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_第1页
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_第2页
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_第3页
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_第4页
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一、概述汉代学术文化繁荣,其中尤以经学为最。经学,简而言之,乃是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与研究。在汉代,经学分化为两大流派: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二者虽同源于儒家经典,但在文献解读、诠释方法、义理阐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代及后世的学术走向、政治理念乃至社会风尚。古文经学,顾名思义,以古文写本的经书为研习对象。古文经书多为战国末期至汉初所流传,其文字古奥,篇章结构亦与后世所见有所不同。古文经学家重视经书的原始面貌,强调训诂考据,力求还原经典的本义。他们的研究侧重于文字训释、名物考证、典章制度的梳理等方面,注重实证与考据,形成了严谨、务实的学风。今文经学则以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为研习对象。今文经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的校订、注解与阐释,其内容与古文经书有所出入。今文经学家重视经书的现实意义,强调经典的微言大义,致力于挖掘经典中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深层内涵。他们的研究多涉及经世致用、政治伦理、道德教化等方面,注重义理阐发与思想创新,形成了博大、开放的学风。在汉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各有传承与发展,二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古文经学家如孔安国、毛亨、郑玄等,他们的注解与阐释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今文经学家如董仲舒、公孙弘等,他们的政治哲学与伦理思想对汉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两大流派的交流与碰撞,不仅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繁荣,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遗产。1.简述汉代学术背景在汉代,中国的学术氛围异常活跃,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儒家学说得到了空前的推崇和发展,成为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随着纸张的普及和书籍的大量涌现,学术传播也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应运而生,成为汉代学术界的两大主流学派。古文经学以孔子及其门徒的原始经典为依据,注重经典的原始解释和传承。他们认为,孔子所传的经典是原始而真实的,而后来流传的今文经典则经过了后人的修改和篡改,因此不再是原始的经典。古文经学家们致力于寻找和恢复原始的儒家经典,强调对经典的准确理解和传承。今文经学则主张以当时流传的今文经典为依据,注重经典的现实应用和解释。他们认为,经典虽然经历了后人的修改和篡改,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今文经学家们更注重经典的现实应用,强调对经典的灵活解释和发挥。两大学派在汉代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发展,也促进了汉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同时,它们之间的争论和碰撞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2.引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概念在汉代,经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两大流派: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这两种学派不仅在解读经典文献的方法上存在差异,更在学术理念、政治立场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对立。要深入了解汉代经学的发展脉络,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古文经学,顾名思义,是以古代文字(主要是篆书)书写的经典文献为研究对象,强调对经典的原始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阐释。这一学派认为,只有回归经典的原始面貌,才能真正把握经典的本质和内涵。古文经学家们注重文字训诂、音韵学以及文献校勘等方面的研究,力求还原经典的原始面貌。与古文经学相对的是今文经学,它主要以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经典文献为研究对象。今文经学家们认为,经典文献的解读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解读和阐释。他们更加注重对经典文献的义理阐发和实际应用,强调经典文献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这两种学派在汉代经学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之间的争论和交锋不仅推动了汉代经学的发展,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古代经典文献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3.文章目的和结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汉代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对两种经学流派的对比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各自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中所起到的作用。文章的结构如下:我们将简要介绍汉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为后续的经学分析提供历史背景。接着,我们将分别阐述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起源和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展示它们各自在经学领域内的独特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两种经学流派之间的争议和互动,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我们将总结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们对后世学术和文化发展的启示意义。二、古文经学概述汉代的古文经学,相对于今文经学而言,主要侧重于对古代经典文献的原始解读和深入探究。古文经学家们重视经文的原始面貌,倾向于通过训诂、文字学等方法对古籍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以揭示经典的真正含义。在汉代,古文经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大量古籍被毁,而一些民间学者通过秘密传抄等方式保留了部分古籍的原始版本。这些古籍在汉代重新现世,为古文经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古文经学家们认为,经典文献是圣人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哲理。他们致力于通过深入解读经典文献,探寻圣人的真实意图和思想精髓。他们注重文字训诂,对经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进行详尽的解释和阐释,力图还原经典的原始面貌。与今文经学相比,古文经学更加强调经典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他们认为,经典文献是至高无上的,不容置疑的。在解读经典时,他们更加注重对经典的尊重和敬畏,力求保持经典的完整性和纯洁性。