣族园街面上的店铺播放高分贝音乐吸引顾客,这种声音甚至在山顶都能听到,西双版纳傣族园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白天就像是一个热闹的集市。而村寨居民反应最强烈的,还是夜晚扰民现象的严重。西双版纳傣族园一带有大量酒吧的存在,每当旅游旺季,这些酒吧彻夜营业,西双版纳傣族园宛若不夜城,而这些酒吧制造的噪音响彻整个西双版纳傣族园,严重影响游客和当地人休息。2.对外地经营者的不友好西双版纳傣族园的经营者,尤其是较好地段的经营者,大多数是外地经营商。而本地人大多只能从事一些基础的服务员、清洁工等岗位,本地人从旅游开发当中获益与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的成果不成比例。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飞地化”现象严重,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收益很大一部分被外来经营者获取。针对这一情况,当地社区己经有不满情绪蔓延。(三)政府与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大量的外来经营企业进入,对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开发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拉动了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经济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的利益诉求是契合的,政府与旅游经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互惠互利的。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旅游经营企业的最高目标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与政府寻求的利益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政府一方承担着社会管理、旅游开发与经营等职责,希望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就业等。但是,西双版纳旅游发展公司本身管理着大量的铺面等资源,这一定程度上与旅游经营者存在竞争关系。而旅游经营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指导下会采取一些牺牲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经营手段,比如经营者随意排放污水造成,而政府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监督的一大目标就是减少旅游经营企业因经营活动对社会总体福利的伤害。因此,政府与旅游经营企业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冲突。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一般不会演变成公开的行为对抗。(四)主客利益冲突在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开发前,西双版纳傣族园基本是一个封闭的社区,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在旅游开发的初期,长期处于贫困的寨民因旅游所带来的好处对游客充满热情。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外来经营者的不断深入,西双版纳傣族园商业化氛围越来越浓,淳朴的民风所存无几。其次,寨民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大部分东西都成为可以售卖的对象,包括民风民俗。西双版纳傣族园部分寨民开始用一些传统的待客之道来实现经济利益,大部分东西都成为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对象,这与游客追求的淳朴民风相违背。再次,西双版纳傣族园游客和外来经营者的大量进入,使得西双版纳傣族园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西双版纳傣族园寨民并没有从旅游发展中占据利益分配的主体地位,却常常成为被忽视的群体,而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却主要由社区居民承担,因此寨民对游客和外来经营者也开始出现不满情绪,在与游客接触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体现出这种不满情绪。四、协调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对策研究(一)针对旅游地居民提出解决对策现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村民有那个意识知道旅游是有好处的,也愿意积极参与到旅游中,但是却找不到门路,也不知道如何入手,政府又没有具体的辅助措施,企业也因为利益不允许村民擅自摆摊买卖农产品。所以就一直处于僵局状态,因此推选出村里的一些带头分子,或者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代表全村和政府企业进行面对面协商谈话,争取利益,并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解决矛盾,保护村寨的文化环境,并对集体的收益进行分配,真正参与到旅游,从旅游中获益。景区要将社区纳入开发范围,游客要进村寨的话,势必会涉及到游线的拓宽,那么就会征用到村寨的土地,而一旦村民开立了饭馆旅馆,景区内的收益势必就会有一部分流入到村寨了,因此对于公共的土地,村寨可以以集体的名义入股,定期分红,如果是个人的土地开发成旅馆或农家乐则可以让别的村民参与到管理或者卫生维护,按劳动所得分配,尽可能让大家都能获益。(二)针对政府提出解决对策基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开发模式是完全有企业自主型,政府和社区居民都不参与。但是要让景区和村寨协调发展,社区参与旅游只是时间的问题,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中,了解景区开发旅游是怎么一回事,社区参与之后自己会有什么收益,由政府引导,村民的反弹才不会那么大,也不会盲目的只看重眼前收益。因为基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居民受教育水平有限,访谈中很多人对于旅游开发只有一个模糊地概念,只知道看到别的村寨开发了旅游都越来越富裕,因此就觉得开发旅游是好的,但是很多家庭却没有从旅游中得到利益,政府应该真正做到引导村民的旅游意识,让村民能从长远去看待旅游开发,并普及一些必须地旅游知识。例如村寨要开发民宿或者农家乐,如何管理,利益如何分配,都可以事先进行知识教育。