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教学设计_第1页
《赤壁赋》教案 教学设计_第2页
《赤壁赋》教案 教学设计_第3页
《赤壁赋》教案 教学设计_第4页
《赤壁赋》教案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知道了本文是明以江水明月为线索,暗以作者思想

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作者经历了从乐到悲,再从悲到喜的感情脉络。我们知道,文

中的主客其实就是作者思想的两个侧面,通过刚才对第三段的分析,我想请一位同

学简明概括一下作为客的苏轼所说的悲的内容。

(明确:“三悲”:物是人非[一代枭雄曹操,“而今安在哉”,还是当初的

赤壁,而人却不再,一切已归于空虚,令作者生发出无限怅惘之情];生命短暂

[思及自己,吾与子更是如蜉螳,如沧海一粟,悲从中来1;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宇宙无限人生须臾,欲超脱尘世、寻求寄托却不得])

苏子之悲其实是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

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

面对这种困惑,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

乐,有人珍惜寸阴。而苏轼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转悲为喜的呢?

我们可以看到,从客的“三悲”到“客喜而笑”中有一个“转喜”的过程。下

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并思考作为主的苏轼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

那请同学来说说这段可以分为儿个层次,那其中分层的关键词是?

恩,找的很准确。我们以“且夫”为转折点,把第四段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中,苏轼由眼前的水和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客只知其

变而不知其不变,空生“哀”与“羡”;苏轼能辩证的看待问题,知其不变,物与

我皆无尽。“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是就物与人的整体而言。作为个体的人会

变,而作为整体的人类却是永恒的,不变的。那么,作为人类长河中的我即是变与

不变的辩证统一,人类不会消失,那么我也是“永恒”的了。就如同文中所提到的

江水、明月一般。

第二层,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进一步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

了“取”。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

对自然万物,该取则取,不该取的不取。结合我们了解的背景和文本,可以知道,

作者在这所说的“莫取”之物即为功名利禄,不再执念于此,得不到也不强求。不

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

用,从中得到乐趣。(共享清风明月)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喜”上来了。作者

于无限自然之中拮清风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从而能超然独立,旷达乐

观。

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之所以为苏轼,不光是他能“入乎其内”的深刻感受人类

无法逃避的忧患意识,把它表现出来,更在于他具有“出乎其外”的过人的超然的

一面。

《赤壁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后赤壁赋(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道士化鹤的寓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苏轼“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

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者时隔三个月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

赤壁赋》。

二、作者简介:

苏轼的功业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

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

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

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三、赏析课文

(一)、齐读第一段,正音、释义。

皋、坂、行从、坂、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的作用是什么?

白描式写景语言,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清朗,环境清空,静谧的气氛,

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铺垫。

(二)、齐读第二段,正音、释义。

已而、何、薄、举、顾、谋、诸、须

(三)齐读从“于是携酒与鱼”到“听其所止而休焉”,正音、释义

f、栖、鹘、冯、划、悄、凛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作者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景色清冷峭拔,

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

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作

者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冲动。

3、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一划然长啸一凛乎不可久留一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一激昂的乐一悲一平静

第二课时

一、齐读从“时夜将半”到“不见其处”,正音、释义

裳、编、西、羽衣、翩跃、畴昔、户

1、文章结尾写“孤鹤”“横江东来”,“梦一道士;羽衣翩跄,过临皋之

下,揖予而言”有什么样的作用?

横空出现掠过的鹤,羽衣翩跄的道士,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都是想象出来

的。作者此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只好在“梦鹤幻境”之中,借道家“羽化升仙”

而得以解脱。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

1、景物不同:清幽的秋色,江与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人不离舟;舟游、山游、舟游

3、抒情方式不同:主客问答,自发议论;记游后以道士化鹤结尾

三、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

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

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等,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

作者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一

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笔下流淌出来。

四、布置作业:

教后记:

《赤壁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走进赤壁走进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陈会设

教学目标:

以赤壁赋为范本与突破口,理解苏轼的成熟与伟大,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坎坷

与挫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

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

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

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

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

时空的对话。

下面我先朗诵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2、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

3、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

二、教师配乐朗诵课文

三、内容赏析

[提问]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DD[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

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何谓“遗世”?同学们看

课文注释(12)DD脱离人世。

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DD齐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

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此时的江面呢DD万顷之茫然DD江水茫茫无边。)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你能不能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