在汉代,古文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古文经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古籍,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学术观点和解释,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古文经学的兴起也推动了汉代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1.古文经学的定义及起源古文经学,作为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古文经学的核心在于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在始皇焚书期间被民间儒生埋藏起来,直至汉代前期才陆续被发现。例如,景帝时期,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古文经书武帝时,鲁恭王则从孔子故宅的墙壁间发现了古文经籍。这些珍贵的文献随后被献给朝廷,并藏于秘府。古文经学的名称来源于其研究对象——古文经,这些经典是以战国时代六国的文字书写的。与此同时,今文经学则是以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为基础,并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古文经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中期。在这一时期,汉哀帝时的刘歆领校秘书时,发现古文经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存在文字上的差异。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后的残余,因此不完整。基于这一观点,刘歆极力提倡古文经学,并请求将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立于学官[2]。刘歆认为,太学中的博士们所传习的经典是在秦焚书之后、由汉初经师凭记忆口耳相传下来的,因此可能存在错误。他用“古文经”来称呼这些原有的、用汉初文字记录下来的经典,以区别于新兴的古文经。在刘歆看来,只有“古文经”才是真经、全经,因为它们更接近原始的经典文本[1]。古文经学起源于汉代中期,其研究对象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在汉代前期陆续被发现并受到重视。在刘歆的推动下,古文经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古文经学的特点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和文献考据。与今文经学相比,古文经学更加重视经书的原始文字和版本,致力于恢复经书的原始面貌。学者们深入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字形和字义,力图准确理解经文的本义。同时,他们还对经书进行详细的考据,以揭示经文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背景。古文经学强调义理阐释和道德教化。古文经学家认为,经书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道德伦理的源泉。他们通过对经文的深入解读,挖掘其中的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指南。同时,他们还强调经书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经书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古文经学还具有较为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学风。古文经学家们注重实证和逻辑分析,力求在研究中保持客观和中立。他们对待经书的态度十分严谨,不轻信传闻和臆测,而是依据可靠的文献资料和实证数据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学风,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树立了榜样。古文经学在汉代学术中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它注重文字训诂和文献考据,强调义理阐释和道德教化,以及具有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学风。这些特点使得古文经学在汉代乃至后世的学术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相对,是对汉代从孔子壁中所得的用先秦古籀文写定的儒家经典的总称。这一学派的起源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古文《尚书》等经典,这些经典因未经秦火,保持了原貌[1]。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在汉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安国是古文经学的先驱,他对古文《尚书》进行了整理和注释,成为后世研究《尚书》的重要参考。他的著作《尚书传》是对古文《尚书》最早的注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刘歆是另一位古文经学的关键人物,他提出了《七略》的分类法,将群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类,为后世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校订了《左传》,并为之作注,推动了《左传》在学术界的地位提升[2]。郑玄则是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古文经书进行了全面的注解,其注解不仅精确,而且系统,为古文经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三礼注》是对《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书的注解,被誉为“礼学之宗”[1]。许慎也是古文经学的重要人物,他的《说文解字》是对汉字进行系统研究的首部著作,不仅为汉字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古文经书的解读提供了重要的工具[2]。这些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共同构成了汉代古文经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今文经学概述今文经学,又称“今文学”,是汉代经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研究对象是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的儒家经典。与古文经学注重经典的原始文本不同,今文经学更注重经典的现实应用与解释,强调经典的现实指导意义。今文经学的兴起,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求密不可分。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急需找到一种能够为大一统政治提供理论支持的学说。今文经学中的“大一统”、“君权神授”等观念,恰好符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求,因此得到了大力推崇。在解释经典时,今文经学家们往往采用“微言大义”的方法,即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发掘出其深层次的政治、伦理意义。这种方法使得今文经学在解释经典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对经典进行不同的解读和阐释。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董仲舒、公孙弘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今文经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理论,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持。公孙弘则通过对《公羊传》的解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强调了君主权威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今文经学在汉代后期逐渐衰落,被古文经学所取代。这主要是由于今文经学过于注重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忽视了对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导致其在理论上的发展逐渐滞后。