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二章 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1页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二章 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2页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二章 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3页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二章 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4页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二章 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说到视觉传播研究的“新”,是因为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语言和文字是需要学习的,而观看则不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对于这个新学科而言,它的学科身份一直难以界定。与传播学的其他子领域不同,如在政治传播中的“政治学”是一个明确的学术领域,但视觉传播中的“视觉”却并未有统一的视角,从艺术史到哲学,从人类学到社会学,从心理学到计算机科学都会关注视觉。这种涉及多学科领域和跨学科研究的特性,使得视觉传播研究颇具挑战。一、视觉传播研究的纷繁脉络视觉传播切入点涉及多个领域,桑德拉·默瑞亚蒂将学术分支多元化的特点视为一种当代的趋势。从传统来看,一个学科的学术脉络一般呈树状结构,存在一个学术研究的主干,然后再发展出一些学术分支。树状结构的学术研究脉络是线性的、垂直的,但视觉传播的学术研究脉络是分散的、片断的,不像是一棵树,而更像是一丛竹林。目前视觉传播教育有三种典型样态:一是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二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影视学院或者人文学院;三是在艺术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美术与设计学院。它们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内容,有的侧重于形式,还有的侧重于意义,既存在交叉,也有其独立的特点。延伸阅读视觉传播研究的多元谱系视觉传播是一个纷繁多样的研究领域,桑德拉·默瑞亚蒂和格蕾琴·巴柏特斯对视觉传播领域内各个不同研究方向进行了汇总,展示出这个领域学术研究的多元谱系:1.视觉传播的一般理论和哲学A.图像、内容和意义研究表征和现实主义/图画再现/视觉错觉/歧义/怪诞意向(bizarreimages)B.心像/视觉化想象和感知/想象和教育/明晰度(vividness)C.哲学:认识论视觉思考和学习/视觉阐释D.信息/内容E.隐喻视觉与文字语言的比较/图片优势效应/视觉、语言、声音的互动2.从生物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探讨人类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A.视觉/心理学/光学B.神经处理3.心理学A.艺术心理学B.感知学图画感知(pictorialperception)/格式塔感知(Gestaltperception)/注意力/图像识别/记忆/视知觉/阈下知觉/大脑两半球和视知觉C.信息处理/认知D.符码/编码/解码多重编码/通道4.教育A.学习理解/认知/发展B.视觉素养媒介素养/批判性阅读C.教育科技教学媒体和技术研究/读和写/文字和图示/教科书和教学资料设计/教学录像/电影/多媒体/计算机教育5.受众因素/效果/反应A.态度和信念B.觉醒和情感C.创造力和想象力6.艺术设计A.美学感知美学/受众评价/美学判断/美学教育B.构成C.图形设计广告设计/公共设计/企业设计D.信息图表E.计算机图形/可视图文/电子出版物F.字体设计G.颜色H.卡通7.传播学研究A.引诱/说服/迷思视觉说服与隐喻B.人体动作学/身体语言/信号C.文学/文艺学后现代研究D.符号/符号化E.信号/符号学8.文化和文化批评研究A.社会学/人类学跨文化研究B.批判研究意识形态/性别/种族/刻板印象/道德/社会责任/图像合成/操控9.专业实践或学科研究A.运动影像媒介电影/电视/录像/电影电视美学/电影语言/记录媒介/广播电视采访/音乐电视(MTV)/新媒体/多媒体/虚拟媒介/电视广告B.摄影新闻摄影C.新闻学D.公关/广告/消费行为研究E.建筑/城市设计F.考古学二、中国的视觉传播研究“新”和“多元”也体现在中国国内视觉传播的学术研究上。不过,视觉传播学者盛希贵也曾指出:在国内,研究摄影、电影、电视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往往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将研究内容局限于各个领域之内,从共同性上研究和揭示影像本质和影像传播的基本问题的研究也未曾见到。国内的视觉传播研究,一方面在大众传播领域展开,一些新闻传播院校开设了视觉传播研究课程,也有一些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学者。另一方面,视觉传播研究还在视觉文化的层面上展开。从国际上看,视觉传播研究中的视觉素养领域向来比较活跃,国内也有相同情况。此外,在国内艺术院校中还有很多学者从事实用领域内的视觉设计、视觉信息传达等相关视觉传播研究。可以说,国内的视觉传播研究已经起步,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展视觉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构建学术共同体,是它在国内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二节视觉传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概况视觉传播围绕图像与观看展开研究,研究方法有量化和质化的路径,但核心是要辨析图像的性质,并结合视觉的独特性进行分析。