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凋亡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_第1页
坏死性凋亡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_第2页
坏死性凋亡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_第3页
坏死性凋亡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_第4页
坏死性凋亡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坏死性凋亡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一、概述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传统的凋亡过程不同,坏死性凋亡并不依赖于典型的凋亡信号通路,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如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通过激活特定的分子机制导致细胞死亡。这种死亡方式不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还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坏死性凋亡的发现为我们理解细胞死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揭示了细胞在面临不同环境压力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走向死亡,从而维持组织的稳态和机体的健康。坏死性凋亡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通过调控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和发展,我们有望为一些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仍有许多未知之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识别参与坏死性凋亡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以及探究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具体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更加全面地了解坏死性凋亡的生物学意义,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1.细胞死亡的分类与重要性作为生物体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持组织稳态、清除受损或感染细胞、以及在发育和疾病过程中实现细胞更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细胞死亡的机制和形态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细胞死亡方式。坏死性凋亡,又称为程序性坏死,是一种受调控的细胞死亡过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凋亡(Apoptosis)和坏死(Necrosis)。凋亡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自杀过程,通过一系列有序的生化反应,细胞最终解体并被邻近细胞或吞噬细胞清除,通常不引发炎症反应。而坏死则是一种被动且不受控制的细胞死亡形式,通常由极端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导致细胞破裂并释放细胞内容物,进而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坏死性凋亡在形态学上介于凋亡和坏死之间,它既不像凋亡那样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也不像坏死那样导致细胞膜的破裂。在坏死性凋亡过程中,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得细胞内容物能够部分释放,但细胞骨架和细胞核结构相对保持完整。这种独特的死亡方式使得坏死性凋亡在细胞死亡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坏死性凋亡的重要性在于它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发育过程中,坏死性凋亡有助于清除多余的或发育异常的细胞,促进组织的正常形成和分化。在疾病状态下,坏死性凋亡的失调可能导致细胞死亡不足或过度,从而加剧疾病的发展或影响治疗效果。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的机制和调控因素,对于理解细胞死亡的生物学过程以及开发针对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2.坏死性凋亡的发现与研究背景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在近年来引起了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它的发现源于对细胞死亡机制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凋亡(apoptosis)和坏死(necrosis)这两种传统细胞死亡方式之外,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细胞死亡是一个更为复杂且多样化的过程。坏死性凋亡的发现,最初是在探索某些疾病状态下细胞死亡的异常调控时逐步揭示的。在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某些神经性疾病中,科学家们观察到一种不同于传统凋亡和坏死的细胞死亡形态。这种死亡方式在形态上表现出细胞器肿胀、细胞膜破裂以及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分解等特征,但却不涉及半胱天冬酶(Caspase)的活化,这使得它与传统凋亡机制相区别。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和调控过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IPK3)以及混合谱系激酶介导域样假激酶(MLKL)等关键分子的发现,为揭示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分子在坏死性凋亡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形成复合物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死亡。坏死性凋亡的研究背景也反映了当前生物学领域对细胞死亡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地观察和分析细胞死亡过程,从而发现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并揭示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坏死性凋亡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细胞死亡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针对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其发现和研究背景体现了生物学领域对细胞死亡机制认识的深入发展。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坏死性凋亡的生物学意义与潜在应用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不仅为生物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更在疾病治疗与预防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从基础生物学角度来看,坏死性凋亡揭示了细胞死亡的另一种可能机制,丰富了我们对细胞死亡多样性的认识。这种机制涉及多种分子的相互作用和复杂的信号转导过程,为我们理解细胞死亡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线索。在疾病治疗方面,坏死性凋亡的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坏死性凋亡的肿瘤细胞能够刺激适应性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策略。坏死性凋亡也在炎症性呼吸道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其机制有助于我们开发针对这些疾病的新的治疗方法。除了直接应用于疾病治疗,坏死性凋亡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细胞死亡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为预防疾病提供新的策略。通过调节坏死性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或活性,我们可能能够预防或减缓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尽管坏死性凋亡在生物学意义和潜在应用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前景,但目前我们对它的了解仍然有限。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调控网络以及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新的细胞死亡方式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细胞死亡机制的认识,更为疾病治疗与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坏死性凋亡将在未来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二、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其分子机制相较于传统的细胞凋亡更为复杂且独特。这种形式的细胞死亡并不依赖于传统的caspase蛋白酶活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分子事件,最终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和死亡。坏死性凋亡的核心在于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RIPK1)的激活。当细胞面临某些特定的刺激,如TNF等炎症因子的作用时,RIPK1会被招募到细胞膜的特定区域,形成特定的信号复合物。这些复合物进一步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RIPK1的磷酸化状态起着关键的作用。当RIPK1被磷酸化后,其活性得到增强,进而激活下游的RIPK3。RIPK3随后又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MLKL),引发MLKL的构象变化。