壁秋景图。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

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

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细细的波纹,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

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很朦胧,像做

梦一样。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

真是清风对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风月

无边,秋景如画。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

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先析后诵)

诵一明月之诗,歌一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

悦;

纵一一苇一之所如,凌一万顷一之茫然。什么是“一苇”DD“纵”、

“凌”:这里的“纵”DD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真的

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得意极了,于是乎飘飘欲仙,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

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真是“除却

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廉”即不苟取、不贪,本是褒意,讲对山

水不能“廉”而应“贪”,尽情享用。意思是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

旷达超脱的情怀。)如此之美景作者人心旷神怡,此一乐也DD山水之乐、诗酒之

乐。

下面我们一起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面对美景,每个人都想让它与世永存,羽化而登仙更是每个人的愿望,正如课

文第3段所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DD什么意思?然这种愿望是无

法实现的DD知不可乎骤得,于是悲从中来。

请同学们放声朗诵第3段,看看主人公为何而悲?悲的内容是什么?

来到赤壁,自然会联想到赤壁的历史人物,作者想到了曹操DD曹操在赤壁有

怎样的功业DD“方其破荆州,下江流,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酉而酒

临江,横槊赋诗,(在浩荡的军队中凸显出曹操文能赋诗,武能横槊的形象)固一

世之雄也。”(这一段应该读到什么地方?如何读?)

作者在这里连用4个4字句,增强语气,写出了气势,语调应该上扬。接着笔

锋却陡然一转,情感跌入谷底。而今安在哉(什么意思?宾语前置。如何读?)

固一世一之雄也,(蓄势待发,气势如虹一字字千钧,千古定评)而今安一在

一哉?(激流跌宕一沉重惆怅)

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

只此一句写尽了英雄的古今对比,那么苏轼呢?“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

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我们知道,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着

独步古今的才华,但现在只能“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苏轼又有着远大的政治抱

负和政治才干,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怎能不怨。

还有何悲?寄蜉蟾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DD“蜉蟒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

比,说明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

暂,如匆匆过客。

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DD人生短促,而天地

永存,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又是多么的渺小,跟长流不尽的江水和永存不灭的明月

比较起来,人生实在是令人悲叹啊!

[正因为古人长逝,宇宙无穷,作者不得不从幻想中寻求寄托和飞升的仙人同

游太空,跟天上的明月永久存在。然而这是无法实现的DD知不可乎骤得DD清醒地

看到现实和愿望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只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

把上一段换成:

问: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

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

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

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就的悲哀,作者是否一味的沉缅其中呢?他是如何来排

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的呢?

学生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观点。

水逝去而常流

月盈亏而永生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

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

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

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既然人与

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那么“长江无穷”也就不值得羡慕了,当然也谈不上悲哀

了。那又该怎样度过和消受这人生呢?

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

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

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

到了解脱。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尽管可以去听去看去享用,而且无人阻

止,无穷无尽。这是“共适论”。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

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

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又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

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

——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

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

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

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最后还有问题,苏轼因何来到黄州,DD107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且不

得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事,而苏轼在黄州期间却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真正的成

熟起来。

提问: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

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

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

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在本文中,作者先由清风明月之

美写自己的游赏之乐,后又借主客问答方式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的苦闷之

悲,再通过哲理的审视一切后辩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表明豁达乐观的态

度。

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

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水调歌头》里,苏子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

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是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

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课堂小结: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是他人生征途上所遭遇的第一

次重大打击。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之所以能够及时调适心境,完成艰苦而难能的超

越,以一种旷达的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处境,以积极的人世的态度继续自己的人

生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惫地跋涉前进,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正

是天地之浩然正气,山水之勃勃生气,培育了他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给了他

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虽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

改其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业:1、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

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

字,则公真意所在。”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DD是客的箫声,还是苏

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2、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

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对这问题你是怎

样看的?

