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玫。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玫。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因也老,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已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州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材料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一些网络媒体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社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人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摘编自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一些网络媒体浮奇荒诞的文风,不仅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也使得“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B.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年轻网民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格格不入。C.文学虽不是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也要符合名实一致原则。D.人们只有在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岱年认同“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的观点后,指出了“立其诚”所包含的三层含义。B.材料二第三段,作者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的道理。C.“修辞立其诚”具有不可移易的竞争力,“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热衷故弄玄应等不良文风,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D.人在观察现象时,常带有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发挥人的主体性时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王国维《人间词话》)B.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D.境非独谓景物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4.张岱年先生认为人们“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原因。5.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的理解,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发言著论写文章”时应如何坚守“修辞立其诚”的准则。【答案】1.C2.B3.D4.①世事错综纷繁,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想讲真话;②“说真话、讲实话”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而当今世界唯心主义比较流行,致使很多人不敢讲真话。5.①真正理解“修辞立其诚”这一准则的本义和时代内涵,争取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②实事求是,守正求真。深入生活,掌握实际情况,力求作文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③持中守正,推陈出新。努力适应自媒体时代,解放思想、求新求变的同时,坚守“诚”的原则,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名利。【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也使得‘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错误,结合原文“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崇”“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可知,原文是说“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导致了部分媒体行文浮夸。选项“当下一些网络媒体浮奇荒诞的文风……也使得……结成了同盟”因果颠倒。B.“年轻网民个性十足表达方式、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格格不入”错误,结合原文“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可知,“年轻网民……的思想观念”与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的要求不矛盾。选项“与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格格不入”于文无据。D.“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错误,结合原文“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可知,原文是说“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选项“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作者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运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运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可知,材料二主张“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的观点。A.意思是下笔之前要先立意,这是不可动摇的法则;情趣出乎法则之外,这就是变化的巧妙了。说明创作必须先立意,同时也要注意不墨守成规,而应富于变化。这与材料二主要观点相去较远。B.强调好文章应当以道理为主体,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C.强调的是写文章的重要意义,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D.表达的意思是文章的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最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可知,世事错综纷繁,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想讲真话;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可知,“说真话、讲实话”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而当今世界唯心主义比较流行,致使很多人不敢讲真话。【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第二段“‘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可知,应真正理解“修辞立其诚”这一准则的本义和时代内涵,争取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结合材料二第四段“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最后一段“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可知,应实事求是,守正求真。