今文经学的思想观点和解释方法,对后世的中国政治和文化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今文经学的定义及起源今文经学,顾名思义,是指诠释和研究今文经的学问。今文经,即是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书写的经书[1]。这一学术流派的形成,起源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文化断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施焚书政策,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2]。随后的项羽火烧咸阳,更是将秦官方所藏的先秦藏书付之一炬,儒家经典与儒学的传播因此中断[2]。汉初承秦制,亦立博士官数十人,不限儒经。汉初政策重休养生息,以刑名黄老之学为政治措施之指导原则,儒学并未得到重视[2]。直至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兴盛,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了武帝的采纳。为了推崇儒学,武帝设立了五经博士官,传授弟子,形成了今文经学[2]。这些博士官以汉代通行的隶书体文字抄写儒家经书,并口耳传授,从而形成了今文经学[2]。今文经学家注重文字的意义和政治背景的研究,强调经典的教化作用和社会意义。他们认为经典是历代文人为了传承历史文化而编写的,因此更注重经典的教化和实用价值[3]。在汉代,今文经学家被列为学官,其经学称为官学,每一经书系统,由于传授的宗师不同,又分为许多派系[1]。今文经学的形成,既是对秦代焚书政策后文化断层的回应,也是汉代统治者推崇儒学、设立五经博士官的结果。它注重文字的意义和政治背景,强调经典的教化作用和社会意义,对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今文经学的特点今文经学在汉代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与古文经学迥异的特色。今文经学者主张以现行的、通俗易懂的文字解读经典,而非古文经学的繁琐注解和深奥诠释。他们强调经典的实用性,认为经典应当服务于现实社会,为政治、伦理和道德等领域提供指导。在解读经典时,今文经学者倾向于直接从经文出发,通过字面意义来理解经义,而不做过多的引申和发挥。他们认为,经文的字面意义就是经典的真实含义,无需借助过多的诠释和注解。这种直白的解读方式,使得今文经学更加贴近普通民众,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今文经学者还注重经典的现实应用。他们认为,经典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现实生活的指南。他们常常将经典与现实政治、伦理和道德等问题联系起来,试图从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使得今文经学在汉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文经学者的努力下,一些经典如《春秋》、《诗经》等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对汉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和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今文经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汉代文化的繁荣和普及,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今文经学的特点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由于过于注重实用性和字面意义,今文经学者在解读经典时往往忽视了经典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化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使得今文经学在学术深度上相对不足。尽管如此,今文经学在汉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仍然不可忽视。3.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汉代的今文经学,又称“今文学”,是指以汉以后的文字书写的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经。今文经学注重文字的意义和政治背景的研究,强调经典的教化作用和社会意义。在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王阊运是今文经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代表著作《春秋公羊传笺》深入探讨了《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强调了通经致用的思想。另一位代表人物廖平,他的著作《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孔经哲学发微》等,对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康有为则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者,他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以今文经学的视角对古代经典进行了重新解读,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皮锡瑞的《五经通论》、《经学历史》等著作,则系统梳理了经学的发展脉络,对今文经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不仅丰富了今文经学的内涵,也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繁荣和发展。他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1]。四、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比较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汉代学术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二者既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从文献来源上看,古文经学以孔子壁中书和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为代表,主张从原始文献出发,追求文本的原始意义。而今文经学则以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由口耳相传而来的文献为依据,更加注重文本的当代解读和应用。在研究方法上,古文经学强调文字训诂和名物考证,试图通过对文字的精确解读,来还原文献的原始含义。这种方法注重对文字本身的研究,而非文字背后的意义。今文经学则更加注重微言大义,倾向于通过对文字背后深层次的意义进行挖掘,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在政治态度上,古文经学家通常具有较为保守的倾向,他们尊重传统,强调秩序和稳定。而今文经学家则更加关注现实政治和社会变革,他们倾向于通过解读经典来为现实政治服务,甚至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在学术风格上,古文经学注重严谨的文字训诂和名物考证,其学术风格较为内敛和严谨。而今文经学则更加注重文字背后的意义挖掘和政治应用,其学术风格较为开放和灵活。总体而言,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文献来源、研究方法、政治态度和学术风格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汉代学术文化的多元性,也体现了不同学术派别在对待经典文献和现实政治上的不同态度和取向。1.学术特点比较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在学术特点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古文经学注重对于古籍文字的原始解读,强调回归经书的本质意义。他们坚信古籍中的文字蕴藏着古代圣贤的智慧,因此对古文字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古文经学家们致力于挖掘经书中的深层含义,通过精细的训诂和注解,力求还原古籍的原貌。