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1、2章 视觉传播概述、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1页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1、2章 视觉传播概述、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2页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1、2章 视觉传播概述、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3页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1、2章 视觉传播概述、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4页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课件 第1、2章 视觉传播概述、视觉传播研究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为何关注视觉传播一、由观看获取信息1、作为人类一项重要的感知行动,观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核心地位。沙莲香将信息分为三种: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其中,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且引起反馈。2、观看在社会互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观看在现代生活中的中心位置日益明显。二、感觉+选择+理解=观看这个公式的核心是“从更高的认知程度上对一个形象进行精神加工,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感觉和选择”,“只有当你对相关视觉信息做过分析之后,你才能确切地发现这个情境的真正意义,它才有可能成为你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第二节视觉传播的问题领域人类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直接的,是眼睛从现实世界和现实场景中直接获取的;第二类是间接的,是通过媒介间接转述的图像化的信息;第三类则是在大脑里存在的虚构的视觉信息。一、视觉传播关注信息的图像化传播眼睛获取信息只是完成了信息的人内传播,对于有着传播需求的人类来说,远远不够。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开始试图用各种方式描绘眼前看到的景象,转述且和他人分享这些直接获得的视觉信息。总而言之,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图像化记录,一方面经过抽象、简化,形成了文字语言系统。另一方面则从单纯地描述所见世界,增加了更多表情表意,用视觉进行评价和解说的功能,实际上是在同时描绘人们现实中的经历和头脑中虚构的视觉景观。从视觉传播的发展历史来看,图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分享视觉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图像是对人类视觉信息的体外化记录,从而实现了视觉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传播。使用图像来传递信息,意味着视觉传播的进行更加活跃。二、视觉传播关注信息的社会价值视觉传播的发展历史实际就是人们创造并分享图像信息的历史。由于人们不仅乐于观看,同时还乐于分享,充满了对图像信息分享与转述的渴望,因此图像信息的这种共享特性使得视觉传播的发展越来越活跃。媒介学者德布雷指出,与书写、印刷、音像这人类媒介学上的三大阶段相对应,图像时代也分成偶像、艺术、视像三个阶段。诞生于文字出现之后的图像,隶属于偶像体系,图像是活的,它来自上帝,对观者来说,阅读图像的目的和期待是获得保护和拯救,图像令人信服。诞生于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图像,隶属于艺术体系,图像是实物,是一种物品,它来自大自然,对于观者来说,阅读图像的目的和期待是获得愉悦,图像令人着迷。诞生于音像发明后的图像,隶属于视像领域,图像是虚拟的,是一种感知,它来自机器,对于观者来说,阅读图像的目的和期待是获得信息,图像是被接受和截取的。从德布雷所描述的图像演变的过程能清楚地看到,随着科技的深度介入,图像应用广度的扩大,人类和图像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宗教和美学的,而更多再现和承载了一种社会关联。三、视觉传播是个复数的概念视觉传播旨在探寻如何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视觉信息。如同传播学研究的经典问题,视觉传播也关注视觉信息本身的特点,关注信息如何被传递又如何被接受,以及信息接受的效果如何。视觉传播是一个过程,正如传播学者施拉姆所提出的,传播涉及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视觉传播也是一种工具,其本身没有生命,重要的是人们在传播关系中注入的信息。