深入生活,掌握实际情况,力求作文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结合材料二第五段“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材料一倒数第三段“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可知,应持中守正,推陈出新。努力适应自媒体时代,解放思想、求新求变的同时,坚守“诚”的原则,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名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桥边的老人【美】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呢。”“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谈到他照看动物的往事,并且透露出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话语间流露着对动物的不舍与对故乡的依恋。B.“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答非所问”,主要是老人年龄大了,一路从故乡圣卡洛斯来到这里,疲惫不堪。C.小说主体部分的对话围绕“动物”展开,老人在战火中失去了家园,又失去了动物,战争的野蛮和罪恶可见一斑。D.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单高效,没有一句情绪化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呈现出来,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是通过一个老人流离失所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切的苦难。C.海明威擅长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本篇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老人形象。D.《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展现“人的精神尊严”。8.小说中画线句子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9.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答案】6.B7.C8.①“木然”表现老人身心疲惫,陷入了绝望;“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不再期待“我”为他分忧。②“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后句中的“只是”二字意味深长,交织着“怨”“冤”之情,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9.①叙述方式上:以对话的方式推进行文,没有过多细节,这种叙述方式是有限的,但引发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从而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即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爱与和平的呼唤。②叙述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③表现手法上: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④人物形象上:从一位侦察兵的视角,刻画一位躲避战争灾难走不动的老人的形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战争给其他许多民众带来的种种苦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⑤语言风格上:语言简约,没有过多的修饰语来渲染,淡化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包含的内容丰富,反映出老人无辜受难,对动物的爱护,对家乡的爱恋。⑥题目选取上:“桥边老人”之“桥”,是生死攸关的分界,老人过桥即是避开战火求生,而老人为何不过桥?他是因为身体状况,还是返回照看动物?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丰富了人物形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主要是老人年龄大了”错误,原因是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C.“心理描写”错误,小说里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的能力。“木然”,指发呆或不知所措的样子,又或仿佛受猛击或受震惊造成的。战争给老人带来的伤害,使他变得麻木、绝望。结合前文“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可知,“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不再期待“我”为他分忧。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句只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得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①叙述方式上:“你从哪儿来”“从圣卡洛斯来”“那时我在看管动物”“噢”……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小说情节,行文中没有太多细节,而是在“我”和“老人”的对话中推进,而对于具体的情形则由读者想象思考。丰富的潜台词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即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爱与和平的呼唤。②叙述视角上: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静简单的对话与动作中,也暗藏着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我”边问老人,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看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看来这里即将成为战场,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险了。“我”对老人的话不大关心,恰恰是对老人命运的最大关心。所以当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老人“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时,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劳至极以及思念故乡之苦,还有对未来的迷茫、求生欲望的淡薄,通过“我”的眼睛似乎能看到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所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带给读者真实感,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深刻的反对战争主题,并表达对遭受战争迫害的人们的同情。③表现手法上: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叙述了一段对话和一个老人的故事。小说选材微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④人物塑造上:如当“我”问老人从哪儿来时,“‘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提到故乡,老人明显很高兴;“‘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谈到他照顾的那些动物,老人的言语中充满担忧。总之,小说运用直白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将老人丰富的感情变化隐藏在简单的话语之中。