相较之下,今文经学则更加注重经书的实用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他们认为经书中的文字应当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今文经学家们倾向于对经书进行解读时融入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经书如何为现实社会提供指导,如何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和引导民众。在研究方法上,古文经学倾向于严谨的文字考据和文献梳理,注重经书的原始含义和历史背景。而今文经学则更加注重对经书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性解读,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需求。这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使得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在汉代学术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特点。总体而言,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在学术特点上各有侧重,前者注重原始解读和历史背景,后者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汉代学术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2.代表人物及著作比较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安国、刘歆、马融等。孔安国是孔子后代,他传承了孔子遗留下来的古文《尚书》,并著有《尚书传》,成为古文经学的开山之作。刘歆继承并发展了古文经学,他的《七略》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马融则是东汉时期的古文经学大师,他的《周官传》等著作,对古文经学的传播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则包括伏生、董仲舒、何休等。伏生是《尚书》今文版的传承人,他的《尚书大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今文经学大家,他的《春秋繁露》等著作,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今文经学体系。何休则是东汉时期的今文经学代表人物,他的《春秋公羊传解诂》等著作,对今文经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发。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不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且在学风和方法上也存在差异。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和经义解释,学风严谨而今文经学则更强调经世致用和微言大义,学风较为灵活。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汉代学术的多元性,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3.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影响比较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两者在传承儒家经典、诠释儒家教义、塑造儒家思想体系等方面都有所贡献,但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今文经学注重经典的实际应用,强调经文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实用性导向使得儒家思想更加贴近社会实践,有助于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今文经学注重阐释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这种诠释方式有助于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推动儒家思想的创新发展。古文经学则更加注重经典的原始意义,强调对经典的文字训诂和名物考据,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恢复儒家经典的原始面貌,维护儒家思想的纯正性。古文经学的这种学术取向,使得儒家思想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更加深入的探讨,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各有贡献,今文经学使儒家思想更加贴近社会实践,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发展而古文经学则更加注重经典的原始意义,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这两种学术传统的交融互补,共同推动了汉代儒家思想的繁荣和发展。五、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汉代的传播与影响1.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汉代的传播情况汉代是中国经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作为两大流派,在传播和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今文经学,主要以西汉的董仲舒为代表,主张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其学习经典的顺序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定为《诗》、《书》、《礼》、《易》、《春秋》。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被立为五经博士,长期垄断了汉代官学。从西汉末期开始,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并且与谶纬结合,逐渐失去了其影响力[1][2]。古文经学,则尊崇周公,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其学习经典的顺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为《易》、《书》、《诗》、《礼》、《春秋》。古文经学在汉代前期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大多藏于皇家密室或流传于民间。到了王莽当政时期,古文经学得到了重视,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随着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古文经学逐渐压倒了今文经学,成为主流[1]。在传播方面,今文经学因其官方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而古文经学则更多地依赖于民间的传承和学者的努力。到了东汉末年和南北朝时期,随着今文经学的衰落和玄学的兴起,古文经学也逐渐失去了其影响力[2][3]。汉代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传播情况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随着历史的发展,两者的影响力都逐渐减弱,最终被玄学所取代。2.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对汉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汉代,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作为两大经学流派,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方面,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古文经学注重经文的原始意义,强调遵循古代的制度和礼仪,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权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古文经学家们通过解读经典,为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使得皇权在法理上得到了更为坚实的支撑。而今文经学则更加注重经文的现实意义,强调灵活变通,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今文经学家们更加注重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解读,他们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代政治的变革和发展。