这种变化使得MLKL能够插入到细胞膜中,破坏细胞的完整性,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细胞的其他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在坏死性凋亡的过程中,细胞的炎症反应、抗氧化反应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坏死性凋亡的进程和结果。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也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和可调节性。不同的刺激条件和细胞类型可能导致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存在差异,这也使得坏死性凋亡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涉及到多个分子的相互作用和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对这一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死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开发针对坏死性凋亡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1.坏死性凋亡的触发因素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其触发因素多种多样,涉及细胞外信号与细胞内信号的复杂交互。在细胞外信号层面,坏死性凋亡的触发往往与死亡受体配体的结合密切相关。当特定的配体,如TNFalpha,与细胞膜上的死亡受体结合时,这一结合事件会启动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坏死性凋亡的发生。除了细胞外信号,细胞内信号也是触发坏死性凋亡的重要因素。当细胞受到外来微生物核酸等细胞内信号的刺激时,坏死性凋亡的通路同样会被激活。这些微生物核酸或其他细胞内分子模式能够激活细胞内的特定传感器或受体,进而触发坏死性凋亡的启动和执行。值得注意的是,坏死性凋亡的触发并非总是由单一因素所决定。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可能共同导致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在某些病理条件下,细胞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外界刺激和内部信号的共同作用,从而触发坏死性凋亡的级联反应。坏死性凋亡的触发也受到细胞类型和微环境的影响。不同细胞类型对坏死性凋亡的敏感性可能有所差异,而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如氧化应激水平、营养状态等,也可能影响坏死性凋亡的触发和进程。坏死性凋亡的触发因素多种多样,涉及细胞外信号、细胞内信号以及细胞类型和微环境等多个层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细胞,触发并调控坏死性凋亡的发生,从而在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坏死性凋亡的信号通路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其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受到一系列精密的信号通路调控。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细胞外的刺激信号被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机制所捕获并放大,最终导致细胞走向坏死性凋亡的命运。当细胞受到诸如病原体感染、TNF等死亡受体配体的刺激时,这些信号分子会与细胞膜上的死亡受体结合。这一结合事件触发了细胞内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过程。死亡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会招募并激活一系列衔接蛋白和激酶,形成信号复合物。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和RIPK3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RIPK1的激活是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的早期事件之一。RIPK1会与RIPK3形成复合物,并通过一系列磷酸化反应激活RIPK3。这一激活过程进一步触发了下游的信号传递,最终导致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的磷酸化和激活。MLKL是坏死性凋亡执行过程中的关键分子。磷酸化后的MLKL会发生构象变化,并转位到细胞膜上。在细胞膜上,MLKL形成孔道,导致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失衡,最终引发细胞膜的破裂和细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坏死性凋亡的信号通路并非单向且线性的过程。在细胞内部,存在多种调控机制来平衡和调节这一通路。caspase8等凋亡相关蛋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切割RIPK1和RIPK3,从而抑制坏死性凋亡的发生。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Necrostatin1也被发现能够抑制RIPK1的活性,从而阻断坏死性凋亡的进展。坏死性凋亡的信号通路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网络,涉及多个分子和步骤的相互作用和调控。这一通路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细胞死亡的机制,也为开发针对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3.坏死性凋亡的关键分子及其作用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其过程受到一系列关键分子的精确调控。这些分子在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共同构建了这一复杂而精细的细胞死亡机制。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坏死性凋亡最主要的上游信号元件,通过与细胞膜上的死亡受体结合,触发坏死性凋亡的启动。一旦TNF与死亡受体结合,便会引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进而激活下游的效应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和RIPK3是坏死性凋亡过程中的另外两个关键分子。在正常情况下,RIPK1参与细胞存活信号的传递,但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压力时,RIPK1的功能会发生变化。Caspase8的活性受到抑制,使得RIPK1无法参与细胞凋亡的诱导。RIPK1与RIPK3形成复合物,并通过一系列的自动和交叉磷酸化过程,激活RIPK3。激活的RIPK3进一步磷酸化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诱导其构象变化。磷酸化后的MLKL转移到细胞膜上,形成孔复合物,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过程是坏死性凋亡的标志性事件,它使得细胞内的物质外泄,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还有一些辅助分子在坏死性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剂cIAPs在调节RIPK1的功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死亡受体相关蛋白如FADD和TRADD等则参与死亡信号的传递和放大。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高度调控的细胞死亡过程,涉及多个关键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精确调控。这些分子在坏死性凋亡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细胞死亡的平衡和稳态。对坏死性凋亡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死亡的机制,还可能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三、坏死性凋亡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的比较从细胞死亡的机制来看,凋亡是一种高度规范性的细胞死亡方式,通常由内部信号触发,涉及一系列精确的分子事件,最终导致细胞有序地解体。曾被认为是非程序性的细胞死亡形式,主要由外部的物理或化学应激引起,导致细胞结构破裂和内容物泄漏。坏死性凋亡则是一种受调节的坏死形式,它在细胞凋亡受阻时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被激活,表现为一种介于凋亡和坏死之间的死亡方式。从形态学特征上看,凋亡细胞通常表现出体积缩小、细胞核碎裂和膜内陷等特征,最终形成凋亡小体被邻近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坏死细胞则呈现细胞肿胀、细胞核溶解和膜破裂等特征,伴随细胞内含物的外泄。坏死性凋亡的细胞则表现出混合特征,既有凋亡样的细胞核碎裂和膜内陷,也有坏死样的细胞肿胀和膜破裂。从对机体的影响来看,凋亡是一种生理性的细胞死亡方式,对于维持组织稳态和清除受损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坏死则通常与损伤和疾病相关,伴随着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受调节的坏死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机体对病毒感染或其他应激的防御机制,但在其他情况下也可能导致过度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从调控机制上看,凋亡受到一系列凋亡相关蛋白和基因的精确调控,确保细胞死亡的有序进行。坏死则主要由外部应激触发,缺乏明显的调控机制。坏死性凋亡则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复杂交互,包括TNF、CaspaseRIPKRIPK3和MLKL等关键分子的参与,这些分子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确保坏死性凋亡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发生。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在机制、形态学特征、对机体的影响以及调控机制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凋亡和坏死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细胞死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针对坏死性凋亡的特异性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1.坏死性凋亡与凋亡的异同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与传统的细胞凋亡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异同。从机制上来看,坏死性凋亡与凋亡有着本质的区别。