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赤壁之战》的教案_第1页
2024年《赤壁之战》的教案_第2页
2024年《赤壁之战》的教案_第3页
2024年《赤壁之战》的教案_第4页
2024年《赤壁之战》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赤壁之战》的教案《赤壁之战》的教案1

设计理念: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本课时的研读模式主要是:引出研读主题、领悟研读策略、开展研读活动、分享研读成果。立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全员参与,注重探究过程,注重品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引领学生看《三国演义》,谈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运用研读策略,以“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为研读专题展开研读活动。

2、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出研读主题

1、请用“虽然……却……”或者“虽然……但是……”简单地说说赤壁之战的大概内容。

2、那你此时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什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二、领悟研读策略

1、答案在哪里?那你觉得该怎么研究它?

2、教师总结。

3、出示表格,指导填写时的注意点。

《赤壁之战》研究者:_____________

以少胜多的原因关键指数☆

三、开展研读活动

1、学生自主研读、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2、同学合作,交流成果。

四、分享研读成果

板块一、黄盖:考虑周密,巧妙安排

(1)东吴兵少,抵挡不住80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2)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二、东南风:借风行船,借风烧船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3)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三、曹操:骄傲自大,轻信黄盖。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了不得。

(2)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五、总结胜利经验

1、看来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还真不容易!现在谁来帮帮黄盖总结一下胜利的经验?

2、全班交流。

3、总结。

《赤壁之战》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

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

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你们怎么知道的?

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5.设计情境对话。

课件出示。

这里有一个小剧本,可台词不完整。我拣个便宜,我就来扮演周瑜,谁来扮演黄盖呀?指名学生上台,说:“你来扮演黄盖,必须把黄盖的话补充完整,能做到吗?”对其他学生说:“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希望大家认真地看,给我们提提意见。”

师生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评价。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了火攻是通过黄盖写信假降、准备装着炸药的船只、趁着东南风出发、火烧曹营、周瑜带兵追击这么几个步骤来完成的?火攻的结果怎样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复述一下战争的结果。学生集体复述。

四.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原因的语句来。

学生自读。教师调整好课件,巡回检查。

2.能说明东吴胜利,曹操失败原因的句子,你找到了哪一句?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黄盖是周瑜手下一名聪明的老将,你认为他的聪明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军的弱点是什么?曹军呢?教师板书:知己知彼。

黄盖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态度是怎样的?你能用胸有成竹的语气来读一下这段话吗?指名读,集体读。

3.你还找到了哪句?

学生说“不错……硫磺。”一句。

周瑜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来袭击曹操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天时地利。

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基本一致,可很显然,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要生动。你觉得,第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用“不是……也不是……而是……”来写句子吗?

学生写,交流。

4.曹军80万,却负于东吴区区3万兵马,你觉得曹操有没有责任?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先出示第一句。

(1)这句话说明曹操有没有怀疑黄盖是假投降?他为什么不怀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骄傲自大。

(2)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显示第二句。

失信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哪个词语写出了曹操对黄盖投降一点都不怀疑?曹操相信黄盖没有失信,说明他怎么样?

根据回答板书:大意。

让我们用骄傲自大、得意洋洋的语气一起来把曹操的这句话来朗读一遍。集体朗读。

(3)课件出示第三句。

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发生改变吗?指名学生发言。

五.教师总结:因为周瑜和黄盖能知己知彼,巧用天时地利,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打击敌人。所以,东吴赢得了胜利。而曹操却因为骄傲自大而失败了。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学习周瑜和黄盖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在各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是……

我要把这幅作品送给我们班级,希望大家多学习我们祖国优美的古代文化。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的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最好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

三、启发激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

《赤壁之战》的教案5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的后面部分和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前面部分,有删改。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它的起因是:东吴大将周瑜率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大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战前双方都在做战斗的准备:曹操为了大军渡江,叫人用铁索连船,周瑜针对曹军弱点,决定实施火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

1、默读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6)操叫苦连声。

⒊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

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⒋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①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②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⑵出示书信内容

“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说

带士兵粮草投降,为船里装火药打埋伏;

信中说杀江东名将,其实杀的是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

信中说周瑜看防得紧,无计脱身,只在今晚二更。这样曹操不但不会起疑心,而且这样为在离曹营二里点火创造了条件,天黑不易被发现。

③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深谋远虑)

④集体朗读书信的内容。

过渡语:接到信的曹操此时已是满心欢喜,迎风大笑。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曹操十分高兴,还有一处描写可以表现曹操此时心情十分高兴,同学们迅速找一找。

2、学习“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

请同学朗读“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结:看来,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曹操抬头仰望明月高悬,俯首江中翻波戏浪,迎风大笑。当听到军士报告黄盖粮船驶来,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这时,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3、学习“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

导语:但是,曹操马上醒悟了,为什么?

⑴集体朗读程昱的话。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程昱的认识。

——仔细观察,细心谨慎。

导语:可惜曹操省悟已迟,黄盖在距曹寨二里水面点火,江面一片火海。

⑵出示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④出示插图,观察图画,并结合这段话中的具体词语,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

A着火的时间短还是长?(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红)

C烟浓到什么程度?(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

D曹军的士兵此时是什么样的?(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E用一段通顺的话说一说。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曹操见大势已去,是叫苦连声,此时,你想对曹操说什么?