传播关注人与人之间如何揣测这些信息符号中蕴含的意义,在传播关系中你总是用“第三只耳朵”来听弦外之音。这个过程使得我们能够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印象,这些印象成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视觉传播的基本含义也如上所述,关注的是人与人如何借由观看进行沟通和联结。第三节视觉传播的发展历史一、图像生成技术的演进图像生成技术的发展是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益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从技术演进角度进行观察,图像生成有三种主要方式。第一种类型是手工生产的,图像完全是人类亲手创造,使用的是画笔、毛刷、刻刀等工具,生成的图像是油画、篆刻等手工艺作品。第二种类型是机械复制的,图像是利用机器记录的人眼所见事物,比如影像作品。第三种类型是合成的,图像是机器创作和手工创作联合在一起生产出来的,比如前期用照相机拍摄素材,后期对素材进行再加工,利用数字技术合成出来的地图、图表、插图等图像。二、图像传播技术的发展(一)静态影像的传播:图像的机械复制这里的复制技术主要指两个方面,一个是15世纪和16世纪的图像复制手段(木版画、雕版画、铜版画),另一个是诞生于19世纪的摄影术以及摄影图像印制技术。文字印刷术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随后谷登堡完善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都对文字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图像信息的传播起重要作用的则是雕版印刷术。摄影不仅创制图像,也是视觉信息的传播手段,它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埃德加·爱伦·坡就曾经说过:“语言在准确地传达真理的思想时必定有缺陷……但是仔细研究光绘画(即摄影术)可以发现,它揭示的东西更绝对真实,它再现的事物更加完美。”历史学家彼得·伯克认为,图像制作的两次革命,一方面是让图像的外观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木版画和摄影的早期阶段,黑白图像取代了彩色绘画,另一方面是让普通民众可以看到大量的图像,其文化后果是提供了用图像交流信息的方式。延伸阅读印刷品与视觉传播的发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图片馆长小威廉·M.艾文斯考证了从15世纪的第一幅木版插图出现到20世纪的照片印刷工艺诞生这一期间印刷图像技术的发展。艾文斯没有同其他理论家一样从艺术的角度探讨图画传播的历史,而是讨论了视觉传播的发展对知识传播和技能的扩展的作用。在他看来,能够精确地复制图画形象,对科学、技术和普通读者来说,比艺术更加重要。以下便是艾文斯的研究发现:虽然每一部记录欧洲文明的历史书都很重视在15世纪中叶发明的活动铅字印刷单词的方法,但这些历史书里通常忽视了稍微早些时候发现的印刷图画和图表的方法。实际上,与用活动铅字印刷单词截然不同的是,图画的印刷产生了一件完全崭新的事情——第一次使一种插图形象成为可能,它可以在印刷表面的有效寿命里精确复制。插图形象的这种精确的复制,对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五花八门的科学和技术有极大的影响。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文字发明之后,没有一样发明比可精确复制的插图形象更重要了。我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单词“图片”的意义和含义发生了变化。在文艺复兴之前,没有精确复制的图画形象,一直到一个世纪之前,用旧的技术制造的图片还担当着全部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现在被我们的雕版、照相铜版,被我们的照片和蓝图,被我们各式各样的套色印刷以及政治漫画和图画广告担当起来了。没有图片,我们就几乎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考古学或人类学,因为所有这些都迟早依赖于精确复制的视觉或图画形象所传播的信息。这意味着图片完全不仅仅是次要的艺术作品,更是现代生活和思想最重要的、最有影响的工具之一。事实上,自古时起,适宜于制作图片的材料就已经可以得到,也有合适的技能和工艺,但它们并没有被用来精确复制图画形象,因为图画总是作为装饰物存在,似乎没有精确复制的需要。唯有基于常识、科学和技术的观点,才会看到这种需要,撰写《自然史》的罗马智者老普林尼(PlinytheElder)就明确表达过这种盼望。希腊植物学家意识到用视觉形象来使他们的文字陈述明白易懂的重要性。他们尝试用图画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他们制作图画的最好方法仍然使他们完全不能够完整地、精确地复制他们的视觉形象。结果是图像在接二连三的复制者手中严重失真,摹本已经不是一个助力,而是一个障碍。因此,希腊植物学家放弃了在他们论文中使用插图的尝试,而设法尽可能地用文字来解决问题。但是,光用文字,不可能把他们的植物描绘得一清二楚。最后希腊植物学家甚至放弃了用文字描绘植物的尝试,而满足于绘出他们所知道的每种植物的名称。换句话说,由于被局限于文字而没有示范图,科学的描绘和分析完全失败了。填补这个空缺的革命性技术在15世纪首次得到广泛使用。1485年,一本叫作Gart