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通常涉及一系列精确的分子信号传递和调控机制。在凋亡过程中,细胞会经历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如细胞收缩、染色质浓缩和凋亡小体的形成,最终被邻近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整个过程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坏死性凋亡则是一种被动的、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它发生在特定的病理条件下,如微生物感染或药物刺激。在坏死性凋亡中,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细胞内容物释放到胞外空间,导致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从功能上来看,坏死性凋亡与凋亡也存在差异。凋亡是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主动寻求死亡的一种机制,对于维持组织稳态和免疫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而坏死性凋亡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应急反应,当细胞面临严重的损伤或威胁时,通过触发坏死性凋亡来清除受损细胞,防止其进一步对周围组织造成损害。尽管坏死性凋亡与凋亡在机制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联系。在某些情况下,细胞凋亡受阻时,坏死性凋亡可能作为一种替补机制被激活,以清除受损或感染的细胞。坏死性凋亡和凋亡在调控细胞命运和维持组织稳态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只是它们的触发条件和执行方式有所不同。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在机制、功能和调控方面与凋亡存在显著的异同。对于深入研究细胞死亡的机制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坏死性凋亡与自噬的关联与区别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与自噬在多个层面上存在紧密的关联与显著的差异。两者在细胞死亡调控机制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自噬作为一个细胞内的“清洁机制”,通过降解受损或多余的细胞器和蛋白质,维持细胞的稳态。在某些情况下,自噬的激活可能先于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细胞应对压力的初期反应,试图恢复细胞稳态并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当细胞面临无法逆转的损伤时,自噬可能无法有效阻止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坏死性凋亡与自噬在细胞死亡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机制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自噬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和细胞器的自我消化,通过形成自噬体并与溶酶体融合,降解其中的内容物。这一过程通常是有序且受到严格调控的,旨在回收细胞内物质并维持细胞稳态。坏死性凋亡则表现为细胞器和细胞膜的破裂,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分解,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显著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在分子机制上,自噬主要依赖于溶酶体和相关水解酶的活性,而坏死性凋亡则不依赖于传统的凋亡执行酶——半胱天冬酶(Caspase)。坏死性凋亡的启动和执行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如坏死体(Necrosome)的形成和激活。坏死性凋亡和自噬在生物学功能上也存在差异。自噬通常被视为一种细胞保护机制,有助于细胞在压力条件下存活并恢复稳态。而坏死性凋亡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在极端压力或病毒感染等情况下触发的细胞死亡方式,旨在清除受损细胞并防止潜在的危害扩散。坏死性凋亡与自噬在细胞死亡的调控机制、形态学特征、分子机制以及生物学功能上存在着显著的关联与区别。深入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死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3.坏死性凋亡在细胞死亡网络中的地位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细胞死亡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细胞在面临特定刺激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细胞在无法继续存活时的一种有序退出策略。坏死性凋亡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对细胞死亡过程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细胞死亡的复杂网络中,坏死性凋亡与凋亡、自噬等其他细胞死亡方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这些细胞死亡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坏死性凋亡与凋亡在机制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协同作用。坏死性凋亡也可能与自噬等过程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细胞的命运。坏死性凋亡在细胞死亡网络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其对抗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当细胞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坏死性凋亡可以作为一种防御机制,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清除受感染的细胞。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坏死性凋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坏死性凋亡的失调也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坏死性凋亡在细胞死亡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细胞死亡过程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对坏死性凋亡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加有效的针对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四、坏死性凋亡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细胞死亡方式在感知病原体和促进组织修复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因此被视为一种高度调控的、具有免疫原性的细胞自我破坏过程。在感染性疾病中,坏死性凋亡能够检测并应对病原体的入侵。当病原体与细胞膜中的死亡受体结合时,会触发坏死性凋亡的级联反应。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限制病原体的复制和扩散,还通过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来激活免疫细胞,从而触发炎症反应,进一步清除感染源。坏死性凋亡在抵御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坏死性凋亡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坏死性凋亡密切相关。当心肌细胞受到缺血、缺氧等损伤时,会触发坏死性凋亡的发生。这一过程不仅加剧了心肌细胞的死亡和心肌组织的损伤,还通过释放炎症因子和促凝物质等,进一步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抑制坏死性凋亡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策略。坏死性凋亡还与其他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坏死性凋亡参与了神经元细胞的死亡和脑组织损伤的过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坏死性凋亡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免疫细胞的过度死亡和功能失调;在癌症中,坏死性凋亡既可以作为一种抗肿瘤机制,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的调控机制和信号通路,有望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针对坏死性凋亡的药物研发也将为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1.坏死性凋亡与炎症反应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炎症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传统的凋亡方式不同,坏死性凋亡更多地与细胞受到强烈刺激或损伤时的反应相关,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显著的炎症反应。在坏死性凋亡过程中,受损细胞无法完成正常的凋亡程序,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容物外泄。这些外泄的细胞内容物,包括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和炎症介质,能够激活周围的免疫细胞,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旨在清除受损细胞,防止其进一步损害周围组织。过度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对机体造成损伤。坏死性凋亡导致的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可能加重组织损伤,甚至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调控坏死性凋亡和炎症反应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机体稳态至关重要。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能够调控坏死性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分子和信号通路。