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萍乡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五大题,25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飘扬在苍穹之上的“中国红”。“神舟”飞天,“天和”遨游,“嫦娥”奔月,“祝融”探火,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跟随大国重器奔向深邃而广①的太空;从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中国红”正成为一抹耀眼的亮色,在太空中②,它将一直在浩瀚的太空中指引着中国人砥砺奋进的方向。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hóng褒 B.góng袤 C.qióng袤 D.qíng褒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飞阁流丹 B.熠熠生辉 C.美不胜收 D.富丽堂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逐渐步入网络云端,以展现作品背后动态的工艺制作过程。关于刺绣、木雕等的一些优质直播和视频赢得超百万点赞,_________,不仅在于完整还原了复杂工艺细节,更在于传递出工艺的深层内涵。精湛技艺背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迸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如今,借由新的传播媒介,使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促进了中华美学精神在新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借由新的传播媒介,使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的转变。B.由于新的传播媒介,让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C.借由新的传播媒介,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D.由于新的传播媒介,使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的转变。4.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其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B.因此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C.倘若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D.尽管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6.为使同学们深入学习《时代楷模》年度人物的精神,学校打算派你对其中一位获奖者进行采访,下面是采访过程中的一些对话,其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A.一见面,你说:“您的到来让我们采访室蓬荜生辉。”B.采访过程中,你说:“真的很佩服家父家母,在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一定给予了您很大的帮助和支持。”C.采访结束后,你说:“这是我们学校建校30周年的纪念品,现敬赠给您,希望您能喜欢。D.送他出门时,他说:“请留步,再见。”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一)(每小题2分,共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送钱穆父①[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④。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⑤,我亦是行人。【注】①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瀛州(今河北河间),赴任途经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春温:指春天的温暖。④筠:竹。⑤逆旅:旅店。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B.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C.“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旷达转为哀愁,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D.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写得既有情韵,又富有理趣。8.“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表现了_______的人生态度。(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①;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②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③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④,又何必濯颖水⑤而以为高,登首阳⑥而以为清也哉?(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注释】①石濑:沙石上的急流。②上人:和尚。③汩:乱。④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⑤颍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颍水附近。⑥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微()(2)去()(3)适()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11.【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乐”,请结合具体内容,阐述范仲淹的“乐”和刘基的“乐”有何不同。(三)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当同学遭遇挫折时,我们可以用《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慰他。(2)雪后塞北,天地间一片苍茫,满山的雪,满山的白,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磨难不能阻止滚滚前进历史车轮,正如冬雪不能阻隔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看到这句话,小萍想到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书读薄刘小兵①去年一开春,我参加了一个读书分享小组,频繁地与书友说书谈书,一年下来,受益匪浅。论及读书的心得,最大的感触就是:品味缕缕书香,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得学会把书读薄。②未入读书小组之前,我看书很随意。除了啃读些本专业书籍外,生活类读物基本由着个人兴趣而定,这致使自己的知识面既不宽泛,读书质量也长期得不到提高。