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贾而沽》教学案_第1页
《待贾而沽》教学案_第2页
《待贾而沽》教学案_第3页
《待贾而沽》教学案_第4页
《待贾而沽》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待贾而沽

自主•预习区自知常识梳理基础

I)知识链接

孔子具有十分高远的政治理想,堪称“夫子之道至大”。但这位胸怀兼济之志的盛德君

子,却遭遇了四处碰壁,失意落魄的人生尴尬。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的当政者的确多是些“不

足算”的“半筲之人”;另一方面儒学的仁政理想,与传统社会专制制度背离。尽管孔子陷

入欲入世而不得的尴尬境地,他仍然满怀入世救世的热忱,以“内圣”之学为本,随时准备

为朝廷和百姓服务,以匡救无道的现实政治,实现圣王德治的大同理想。

11y恚硼梳理

1.字音识记

⑴眼(yiin)梗而藏诸

⑵佛朋(bixT)以中牟畔

(3)好从事而垩(qi)失时

(4)涅而不绡(zT)

(5)吾岂料pGo)瓜也哉

⑹天将以夫子为木殍(du6)

(7)日月也(shi)矣,岁不我与

2.重要词语

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参与,介入

⑵仪封人请见:边界

(3)二三子何事于丧乎:忧虑,担心

(4)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月份周而复始,即一年

(5)君子称没世而名不称焉:些座

(6)求善量而泣诸:贾,商人。一说读油,同“价”。沽,卖

⑺本本也日:末,无;之,往;已,止,罢休

⑻怀其宝而避其邦:混乱。这里指任其混乱

(9)好从事而擎失时,可谓知乎:屡去

3.通假字

⑴公山弗扰以费小通“叛”,反叛

(2)灯孔子豚:通“馈”,赠

⑶遇诸缴通“途”,道路

(4)宁武子,邦有道,则期:通“智”,聪明

(5)子路不说:通“悦”,高兴

⑹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期乎:通‘'智",耳总明

(7)孔子即其亡也,而往拜之:通“伺”,伺察

4.“其”字的用法

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

(2)如有用我者,吾基为东周乎: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

(3)亲于某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第三人称代词,“他”

(4)基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⑸怀基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词类活用

⑴从者加之: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

(2)笃信好学,守死弯道:使动用法,使……完美

(3)阳货欲如孔子,孔子不见:使动用法,使……拜见

(4)怀其宝而塔其邦,可谓仁乎:使动用法,使……迷乱

6.特殊句式

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把……怎么办

(2)天生德于予,桓雌其如予他把……怎么样

(3)有美玉于斯,牖梗而藏诸:介词短语后置

(4)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宾语前置

(5)佛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他对...怎么说

(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I)待贾而沽:贾,价;沽,卖。等待好价钱才卖。比喻怀才者等待有人赏识重用才肯出仕效力。

(2)道不同,不相为谋:思想主张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3)岁不我与:与,等待。时间不等待我们。既表示时机错过,追悔莫及,亦谓时间不多,须

抓紧时间。

8.名句积累

(1)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⑵子曰:“骂信好学,守死善道。”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互动•探究区交流互动探究疑难

\y文本探究

语段赏析

1.子畏于匡,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

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赏析孔子被拘禁在匡邑,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天如

果要消灭这种文化,我这晚死之人便不能接触了解这种文化;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

人将能把我怎么样呢?”

圣人贤者也难免会遇到意外,但是因为他们在遇到挫折和意外时,不会改变自己的心志,

所以才有可能成为圣人贤者。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才使他在危难面前镇定而自信。

2.子贡日:“有美玉于斯,槌楼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赏析子贡问道:“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

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啊!卖掉它啊!我正是在等待买主呢。”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

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

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赏析孔子说:“对正道笃信不疑,勤奋好学,至死坚守,努力护持。危险的国家不进

入,动乱的国家不居留。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仕,政治昏乱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

贱,是耻辱;国家政治昏乱,而自己富贵,是耻辱。”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

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

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重点研读

1.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

答案孔子的热心仕途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

人生价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

其实也不矛盾。中国文人很好地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极隐退的“出世”

思想融合起来,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所谓“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统治者开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报效国

家;反之,则隐退避身,等待时机,而其内心,是渴望用政,实现自身价值的。

2.9.5章,是怎样表现孔子的强烈自信的?17.1章,从''来!予与尔言”可以看出阳货对孔

子是怎样的态度?可以根据什么判断孔子对阳货的回答是虚应故事?

答案在9.5一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况下,毫无畏惧,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

己的个人人格和主张,最终脱围。

在17.1一章中,阳货以自己官职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居,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待孔子。

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对阳货用“实用主义”那一套劝说自己出仕,委婉拒绝,孔子渴望被任

用,但不愿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原则,所以他躲避阳货,实在躲避不了,假意应允出仕。

3.孔子主张在修身上要“近取警”(推己及人),其实他在言谈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警”的。

17.7一章就有一连串“近取譬”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说说它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态

度和心理。如果把这些句子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17.7一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话,用比喻和反诘表示自己不怕危险,愿意去与有野心、

有实力的叛臣见面,表现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为重、反对佛胜违背“礼”、以下犯上行径的

无畏精神,给学生展示了坚持理想原则、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他回答学生时用比喻、反诘,

更能体现出一种义无反顾、不容置疑的力量,用陈述句是表达不出来的。

合作探究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

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

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即便处在极端困厄之中,面对极端挫折之时,他也总是表现

得极为豁达乐观。请以“智慧的生存态度”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历代以来,学者们研究注解《论语》的不知凡儿,经由此书而找到个人立身处世之道,

并且成就志业的更是不可胜数。书中的几句话往往形成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委屈时愿