在文化方面,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古文经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对古代经典的深入研究和解读,使得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古文经学家们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今文经学则更加注重文化的创新和变革,他们通过对经文的创新解读,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今文经学家们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使得汉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在汉代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不同理念和研究方向,为汉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想和理论支撑,推动了汉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它们也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六、结论汉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作为当时的两大主流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汉代学术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在文献解读、学术传统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古文经学注重原始经典的传承,强调文字训诂和历史背景的研究,倾向于维护传统的礼制和文化。而今文经学则更加注重经典的现实应用,强调经典的阐释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倾向于推动改革和变革。这种差异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尽管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存在诸多不同,但它们在汉代社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古文经学通过维护传统礼制和文化,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今文经学则通过推动改革和变革,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这两种学派的并存和发展,为汉代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汉代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差异和共存体现了学术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不仅丰富了汉代学术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在探讨汉代学术文化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差异和贡献,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学术风貌。1.总结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异同在汉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是两大并行的经学流派,它们对于经典的解释、传承和阐释有着显著的异同。相同之处,两者都是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传承,都致力于探寻古代圣人的智慧,以此作为治国安民、修身齐家的指导。同时,两者都强调经典的权威性,认为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行为的准则。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多个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经书的来源上,古文经学主要依据的是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如《古文尚书》等,而今文经学则主要依据的是汉代流传的经书版本,如《今文尚书》等。在解读方法上,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和名物考证,强调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来还原经典的原意,而今文经学则更注重对经典的整体理解和阐发,强调经典与现实的联系和互动。在学术倾向上,古文经学倾向于保守和复古,强调对古代经典的尊重和传承,而今文经学则更倾向于开放和创新,强调对经典的创新性解读和应用。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汉代并行不悖,它们共同构成了汉代经学的多元面貌。虽然两者在经书的来源、解读方法和学术倾向上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也为汉代的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比较和研究这两种经学流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经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2.评估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汉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在汉代学术史上,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各自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两大经学流派,它们在传承和发展儒家经典、推动汉代学术繁荣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文经学以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为开端,凭借其深厚的文献基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逐渐在学术界树立了权威地位。古文经学家们注重文字训诂和名物考据,致力于还原儒家经典的原始面貌,对于经典的传承和诠释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古文经学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文经学则以秦朝焚书后幸存的儒家经典为传承基础,注重经典的实用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今文经学家们强调经典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将儒家经典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指导和思想支持。同时,今文经学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智慧和地方经验,形成了更加贴近实际、富有生命力的学术体系。综合来看,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在汉代学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术倾向和学术风格,共同推动了汉代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古文经学以其深厚的文献基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后世树立了学术典范,而今文经学则以其贴近实际、富有生命力的学术体系为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持。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汉代学术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3.对当今学术研究的启示汉代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研究与争议,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表明,学术研究应该保持开放与包容。