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路径研究_第1页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路径研究_第2页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路径研究_第3页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路径研究_第4页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路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基于新课标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一、相关背景及研究综述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英语作为对外沟通交流的国际通用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对高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升学、就业以及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教育部重新确定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的制定,对于有效提升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仍然存在着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现象,重视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教学设计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倾向。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教师关注教仍多于关注学,教学内容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能力,课堂教学呈模式化、程式化、表层化。鉴于此,本文在对“新课标”进行系统解读及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各项要求。

张恩怀(2018)认为,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应由对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转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全面发展[1]。刘凤(2019)认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强调了育才基础上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提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2]。王暄(2018)认为,应通过分析学科核心素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在联系及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改进方法,以提升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3]。李杰(2017)认为,单模态教学方式不利于长期存留,不利于激发兴趣,不利于提高效率,并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实施高中英语多模态阅读教学的理念以及运用多模态手段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4]。丁亚梅(2019)与李杰持有相同的观点,她认为传统教学中,单一模態的教学形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各教学环节中采用多模态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国外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都侧重于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特别是对特定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5]。如Chouinard(2007)研究了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问题,尤其是对数学具体使用价值的认识与数学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6]。Verhoef(2008)研究了如何通过生物课帮助高中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的问题。分析前述文献,我们发现,当前国内外文献缺少针对“新课标”给普通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带来根本性变化的系统分析和解读,亦缺少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基本阐释和提升路径方面的研究[7]。

二、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新课标”解读

同教育部制定的2003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相比,“新课标”的制定更加突出了使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体现普通高中英语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体现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核心素养发展导向,体现高中阶段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教学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要从五个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五个维度分别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认同和学习兴趣的综合表达;学习策略是提升学习效果,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文化意识是灵活运用语言的有效促进方式。这五个维度共同构建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性教学目标,亦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搭建了有效的系统性框架。

2学分制、分级式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新标准更加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为使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新课标”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前提下,还设置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英语语言能力、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掌握必备的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后续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在实现必修课程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在就业、升学和个人爱好及发展等方面所需要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内在联系。各个部分都设置了非常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围绕一定的专题而展开,从而实现有机整合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

3技能并重的课程设置及内容。“新课标”相比于过去的课程标准,不再完全将课程内容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结合高中学生的交际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运用英语能力,以英语为交流工具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新课标”强化了学生掌握词汇量的要求,从高中阶段掌握词汇量的2000提升到3300。随着词汇量的增加,也增加了阅读方面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分析阅读材料中不同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识别不同文体的特点,并能够赏析比较浅显的文学作品,掌握从报刊或网络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高中英语课程不仅提高了对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求,在整个课程的设计和思路上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强调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4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当前,过去传统的单纯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很难实现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改变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向探究知识、发展潜能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强调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营造师生良性互动、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5自主性学习。过去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师更多的是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走,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新课标”中强调要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6动态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课标”采用动态式评价方式,即从教学活动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三阶段进行评价,也就是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还采用了多维度、多指标体系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了充足的条件。

三、基于“新课标”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新课标”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个要素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至关重要。就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而言,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四个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英语课程总目标。

1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能力是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的基本保障,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而跨文化交流活动又能反作用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2文化意识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价值导向,是蕴含于课程之中的核心素养的内在表现。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文化意识的建构应该关注学生对于跨文化的认知,跨文化态度的形成,以及跨文化行为的养成。文化意识的培育对于培养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树立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思维品质是课程标准修订后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素养要素。思维品质要素强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判断性、创新性等。它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跨文化视角收集和处理信息,从而对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4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程实施当中,我们需要把对学生学习能力,也就是将来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放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之中,夯实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英语教学从只关注语言向重视文化引导、思维拓展等方面转变。对于学生而言,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取向的过程,这也无疑对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中英语课堂要走出知识教学碎片化,改变文化、思维缺失的现状,从而构建语言、文化、思维有机融合的课堂,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提升核心素养的路径

1语言能力、语言知识提高方面,大力推进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实现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模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从而实现对于知识的掌握。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讲解,转为向学生呈现鲜活生动的客观世界,在仿真化、生活化、生动化的场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积极主动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目的。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和互动的交际教学和合作学习法,重视用“任务+情景+活动”的教学模式来激活课堂,教师围绕主题,根据学生语言基础,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和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构建“研究性学习+文化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文化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又可称之为“文化沙龙”模式。该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路径是围绕文化类话题,让学生在进行大量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对相关文化主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以演讲、辩论、对话、采访、短剧等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潜能,实现学生自主钻研、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而对文化内涵的研究和交流又能使学生更深层次接近、了解和辨析西方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风土人情,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文化多元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着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每一种语言在形成过程中,都蕴含着适合于这种语言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汉语背景下,使用汉语的人们更注重直观、形象的思维,间接而含蓄的表达,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如江河湖海共同拥有“三点水”的偏旁部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话意境。而在英语体系中,人们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直接表达和先果后因的思考方式。如“Nothingismoreimportantthantoreceiveeducation”。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学习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很好地弥补单一语言给学生们带来的思维局限性,提升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观察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现象,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归纳语言及语篇特点、辨识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的功能,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思维的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