⑤语言风格上:“‘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这一句接一句简短的交谈,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小说语言简约朴素,不事渲染,但却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包蕴丰富的内容。⑥题目选取上:老人明明是“坐在路旁”,“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这里的“桥”,有着象征意义,它是一座生死之桥。老人“七十六岁了”,年迈得总有一天会“尘归尘,土归土”。他一直坐在那里,后来“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他在一直强调“在照看动物”,他到底会不会过桥呢?小说一直没有写。这就引发了读者的猜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九年,吴王①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不可入,今果何如?”二将曰:“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之道。”吴王曰:“吾欲复击楚,奈何而有功?”孙武曰:“囊瓦②“者,贪而多过于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而可伐楚。”吴王于是使使谓唐、蔡曰:“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唐侯使其子乾为质于吴,三国合谋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为阵。子常遂济汉而阵,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三不利。十月,二师阵于柏举。阖闾之弟夫概晨起请于阖闾曰:“子常不仁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阖闾不许。夫概曰:“所谓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谓此也。”遂以其部五千人击子常。大败走,奔郑,楚师大乱。吴师乘之,遂破楚众。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概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雍澨五战,径至于郢。(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材料二:吴王问孙武曰:“衢地③必先,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孙武曰:“诸侯三属,其道四通,我与敌相当,而傍有国。所谓先者,必重币轻使,约和傍国,交亲结恩,兵虽后至,众以属矣。简兵练卒,阻利而处,亲吾军士,实吾资粮,令吾车骑,出入瞻候。我有众助,彼失其党,诸国掎角,震鼓齐攻,敌人惊恐,莫知所当。”(节选自《武经总要•前集》)【注】①吴王:阖闾,春秋后期吴国君主。吴王阖闾三年,阖闾率军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舒邑,谋划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将军孙武说:“此时民众疲劳,不能立刻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②囊瓦:春秋时楚国大夫,字子常。③衢地:指各国相毗邻的要冲。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常不仁A贪B而少恩C其臣D下E莫有F死G志H追之I必破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指留作抵押的人,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含义相同。B.阵,有列阵,布阵之意,与成语“临阵磨枪”中的“阵”词义以及用法均不同。C.简,指选择,选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简”含义相同。D.候,指侦察,军中负资侦察的人称“斥候”,如《苏武传》中“斥候百余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阖闾九年,阖闾希望再次攻打楚国,并向伍子胥和孙武咨询取胜的方法,孙武建议获得唐国和蔡国的支持,与他们一同讨伐楚国。B.楚国大夫囊瓦率领楚军与吴军交战,从小别山到大别山楚军连吃几次败仗,吴王的弟弟夫概违背阖闾的命令发动进攻,大败囊瓦。C.吴军追打楚国军队追到清发这个地方,夫概建议等到对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发动进攻,于吴军追随楚军渡河,又一次打败楚军。D.吴王向孙武请教作战时的方法策略,孙武认为既要采取有效的外交策略,也不能忽视军队内部兵卒的训练,关心军士,充实资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②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14.材料一中孙武等人是怎样践行材料二的兵法主张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0.ACH11.A12.C13.(1)被围困的野兽还会争斗一番,何况是人呢?如果明知必难免一死而同我们拼死作战,就一定会打败我们。(2)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14.①派出使者结交唐、蔡两国国君,合谋讨伐楚国,是对“约和傍国,交亲结恩”的践行。②等到对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发动进攻,是对“阻利而处”的践行。③追击途中,吴军让士兵吃了楚军做的饭后继续追赶,是对“亲吾军士,实吾资粮”的践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常不仁,贪婪而缺少恩德,他的部下都没有为他拼死殉身的志向,现在如果追击他们,一定能打败他们。“子常不仁”“子常”谓语,句子结构完整,从其后断开,选A;“贪而少恩”承前省略了主语“子常”,“而”表并列,中间不能断开,句意完整,从其后断开,选C;“其臣下莫有死志”主语是“其臣下”,“莫有”是谓语,“死志”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从其后断开,选H。故选AC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两个“质”含义不同,质,指留作抵押的人/通“贽”,信物。句意:唐侯让他的儿子乾到吴国作人质。/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B.正确。阵,动词,列阵,布阵/名词,战场或阵地。句意:从豫章与楚军夹着汉水摆开阵势。/到阵前要作战时才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做准备。C.正确。句意:然后选练兵卒。/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D.正确。句意:命令我军车队和骑兵出去侦察敌情。/(招募士兵和)侦察兵一百多人。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于是吴军追随楚军渡河”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可知,吴军是在楚军一半士兵渡过河后追击楚军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困兽犹斗”无标志词的被动句,被围困的野兽还会争斗一番;“致死”,拼死作战;“败”,打败。(2)“闻”,听说,得知;“短”,诋毁;“短屈原于顷襄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顷襄王短屈原”;“迁”,放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吴王于是使使谓唐、蔡曰:‘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是吴王派出使者结交唐、蔡两国国君,合谋讨伐楚国;材料二“约和傍国,交亲结恩”意思是与其他国家约和修好,建立亲善关系、结为友好之国,可见,材料一的事例是对材料二“约和傍国,交亲结恩”的践行。②材料一“半济而后可击也”是指等到对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发动进攻,材料二“阻利而处”的意思是是据险守利而设防,可见,材料一的事例是对材料二“阻利而处”的践行。