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坏死性凋亡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开发针对坏死性凋亡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和调控因素,我们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2.坏死性凋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逐渐丧失,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下降。坏死性凋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坏死性凋亡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经元死亡过程。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经历坏死性凋亡的过程,导致神经元数量减少,进而引发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这种细胞死亡方式不仅加速了疾病的进展,还使得神经元修复和再生的可能性降低。坏死性凋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坏死性凋亡过程中,受损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引发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不仅加剧了神经元的损伤,还可能导致周围组织的进一步破坏。炎症反应还可能激活其他细胞死亡途径,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坏死性凋亡的调控机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我们可以发现针对这一过程的干预策略,从而减缓或阻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或功能,可以降低神经元死亡的风险;或者通过增强神经元的抗凋亡能力,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坏死性凋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坏死性凋亡的调控机制,我们有望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坏死性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近年来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细胞死亡方式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以心脏和血管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疾病谱的前列。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肌重塑等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而坏死性凋亡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血管疾病中,坏死性凋亡的激活通常与炎症、氧化应激和缺血等条件密切相关。当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受到这些因素的刺激时,它们可能无法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实现自我清除,而是转向坏死性凋亡这一路径。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细胞器肿胀、细胞膜破裂以及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分解,最终导致细胞功能的丧失和组织的损伤。坏死性凋亡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它可以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清除受损的细胞并限制炎症反应的扩散;另一方面,过度的坏死性凋亡则可能加剧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进一步恶化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对于坏死性凋亡的调控和干预成为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针对坏死性凋亡的调控机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的关键分子或信号通路,可以减轻心血管疾病中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一些新型的治疗药物也正在研发中,旨在通过调控坏死性凋亡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尽管我们对坏死性凋亡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坏死性凋亡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其在不同心血管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针对坏死性凋亡的治疗策略的有效性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和作用机制,有望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4.坏死性凋亡与肿瘤发生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坏死性凋亡这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逐渐被揭示,其在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可调控的非caspase依赖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不仅参与正常的组织修复和病原体清除,还可能在肿瘤细胞的命运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肿瘤发生方面,坏死性凋亡的失衡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当坏死性凋亡途径受到抑制或阻断时,原本应该死亡的肿瘤细胞得以存活并继续增殖,这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肿瘤细胞自身也可能通过一系列机制来逃避坏死性凋亡的清除,从而进一步加剧肿瘤的发展。在肿瘤发展方面,坏死性凋亡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肿瘤组织内部可能出现缺氧、营养不足等不利条件,这些因素可能触发坏死性凋亡途径。如果肿瘤细胞能够抵抗或逃避这种死亡方式,它们将继续存活并可能进一步恶化病情。坏死性凋亡还可能影响肿瘤微环境,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来影响肿瘤的发展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坏死性凋亡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如凋亡、自噬等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决定肿瘤细胞的命运,并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与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还可能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在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坏死性凋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以期为肿瘤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五、坏死性凋亡的调控与干预策略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理解其机制,并探索可能的调控与干预策略,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坏死性凋亡的调控机制相当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的相互作用。RIP1激酶、RIP3激酶和MLKL蛋白等关键分子在坏死性凋亡的启动和执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分子在受到特定的刺激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过程,最终导致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针对坏死性凋亡的调控,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干预策略。通过抑制RIP1激酶或RIP3激酶的活性,可以阻断坏死性凋亡的启动。这可以通过开发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或基因敲除等方法实现。调节MLKL蛋白的功能也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MLKL蛋白在坏死性凋亡的执行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调节其表达水平或活性,可以影响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和发展。坏死性凋亡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细胞凋亡和坏死性凋亡可以相互转换或同时发生。通过调节这些细胞死亡方式之间的平衡,也可以实现对坏死性凋亡的调控。坏死性凋亡的调控和干预策略应该具有针对性和特异性,以避免对正常细胞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还需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复杂性,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其调控与干预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将会对坏死性凋亡的机制和调控有更深入的了解,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1.坏死性凋亡的调控机制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其调控机制既复杂又精细。这种细胞死亡形式并非简单的被动过程,而是细胞在面对特定刺激时主动采取的生存策略。坏死性凋亡的调控主要依赖于RIPKRIPK3和MLKL这三种关键蛋白的激活与相互作用。在坏死性凋亡的初始阶段,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被激活,导致RIPK1的磷酸化。磷酸化后的RIPK1与RIPK3形成复合物,进一步触发下游的信号级联反应。这一过程是坏死性凋亡发生的关键步骤,它确保了细胞在面临无法逆转的损伤时能够有序地启动死亡程序。MLKL作为坏死性凋亡的执行者,在RIPK1和RIPK3的调控下被激活。激活后的MLKL发生寡聚化,并易位至质膜,导致细胞质膜完整性丧失和细胞内容物的释放。这一过程是坏死性凋亡形态学特征的基础,也是其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的重要区别。