一、视觉传播的研究领域与视觉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是视觉传播的研究领域,我们可将之概括为三种非语言的类型或领域:图像、行为、物体。人类视觉观看的对象更多是媒介化的视觉信息,以图像的形式表达,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是现实的也可能是想象的,如图片、图像、图画、影像。它对视觉行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视觉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状态、一种感觉,视觉传播不仅仅是对视觉感觉过程的关注,在当下,我们将越来越关注它如何被社会化和文化化。延伸阅读柯律格:观看一幅画在明代意味着什么柯律格,英国汉学家、艺术史家,曾任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美术史,尤其是明代物质文化。在著作《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中,柯律格涉猎了大量明代文化与艺术的著作,从中捕捉明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试图为我们还原明代社会中具体的观看实践,帮助读者体察中国图像文化发展历史中的观看问题。以下是对此书某小节内容的摘编,希望由此启发我们对视觉传播相关话题的研究思路。由于此处引用并非原书全貌,受本书作者理解的限制,恐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谅解并移步原著。在题为“观看之道”的这部分内容中,柯律格开篇便引用了德国社会学家彼得·瓦格纳(PeterWagner)的观点:“观看者的视点并非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制度环境与社会力量的产物,构成了布尔迪厄所谓的‘(文化)习性’。只有从观察者的经验出发,把思考和理解的概念历史化,而并非通过对一种超越历史的(‘纯粹’的)视点的构建而将这些概念非历史化,我们才能充分地理解该理解过程本身。”柯律格提出,在视觉活动发生之前,首先要有使其得以产生的条件,要把观看的对象与观看的主体、地点和时间放在一起考虑。第一,观画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妨碍人们观看某些名作的并非地理空间距离,而是社会地位之间的距离,特别是随着名家巨匠们对壁画这种形式的摒弃,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更具私密性质的画作的增多。在明代,你所能看到的东西取决于你的身份、你认识的人,还有你在一年中的什么时间来看一幅画、一幅作品。一个合理的假设是,季节和节日的因素或许决定了哪些画作会从收藏中被取出,展示给来访者。你如果在夏天去拜访项元汴,就不会看到诸如梅花这样的冬季题材。“画”的形式,即手卷、挂轴以及册页,使得这些物品的所有者可以控制画作的观赏活动。这一点有别于同时代欧洲的大幅画作的赞助者,能进入画作所在场所(即使有着社会身份或性别的限制)就意味着能看到画作,而在中国,画作并非始终被置于同一空间,每次观赏都是一种社交行为。第二,观画过程中的社交活动。声名显赫的文徵明常常在家接待小友何良俊的拜访。何良俊之所以能够看到文氏的收藏,恰恰是因为其“必挟所藏以往”。只期望看画而不展示所藏,既有失于理,又不易实现。画作和看画在明代文人士子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正是源于这些珍藏之作的便携性,任何重要的作品都可以轻易携至看画的场合。观看活动既有所限制,又是严肃认真的,少数一些画会被长时间观看,来访者无法看到整个收藏,后者被存在另一个房间里,即使是亲朋好友也不能进入。展示文人士子们观画场景的明代画作,总是突出观看活动的集体性质,描绘某人独自观画的非常少见。在这样的场合,文人的价值观得到交流、测试、重申,并传递给下一代成员。第三,观画活动中的“鉴赏”“看”“观”与“读”。观画的得体方式,可名之为“赏鉴”,既有依据质量进行鉴别之意,也有判定真伪之意。而“看画”的说法,这里的“看”并非是一种自然的生理活动,而是一种习得的技能。看画活动受相应社会地位所限,看画的士大夫既有收藏所需的经济来源,又有鉴赏的“目力”。还有一个词也涉及看画的行为,这是更高层次的,称之为“观”。对于明代文人画论家而言,“观”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活动,该行为所具有的神修内涵,使其不仅与佛教和道教的文字传统相连,也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活跃宗教形式发生联系,后者在晚明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最早在4世纪的时候,通常以冥想内视气之运行的形式出现的“观”的概念是道教上清一派修炼活动的中心内容。通过内视,修炼者可在体内大量聚气,并将诸真神种种繁复的图像学特征存思于内。“观”因而成为中国最早对具象艺术和图像进行理论化思考的若干概念之一,这种理论化思考在晚明仍然颇有生命力。另一与观画行为有关的明代词语是“读”,众多中国画上的书面题款或许会加强这一定位。不过,当明代作者使用“读画”一词时,有关动态的问题在此对于视觉活动非常重要。“读”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一个主体,其视线处于移动中,目光扫过文本中的文字或是一幅画的画面,重要的不是图像的可读性,而是视线在图像表面的移动,对于横向卷轴画尤其如此,因为随着卷轴的展开,画面依次出现在眼前。也就是说,图像的实体特性决定了它们不能被一下子尽收眼底。与此相反,“观”的主体具有固定的视点,其目光或许更有穿透力,能够看到更多甚至更深入的东西,而不是一扫而过。“观”意味着一种更文人化的观看方式,学者“观”,而农民则只是“看”。对于农民而言,画即真实,还停留在“相似”的层次上,模仿真实的艺术手段对他们完全有效,令人生畏。总之,如果像一些学者近来所主张的,从本质上说“认识论”在中国是以认识者为中心的知识,那么中国的视觉文化是否可能同样也是以观者为中心的观看?明代的“看”并非知识的生产过程,而是知识主体的生产过程。二、视觉传播的研究方法视觉传播的研究方法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质化的。德国视觉传播学者穆勒指出,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定量内容分析可谓传播学研究的一种标准方法,是传播学方法课的主要内容。