意沉潜努力,并在顺遂时知道谦虚收敛。学习《论语》,极为重要的是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

探究第一步,仔细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人生以及社会生存的语句。

第二步,同学之间进行探讨,讨论孔子的处世思想,并进行概括归纳。

第三步,结合当今的社会,思考孔子的为人处世思想给予我们哪些启发。

第四步,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总结自己的探究成果。

n)考点链接--------

考点一偏义复词

【命题规律】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卷中经常出现这一考点,而且往往用课文中内容组编考题,这提示考

生对这一考点不可掉以轻心。偏义复词也可能出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既可能以选择题形

式出现,也可能以翻译的形式考查。

【例题解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昼夜勤作息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萋干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与非常也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项“存亡”本指生存与衰亡,现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

形势。B项“作息”本指劳作和休息,现偏取“作”的意义,突出刘兰芝的任劳任怨。D项

“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这里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C项“妻子”

指妻子和儿女,不是偏义现象。

答案C

点拨偏义复词通常由意义相反的两个语素构成,如果作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来理解,一

定会与上下文意思相矛盾。

【考点总结】

偏义复词

阅读中要特别注意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连用的情况,在根据正常语言习惯

解不通的情况下,不妨试着用偏义复词的知识来解决。比如:“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

就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并用,根据上下文不可能解作“日夜辛勤劳作休息”,这时就可以

果断推定“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息”是一个舍弃了原有意义的语素,只作陪衬。

【注意】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

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

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中”“会不

相八呼”,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

许”。它们都不能被视为偏义复词。

考点二“其”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其”,常考文言虚词,近几年高考均有涉及。

(2)多考“其”字的代词用法,有人称代词,有指示代词,也考作语气副词的用法。

【例题解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秦贪,负再强(代词,“它的")②与尔三矢,尔耳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一

定”)③惑而不从师,基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他们”)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基庶

儿乎(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⑤且行千里,塞谁不知(表疑问语气,“……吗”)

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许寡人(表祈使语气,“一定”)⑦攻之不克,围之

不继,吾某还也(表肯定语气,“必定”)⑧余亦悔基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代词,指跟着

“余”的人)

A.①②⑥⑦B.②④⑤⑧C.①③⑥⑧D.③⑤⑦⑧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③代词,代指“那(些疑惑)”。⑤表示强烈的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⑦表

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⑧代词,代指“我”。

答案D

点拨在问句中的“其”字,多为语气副词,一定要揣摩准所表语气,才能准确判断“其”

的用法,如韩愈《师说》:“茜皆出于此乎?”如作反问语气理解,语义与上下文不符,“其”

只能是表示揣测语气。

【考点总结】

“其”字用法归类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

的”(包括复数)。

例:臣从募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

“他”“她”“它”(包括复数)。

例:①秦王恐募破璧。(“其”作“破璧”的主语)。②苏闻道也同先乎吾。

(3)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可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若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②而余亦悔基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甚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基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一定”等。

例:①基皆出于此乎?②基孰能讥之乎?③汝芸勿悲!④尔基无忘乃父之志!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①若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②

年真无马邪?募真不知马也!

课时对在练训练反馈总结提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王既没,文不在学乎兹:这里

B.从者见之见:看见

C.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期月:满一月,整一月

D.求善贾而沽诸沽:买

解析B项“见”,使得以进见。C项“期月”,月份周而复始,即一年。D项“沽”,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子畏于匡

A,

1君子之至于斯也

I吾未尝不得见也

B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天下?无道也久矣

子之往也,如之何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I夫召我者,加岂徒哉

解析C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于:介词,在/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B项也: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D项而:连词,表转折,去〃连词,

表顺承,不译。

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公山弗扰以费畔

B.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C.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解析A项“畔”通“叛”,反叛。B项“知”通“智”,聪明。C项“时”通“伺”,伺察。

4.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D)

A.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B.岁不我与

C.佛胜召,子欲往

D.其愚不可及也

解析A,D项均为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省略句。

5.名句填空。

(1)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⑶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4)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壅。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

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日:“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6.从选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答案⑴“归"通“馈”,赠

⑵“时”通“伺”,伺察

(3)嘴”通“途”,道路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译文: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

(2)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译文: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任凭自己的国家混乱不已,能够说是仁吗?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日月流逝,年岁不等我们啊。

(二)高考.模拟

(201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

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目:“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8.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

渊属于德行,子贡属于言语。

解析“德行”,指品德行为高尚。“言语”,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政事”,

指长于政事、政务。“文学”,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第二个语段,孔子夸赞颜渊能像自己一样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明孔子觉得弟子

颜回在德行上最能传其衣钵。据此可推测颜渊属于德行。第一个语段,从子贡的回答来看,

他口才很好。子贡知道孔子欣赏颜回,于是直接回答不如,而且用自己来突出颜回的优点,

从侧面又突出孔子对颜回教育得法,这个回答深得孔子的心意。据此可推测子贡属于言语。

9.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答案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

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

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

造。

解析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教育技巧。第一个语段中,孔子把

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第二个语段中,“惟我与尔有是

夫”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自己的高度。孔子这样将自己同学生并列,体现了他平等

待人的风度。

第一个语段中,孔子虽然直言子贡不如颜回,但说自己也不如颜回,意在安慰勉励子贡。第

二个语段中,孔子说颜回同自己一样,也具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修养,无疑是对颜

回品德的高度赞扬,在夸赞之中更有激励。

【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跟颜回比?他听

到一件事,就可以推断出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断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

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不用我,我就隐退。只有我

和你能这样了!"(《论语•述而》)

课后•拓展区积累素材延伸视野

至圣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

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几乎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

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

非礼勿行。孔子赞颜回日:“贤哉,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