4、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

⑴“火攻”计策的成功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⑵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赤壁之战”的结果验证了“火攻”计策制定的正确、实施安排的周密。而计策的制定又源于战前东吴周瑜、黄盖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能够知已知彼、扬长避短,特别是把握了曹操的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用铁索连船潜伏着的危机就是: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

在“赤壁之战”的火影刀光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

四、集体朗读诗句,回味赤壁之战

魏吴争斗决雌雄,

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业布置。

1、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3、学完课文,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吸引。请同学们课后把《三国演义》找来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火攻)

周瑜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的教案6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骄兵必败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赤壁之战》的教案7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北岸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黄盖诈降

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度()驻()瑜()

遗()渡()注()愉()

策()()()()

窜()()()()

降()()()()

shuāi()jiàng()xiáng()

率将降

()jiāng()jiàng()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曹操80万(多)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火借

攻东

风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南岸东吴3万(少)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赤壁之战》的教案8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人物、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出郭相扶将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助画方略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言于孙权曰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

(9)之:此帝王之资也。而可迎之邪顷之,烟炎张天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乃: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取蒙冲斗舰十艘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我,子瑜友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豫州虽败于长坂

(4)卿欲何言.何以言之.欲安所归乎

(5)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结盟好及说备使抚表众操悉浮以沿江可烧而走也逼兵势耳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7.鼎足之形成矣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6.邂逅不如意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19.北军大坏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11.英雄乐业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8肃宣权旨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11.权以示群下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14今以实校之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24.上建旌旗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同舟共济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备必喜而从命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蒙冲斗舰以千数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为操后患安能复为之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10.田横,齐之壮士耳.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17.曹公,豺虎也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20.何以言之.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学后小结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赤壁之战》学案4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练翻译重要句子。学习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学习难点: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命名为《资治通鉴》。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

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梳理积累一、字音掌握殷富()枭雄()鲁缟()卒合()恐慑()王室之胄()奄有()旌麾()芟夷大难()刘琮()百舸()燥荻()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口2.将军禽操3.五万兵难卒合

4.顷之,烟炎张天5.雷鼓大震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2.致殷勤之意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4.鼎足之形成矣

5.刘琮束手6.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7.愚谓大计不如迎之8.权起更衣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0.地方数千里

11.当横行天下12.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3.邂逅不如意14.初一交战

15.北面而事之1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7.引次江北18.兼仗父兄之烈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16.甚失孤望

五.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8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10以共济世业

11.行将为人所并12.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13.今操芟夷大难14.苟如君言

1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16.近者奉辞伐罪

17.权以示群下1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9.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20.向察众人之意不复料其虚实

2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22.并力逆操

23.上建旌旗24.余船以次渐进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26.北军大坏

(二)虚词

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第二课时

互动探究:1.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发?请简要阐述

2.在孙刘联军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巩固训练:

一、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交游士林

田横,齐之壮士耳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

岂足托乎

7、次:

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

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兵精足用

9、烈:

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

13、略:

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五万兵难卒合

今操芟夷大难

二、多义虚词

1、而:

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

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

今为君计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操后患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第三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诸葛公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①,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清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成一:全、都

B、言如蓍龟,终身不易易:改变、更改

C、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案行:查问

D、天不祚汉,非人力也祚:赐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孙氏可与援而不可图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与公异道会于潼关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备,纵论天下形势。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论断。

B、诸葛亮有能取信君主的地方,所以刘备临终前能说出“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弱,对诸葛亮也非常信任。

C、诸葛亮两次制止了魏延想率领军队会师于潼关喝顺着秦岭向东攻下长安的军事行动,认为魏延的策略是冒险而没有采纳。

D、通过描写司马懿到蜀军军营,感叹不已,终会派人祭奠诸葛亮庙,作者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是仁义之士、千古奇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涕再拜受诏涕:眼泪

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推:审问

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候:等候

D.虽不满日,阙于宿卫阙:空缺

6.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3分)

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_______

《赤壁之战》复习学案3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05——《赤壁之战》主备人:赵海燕贺会会审核人:赵宗生1.积累“卒、足、方、事”等实词,“乃、为”等虚词。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一、解释加点的字词: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2.致殷勤之意()3.当横行天下()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5.邂逅不如意()6.地方数千里()7.北面而事之()8.初一交战()9.鼎足之形成矣()10.刘琮束手()11.宜别图之()12.此帝王之资也()13.与曹有隙()14.江表英雄咸归附之()15.比至南郡,而琮已降。()16.必蹶上将军。()17.近者奉辞伐罪()()18.动以朝廷为辞()19.愚谓大计不如迎之。()20.将兵与备并力逆曹()二、一词多义:足1.兵精足用,英雄乐业。()2.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4.鼎足之行成矣。()5.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6.众数虽多,甚未足畏。()事1.亦别图之,以济大事()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3.肃宣权者,论天下事势()4.北而事之()方1.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2.操军方连船舰()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5.挟天子以征四方()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卒1.鲁肃闻刘表卒()2.五万兵难卒合()次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2.余船以次俱进()3.次第岂无风雨?()乃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乃罢会。()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09天津)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11安徽)三、翻译句子:(20分钟)1.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贤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4.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6.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7.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8.定语从句翻译。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据操者,长江也。.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③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④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四、拓展阅读:翻译划横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②“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赤壁之战》学案答案一、解释加点的字词。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