在当时,两派学者各有坚持,互有攻守,但最终都推动了经学的发展。这种学术争鸣的精神,鼓励我们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也要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尊重并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推动学术进步。汉代经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视角。古文经学家重视文本的原始意义,强调训诂与考证而今文经学家则更注重经文的现实应用,强调经世致用。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为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在深入研究某一领域时,我们既可以通过挖掘原始资料,探寻文本的原始意义,也可以关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汉代经学的传承与创新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古文经学家还是今文经学家,都在传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传承前人智慧的同时,我们也要敢于挑战传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为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我们应该保持开放与包容的学术态度,运用多元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尊重传统并勇于创新,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参考资料:汉代是今古文经学斗争与融合的重要时期。所谓今文经学,是指汉代初期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文本;而古文经学则是指汉代后期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字记录的经典文本。这两派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在汉代,今古文经学之间的斗争始终不断。今文经学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隶书,而古文经学使用的是先秦古文字,这使得两派在解读经典时产生了分歧。例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今文经学家认为这是描述鸟儿的叫声和栖息的地方,而古文经学家则认为这是描述雎鸠在河中沙洲上筑巢。今文经学强调经义的阐释和发挥,注重政治教化;而古文经学则强调对经文进行字义训诂和名物考据。这种分歧导致了今古文经学在研究方法和学术目标上的不同。汉武帝时期,今文经学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今文经学家往往站在官方立场上,强调维护封建统治;而古文经学家则更加注重学术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由。这种政治立场的不同也加剧了今古文经学的斗争。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取代了篆书成为主要的书写形式,这使得今古文经学在语言文字上的差异逐渐缩小。汉代末期出现的《说文解字》等字书也对文字进行了统一和规范,使得两派在语言文字上的分歧得以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古文经学之间的学术观点也逐渐融合。例如,《毛诗》就是今古文经学融合的产物。郑玄等学者也试图调和今古文经学的分歧,通过训诂和义理相结合的方法来解读经典。这种融合使得两派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逐渐缩小。随着汉朝的衰落和新朝代的兴起,今古文经学的政治立场也逐渐转变。例如,在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今古文经学的斗争逐渐平息。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也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促进了今古文经学的融合。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虽然两派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古代经典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角度和方法。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行动对晚清时期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将从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入手,探讨其与晚清变局的关系。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他主张重新审视和修订传统经典,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他认为,传统经典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伪经,这些伪经不仅不能指导现代社会的发展,反而会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他提出了“新学”的概念,试图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替代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还涉及到政治领域的改革。他认为,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繁荣。他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推崇西方民主制度,认为这些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他也强调了传统文化在政治改革中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之一。晚清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腐败使得中国处于危机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他认为,中国要摆脱危机就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在于政治和文化的领域。康有为试图通过他的思想来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康有为的思想对于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推崇西方民主制度,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有为的思想成为了当时政治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康有为的思想也对于晚清时期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重新审视和修订传统经典,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学术界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有为的思想成为了当时文化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康有为的思想对于晚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康有为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对于西方文化的推崇等。在评价康有为的思想时需要全面考虑其优劣之处,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的思想和行动。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时期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特指《六经》。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学,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所以言及“经学”,首先要明确“经”是什么。