坏死性凋亡的调控还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相互作用。细胞内的炎症信号通路、能量代谢状态以及与其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影响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和进程。这些调控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确保了坏死性凋亡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以维护生物体的稳态。坏死性凋亡的调控机制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它确保了细胞在面临无法逆转的损伤时能够有序地启动死亡程序,从而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对于坏死性凋亡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死亡的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坏死性凋亡的干预手段与方法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独特的死亡机制和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得研究者们不断探索针对坏死性凋亡的干预手段与方法。针对坏死性凋亡的上游信号传导途径进行干预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坏死性凋亡的发生涉及多个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如RIPKRIPK3和MLKL等。通过抑制这些关键分子的活性或阻断其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利用小分子抑制剂或基因敲除技术,可以降低RIPK1或RIPK3的表达水平或阻断其功能,从而抑制坏死性凋亡的进程。针对坏死性凋亡下游的效应分子进行干预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坏死性凋亡导致细胞膜的破裂和细胞内容物的释放,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通过抑制这些效应分子的释放或减轻其毒性作用,可以缓解坏死性凋亡引起的病理损害。利用抗炎症药物或细胞保护剂,可以降低坏死性凋亡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或减轻其对周围细胞的毒性作用。随着对坏死性凋亡机制的深入研究,研究者们还发现了其他潜在的干预手段。通过调节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或改变细胞外环境的微条件,可以影响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和发展。这些干预手段可能涉及对细胞能量代谢、氧化还原状态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调控,从而为坏死性凋亡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坏死性凋亡的干预手段与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和病理机制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疾病可能涉及不同的坏死性凋亡信号途径和效应分子,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干预策略。对于任何潜在的干预手段,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验证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通过深入研究其发生机制和干预手段与方法,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策略。3.坏死性凋亡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不仅揭示了细胞死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坏死性凋亡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癌症是一种细胞异常增殖和死亡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虽然能够杀死癌细胞,但同时也对正常细胞造成了损伤。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可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有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通过诱导癌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可以实现对癌细胞的精确打击,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坏死性凋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往往伴随着神经元的死亡和功能的丧失。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可能参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过程。通过调节坏死性凋亡的发生,有可能阻止或延缓神经元的死亡,从而改善疾病的症状和进展。坏死性凋亡还在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潜在的治疗价值。在心血管疾病中,坏死性凋亡可能参与了心肌细胞的死亡和心脏功能的下降,通过调节坏死性凋亡的发生,有可能改善心脏的功能和预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坏死性凋亡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的死亡和炎症的发生,通过调节坏死性凋亡的发生,有可能减轻炎症反应和疾病的症状。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前景。随着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探索,相信坏死性凋亡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新的武器和策略。六、结论与展望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以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结论部分,我们总结了坏死性凋亡的主要特点和生物学功能。坏死性凋亡不同于传统的凋亡和坏死,它依赖于特定的分子信号和调控机制,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效应。坏死性凋亡在细胞死亡、炎症反应以及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坏死性凋亡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拓展。我们需要进一步阐明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以揭示其在细胞死亡和疾病发生中的具体作用。我们可以探索针对坏死性凋亡的干预策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坏死性凋亡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之间的关系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细胞死亡方式的异同点,进一步理解细胞死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坏死性凋亡将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突破。1.坏死性凋亡研究的总结与成果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近年来被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已经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过程的发现,不仅为我们对细胞死亡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研究者们通过对坏死性凋亡的深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坏死性凋亡的触发机制得到了明确的揭示。当细胞受到某些特定的刺激,如微生物感染、药物作用等,会激活一系列的信号通路,最终导致坏死性凋亡的发生。这一过程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和RIPK3的激活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与MLKL共同作用,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坏死性凋亡在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坏死性凋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中,RIPK1通过促进炎症及坏死性凋亡介导了轴突退行性病变,为这一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坏死性凋亡还涉及缺血性脑损伤、心肌梗死、癌症等多种疾病,其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些疾病。坏死性凋亡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治疗策略。由于坏死性凋亡在疾病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调控这一过程来治疗疾病成为了可能。通过抑制RIPK1或RIPK3的活性,可以阻断坏死性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这些新的治疗策略已经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得到了验证,为未来的医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其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着对坏死性凋亡机制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有望为更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2.坏死性凋亡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和挑战等待我们去探索。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坏死性凋亡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的相互作用,但其中许多细节仍不清楚。不同刺激条件下坏死性凋亡的触发机制是否相同?坏死性凋亡过程中哪些关键分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来揭示。