der

Gesundheit的植物标本集出版,它那漂亮的、绘制精细的插图,在印刷史上是划时代的。带有科学的目的,这是第一本印刷的附有插图的书。18世纪,书籍插图的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版和蚀刻版,用其制作以及用于书籍插图一直是昂贵的,主要是印给富人和传统的知识阶级消费。老式木刻版虽廉价但是线条粗糙,不能传达细节,因此很少使用。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了很多卓越的发明。以三个发明为例,首先是18世纪80年代开发了在木头的横截面上使用雕版刀的技术,这样就可能在木块料上产生非常纤细的线条和细微变化的色度。然后在1798年发明了造纸机。最后是印刷机的发明。这些发明在印刷和出版的方法上产生了非常完整的革命。这几个发明,只花了相对较短的时间,就传遍全世界。随着这些发明的普及,廉价的、附有插图的、增进知识的书籍大量地涌了出来,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19世纪,用精确复制的图画形象作实用插图的、增进知识的书籍,在西欧和美国广大人民中都能得到,结果是迄今为止在实践思想和技能上最伟大的革命。今天,在我们最小的城镇里的报纸柜台上,也堆满了廉价的、附有插图的杂志,自我意识强的受教育者对这些杂志嗤之以鼻,但是就在这一堆堆的杂志中显眼地陈列着专门论述机械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期刊,如果有教养的人对其中的含义稍微考虑一下,他就会明白图画已经是不可抵挡的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二)动态影像的传播:电影与电视最早的动态影像是电影。电影诞生的视觉生理基础是形象在视网膜上的滞留性,这种特性可以使一束光在晃动的时候形成一条线。人们利用视觉的这一特性,制造了不少欺骗眼睛的小玩具。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1834年英国人霍尔纳发明的“走马盘”(zoetrope),即在一张硬纸上有一连串的形象,迅速转动则可以形成图像运动的感觉,这就成为未来电影的雏形。电影史学研究者乔治·萨杜尔认为,电影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它诞生的动因有两个:一是对运动的图像给人们视觉带来影响的思考;二是摄影术诞生之后,影像可以通过化学物质用物理的方法机械记录,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发明一部可以让静止影像运动起来的机器。电视解决了影像信号远距离传输的问题。网目制版技术是将图片分解成大小、黑白不同的点进行制版;而电视的发展也是依靠德国的保尔·尼普可夫发明的“尼普可夫圆盘”,它把图像分解成许多小点(像素),并将小点进行逐行传输。电视作为人类视觉的延伸,和静态照片的差异在于其具有一种“现场直播”的特性,让“持续不断的实况新闻和娱乐涌入人们家中,充满了他们过去用来休闲读书、聊天、享用美食和做各类生动有趣游戏的时间,电视这种媒介从客厅扩大到餐厅、厨房、卧室,甚至在有些家庭中,还延伸到了浴室”。另外,电视的远距离传输随着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视频道的增加,更是带来了电视内容传播上的分众化趋势。(三)数字时代:虚拟的视觉景观新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网络没有国界,在网络中,人们的触角可以到达世界的四面八方,人们可以尽情地了解世界,不会再指望仅从印刷媒体甚至是传统的电视中窥探世界,知晓人生。而且,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似乎应有尽有,带给人们憧憬与梦想。数字系统对信息的传播相对于模拟系统具有三个显著优势:(1)可以有效地降低处理、存储、显示和传输信息所需要的数据数量;(2)可以无限地复制数据,而没有明显的质量损失;(3)可以高精度地轻松控制数据。思考题1.你如何理解“读图时代”这个概念?2.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些文字还是图像,或者说历史对于你来说是如一本书还是像一幅画,为什么?3.对文字的阅读也是一种“观看”,这种观看和对图像的观看有何差别?4.从图像的角度谈谈你对“媒介即信息”这句话的理解。5.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和威廉姆·米切尔的“后摄影时代”展现了两位学者对数字时代的视觉传播发展的思考,对此你有何体会?第一节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说到视觉传播研究的“新”,是因为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语言和文字是需要学习的,而观看则不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对于这个新学科而言,它的学科身份一直难以界定。与传播学的其他子领域不同,如在政治传播中的“政治学”是一个明确的学术领域,但视觉传播中的“视觉”却并未有统一的视角,从艺术史到哲学,从人类学到社会学,从心理学到计算机科学都会关注视觉。