《说文解字》将“经”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以此引申为穿订书册的线,进而指书籍。然而这里的“经”当然不是指所有书籍,而是专指儒家经典,明确到这一点尚且不够,因为从前的儒者们就因为“经”的包含范围做了很多论辩,甚至兴起了名曰“经名考”的学问,有人以为经只专指孔子的著述,而有人主张经是官方指定的儒家经典,本文采后说。所谓儒家经典,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作,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不过一致的方向是同意孔子主导了编辑地位,原始文本则非孔子原作。)自此以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六经就已被人们公认为宝典。经学产生于西汉。秦代即设有博士官,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的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于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汉代起初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博士原有制度,增设弟子员,有五经博士之说。从此儒学独尊,由于《乐》已无书,《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可以将经学视为先秦原初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六艺”就是“六经”的古称,亦即孔子所指定的教科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在儒家地位上升后,这些教科书被尊为“经”。“六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运》,然而直到西汉,也还是记载为六艺(见《汉书·艺文志》),同时在西汉初年,《乐》失传,六艺自此仅余其五。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学在武帝建元五年取得独尊地位,朝廷从此设立了五经博士,儒学从显学成为官学,终于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而经学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东汉七经: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唐九经:即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开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十二年,于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四书五经: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这十四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其官学地位一直保持到东汉末年。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为大一统政治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和善于把公羊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中的政治家公孙弘,经过一代代今文经学学者的推阐与实践,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深受汉朝皇帝的重视,始终在汉朝政治中处于主导地位。今文经学发展到西汉后期,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由于董仲舒对于公羊学中灾异、符瑞、天人感应的阐发,今文经学由此逻辑发展的后果即是谶纬泛滥,再加之统治者的迷信与提倡,经学逐渐神学化;另一方面由于今文经学继承了较多的原初儒学的色彩,其理论内在地包含着对现实的批判,从而越来越不能为逐渐加强的君主专制所容忍。在这种情况下,自西汉中期开始就已经在民间传授的古文经学兴起。古文经学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因其是用战国及以前的古文字所书写,故称之为古文经。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不仅仅是文字篇章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们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的不同。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经学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其中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认为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如果说今文经学关注的重心在于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的话,那么自西汉后期开始与之针锋相对的古文经学所关注的重心就是历史史料学与语言学。古文经学的兴起最早起自《春秋左氏传》,西汉后期曾被立为博士。在王莽当政时期,刘歆极力鼓吹古文经学,并使之立为新朝的博士。东汉时期,古文经学虽然一直没有被立为博士,属于民间学说,但是其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步超出并压倒了今文经学。由于今文经学发展后期日趋繁琐,例如“曰若稽古”四个字可以解释十万字,又有所谓“师法”“家法”的束缚,再加之其与谶纬纠缠过深,使得人们逐渐遗弃了今文经学。而古文经学一来较少受“师法”“家法”的制约,较为自由也较为简明;二来与谶纬瓜葛较少,较为理性;三来其放弃了今文经学的批判性,对君主专制的维护更有优势,所以在今古文经学的长期斗争中,古文经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东汉的古文经学大师有贾逵、许慎、马融、服虔、卢植等,弟子众多,影响很大。而今文经学只有何休取得较大的成就,他的《春秋公羊解诂》是唯一一部完整流传至今的今文经。在今古文经学的长期争辩过程中,互相也在逐渐地渗透,互相融合。东汉初年(公元79年)召开的白虎观会议就是一个官方召开的企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一书。《白虎通》是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东汉末年,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学进行了全面总结,自成一家之言。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基础,但又能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优点,态度严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从而超过了前人。自此以后郑学兴盛,这不仅标志着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终结,也标志着汉代经学的衰亡,之后今文经学也随之消失。汉朝是经学最为昌盛的时代,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韦贤传》引民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汉朝的“以经义决狱”是汉朝经学与王朝政治相结合的一大特色,也是汉朝经学繁盛的一大标志。儒生通过司法实践并官学私学教育,移风易俗,把经学思想深深的植入了普通民众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经学由衰落走向分离的时期。在曹魏时期,出现了王学与郑学之争。王学,是指王肃所创立的经学体系。王肃是司马昭的岳父,所以王学获得了司马氏的支持,他注解的《尚书》、《诗》、《论语》、三《礼》和《左氏春秋》以及其父所作的《易传》都被列为官学。王学和郑学之间的纷争,并不是纯粹的学术争论,而带有强烈的政治斗争的意味。这场纷争同时也标志着两汉经学的衰落。魏晋时期在经学取得成就较大的还有王弼、何晏等。王弼注《周易》,摆脱了汉代用“象数”和谶纬解说《周易》的老路,开创了用义理、思辨哲学解说《周易》的新路,这是经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何晏所作《论语集解》收集了汉以来各家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一时期经学的特点是经学逐渐玄学化。南北朝时期经学也随着政治上的南北对立而分立为南学和北学。