坏死性凋亡与疾病的关系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已经发现坏死性凋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我们对于这些疾病中坏死性凋亡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仍知之甚少。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坏死性凋亡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坏死性凋亡来治疗这些疾病。坏死性凋亡的调控机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一些分子可以调控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和发展,但这些调控机制仍不够清晰。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调控分子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这些分子来干预坏死性凋亡过程。坏死性凋亡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的关系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细胞死亡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凋亡、自噬、坏死等。这些细胞死亡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或协同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坏死性凋亡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细胞命运决定中的相互作用。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其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众多。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来揭示其分子机制、与疾病的关系、调控机制以及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的关系,为未来的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坏死性凋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阔前景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其深入研究和应用,有望为许多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坏死性凋亡在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细胞死亡方式的失衡有关,而坏死性凋亡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异常激活或抑制都可能对疾病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坏死性凋亡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由于坏死性凋亡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交叉调控,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的干预可能成为疾病治疗的新策略。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的关键分子或激活其上游调控因子,我们可以阻断疾病的进展或促进受损细胞的清除,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坏死性凋亡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还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随着对坏死性凋亡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研发也将不断推进。这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有望为医药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坏死性凋亡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细胞凋亡(apoptosis)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人体内的细胞注定是要死亡的,有些死亡是生理性的,有些死亡则是病理性的,有关细胞死亡过程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人们已经知道细胞的死亡起码有两种方式,即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坏死是早已被认识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而细胞凋亡则是逐渐被认识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在多细胞生物去除不需要的或异常的细胞中起着必要的作用。它在生物体的进化、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多个系统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凋亡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类型,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及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凋亡是多基因严格控制的过程。这些基因在种属之间非常保守,如Bcl-2家族、caspase家族、癌基因如C-myc、抑癌基因P35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多种细胞凋亡的过程有了相当的认识,但是迄今为止凋亡过程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而凋亡过程的紊乱可能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能够诱发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如射线、药物等。人的部分生理结构属于自然凋亡,如人的有尾阶段,尾部在发育过程中自动凋亡。1.凋亡概念的形成196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结扎鼠门静脉后,电镜观察到肝实质组织中有一些散在的死亡细胞,这些细胞的溶酶体并未被破坏,显然不同于细胞坏死。这些细胞体积收缩、染色质凝集,从其周围的组织中脱落并被吞噬,机体无炎症反应。1972年Kerr等三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宣告了对细胞凋亡的真正探索的开始,关于胚胎发育生物学、免疫系统的研究,肝细胞死亡的研究都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染色体DNA的降解:细胞凋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细胞染色质的DNA降解,凋亡时DNA的断片大小规律是200bp的整数倍。4)钙离子变化,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是细胞发生凋亡的一个重要条件。4.细胞凋亡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阶段细胞凋亡的研究,其生命力在于最终能够有利于疾病机制的阐明,以及新疗法的探索及问世。其实从严格的词学意义上来说,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与细胞凋亡是有很大区别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概念是1956年提出的,PCD是个功能性概念,描述在一个多细胞生物体中某些细胞死亡是个体发育中的一个预定的,并受到严格程序控制的正常组成部分。例如蝌蚪变成青蛙,其变态过程中尾部的消失伴随大量细胞死亡,高等哺乳类动物指间蹼的消失、颚融合、视网膜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都必须有细胞死亡的参与。这些形形色色的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细胞死亡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散在的、逐个地从正常组织中死亡和消失,机体无炎症反应,而且对整个机体的发育是有利和必须的。因此认为动物发育过程中存在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个发育学概念,而细胞凋亡则是一个形态学的概念,描述一件有着一整套形态学特征的与坏死完全不同的细胞死亡形式。但是一般认为凋亡和程序性死亡两个概念可以交互使用,具有同等意义。虽然凋亡与坏死的最终结果极为相似,但它们的过程与表现却有很大差别。坏死(necrosis):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表现为细胞胀大,细胞内容物外溢,核变化较慢,DNA降解不充分,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凋亡是细胞对环境的生理性病理性刺激信号,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缓和性损伤产生的应答有序变化的死亡过程。其细胞及组织的变化与坏死有明显的不同。凋亡小体逐渐被邻近的细胞或体内吞噬细胞所吞噬,凋亡细胞的残余物质被消化后重新利用。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的变化是多阶段的,细胞凋亡往往涉及单个细胞,即便是一小部分细胞也是非同步发生的。首先出现的是细胞体积缩小,与周围的细胞脱离,然后是细胞质密度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消失,通透性改变,释放细胞色素C到胞浆,核膜核仁破碎,DNA降解成为约180bp-200bp片段;胞膜有小泡状形成,膜内侧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到膜表面,胞膜结构仍然完整,最终可将凋亡细胞遗骸分割包裹为几个凋亡小体,无内容物外溢,因此不引起周围的炎症反应,凋亡小体可迅速被周围专职或非专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凋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细胞染色体的DNA降解,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这种降解非常特异并有规律,所产生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约为180-200bp的整倍数,而这正好是缠绕组蛋白寡聚体的长度,提示染色体DNA恰好是在核小体与核小体的连接部位被切断,产生不同长度的寡聚核小体片段,这种DNA的有控降解是一种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的结果,该酶在核小体连接部位切断染色体DNA,这种降解表现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就呈现特异的梯状Ladder图谱,而坏死呈弥漫的连续图谱。