这种涉及多学科领域和跨学科研究的特性,使得视觉传播研究颇具挑战。一、视觉传播研究的纷繁脉络视觉传播切入点涉及多个领域,桑德拉·默瑞亚蒂将学术分支多元化的特点视为一种当代的趋势。从传统来看,一个学科的学术脉络一般呈树状结构,存在一个学术研究的主干,然后再发展出一些学术分支。树状结构的学术研究脉络是线性的、垂直的,但视觉传播的学术研究脉络是分散的、片断的,不像是一棵树,而更像是一丛竹林。目前视觉传播教育有三种典型样态:一是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二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影视学院或者人文学院;三是在艺术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美术与设计学院。它们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内容,有的侧重于形式,还有的侧重于意义,既存在交叉,也有其独立的特点。延伸阅读视觉传播研究的多元谱系视觉传播是一个纷繁多样的研究领域,桑德拉·默瑞亚蒂和格蕾琴·巴柏特斯对视觉传播领域内各个不同研究方向进行了汇总,展示出这个领域学术研究的多元谱系:1.视觉传播的一般理论和哲学A.图像、内容和意义研究表征和现实主义/图画再现/视觉错觉/歧义/怪诞意向(bizarreimages)B.心像/视觉化想象和感知/想象和教育/明晰度(vividness)C.哲学:认识论视觉思考和学习/视觉阐释D.信息/内容E.隐喻视觉与文字语言的比较/图片优势效应/视觉、语言、声音的互动2.从生物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探讨人类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A.视觉/心理学/光学B.神经处理3.心理学A.艺术心理学B.感知学图画感知(pictorialperception)/格式塔感知(Gestaltperception)/注意力/图像识别/记忆/视知觉/阈下知觉/大脑两半球和视知觉C.信息处理/认知D.符码/编码/解码多重编码/通道4.教育A.学习理解/认知/发展B.视觉素养媒介素养/批判性阅读C.教育科技教学媒体和技术研究/读和写/文字和图示/教科书和教学资料设计/教学录像/电影/多媒体/计算机教育5.受众因素/效果/反应A.态度和信念B.觉醒和情感C.创造力和想象力6.艺术设计A.美学感知美学/受众评价/美学判断/美学教育B.构成C.图形设计广告设计/公共设计/企业设计D.信息图表E.计算机图形/可视图文/电子出版物F.字体设计G.颜色H.卡通7.传播学研究A.引诱/说服/迷思视觉说服与隐喻B.人体动作学/身体语言/信号C.文学/文艺学后现代研究D.符号/符号化E.信号/符号学8.文化和文化批评研究A.社会学/人类学跨文化研究B.批判研究意识形态/性别/种族/刻板印象/道德/社会责任/图像合成/操控9.专业实践或学科研究A.运动影像媒介电影/电视/录像/电影电视美学/电影语言/记录媒介/广播电视采访/音乐电视(MTV)/新媒体/多媒体/虚拟媒介/电视广告B.摄影新闻摄影C.新闻学D.公关/广告/消费行为研究E.建筑/城市设计F.考古学二、中国的视觉传播研究“新”和“多元”也体现在中国国内视觉传播的学术研究上。不过,视觉传播学者盛希贵也曾指出:在国内,研究摄影、电影、电视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往往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将研究内容局限于各个领域之内,从共同性上研究和揭示影像本质和影像传播的基本问题的研究也未曾见到。国内的视觉传播研究,一方面在大众传播领域展开,一些新闻传播院校开设了视觉传播研究课程,也有一些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学者。另一方面,视觉传播研究还在视觉文化的层面上展开。从国际上看,视觉传播研究中的视觉素养领域向来比较活跃,国内也有相同情况。此外,在国内艺术院校中还有很多学者从事实用领域内的视觉设计、视觉信息传达等相关视觉传播研究。可以说,国内的视觉传播研究已经起步,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展视觉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构建学术共同体,是它在国内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二节视觉传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概况视觉传播围绕图像与观看展开研究,研究方法有量化和质化的路径,但核心是要辨析图像的性质,并结合视觉的独特性进行分析。一、视觉传播的研究领域与视觉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是视觉传播的研究领域,我们可将之概括为三种非语言的类型或领域:图像、行为、物体。人类视觉观看的对象更多是媒介化的视觉信息,以图像的形式表达,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是现实的也可能是想象的,如图片、图像、图画、影像。