3、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深刻的理解。

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

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赤壁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

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

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

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

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o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和袅袅缕蔑妇

舞泣(使动用法)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

(四)找学生读第四段

(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

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句子:

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

(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两段

2,翻译这两段

3,预习最后两段

第三课时

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

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

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

听众:全校教师

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

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生:大声的背诵。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

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

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

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

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

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

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

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

生:1,盈虚:盈,满;虚,缺。

2,消长:消减和增长。

3,盖:表示假设语气。

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

翻译成”无尽的宝藏

5,适:享有。

6,肴核:菜肴和果品。

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

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

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

"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

定要记住。

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

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

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

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

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

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

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

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

变动的一面看

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

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不会翻译了。

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好,你继续翻译。

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

你共同享受.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

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

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

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

生:在舟中。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

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

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

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

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

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

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

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

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

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

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生:饮酒乐甚。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

生:因为一个客吹箫。

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

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

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

为悲哀.大屏幕显示:

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

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

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

生:曹操。

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他是一个英雄。

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

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

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

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还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

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

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

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又提到了〃水和月”。

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

生:谈到了"变和不变”。

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

生:说理。

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

生:取何不取

师:对.这也是说理吧?

生:是的。

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

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

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大屏幕显示:

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

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

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

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

种抗议。

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

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

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

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

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

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

情感线索:

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

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

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

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

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

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

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

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

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

生:赤壁赋。

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赋。

师:赋有什么特点?

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

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

生:间,天,然,仙。

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

生:没有。

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

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

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

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

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谁还有不理解的?

生:没有了。

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

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

怎么"问"?

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

下课铃声起,下课!

来自论坛:/cgi-

bin/luntan/topic.egi?forum=8&topic=240&rep1ynum=lastttbottom

《赤壁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赤壁赋》简案

江苏省吁胎中学方远

教学目标:

1、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设置:

1、提前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你所了解的苏轼

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

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

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

一、字词。

属(zh€i)客窈窕(ydotiao)斗(d6u)冯(ping)虚御

风棹(zHao)

和(he)歌愀(qiao)然扁(pian)舟无尽藏

(zang)相藉(ji6)

二、作家作品

教材96页注释一比较详尽。

三、重难点探讨设计:

1、重点字词(略)

2、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C.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E.结尾段感情如何?

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4、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

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

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

“变”也“不变”的哲理。

四、作业:白皮书1-3,8-11

《赤壁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研讨文本:

1.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领略到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作者与友人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

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

《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

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

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游人这时

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

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

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

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

“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2.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对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

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

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

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

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

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

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3.客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体现出浓厚的消极意味,怎样理解?

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

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

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

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

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

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

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

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

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

“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

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4.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的见解,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

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

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

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

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

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

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

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

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

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5.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

知东方之既白”。

如此安排结尾有什么深意?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清代古文家方

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

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

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

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6.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

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

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

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

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7.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

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船而和

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

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

然。客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

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

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

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

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

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

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

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

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

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

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8.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

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

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

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

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9.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

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

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

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

落泪。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

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

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

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

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

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

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

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

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

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

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

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

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蟒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

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

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

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

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

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

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

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

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

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

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

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赤壁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shenyao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

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

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

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

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

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题)

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

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

四、指导诵读

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

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

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

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

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ti)客徘徊于斗(d6u)牛之间山川相缪(lido)H(shl)酒临

江驾一叶之扁(pian)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ang)也

五、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

怎样的心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讨论提示:

(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一“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

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

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

乎骤得”。

(4)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

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

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

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

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

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

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

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

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

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

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蔑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自读《后赤壁赋》,结合“练习”第四题,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

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

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影;前赋主要谈玄说

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

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

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

相似。”

李扶九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与

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

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

《南华》(《庄子则,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

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

《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

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上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

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

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未有道

主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剥》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

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

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

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

第39页)

探究活动

前、后《赤壁赋》中的修辞及其比较

前、后《赤壁赋》中,有相当多修辞辞格的运用,使得两篇作品意象更加鲜

明,描写更为深刻。其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计有:譬喻、设问、对偶、象征等等。请

针对这些辞格在文章中运用的情形,及其与全篇的关系,加以比较。

作者邮箱:

《赤壁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

特点。

3、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

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

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

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安排】二教时

【布置预习】

1

、熟读《赤壁赋》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

2、了解赋体文章的特点,初步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

3、分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

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

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

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

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

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当

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

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

《赤壁赋》。

2、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

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

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

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

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

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3、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

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

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虫”“风”的繁体“x”“L”),是盛赞此地

之美的。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

4、以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导入。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一个百姓的朋

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

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

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

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

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一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

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二、作者介绍: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

家。少时即通博经史,善写文章。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

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

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

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

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

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

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

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

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

色。

三、解题、赋体特点: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

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盛行

于汉魏六朝。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

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

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

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