③材料一“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是说追击途中,吴军让士兵吃了楚军做的饭后继续追赶,足可见吴国关心士兵,能充实军粮;材料二“亲吾军士,实吾资粮”意思是关心我方士兵,充实我军资粮,可见,材料一的事例是对材料二“亲吾军士,实吾资粮”的践行。参考译文:材料一:九年,吴王对伍子胥、孙武说:“当初你们说还不能攻入郢都,现在究竟怎么样?”两位将军说:“战争,凭借着胜利来成就自己的威势。但这不是保证每战必胜的法则。”吴王说:“我想再次进攻楚国,怎么做才能有成效?”孙武说:“囊瓦这个人,贪婪而且多次得罪诸侯,因而唐、蔡两国都恨他。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楚国,必须得到唐、蔡两国的支援。”吴王于是派使者对唐、蔡两国国君说:“楚人做事暴虐无道,残暴地杀害忠臣良将,不断地侵占诸侯国的土地,囚禁侮辱两位国君,我想出兵讨伐楚国,希望两位国君一起来出谋划策。”唐侯让他的儿子乾到吴国作人质。三国共同谋划攻打楚国,军队驻扎在淮河水湾,从豫章与楚军夹着汉水摆开阵势。子常就率楚军渡过汉水摆好阵势,从小别山一直部署至大别山,楚军连吃三次败仗。十月,楚、吴双方军队在柏举摆开阵势。阖闾的弟弟夫概一早起来向阖闾请求说:“子常不仁,贪婪而缺少恩德,他的部下都没有为他拼死殉身的志向,现在如果追击他们,一定能打败他们。”阖闾不同意。夫概说,“所谓臣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需要等待君主的命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于是就带着自己的五千部众攻击子常。子常大败,逃奔郑国,楚军大乱。吴军追赶楚军,到了清发,正准备进行攻击。夫概说:“被围困的野兽还会争斗一番,何况是人呢?如果明知必有一死还同我们拼死作战,就一定会打败我们。如果让已经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逃脱,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已经渡河的人,楚军就没有争斗的心志了。渡河一半后就可以攻击。”他听从了,又一次打败了楚军。楚军做饭,吴军又赶到了,楚军又奔逃,吴军吃完饭又接着追击楚军。在雍澨经过五次战斗,吴军到达了楚国的郢都。材料二:吴王问孙武说:“衢地作战必须争取先机,我军路途遥远而出发又晚,即使是驱车快行,策马奔驰,也不能赶在敌军之前,这该怎么办?”孙武说:“诸侯之地三属,道路四通,我军与敌军力量相当,而周围又有其他国家。所谓先到,必须用重币厚礼轻车遣使,与其他国家约和修好,建立亲善关系、结为友好之国,虽然在军事上我军后至,可是周围的诸侯国已经和我们结交,然后选练兵卒,据险守利而设防,关心我方士兵,充实我军资粮,命令我军车队和骑兵出去侦察敌情。我军有友邻诸侯国的支持,敌人失去可以争取的友国,我军与其他诸侯互为犄角,擂鼓进攻,一齐攻敌,敌军恐慌失措,就会不知道怎样抵挡防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重别薛华王勃明月沉珠浦①,秋风濯锦川②。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旅泊成千里,栖遑③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注】①沉珠浦:河岸的美称。②濯锦川:即锦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混于它水则锦色暗淡。③栖遑: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与友人惜别的时间及地点,借“明月”“秋风”等意象描绘了清冷旷远的景象,肃杀凄清之感跃然纸上。B.颔联写景,由“楼台”到“洲渚”视线由近及远,其中“亘”字突出了洲渚之长和江水的绵延无尽,境界极为开阔。C.颈联运用时空对举的手法抒写了羁旅漂泊之苦。李白《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两句与其异曲同工。D.尾联化用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并通过“唯有泪”“独潸然”等细节展现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场景,情感深挚。1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而本诗中却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同样是与友人分别,两首诗在抒发情感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5.C16.《重别薛华》这首诗凄凉悲苦,“穷途”道出前途未卜的担忧,“远望”突出旅途漫漫之凄苦,“唯有泪”“独潸然”等词语流露出因别离而“孤独伤感”的情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乐观旷达,一反离愁别恨的常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习,表达了乐观、豪放的情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运用时空对举的手法”错。“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从空间角度书写羁旅漂泊,没有从时间角度写羁旅漂泊。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重别薛华》这首诗的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凄凉悲苦的情感。“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句意是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穷途”道出前途未卜的担忧,“远望”突出旅途漫漫之凄苦,“唯有泪”“独潸然”等词语流露出因别离而“孤独伤感”的情怀。此联写诗人难以自已,直接写出与好友即将离别,漫漫旅途,只有泪水相伴的悲凉和哀愁。诗中反映出乐观向上、热情豪放的王勃渐渐远去,凄凉悲苦、忧郁彷徨的王勃开始出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习,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表达了诗人的胸襟开朗和乐观、豪放的情怀,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大雁和鱼儿两个意象来表现游子与思妇之间不能互通音讯的痛苦。(3)梦境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鸿雁长飞光不度④.鱼龙潜跃水成文⑤.庄生晓梦迷蝴蝶⑥.望帝春心托杜鹃(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指”“迩”“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教学课程,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文化底色。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广大农村地区有着____的乡土文化。乡土手艺、民俗礼仪、民居建筑等等,包含民间的创造智慧,维系和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些特色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乡村教育发展的____。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乡土文化滋养乡村教育,可以有效增加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我国地域辽阔,乡村风貌、乡土文化各具特色。这决定了乡村教育要多关注本土文化生态。在设计课程时,乡村学校不妨____,将本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社会文化知识,气候、动物、植物等自然文化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乡村的文化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场景、山林田野自然景观等教学资源,搭建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开展体验、参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____中培厚学生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源远流长奇珍异宝因地制宜耳濡目染B.