它对视觉行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视觉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状态、一种感觉,视觉传播不仅仅是对视觉感觉过程的关注,在当下,我们将越来越关注它如何被社会化和文化化。延伸阅读柯律格:观看一幅画在明代意味着什么柯律格,英国汉学家、艺术史家,曾任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美术史,尤其是明代物质文化。在著作《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中,柯律格涉猎了大量明代文化与艺术的著作,从中捕捉明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试图为我们还原明代社会中具体的观看实践,帮助读者体察中国图像文化发展历史中的观看问题。以下是对此书某小节内容的摘编,希望由此启发我们对视觉传播相关话题的研究思路。由于此处引用并非原书全貌,受本书作者理解的限制,恐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谅解并移步原著。在题为“观看之道”的这部分内容中,柯律格开篇便引用了德国社会学家彼得·瓦格纳(PeterWagner)的观点:“观看者的视点并非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制度环境与社会力量的产物,构成了布尔迪厄所谓的‘(文化)习性’。只有从观察者的经验出发,把思考和理解的概念历史化,而并非通过对一种超越历史的(‘纯粹’的)视点的构建而将这些概念非历史化,我们才能充分地理解该理解过程本身。”柯律格提出,在视觉活动发生之前,首先要有使其得以产生的条件,要把观看的对象与观看的主体、地点和时间放在一起考虑。第一,观画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妨碍人们观看某些名作的并非地理空间距离,而是社会地位之间的距离,特别是随着名家巨匠们对壁画这种形式的摒弃,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更具私密性质的画作的增多。在明代,你所能看到的东西取决于你的身份、你认识的人,还有你在一年中的什么时间来看一幅画、一幅作品。一个合理的假设是,季节和节日的因素或许决定了哪些画作会从收藏中被取出,展示给来访者。你如果在夏天去拜访项元汴,就不会看到诸如梅花这样的冬季题材。“画”的形式,即手卷、挂轴以及册页,使得这些物品的所有者可以控制画作的观赏活动。这一点有别于同时代欧洲的大幅画作的赞助者,能进入画作所在场所(即使有着社会身份或性别的限制)就意味着能看到画作,而在中国,画作并非始终被置于同一空间,每次观赏都是一种社交行为。第二,观画过程中的社交活动。声名显赫的文徵明常常在家接待小友何良俊的拜访。何良俊之所以能够看到文氏的收藏,恰恰是因为其“必挟所藏以往”。只期望看画而不展示所藏,既有失于理,又不易实现。画作和看画在明代文人士子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正是源于这些珍藏之作的便携性,任何重要的作品都可以轻易携至看画的场合。观看活动既有所限制,又是严肃认真的,少数一些画会被长时间观看,来访者无法看到整个收藏,后者被存在另一个房间里,即使是亲朋好友也不能进入。展示文人士子们观画场景的明代画作,总是突出观看活动的集体性质,描绘某人独自观画的非常少见。在这样的场合,文人的价值观得到交流、测试、重申,并传递给下一代成员。第三,观画活动中的“鉴赏”“看”“观”与“读”。观画的得体方式,可名之为“赏鉴”,既有依据质量进行鉴别之意,也有判定真伪之意。而“看画”的说法,这里的“看”并非是一种自然的生理活动,而是一种习得的技能。看画活动受相应社会地位所限,看画的士大夫既有收藏所需的经济来源,又有鉴赏的“目力”。还有一个词也涉及看画的行为,这是更高层次的,称之为“观”。对于明代文人画论家而言,“观”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活动,该行为所具有的神修内涵,使其不仅与佛教和道教的文字传统相连,也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活跃宗教形式发生联系,后者在晚明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最早在4世纪的时候,通常以冥想内视气之运行的形式出现的“观”的概念是道教上清一派修炼活动的中心内容。通过内视,修炼者可在体内大量聚气,并将诸真神种种繁复的图像学特征存思于内。“观”因而成为中国最早对具象艺术和图像进行理论化思考的若干概念之一,这种理论化思考在晚明仍然颇有生命力。另一与观画行为有关的明代词语是“读”,众多中国画上的书面题款或许会加强这一定位。不过,当明代作者使用“读画”一词时,有关动态的问题在此对于视觉活动非常重要。“读”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一个主体,其视线处于移动中,目光扫过文本中的文字或是一幅画的画面,重要的不是图像的可读性,而是视线在图像表面的移动,对于横向卷轴画尤其如此,因为随着卷轴的展开,画面依次出现在眼前。也就是说,图像的实体特性决定了它们不能被一下子尽收眼底。与此相反,“观”的主体具有固定的视点,其目光或许更有穿透力,能够看到更多甚至更深入的东西,而不是一扫而过。“观”意味着一种更文人化的观看方式,学者“观”,而农民则只是“看”。对于农民而言,画即真实,还停留在“相似”的层次上,模仿真实的艺术手段对他们完全有效,令人生畏。总之,如果像一些学者近来所主张的,从本质上说“认识论”在中国是以认识者为中心的知识,那么中国的视觉文化是否可能同样也是以观者为中心的观看?