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种群及其动态_第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种群及其动态_第2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种群及其动态_第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种群及其动态_第4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种群及其动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群及其动态练习一、选择题1.茶网蝽是我国西南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幼虫和成虫吸附于茶树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茶区某地所有的茶网蝽幼虫属于种群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茶网蝽幼虫种群密度C.利用性引诱剂破坏茶网蝽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D.茶网蝽与茶树表现为捕食关系,二者数量相互制约2.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3.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灯间距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4.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d段可看成是“J”形增长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可达到最大值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D.根据“J”形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种群呈“J”形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图乙表示5.稻蝗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稻蝗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是水稻的重大害虫。某农科院研究小组从6月1日起开始调查某农场内稻蝗跳蝻的密度,每次调查后隔3天再调查一次,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调查日期6月1日6月5日6月9日6月13日6月17日6月21日稻蝗跳蝻1.8×1033.7×1037.5×1031.6×1043×1043×104A.由于跳蝻跳跃能力强,调查跳蝻密度时宜用标记重捕法B.根据跳蝻的密度,可预测稻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6月9号到13号左右稻蝗种群出现过最大增长速率D.该农场中出现的稻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为K值6.资料1:《里革断罟匡君》提到:“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意思是捕鱼时禁止捕小鱼,捕兽时要留下小鹿和小驼鹿,捕鸟时要保护雏鸟和鸟卵。资料2:每年3月至6月是鱼类繁殖盛期,福州市宣布从2022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对闽江禁止捕捞作业。据上述资料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资料1是为了避免种群的年龄结构发展为衰退型B.资料1和资料2的做法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适时禁渔可使鱼类种群数量一直呈“J”形增长D.繁殖期禁渔可提高鱼类的种群密度,促进渔业发展7.如图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9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第4年时最大B.第5年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9年内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S”形增长D.第5~7年λ变化的原因为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增多等8.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9.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10.下列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先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加培养液再放盖玻片会造成统计结果偏高B.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1.6×106个C.根据抽样和计算获得的数据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属于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D.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酵母菌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会保持稳定11.某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C.该模型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形成循环因果关系D.食物短缺和传染病属于影响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12.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种群密度效应。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下降,即自疏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产量恒定法则,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不影响其产量B.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C.一般情况下,动物种群的密度越大,自疏现象越明显D.自疏现象保证了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二、非选择题13.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 。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 (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14.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S”形增长曲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

(2)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用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填“偏大”“相等”或“偏小”)。某干旱地区由于环境变化导致降水增加,鼠的种群密度明显升高,导致该鼠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决定因素是。这体现了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图乙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若鼠的数量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出现该增长趋势的前提条件是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

答案:1.C解析西南茶区某地所有的茶网蝽属于种群,A错误;茶网蝽幼虫运动能力弱、运动范围小,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性别比例对出生率有直接影响,利用性引诱剂破坏茶网蝽性别比例,可降低其出生率,C正确;茶网蝽与茶树表现为寄生关系,D错误。2.B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B正确。3.D解析根据公式可知种群数量=重新捕获数×释放总数÷重捕中标记数,即重新捕获数/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A错误;据图可知,随诱捕灯间距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诱捕灯间距和灯的高度,题图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和灯的高度有关,C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则幼虫比例增加,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正确。4.A解析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已有少量个体被环境淘汰,所以不能将ad段看成是“J”形增长,A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正确;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K/2)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速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其增长率基本不变,所以不能用图乙表示,D正确。5.C解析调查跳蝻密度时采用样方法,A错误;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稻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的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该农场内稻蝗种群的K值为3×104,当稻蝗种群数量为1.5×104时,增长速率最大,从6月1日起开始调查,调查后每隔3天再调查一次,推知6月9日到13日左右稻蝗种群出现过最大增长速率,C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该农场中出现的稻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不一定是K值,D错误。6.C解析捕鱼时禁止捕小鱼,捕兽时要留下小鹿和小驼鹿,捕鸟时要保护雏鸟和鸟卵,即要保护种群中的幼年个体,避免种群的年龄结构发展为衰退型,A正确;资料1中保护幼年个体,有利于物种的延续,资料2中在鱼类繁殖盛期禁止捕捞作业,有利于鱼类的延续,即资料1和资料2的做法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鱼类所处区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适时禁渔不能使鱼类种群数量一直呈“J”形增长,C错误;繁殖期禁渔可减少对幼年个体的捕杀,从而提高鱼类的种群密度,促进渔业发展,D正确。7.A解析据图可知,第4年时λ数值最大,但第四年后,λ仍然是大于1,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因此第4年时种群密度不是最大,A错误;在第5年时,λ>1,种群数量在增加,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第1~4年,λ数值在增加,种群数量增加较快;第4~7年,λ数值在减少,但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但增加较慢;第7~9年,λ数值等于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因此9年内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S”形增长,C正确;第5~7年λ数值在减小,但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但增加较慢,原因为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增多等,D正确。8.D解析资源、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所以出生率降低,A错误;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增长率约为30%,增长量约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约为20%,增长量约为1.6,C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时,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竞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9.B解析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从培养液中取上清液时需振荡摇匀,B错误;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营养条件、培养温度、pH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D正确。10.D解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先滴加培养液,再放盖玻片,因培养液沾到计数室平台两侧的支持柱表面,在支持柱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或因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导致盖玻片不能与支持柱严密接触,进而使统计结果偏大,A正确;由于计数的4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每个中方格的平均数量是10个,则16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是10×16=160(个),这是0.1mm3的数目,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160×104=1.6×106(个),B正确;根据抽样和计算获得的数据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属于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C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培养后期由于营养物质不足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会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减少,D错误。11.A解析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a点的纵坐标值确实是最大数量,但是该环境下不能维持这个数量,所以该值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是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重要的非生物因素,B正确;食草动物和植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当食草动物数量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下降,而植物数量下降将导致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这种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食物短缺和传染病属于影响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12.A解析在相同面积中稀疏种植和密集种植农作物,其产量可能不同,即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会影响其产量,A错误;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有限,B正确;一般情况下,动物种群的密度越大,受到食物短缺的影响越大,种内竞争越激烈,自疏现象越明显,C正确;自疏现象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保证了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相对稳定,D正确。13.(1)种群密度先增加后减少6~8(2)缩短增大(3)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题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条件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2)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