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不仅仅是DNA的有控降解,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往往还有新的基因的表达和某些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作为调控因子。如我们实验室发现的TFAR-19就是在细胞凋亡时高表达一种分子,再如在糖皮质激素诱导鼠胸腺细胞凋亡过程中,加入RNA合成抑制剂或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即能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接受凋亡信号→凋亡调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蛋白水解酶的活化(Caspase)→进入连续反应过程细胞凋亡的启动是细胞在感受到相应的信号刺激后胞内一系列控制开关的开启或关闭,不同的外界因素启动凋亡的方式不同,所引起的信号转导也不相同,客观上说对细胞凋亡过程中信号传递系统的认识还是不全面的,比较清楚的通路主要有:1)细胞凋亡的膜受体通路:各种外界因素是细胞凋亡的启动剂,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传递系统传递凋亡信号,引起细胞凋亡,我们以Fas-FasL为例:Fas是一种跨膜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它与FasL结合可以启动凋亡信号的转导引起细胞凋亡。它的活化包括一系列步骤:首先配体诱导受体三聚体化,然后在细胞膜上形成凋亡诱导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中包括带有死亡结构域的Fas相关蛋白FADD。Fas又称CD95,是由325个氨基酸组成的受体分子,Fas一旦和配体FasL结合,可通过Fas分子启动致死性信号转导,最终引起细胞一系列特征性变化,使细胞死亡。Fas作为一种普遍表达的受体分子,可出现于多种细胞表面,但FasL的表达却有其特点,通常只出现于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因而已被活化的杀伤性免疫细胞,往往能够最有效地以凋亡途径置靶细胞于死地。Fas分子胞内段带有特殊的死亡结构域(DD,deathdomain)。三聚化的Fas和FasL结合后,使三个Fas分子的死亡结构域相聚成簇,吸引了胞浆中另一种带有相同死亡结构域的蛋白FADD。FADD是死亡信号转录中的一个连接蛋白,它由两部分组成:C端(DD结构域)和N端(DED)部分。DD结构域负责和Fas分子胞内段上的DD结构域结合,该蛋白再以DED连接另一个带有DED的后续成分,由此引起N段DED随即与无活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酶原发生同嗜性交联,聚合多个caspase8的分子,caspase8分子遂由单链酶原转成有活性的双链蛋白,进而引起随后的级联反应,即Caspases,后者作为酶原而被激活,引起下面的级联反应。细胞发生凋亡。因而TNF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与此类似线粒体是细胞生命活动控制中心,它不仅是细胞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的中心,而且是细胞凋亡调控中心。实验表明了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是细胞凋亡的关键步骤。释放到细胞浆的细胞色素C在dATP存在的条件下能与凋亡相关因子1(Apaf-1)结合,使其形成多聚体,并促使caspase-9与其结合形成凋亡小体,caspase-9被激活,被激活的caspase-9能激活其它的caspase如caspase-3等,从而诱导细胞凋亡。线粒体还释放凋亡诱导因子,如AIF,参与激活caspase。细胞凋亡小体的相关组份存在于正常细胞的不同部位。促凋亡因子能诱导细胞色素C释放和凋亡小体的形成。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的调节是细胞凋亡分子机理研究的关键问题。多数凋亡刺激因子通过线粒体激活细胞凋亡途经。有人认为受体介导的凋亡途经也有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的释放。如对Fas应答的细胞中,一类细胞(type1)中含有足够的胱解酶8(caspase8)可被死亡受体活化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在这类细胞中高表达Bcl-2并不能抑制Fas诱导的细胞凋亡。在另一类细胞(type2)如肝细胞中,Fas受体介导的胱解酶8活化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这类细胞中的凋亡信号需要借助凋亡的线粒体途经来放大,而Bid--一种仅含有BH3结构域的Bcl-2家族蛋白是将凋亡信号从胱解酶8向线粒体传递的信使。尽管凋亡过程的详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已经确定Caspase即半胱天冬蛋白酶在凋亡过程中是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细胞凋亡的过程实际上是Caspase不可逆有限水解底物的级联放大反应过程,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有14种Caspase被发现,Caspase分子间的同源性很高,都是半胱氨酸家族蛋白酶,根据功能可把Caspase基本分为二类:一类参与细胞的加工,如Pro-IL-1β和Pro-IL-1δ,形成有活性的IL-1β和IL-1δ;第二类参与细胞凋亡,包括caspase2,3,6,7,8,10。Caspase家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C端同源区存在半胱氨酸激活位点,此激活位点结构域为QACR/QG。2)通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29000-49000(29-49KD),在受到激活后其内部保守的天冬氨酸残基经水解形成大(P20)小(P10)两个亚单位,并进而形成两两组成的有活性的四聚体,每个P20/P10异二聚体可来源于同一前体分子也可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前体分子。参与诱导凋亡的Caspase分成两大类:启动酶(inititaor)和效应酶(effector)它们分别在死亡信号转导的上游和下游发挥作用。Caspase的活化是有顺序的多步水解的过程,Caspase分子各异,但是它们活化的过程相似。首先在caspase前体的N-端前肽和大亚基之间的特定位点被水解去除N-端前肽,然后再在大小亚基之间切割释放大小亚基,由大亚基和小亚基组成异源二聚体,再由两个二聚体形成有活性的四聚体。去除N-端前肽是Caspase的活化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但是Caspase-9的活化不需要去除N-端前肽,Caspase活化基本有两种机制,即同源活化和异源活化,这两种活化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发生同源活化的Caspase又被称为启动caspase(initiatorcaspase),包括caspase-8,-10,-9,诱导凋亡后,起始Caspase通过adaptor被募集到特定的起始活化复合体,形成同源二聚体构像改变,导致同源分子之间的酶切而自身活化,通常caspase-8,10,2介导死亡受体通路的细胞凋亡,分别被募集到Fas和TNFR1死亡受体复合物,而Caspase-9参与线粒体通路的细胞凋亡,则被募集到Cytc/dATP/Apaf-1组成的凋亡体(apoptosome)。同源活化是细胞凋亡过程中最早发生的capases水解活化事件,启动Caspase活化后,即开启细胞内的死亡程序,通过异源活化方式水解下游Caspase将凋亡信号放大,同时将死亡信号向下传递。异源活化(hetero-activation)即由一种caspase活化另一种caspase是凋亡蛋白酶的酶原被活化的经典途径。被异源活化的Caspase又称为执行caspase(凋亡细胞的特征性表现,包括DNA裂解为200bp左右的片段,染色质浓缩,细胞膜活化,最后形成由细胞膜包裹的凋亡小体,这些凋亡小体被其他细胞所吞噬,这一过程大约经历30-60分钟,Caspase引起上述细胞凋亡相关变化的全过程尚不完全清楚,但至少包括以下三种机制:正常活细胞因为核酸酶处于无活性状态,而不出现DNA断裂,这是由于核酸酶和抑制物结合在一起,如果抑制物被破坏,核酸酶即可激活,引起DNA片段化(fragmentation)。现知caspase可以裂解这种抑制物而激活核酸酶,因而把这种酶称为Caspase激活的脱氧核糖核酸酶(caspase-activateddeoxyribonucleaseCAD),而把它的抑制物称为ICAD。在正常情况下,CAD不显示活性是因为CAD-ICAD,以一种无活性的复合物形式存在。ICAD一旦被Caspase水解,即赋予CAD以核酸酶活性,DNA片段化即产生,有意义的是CAD只在ICAD存在时才能合成并显示活性,提示CAD-ICAD以一种共转录方式存在,因而ICAD对CAD的活化与抑制却是必需要的。Caspase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如裂解核纤层,核纤层(Lamina)是由核纤层蛋白通过聚合作用而连成头尾相接的多聚体,由此形成核膜的骨架结构,使染色质(chromatin)得以形成并进行正常的排列。在细胞发生凋亡时,核纤层蛋白作为底物被Caspase在一个近中部的固定部位所裂解,从而使核纤层蛋白崩解,导致细胞染色质的固缩。Caspase可作用于几种与细胞骨架调节有关的酶或蛋白,改变细胞结构。其中包括凝胶原蛋白(gelsin)、聚合粘附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FAK)、P21活化激酶α(PAKα)等。这些蛋白的裂解导致其活性下降。如Caspase可裂解凝胶原蛋白而产生片段,使之不能通过肌动蛋白(actin)纤维来调节细胞骨架。Caspase还能灭活或下调与DNA修复有关的酶、mRNA剪切蛋白和DNA交联蛋白。由于DNA的作用,这些蛋白功能被抑制,使细胞的增殖与复制受阻并发生凋亡。所有这些都表明Caspase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破坏",它们切断细胞与周围的联系,拆散细胞骨架,阻断细胞DNA复制和修复,干扰mRNA剪切,损伤DNA与核结构,诱导细胞表达可被其他的细胞吞噬的信号,并进一步使之降解为凋亡小体。细胞凋亡受到严格调控,在正常细胞Caspase处于非活化的酶原状态,凋亡程序一旦开始,Caspase被活经随后发生凋亡蛋白酶的层叠级联反应,发生不可逆的凋亡——细胞调节细胞凋亡的举例如下。人类已发现多种凋亡抑制分子,包括P35,CrmA,IAPs,FLIPs以及Bcl-2家族的凋亡抑制分子。1)P35和CrmA是广谱凋亡抑制剂,体外研究结果表明P35以竞争性结合方式与靶分子形成稳定的具有空间位阻效应的复合体并且抑制Caspases活性,同时P35在位点DMQD!G被靶Caspases特异切割,切割后的P35与caspase的结合更强,CrmA(CytokineresponsemodferA)是血清蛋白酶抑制剂,能够直接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但还未发现在哺乳动物中发现P35和CrmA的同源分子。2)FLIPs(FLICE-imhibiroryproterins)能抑制Fas/TNFR1介导的细胞凋亡。它有多种变异体,但其N-端功能前区(Prodomain)完全相同,C端长短不一。FLIPs通过DED功能区,与FADD和Caspase-8,10结合,拮抗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Caspase8,10募集到死亡受体复合体和它们的起始化。3)凋亡抑制蛋白(IAPs,inhibitorsofApoptosisprotien)为一组具有抑制凋亡作用的蛋白质,首先是从杆状病毒基因组克隆到,发现能够抑制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宿主细胞死亡应答。