后来,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我每月定期参加读书沙龙活动,很快扭转了这种局面。特别是把书读薄的理念,让我如今的读书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泛泛而读,而是更具系统性和启发性。③把书读薄,绝非易事,它重在一个“悟”字。生活当中,许多人看书往往只注重一个“读”字。一本书,无论厚薄,仿佛从头翻到尾,看到了最后一页,就算大功告成了。至于全书的精华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精神意蕴,又带给人们哪些思想启迪,使大众得到了什么样的深刻教益,未必每一位读者都会扪心自问,从而体味全书所带来的心灵滋养。但凡高明的读者,他们既讲究读书的完整性,也善于在纲目并重上做文章。这种纲目并重,就是一个悟的过程,就是在把书读薄。即在合上书卷的那一刻,还愿意回过头来,探求全书的旨趣所在、把握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厘清全书点与面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就好比牛反刍,各种养料吃进去以后,为了促进消化,须及时进行二次咀嚼。只有在细细品味、慢慢回味中,方能促使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吸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对待求知问题上,决不能满足于蜻蜓点水似的纸面浏览,而是要深入其间,切实把这种读书“反刍”活动进行到底。这种“反刍”进行得越深入持久,越是能体现出我们悟的学识和水平。因此,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务必不断地揣摩、思索,一本书才能在我们的厚积薄发中,被提炼出精华,归结出要义,使我们不仅在学识上长进,在精神境界、思想情操等各方面,亦能获得全面的提升,这就是把书读薄的最大功效。④当然,把书读薄绝不是厚此薄彼,它是整体与局部、全局与个体的和谐统一。简单说来,我们看书,除了立足于最基本的看懂之外,还要条分缕析捋清它的生成逻辑。一章看完了,全章的中心议题是什么,要了然于胸。全书看完了,整部书的概义又是什么,更要说得清、讲得明。甚至到某一节、某一个细微的具体问题,都要能够借助书场上的这种“反刍”,说出个子丑寅卯。所以,把书读薄,不是随便翻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而是更高层次的厚积薄发,它更强调精读和泛读的有机结合。有时需要字字斟酌,体会一词一句背后的深意;有时又可以一目十行,在常识性的问题上不必做更多的停留,了解一个梗概即可。这就讲究读书时,既要读得进,也要钻得出。如同爬山,仅领略一峰一岭的妙处是不够的,还要能站在至高处纵览全峰,方能体会到整座山的魅力。⑤表面看,把书读薄是个技术活,但实质上它却是个思想观念问题。合上书卷的那一刻,是不是有意识地倒过头来,“反刍”一下全书的精义和要点,肯不肯依据书的具体内容,将精读和泛读灵活地穿插进行,很考验一个人的读书智慧。读书要读活,除了讲究必备的方法之外,用好的读书理念武装头脑,进而指导每一场具体的读书活动,就是在践行读活书。在笔者看来,唯有在思想观念上,解决了把书读薄的种种疑虑,我们的读书活动才能告别简单,走向成熟,以深厚的思想内蕴,推动全民阅读行稳致远,迈向一个崭新的天地。借助这种高质量、有内涵的读书,也能使每一个读书人找到一个更加睿智、从容的自我。(选自《思维与智慧》2022年第8期)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通过作者参加一个读书分享小组的亲身经历引出“品味缕缕书香,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得学会把书读薄”这一中心论点。B.第②段通过对比,作者强调读书由着个人兴趣而定,导致自己的知识面不宽泛,读书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C.第③段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读书后的回头探求比作“牛反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读书只有在细细品味、慢慢回味中,方能促使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吸收的观点。D.作者强调,唯有在思想观念上,解决了把书读薄的种种疑虑,我们的读书活动才能告别简单,走向成熟。14.如何把书读薄?下面不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高明的读者,既讲究读书的完整性,也善于在纲目并重上做文章。B.读书学习的过程,使我们不仅在学识上长进,在精神境界、思想情操等各方面,亦能获得全面的提升。C.注意把握整体与局部、全局与个体和谐统一,条分缕析捋清书的生成逻辑。D.读书要读活,除了讲究必备的方法之外,要用好的读书理念武装头脑,进而指导每一场具体的读书活动。15.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二)(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②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据传,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演说,曾在夜晚借助皮影聚众讲学。子夏知音善琴,以影乐形式设讲,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成为皮影戏雏形,当地人深爱此法并加以传播。③在中国,皮影戏的制作非常讲究,大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其中牛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材质。制作时,人们先将兽皮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浸润,而后镂刻成所需的形象。皮影的头部、四肢、躯干各自独立,又用线连成一体,通过木棍操作令其活动。皮影人物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多涂着不同颜色,以此区别善恶美丑,皮影绘制有一定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用花、草、云、凤等纹样,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④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⑤我国皮影戏的存续状况并不十分乐观,皮影戏演出活动场所较少,影戏院团、班社数量逐渐减少,皮影演员技艺延续的基本条件亟待提高,皮影戏文化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材料二①2023年6月20日,在萍乡市南正街皮影戏馆内,江西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文旅部乡村文化旅游带头人丁武正在创作交通安全短剧《美丽乡村安全行》。这也是江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萍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首次携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历时近一个月制作的全省首个农村题材的交通安全皮影戏剧。