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安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共五大题,23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①春天里花团锦簇,美不胜收;②夏季的雨热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成长;秋天的落叶中既有“断肠人”的秋思,风中还有“歌以咏志”的[háo]迈;冬天里还有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可爱的水藻。同时,我们在美丽的自然中感悟到世间的真情。③瘫痪的史铁生,在落叶纷纷中与母亲诀别,把“好好儿活”的勇气,植入骨髓;对第三只猫因歧视而造成的错误,彰显着郑振铎对弱者的同情;古人用他们的诗文雅兴,在大雪缤纷中让人喜出望外;④泰戈尔和冰心诗意地用大自然表达出对母亲最真挚的热爱与祝福……1.文中[háo]字的写法加点字“贮”的读音和正确的一项是()A.豪chǔ B.毫chǔ C.豪zhù D.毫zhù2.对这段文字进行朗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①句宜把“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加重音,来突出春花特点和作者惊喜、赞叹的心理。B.②句宜在“争先恐后”的“争”后面停顿并拉长读音,从而突出万物的生长状态。C.③句宜把“好好儿活”“植入骨髓”加重音,表达坚定的深情,也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对生的期望。D.④句“泰戈尔和冰心”后宜停顿,突出后面对两位诗人作品的深刻感受及遐想。(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潮风以文化为载体,以设计为语言,它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形式。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是国潮风美不胜收的创作源泉。人们挖掘出尘封已久的文化元素,作出了全新的体现和展示。国潮风让人们再一次爱上传统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引发民族骄傲和情感共鸣。国潮风虽然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文化自信。3.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当的一处是()A.载体 B.美不胜收 C.体现 D.骄傲4.对文中划线句子的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国潮风既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文化自信。B.国潮风既然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文化自信。C.虽然国潮风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文化自信。D.国潮风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其本质是文化自信。5.下面是一张请柬的内容,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主人李世根指出划线处用语的错误()请柬张知本先生:兹定于元旦在寒舍为家父举行七十大寿庆典,诚邀您和令尊大人、犬子届时光临,幸勿推却。李世根顿首2023年12月28日A.寒舍 B.家父 C.令尊 D.犬子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一)(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山居①元好问斜阳高树挂晴虹,肃肃微凉雨气中。一道鹭莺花不断,密香吹满马头风。【注释】①本诗主要写诗人在山中雨后的游览经历。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首句诗人通过斜阳、高树和晴虹等意象,勾勒了一幅山雨初霁的新美图画。B.次句“肃肃微凉”指行于雨后的山中,萧瑟之景现于眼前,诗人心中愁绪也油然而生。C.第三句写途中观赏所得。“不断”二字,写出了鸥鹭处处有,山花遍山野。D.最后一句,一个“密”字,写出了鲜花之繁盛;一个“满”字则给人以应接不暇之感。7.全诗虽然仅四句,但角度富于变换,除了视觉,还从哪些感官角度写景?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存审①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②将相,其间出③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④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辈生于膏粱⑤,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存审:李存审,五代时人。②极:达到。③出:经历。④镞:金属箭头。⑤背梁:泛指富贵人家。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戒:()去:()皆:()9.翻译下列句子(1)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2)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10.你从李存审教育孩子的方法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三)(6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诵读诗文佳句,能让我们领略到丰富内涵。读《次北固山下》,我们从(1)“______,______”中领悟到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深刻哲理;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们从(2)“______,______”中感受到诗人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读《<论语>十二章》,我们从(3)“______,______”中认识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①年是一团团火焰,融化了隆冬的坚冰;年是一枝枝红梅,妆点了素淡的雪野;年是一串串鞭炮,点燃了火辣辣的激情:年是一幅幅年画,带来了春天的希望。②日头偏过了正中,爹从年集上归来。把别的物品交代完毕,他慢慢地展开了画卷,孩子们的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彩。经过一年烟呛火燎的土屋,此刻被年画这一轮太阳照得亮堂堂的。吉祥可爱的胖娃娃,珠光宝气的仙女,娇艳美丽的花儿,五谷丰登的粮仓,眼前一晃,仿佛都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娘轻抿微笑,画卷被隆重地重新卷起,放在棚子上。③日子该怎么忙活还怎么忙活,只是这家棚子上的年画让一家人的忙碌都有了底气和希望。“日子会像画上一样好的。”每年贴年画的时候,娘总是这样说,爹就憨憨地笑。④贴年画是最隆重的。腊月的最后一天,屋子已经扫过尘,四壁也干净了。娘用小锅煮了糨糊,爹开始糊墙。他用旧报纸把卧室四壁糊好,独留下贴年画的地方。年画要最后贴,就像戏台上的高潮,总要留在吊足胃口的时刻。爹比量好上下左右的位置,用铅笔在土墙上将画的四角位置描上四个点,然后把画取下来,放在小桌子上,用小刷子在画的背面均匀地涂满薄薄的糨糊。而后,将崭新的画贴上去,用新的希冀翻过旧的光阴。贴年画的时候爹非常小心,轻轻抻着,用力大了,半湿的年画容易破,抻得轻了容易起褶。糊了一上午墙爹都不说累,贴年画的时候鼻尖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贴上新年画,爹用一把新笤帚仔细将年画扫一遍,被扫过的年画,就像被熨斗熨过的衣裳,平展得一点纹都没有。爹又栽好一溜儿二指宽的大红纸,给年画的四边镶上红边,就更辉耀四壁了。