旅游景区的良好发展不仅可以为当地政府带来财政税收,也是政府对外形象宣传的资本,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争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许多国外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地区旅游开发的第一步就是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进行谈判,协调如何将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影响降到最低,如何让当地居民在旅游中获得好处,使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基诺景区的开发却完全没有走这一步,基诺景区开发公司将景区买下后,政府也没有对后续的管理和规划进行制订。一旦将社区纳入景区开发,政府应该对各项政策包括利益分配,摊位摆放等都详细事先都规划好。这样才有一个可以参照的版本,不会造成矛盾。政府利益因素分析中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认为目前高素质的人才太少,因为版纳的地域关系,人才引不进来,所以高质量的景区规划和管理也就会下降很多,因此政府应该提出具体的政策对外招聘人才,并适当给予经济利益。(三)针对企业提出解决对策旅游企业的角色其实是起到一把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为社区带来了新的文化,对外推广宣传了傣族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势必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因此在旅游收益的同时应该对环保进行补偿。其次,让社区居民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并提供相关旅游培训和技术支持的商业机会;旅游商品尽量采用本地原料进行加工,西双版纳盛产茶叶,且茶叶的品质也是有口皆碑,景区对游客贩卖的茶叶可以优先考虑用当地村民的茶叶,这样既能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旅游企业的成本。扩张一定的区域允许村民贩卖水果等农产品,可以采取按月缴纳场地租金的形式,一旦村民有了收益,尝到了甜头,也就会愿意每月的租金。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何乐而不为。(四)针对旅游者提出解决对策景区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能吸引游客,有了游客才能有收入,村寨也才能有发因为目前的西双版纳村寨,景区不允许游客进村,所以当游客进入景区后,可以自由活动建议导游带领进入村寨观赏民居,吃农家饭,以此来带动景区与村寨的结合。景区的开发主要是供游客观赏,所以游客的需求才是景区的开发重点,景区应该成立一个意见本,让游客将改进意见提出。景区根据意见改善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五、结论与展望西双版纳傣族园核心旅游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游客。各核心利益相关者都有各自特定的利益诉求,且在这些特定的利益诉求中都有所侧重。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西双版纳傣族园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但是,在西双版纳“政府主导”模式下,利益冲突的爆发不可避免,而这些利益冲突包括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参考文献:[1]SurabayaE.Attitudimalcompliancewithecotourismguidelin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7(4):919-950.[2]MoyaKneafsey.Ruralculturaleconomytourismandsocialrelatio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12)762-783.[3]ErcanSirakayaVinodSasidharan.SevilSonmez.RedefiningEeotourism:theneedforasupplysideview[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9(11)11:168-180.[4]CeballosLascurainH.TheFutureofEcotourism[J].MexicoJournal.1999(11):13-14.[5]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66-69.[6]沈莹.民族旅游村寨开发中游客满意度研究——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为例[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09:59-63.[7]付保红.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勋罕镇曼春满村寨旅游开发为例[J].民族研究.2002(08):12-15.[8]晏鲤波.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J].民族研究.2005(12):35-42.[9]RobsonJ.Robsoni.Fromshareholderstostakeholders:criticalissuesfortourismmarketers[J].TourismManagement.2002(7):533-540.[10]RyanC.Equity.managementpowersharingandsustainability:issueofnew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02(1):17-26.[11]BurnsGLHowardP.Whenwildlifetourismgoeswrong:acasestudyofstakeholderandmanagementissuesregardingDingoesonFraserIsland,Australia[J].TourismManagement.2013(6):699-712.[12]YukselF.BramwellB.YukselA.StakeholderinterviewsandtourismplanningatPamukkale.Turkey[J].TourismManagement.2015(3):351-360.[13]MurphyPE.Tourism:ACommunityApproach[M].NewYork:MethuenInc.2002(7):250-370.[14]SheehanLR.RitchieJR.DestinationStakeholders:ExploringidentityandSalienc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5(3):711-734.[15]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