②据悉,此次创作的交通安全题材剧目《美丽乡村安全行》,将农村最常见的超员、不戴头盔、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以本子的形式搬到戏台上,通过幽默风趣的表演形式,在故事中宣讲交通安全法规,其目的就是希望向更多的农村群众去传递交通安全知识,提高知危险会避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材料三①由于皮影戏是一门集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造型艺术,近年来许多动画制作公司使用电脑画图的方法来构造皮影人的外形,这样做不仅可以真实再现其复杂的轮廓,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或审美观念的不同,用曲线拼接出新颖别致的图案。在皮影戏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它的光照方式了。从光源出发,追踪从聚光灯中射出的各个方向的光线,并把其中与物体或投影面相交的光线信息存入缓存区。建立二维的贴图,以求能将瑰丽古朴的色彩,光洁透明的皮影质感和戏台上光影的空间感在阴影中表现出来。为了表现皮影运动的特点,将整个影人分成十一个部分来构建,通过对每一个部分进行平移、旋转、切变等矩阵变换,皮影人物就可以依照我们的要求,做出转身、行走及其他各种平面动作。②数字化的皮影动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进行修改。打破了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介绍了皮影戏的起源、制作、现状。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以现代的眼光去认知和传承中国皮影文化内涵的典型剧目《美丽乡村安全行》。C.材料三主要介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数字化皮影戏,是内容上的创新与发展。D.上述材料中介绍了皮影的制作工艺,展现了其工艺烦琐、制作精美的特点。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皮影的制作非常讲究,其中牛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材质。B.皮影人物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多涂着不同颜色,以此区别善恶美丑。女性发饰及衣饰多用花、草、虎、云等纹样,男性则多用龙、凤、水、云等纹样。C.交通安全题材剧目《美丽乡村安全行》是传统文化与交通安全融合迸发出的时代作品。D.数字化的皮影动画打破了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三)(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这样寻找灵感莫言①三十多年前,我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一直到金鸡报晓时才回家。②少年时我胆子很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别的孩子能割回家很多草,我却永远割不满筐子。母亲知道我胆小,曾经多次质问我:你到底怕什么?③我说我也不知道怕什么,但我就是怕。我一个人走路时总是感到后边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我一个人到了庄稼地边上,总是感觉到随时都会有东西窜出来。我路过大树时,总感觉到大树上会突然跳下来什么东西。我路过坟墓时,总感觉到会有东西从里边跳出来。我看到河中的漩涡,总感觉到漩涡里隐藏着奇怪的东西……④我对母亲说我的确不知道怕什么东西,但就是怕。母亲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怕人!毒蛇猛兽怕人,妖魔鬼怪也怕人。因此人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⑤我相信母亲说的话是对的,但我还是怕。⑥因为文学,我的胆子终于大了起来。有一年在家休假时,我睡到半夜,看到月光从窗棂射进来。我穿好衣服,悄悄地出了家门,沿着胡同,爬上河堤。明月当头,村子里一片宁静,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我走出村子,进入田野。左边是河水,右边是一片片的玉米和高粱。⑦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只有我一个人醒着。我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我感到这辽阔的田野,这茂盛的庄稼,包括这浩瀚的天空和灿烂的月亮都是为我准备的。⑧我知道我的月夜孤行是为了文学,我知道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我知道许多文学家都曾经干过常人不敢干或者不愿意干的事。我抬头望月亮,低头看小草,侧耳听河水。我钻进高粱地里听高粱生长的声音,我趴在地上,感受大地的颤动,嗅泥土的气味。⑨我感到收获很大,但也不知道到底收获了什么。我连续几次半夜外出,拂晓回家,父母和妻子当然知道,但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什么。只是有一次,我听到母亲对我妻子说,他从小胆小,天一黑就不敢出门,现在胆子大了。⑩我回答过很多次文学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但一直没想起我母亲的话,现在突然忆起来,那就赶快说:如果再有人问我文学有什么功能的问题,我就会回答他,文学使人胆大。真正的胆大,其实也不是杀人不眨眼,其实也不是视死如归,其实也不是盗窃国库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是一种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的精神。⑪在那些个月夜里,我自然没有找到什么灵感,但我体会了找灵感的感受。当然,那些月夜里我所感受到的一切,后来都成为了我的灵感的基础。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去书店买书。有的书写得很差,但我还是买下。我的想法是,写得再差的书里,总是能找到一个好句子的,而一个好句子,很可能就会引发灵感,由此产生一部小说。⑫我也曾从报纸的新闻上获得过灵感,譬如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就源自山东发生的真实事件;而中篇小说《红蝗》的最初灵感,则是我的一个朋友所写的一条不实新闻。我也从偶遇的事件中获得过灵感,我在庙宇里看到壁画上的六道轮回图,由此产生了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的主题架构。获得灵感的方式千奇百怪,因人而异,而且是可遇而不可求。⑬灵感这东西确实存在,但无论用什么方式获得的灵感,要成为一部作品,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材料。灵感也不仅仅出现在作品的构思阶段,同样出现在写作的过程中,而这写作过程中的灵感,甚至更为重要。⑭一个漂亮的句子,一句生动的对话,一个含意深长的细节,无不需要灵感光辉的照耀。一部好的作品,必是被灵感之光笼罩着的作品。而一部平庸的作品,是缺少灵感的作品。⑮我们希望灵感不断,就要像预防肥胖那样:“管住嘴,迈开腿”。从这个意义上说,夜半三更到田野里去奔跑也是不错的方法。1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我”是从哪些途径寻找灵感的?19.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加横线的语句。(1)明月当头,村子里一片宁静,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2)我钻进高粱地里听高粱生长的声音,我趴在地上,感受大地的颤动,嗅泥土的气味。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