⑤年画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很早就认识了北方乡村没有的花儿,牡丹、荷花、菊花、山茶、梅花、兰花,还认识了佛手、枇杷、香蕉等南国水果,认识了如意等普通老百姓绝没有机会认识的物件。年画这本教科书,给了我美好的想象,还给了我那么多故事。《岳母刺字》《连环计》《西厢记》《西游记》《卧冰求鲤》,一幅幅生动鲜活,我看这些有故事的年画时,总是央求主人给读一下画的题目,讲一下画里面的故事,那些民间故事他们讲得无比生动,给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⑥年画是年最鲜艳的花朵,人们把它擎在炕头上,擎在心里最高的地方。每年到了除夕这天,家家都换了新年画,我最快乐的事就是逐家去看年画,逐一检阅他们的喜庆。爷爷的炕头贴的是《松鹤延年》《太极仙翁》;二叔家的年画是电影剧照加文字,简直是一本墙上的彩色连环画;八爷爷是个老党员,他家的年画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总有李玉和神情里的果敢和智慧,李铁梅手擎红灯的坚不可摧,还有红色娘子军用脚尖点地的舞蹈场面;六奶奶读过学堂,她家的画有《梁红玉》《文姬归汉》《搜孤救孤》等。⑦年画是看得见的好日子,日子不论贫富都要用心挑选吉祥年画。集市上的年画摊子摆着、挂着几十种年画,看着哪幅都好,拿到手里就不舍得放下,既想要《五谷丰登》,也想要《花好月圆》,看好了《凤还巢》,还惦记着《木兰从军》,喜欢那水嫩嫩的胖娃娃,也想要那生动的四季联。挑挑拣拣,拿起放下,赶集的女人,包袱还轻飘飘的,还有许多东西要置办,却被年画的迷宫缀住了脚步。最后,她舍弃了自己的一双新鞋,又舍弃了一条擦脸手巾,把那些现实日子里的用品变成了她手中多出来的年画。买上自己喜欢的年画,她的脸升上祥云,仿佛那富裕美好的日子从此像手中的年画一样跟定了她。⑧“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乌不惊。”当我遇见这首古诗的时候,几乎是一遍成诵。它说的是我们家家户户墙上的年画啊,那是我们墙上永不老去的春天。12.选文第④段详细地介绍了父亲贴年画的过程,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中填上相应的内容。画定点——①______贴年画——②______——③______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可以看出,年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胖娃娃、有花儿、还有电影剧照等。B.年画打开了我的眼界,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给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C.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身份不同,往往选择的年画也不一样。比如老年人比较喜欢一些祝愿延年益寿的年画。D.过年贴了年画,也就预示着来年一定会红红火火,富裕美好,心想事成。14.任选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经过一年烟呛火燎的土屋,此刻被年画这一轮太阳照得亮堂堂的。15.下面甲乙两个备选标题中,你会选择哪个作为选文的标题?请选择并说说理由。甲:年画乙:墙上的春天(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这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材料二】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数是、责无旁贷。16.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的每个月的初一就叫做“朔”,再经过15天左右就是“望”。B.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就是人们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原因。C.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更亮没有根据,也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D.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17.【材料一】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①做香囊、包粽子等亲子活动备受欢迎,龙舟、桨板、皮划艇等多样化水上活动颇受追捧……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推动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尚。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久前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③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④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文化发展自有其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最近几年的端午节,内涵丰富的具有端午文化特色的线上科普、文艺演出、民间游戏、特色旅游等活动接地气、有人气,让人们得到文化的滋养。再如,“云观展”、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也让文化传承创新获得强劲动能,开启无限空间。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好多种文化业态,有助于提升大众参与度,增强审美韵味,提升美育素养,也有利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⑤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别开生面。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大浪淘沙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统节日具有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定会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我们也必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1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A.传统节日浓郁的节日氛围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B.几千年来,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一直坚守着传统节日的生活方式。比如过年守岁,端午节包粽子等,不容有任何改变,这就是文化自信。C.数字技术和传统节日相融合,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D.“云观展”、沉浸式体验以及端午节的读诗、赛诗活动等,都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表现。19.现在有一种观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以及仪式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正逐步淡化,传统意义的节日正离我们远去。结合本文,你会如何反驳呢?四、名著阅读(10分)20.下列对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B.《西游记》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