明代的“看”并非知识的生产过程,而是知识主体的生产过程。二、视觉传播的研究方法视觉传播的研究方法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质化的。德国视觉传播学者穆勒指出,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定量内容分析可谓传播学研究的一种标准方法,是传播学方法课的主要内容。澳大利亚学者菲利普·贝尔(PhilipBell)立足视觉传播研究对内容分析法进行了引介。菲利普·贝尔认为可将内容分析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内容分析提供对表征的量化维度描述,它可以作为研究视觉表征的背景“地图”,在进行内容分析之后,研究者可以以定性的方式,例如使用符号学或其他一些以文本为导向的理论,再对图像进行阐释。穆勒提出,另一种适合于研究视觉传播的方法是从艺术史而来的定性研究方法,即图像志,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或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形式,当其被应用于研究大众传播中的图像和传播时,可以完成对视觉表达的文化编码模式的追踪。此外,穆勒认为,根据所研究的视觉传播的特殊类型,学者还会使用实验或者调查的方法。关于视觉传播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参照吉莉恩·罗斯针对视觉材料的解读所提出的一系列方法,包括构成性诠释、内容分析、符号学、精神分析、话语分析、受众研究以及照片引谈法等。三、视觉传播的研究概况由于视觉传播是一个多学科领域,桑德拉·默瑞亚蒂将之分为知识领域(心理学、学习理论、传播学、美学、哲学)和专业实践领域(教育、大众传播、电影、艺术和平面设计)。以上领域都为视觉传播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这也使得我们很难全面表述视觉传播的基础理论。视觉传播作为传播学的分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之后,陆续出现把专业实践领域和知识领域结合起来,致力于视觉传播基础理论的奠基学者以及相关研究。对于视觉传播概念的提出和推进比较重要的学者是索·沃斯(SolWorth)。索·沃斯早期从事绘画和电影创作,后执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电影制作的专业实践背景使得他主要从电影传播研究切入,再延伸到一般的视觉媒体性质研究、视觉图像在塑造和构建现实中的作用研究。索·沃斯1977年去世,1981年收录他多篇论文的《视觉传播研究》(StudyingVisualCommunication)结集出版。保罗·马丁·莱斯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传播系终身教授,他立足于大众传播领域对视觉传播展开研究,著作《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VisualCommunication:ImageswithMessages)是这个领域内最重要的通识著作之一。赫伯特·泽特尔是当代重要的视觉传播研究者,他在这个领域从事教学工作已经有几十年,研究的主要领域一直是媒介美学和电视制作。赫伯特·泽特尔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工作经历给他的理论研究增加了实践基础,因此他撰写的《电视制作手册》(TelevisionProductionHandbooks)几乎是这一领域的必读书目。他的《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SightSoundMotion:AppliedMediaAesthetics),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出发研究媒介美学,认为艺术和生活之间是互动的,并且相互作用,艺术不是躲在博物馆里的美学形式,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媒介素养出发研究视觉传播的,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保罗·梅萨里。保罗·梅萨里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任教,他在拉里·格罗斯教授手下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深受索·沃斯教授的影响,是该学院专注于视觉传播的元老级人物。保罗·梅萨里的著作《视觉素养:图像、头脑和现实》(Visual“Literacy”:Image,Mind,andReality,1994)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1997)是视觉传播领域的经典之作。延伸阅读视觉传播研究相关资料1.视觉传播方面的协会、研讨会●国际视觉素养协会(InternationalVisualLiteracyAssociation)网址:/国际视觉素养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面向研究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