澳大利亚学者菲利普·贝尔(PhilipBell)立足视觉传播研究对内容分析法进行了引介。菲利普·贝尔认为可将内容分析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内容分析提供对表征的量化维度描述,它可以作为研究视觉表征的背景“地图”,在进行内容分析之后,研究者可以以定性的方式,例如使用符号学或其他一些以文本为导向的理论,再对图像进行阐释。穆勒提出,另一种适合于研究视觉传播的方法是从艺术史而来的定性研究方法,即图像志,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或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形式,当其被应用于研究大众传播中的图像和传播时,可以完成对视觉表达的文化编码模式的追踪。此外,穆勒认为,根据所研究的视觉传播的特殊类型,学者还会使用实验或者调查的方法。关于视觉传播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参照吉莉恩·罗斯针对视觉材料的解读所提出的一系列方法,包括构成性诠释、内容分析、符号学、精神分析、话语分析、受众研究以及照片引谈法等。三、视觉传播的研究概况由于视觉传播是一个多学科领域,桑德拉·默瑞亚蒂将之分为知识领域(心理学、学习理论、传播学、美学、哲学)和专业实践领域(教育、大众传播、电影、艺术和平面设计)。以上领域都为视觉传播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这也使得我们很难全面表述视觉传播的基础理论。视觉传播作为传播学的分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之后,陆续出现把专业实践领域和知识领域结合起来,致力于视觉传播基础理论的奠基学者以及相关研究。对于视觉传播概念的提出和推进比较重要的学者是索·沃斯(SolWorth)。索·沃斯早期从事绘画和电影创作,后执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电影制作的专业实践背景使得他主要从电影传播研究切入,再延伸到一般的视觉媒体性质研究、视觉图像在塑造和构建现实中的作用研究。索·沃斯1977年去世,1981年收录他多篇论文的《视觉传播研究》(StudyingVisualCommunication)结集出版。保罗·马丁·莱斯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传播系终身教授,他立足于大众传播领域对视觉传播展开研究,著作《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VisualCommunication:ImageswithMessages)是这个领域内最重要的通识著作之一。赫伯特·泽特尔是当代重要的视觉传播研究者,他在这个领域从事教学工作已经有几十年,研究的主要领域一直是媒介美学和电视制作。赫伯特·泽特尔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工作经历给他的理论研究增加了实践基础,因此他撰写的《电视制作手册》(TelevisionProductionHandbooks)几乎是这一领域的必读书目。他的《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SightSoundMotion:AppliedMediaAesthetics),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出发研究媒介美学,认为艺术和生活之间是互动的,并且相互作用,艺术不是躲在博物馆里的美学形式,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媒介素养出发研究视觉传播的,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保罗·梅萨里。保罗·梅萨里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任教,他在拉里·格罗斯教授手下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深受索·沃斯教授的影响,是该学院专注于视觉传播的元老级人物。保罗·梅萨里的著作《视觉素养:图像、头脑和现实》(Visual“Literacy”:Image,Mind,andReality,1994)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1997)是视觉传播领域的经典之作。延伸阅读视觉传播研究相关资料1.视觉传播方面的协会、研讨会●国际视觉素养协会(InternationalVisualLiteracyAssociation)网址:/国际视觉素养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面向研究者、教育学者、媒介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提供视觉素养方面的信息帮助,每年都召开年会。成员的学术背景非常广泛,包括艺术、传播、教育技术、健康、摄影、商业等。●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视觉传播分会(VisualCommunicationDivisionSessionsat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网址:/visualcommunicationdivision/home视觉传播分会附属于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每年在协会召开年会的期间,举办与视觉传播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协会出版有《视觉传播季刊》。●国际传播学会视觉传播分会(ICAVisualCommunicationStudies)网址:/该会议关注所有形式的视觉,包括移动和静态图像,电视、录像和电影中的展示,艺术和设计,以及印刷和数字媒体等。其研究领域涉及视觉表征的创造、处理、功能、意义和影响。其研究是跨学科的,触及所有其他传播领域。●欧洲视知觉会议(EuropeanConferenceonVisualPerception)网址:/这个会议从1978年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