据《北史·儒林传》记载,南学《周易》尊王弼,摒弃象数、发挥义理,《尚书》流行《孔传古文尚书》,《左传》盛行杜预撰《春秋左传集解》;北学《周易》、《尚书》主郑玄,《左传》主服虔。“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从学术风格上讲,南学受玄学影响比较大,能博取众家之长,又喜标新立异,反映了其哲学思辨能力的提高,而北学受北方游牧民族质朴风尚的影响,保持了汉朝经学以章句训诂为宗的特点。北朝经学纯粹地墨守郑玄,不杂玄学。经学由汉而唐,有古今文学,郑学、王学,南学、北学之争。唐代则基于取士的需要,以国家的力量来推行经学,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这时代的代表著作,同时也是郑玄以来汉学的总结与高峰。它的编纂一方面成为士人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政府在圣统上的合法性建立,影响了后来明代《五经大全》、《永乐大典》以及清代《四库全书》等等政府主导下的经典编辑,至唐后五代之世,宋代晁迥之前,无人异词。这个时期的经学也进入了韩国以及日本,成为诸国所仿效的法典,日本天皇更运用经学确立了他的政治法统地位。宋代理学兴起,自晁迥之后,理学家们以重新诠释古代经典的方式,以疑经、改经、删经来进行回归先秦经典的活动,阐发他们的主张,或保守、或激进。此时期,出现以《论语》、《孟子》加上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合称的“四书”,因为被界定为还原圣人思想的需要而被重新定位,成为超越五经的思想著作。明代延续了宋代的理学路线,一方面政府编纂官方版经典文本,另一方面南方的经学力量逐渐抬头,例如王阳明即是最为重要的明代理学家。明末经学家几乎都带有王阳明式的豪气,纷纷组织学社,发动朝野清议、舆论、弹劾,与腐败的政府、宦官对抗,形成激烈的流血党争,种下明朝灭亡的内部因子。另外一部份的明朝流亡者、海盗、商人与士人,以日本为重要根据地,进行活动,连带将日本的经学进一步推展,例如孔子、孟子、王阳明皆被各藩与幕府所尊崇、朱舜水以《春秋》为核心的“尊王”、“攘夷”思想,影响了水户学派的政治论调,进而在明治维新引起了重大的思想浪潮。清代初期受到明朝灭亡的影响,士人开始思考王阳明路线的弊病,另一方面因为清朝皇帝实施文字狱、编纂《四库全书》、《明史》等思想控制手段,经学中较不介入政治的的实学与考据路线,遂特别发达,尤其重视以大量的古代典籍以及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方式来研究经书,甚至进一步考证某些经书的真伪、划分学术流派,可以说,清代初期的经学思想是被明朝遗老们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所影响主导的。清末基于时代需求,主张激进改革的公羊家大盛,其中又以常州学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最为有力活跃的人物。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曾说明清代经学“凡三变”,清初,以宋学为主;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汉十四博士今文说,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至今日而复明。实能述伏(生)、董(仲舒)之遗文,寻武(汉武帝)、宣(汉宣帝)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之学。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又说:“乾嘉以后,阳湖庄氏乃讲今文之学,孔广森治《公羊春秋》,孙星衍于《尚书》兼治今、古文,陈乔枞治《今文尚书》、齐、鲁、韩三家《诗》,魏源作《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凌曙作《公羊礼证》、《春秋繁露注》,陈立作《公羊义疏》,王馆长(按,指时任湖南师范馆馆长的王先谦)作《三家诗义疏》,已成《周南》、《召南》、《邶风》,锡瑞作《今文尚书考证》、《尚书大传疏证》。”两广总督阮元辑《皇清经解》,收七十三家,记书一百八十八种,凡一千四百卷。此书是汇集儒家经学经解之大成,是对乾嘉学术的一次全面总结。到民国时代以后,由于大量的西学、政治运动取代了原来的经学思想,两者的冲击之中,产生了诸多主张,一般而言,全面排斥西学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但仍存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全面西化的路线争执。胡适在〈论六经不够作领袖人才的来源〉一文就说:“儒家经典中,除《论孟》及《礼记》之一部分外,皆古史料而已。”,胡适因把《诗经》当成文学作品,不是一部经典。古代经书的权威性遂下降,经学也就逐渐式微,民国二十年代,何键、陈济棠等倡议学校恢复经学课程,遭到不少反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改革开放后经学的研究重新被重视。201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经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于国内高校率先成立经学研究院,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研究历史、把握历史。经学流派的分类法有数种,二分,三分或四分,本文采取“三分法”,即将之分为“今文学”、“古文学”与“宋学”三派,其中前二者可合称为“汉学”。三大流派的区别一言难尽,但也完全可以简要概括,周予同先生为皮锡瑞《经学历史》一书所作序的总结十分到位即:今文学家将孔子视为政治家,古文学家将孔子视为史学家,而宋学家将孔子视为哲学家,只要记住这一点,对古代学者的分类就应该不会有问题了,在六经上,今文家主张全为孔子所作,而古文家目之为史料,认为并非起自孔子。先说今文学部分:借着董子和公孙述的东风,热衷谈论微言大义,为统治阶级提供治术,宣讲“皇权大一统”,甚至不惜采取“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的手段参与国政的儒家迅速上位。此时,由于秦代对书籍的禁毁,除《易经》为卜书未遭劫难外,其余诸经都已失传,因此只有采取口传笔录的方式加以传承,由于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与由西汉中期以后陆续发现的先秦文字记录的经书有别。因此被称之为“今文学”。《诗》有齐鲁韩三家,《书》由伏生所传,《礼》由高唐生所传,《春秋》中,公羊为齐学,谷梁为鲁学,各家都各有特点,在此不做大量展开,仅以《春秋》为例,齐学的公羊传求变,重法,可以说是重视霸道,而鲁学谷梁则重视宗法论理,可称重视王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官学的儒学一再得到朝廷支持,宣帝时增加了博士学生的数量,而其后的元帝,以崇儒著称,经学得到巨大发展。甘露三年(前51年),朝廷召开石渠阁会议增设博士,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再度增加博士名额至十二人,史称黄龙十二博士。同时,官府推重的春秋学也从公羊学转向谷梁学,可见经学也一直在适应社会的需要,发生着变化。东汉光武帝在新末起义中以恢复汉室相号召,自然承续旧制,建立政权后更增加名额,即“光武十四博士”。作为官学的今文学自然继续发展。但物极必反,重视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终于走向了繁琐零碎。在此仅举一例:秦近君解尚书,“尧典”二字竟然“至十万余言”。同时,今文学自从西汉末年以后,逐渐与纬学合流,尤其东汉,纬学更成为“内学”,二者结合更为紧密,在建初四年(79年),出现了杂糅博采,纬学经典化的《白虎通义》,白虎观会议的目的在于调和各派观点,尝试解决今文学驳杂与各派意见不一的产物,因此不独对今文学产生了影响。但古文学派显然没那么迷信。随着王朝的衰败,作为官学的今文学江河日下,而崛起民间,大师迭出的古文学自此崭露头角。最后应该一提,在今文学式微的情况下,何休穷十七年心血,成《春秋公羊解诂》,成为了两汉公羊学的总结,其中“衰乱-升平-太平”的三世说,影响极其深远。现在回头讲古文学:提到古文学,就不能不提刘歆,刘歆及其父刘向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奠基人,是两汉有数的大学者,二人在整理古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流落民间的古文(先秦文字)经书,刘歆认为这也应当列于学官,然而未能成功,此后,他写了一篇《移书让太常博士》(见附录)进行抗议。这文章自然把今文家都得罪遍了,刘歆只得辞官,眼看是山穷水尽,然而转机却意外出现了,那就是王莽改制。王莽建立新朝后,刘歆成为了“嘉新公”,这一对学者君臣一心投入学术,全心以学术为指导进行改革,最终失败身死。前人谈及刘歆,往往说是“虎父有犬子”,大加指斥,然而换一个角度看,他与王莽可谓是惺惺相惜的一对理想家,最终成了自己理想的殉道者。东汉建立以后,光武请经学大师进京,七人中陈元、郑众、杜林、卫宏四人都是古文家,然而当光武帝提出要设立古文的《费氏易》、左传博士时,今文学家激烈反抗,最终光武决定只设左传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