源源不绝奇珍异宝就地取材潜移默化C.源源不绝无价之宝就地取材耳濡目染D.源远流长无价之宝因地制宜潜移默化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为了弘扬乡土文化,培厚学生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复兴学校打算开设“乡村特色课程”,现诚挚邀请你为该校提供一则课程设计方案。要求结合材料,写出设计宗旨;参考当地乡土文化,写出课程名称,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答案】18.D19.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乡土文化滋养乡村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20.①设计宗旨:将本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融合。②课程名称:《家乡地名中的海盐文化》;③选择家乡父老作为主要对象进行访谈,记述地名的历史沿革,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合作完成《家乡风物志——地名篇》。(言之成理即可,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培厚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的行程很长。源源不绝: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侧重不间断。此处强调广大农村地区乡土文化的源头深远,历史悠久,故“源远流长”符合语境。第二空,奇珍异宝:指稀有的、难得的宝物。侧重稀有、难得。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侧重珍贵,价值无法估量。语境强调“乡土文化”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很大,而这些特色乡土文化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并非稀有、难得的,排除“奇珍异宝”,故“无价之宝”符合语境。第三空,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就地取材: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此处是说在设计校本课程时,乡村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适当的措施,故“因地制宜”符合语境。第四空,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语境强调利用自然景观等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强调学生如何受影响,故“潜移默化”符合语境。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前面省略了主语“我们”,“乡土文化滋养乡村教育”前缺少介词,导致句子中途易辙,应改为“以乡土文化滋养乡村教育”。二是搭配不当,“增加……质量”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为“提高”。【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为该校提供一则课程设计方案”,实际上探究记录家乡文化生活方法,学习撰写传承弘扬家乡文化的初步方案。考生应批判性思考家乡文化哪些应该继承弘扬,哪些应该摈弃,如何批判性继承与弘扬。同时传承并弘扬家乡优秀文化,传播家乡文化,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家乡文化认同感、自信心。结合原文“在设计课程时……将本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社会文化知识,气候、动物、植物等自然文化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乡村的文化联系”可知,设计宗旨是将本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融合。考生可根据当地特色制定课程名称。如可将课程名称设计为《寻家乡之情,品非遗之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相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空间,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中国的非遗面临严峻形势: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正在消失,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实物和资料得不到保护,民间文学和工艺遭盗用,传统科技被滥用并受限。如何让新一代深入传承和保护非遗成为新课题。学生可通过参观当地博物馆和民俗风情体验进行研学活动,亲身参与和实践,亲近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并在分享环节中表达自己对家乡文化和非遗传承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合作完成研学总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高中学生刚刚读了杨朔的一篇散文《茶花赋》。我问她:“都懂了吗?她说:“懂了。”我要她把文章中“擅长丹青”的“擅长”写一下。我发现,______①_______,也不会讲“擅长”是什么意思,更不会用。请想一想:她是否真正把文章读懂了?她这样读文章,能够读懂文章,能够学好语文,能够写好文章吗?答案是很清楚的。他没有懂。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原来不会写的字,仍旧不会写,原来不会用的词,仍旧不会用;对文章写法的好处自然也就领略不到,更加学不来。掌握的字少,_______②________;掌握的词少,就是语言贫乏不够用。语言贫乏不够用,那就无法把文章写好。汉字,不是很容易掌握的,非下点工夫不可。汉字,数量大是一个问题,_______③_______。一个字表示几个不同的意思,有几种不同的用法,这种例子多得很。例如“细”字,如果你知道这个字除去表示“粗细”的细那个意思之外,还表示周密的意思,那就可以更确切地理解和运用“细心”“细致”“精细”这些词。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充分掌握了每个字的意思对于读书读得透,写作写得好,很有帮助。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排比修辞,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①她不会写“擅”字②就意味着掌握的词少③用法复杂是另一个问题22.①设问:先用“她是否真正把文章读懂了”提问,然后又连续设问,接着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突出女孩子并没有真正读懂文章。②排比:选用三个“能够……”构成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虽是设问但也回答了第一个设问,更能引发读者思考。【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我要她把文章中‘擅长丹青’的‘擅长’写一下”及后文“也不会讲‘擅长’是什么意思,更不会用”可知,她应该是不会写“擅长”的“擅”字,故此处可填“她不会写‘擅’字”。第②处,结合后文“掌握的词少,就是语言贫乏不够用。语言贫乏不够用,那就无法把文章写好”可知,考虑到前后句间语句的连贯,此处可填“就意味着掌握的词少”。第③处,结合后文“一个字表示几个不同的意思,有几种不同的用法”可知,汉字的另一个问题是用法复杂,故此处可填“用法复杂是另一个问题”。【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设问:先用“她是否真正把文章读懂了”提出问题,然后“她这样读文章,能够读懂文章,能够学好语文,能够写好文章吗”连续设问,接着自己作答,这种自问自答的问句为设问,作者故意提出问题,紧接着作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