其特性是有大约20氨基酸组成的功能区,这对IAPs抑制凋亡是必需要的,它们主要抑制Caspase3,-7,而不结合它的酶原,对Caspase则即可以结合活化的,又可结合酶原,进而抑制细胞凋亡。这一家族有众多成员,如Mcl-NR-B、A1、Bcl-w、Bcl-x、Bax、Bak、Bad、Bim等,它们分别既有抗凋亡作用,也有促凋亡的作用。多数成员间有两个结构同源区域,在介导成员之间的二聚体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cl-2成员之间的二聚体化是成员之间功能实现或功能调节的重要形式。Bcl-2生理功能是阻遏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在一些白血病中Bcl-2呈过度表达。Bcl-2的亚细胞定位已经明确,它在不同的细胞类型可以定位于线粒体、内质网以及核膜上,并通过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而发挥抗凋亡作用。Bcl-2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Bcl-2的过度表达可引起细胞核谷胱苷肽(GSH)的积聚,导致核内氧化还原平衡的改变,从而降低了Caspase的活性。Bax是Bcl-2家族中参与细胞凋亡的一个成员,当诱导凋亡时,它从胞液迁移到线粒体和核膜。有人研究发现,细胞毒性药物诱发凋亡时,核膜Bax水平的上升与lamin及PARP两种核蛋白的降解呈正相关。用Bax寡核苷酸处理的细胞,只能特异地阻断Lamin的降解,对PARP的降解不起作用。这种效应的调控机制仍然不清楚。细胞凋亡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参与的分子也非常多,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机理需要我们一步的探索。1)胸腺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凋亡:胸腺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发育过程而成为各种类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涉及了一系列的阳性细胞选择和阴性细胞选择过程。以形成CD4+的T淋巴细胞亚型及CD8+的T淋巴细胞亚型;对识别自身抗原的T细胞克隆进行选择性地消除,其细胞克隆死亡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正常的免疫系统发育的结局,既形成了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又产生了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耐受机制的形成,主要靠识别自身抗原的T淋巴细胞克隆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的活化。2)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celldeath,AICD)是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又一个主要类型。正常的T淋巴细胞在受到入侵的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被激活,并诱导出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机体为了防止过高的免疫应答,或防止这种免疫应答无限制地发展下去,便有AICD来控制激活T细胞的寿命。实际上: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T淋巴细胞AICD具有共同的信号通路。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就开始活化,活化以后的T淋巴细胞如果有生长因子的存在,即发生生殖反应,如果没有或较少的生长因子的存在,则发生AICD。3)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免疫活性细胞,特别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是过继性免疫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免疫活性细胞在攻击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时,可诱导靶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之所以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细胞凋亡与临床病毒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阐明了一大类免疫病的发病机制,而且由此可以导致疾病新疗法的出现,特别是细胞凋亡与肿瘤及艾滋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倍受人们重视。HIV感染引起艾滋病,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HIV感染后特异性地破坏CD4+细胞,使CD4+以及与其相关的免疫功能缺陷,易招致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但HIV感染后怎样特异性破坏CD4+细胞呢?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显著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细胞凋亡机制造成的。这不仅阐明了AIDS时CD4+T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AIDS的治疗研究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一般认为恶性转化的肿瘤细胞是因为失控生长,从细胞凋亡的角度看则认为是肿瘤的凋亡机制受到抑制不能正常进行细胞死亡清除的结果。肿瘤细胞中有一系列的癌基因和原癌基因被激活,并呈过表达状态。这些基因的激活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癌基因中一大类属于生长因子家族,也有一大类属于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这些基因的激活与表达,直接刺激了肿瘤细胞的生长,这些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也是细胞凋亡的重要调节因子许多种类的癌基因表达以后,即阻断了肿瘤细胞的凋亡过程,使肿瘤细胞数目增加,从细胞凋亡角度来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凋亡机制,肿瘤细胞减少受阻所致。通过细胞凋亡角度和机制来设计对肿瘤的治疗方法就是重建肿瘤细胞的凋亡信号转递系统,即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基因的表达,激活死亡基因的表达。自身免疫病包括一大类难治性的免疫紊乱而造成的疾病,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及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是引起自身免疫病的主要免疫病理机制,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的活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自身抗原的刺激作用下,识别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被活化,从而通过细胞凋亡的机制而得到清除。但如这一机制发生障碍,那么识别自身抗原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清除就会产生障碍。有人观察到在淋巴增生突变小鼠中观察到Fas编码的基因异常,不能翻译正常的Fas跨膜蛋白分子,如Fas异常,由其介导的凋亡机制也同时受阻,便造成淋巴细胞增殖性的自身免疫疾患。4)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老年性痴呆是神经细胞凋亡的加速而产生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不可逆的退行性神经疾病,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蛋白-1(PS1)早老蛋白-2(PS2)的突变导致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FAD)。研究证明PS参与了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PSPS2的过表达能增强细胞对凋亡信号的敏感性。Bcl-2基因家族两个成员Bcl-xl和Bcl-2参与对细胞凋亡的调节。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是动物细胞生成ATP的主要地点。线粒体基质的三羧酸循环酶系通过底物脱氢氧化生成NADH。NADH通过线粒体内膜呼吸链氧化。与此导致跨膜质子移位形成跨膜质子梯度和/或跨膜电位。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成酶利用跨膜质子梯度能量合成ATP。合成的ATP通过线粒体内膜ADP/ATP载体与细胞质中ADP交换进入细胞质,参与细胞的各种需能过程。1951年,巴黎第八大学荣誉教授Glucksmann提出正常脊椎动物发育中的细胞死亡。1966年,Saunders提出在形态发生中细胞死亡。1972年,Kerr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说明这是在组织动力学方面有广泛作用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1974年,Lockshin提出细胞程序性死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Horvitz在研究线虫发育时发现线虫的每个细胞的位置、分裂与命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程序所精确地预先确定的。在构成成虫体时有1090个细胞诞生,131个细胞死亡。1993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终身教授袁钧瑛发现线虫的死亡基因ced-3的产物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哺乳类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有同源性。属于同一家族的十几个相关基因陆续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被发现。统称为胱冬肽酶(caspases)。1994年,瑞士苏黎世大学分子生命科学研究所Hengartner发现线虫的存活基因ced-9的产物与哺乳动物原癌基因bcl-2的产物相似。细胞凋亡的特征是细胞由于降解酶,主要是水解酶(蛋白酶与核酸酶)的作用,在近乎正常的细胞质膜内趋向死亡。这与坏死时细胞质膜早期破损不同。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质膜脂双层丧失二侧不对称性,磷脂酰丝氨酸暴露于细胞表面,从而导致被吞噬。有陆续报道说明线粒体跨膜电位的耗散早于核酸酶的激活,也早于磷酯酰丝氨酸暴露于细胞表面。而一旦线粒体跨膜电位耗散,细胞就会进入不可逆的凋亡过程。线粒体解联的呼吸链会产生大量活性氧,氧化线粒体内膜上的心磷脂。用解偶联剂mClCCP会导致淋巴细胞凋亡。而如果能稳定线粒体跨膜电位就能防止细胞凋亡。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跨膜电位的耗散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内膜的通透性转变,这是由于生成了动态的由多个蛋白质组成的位于线粒体内膜与外膜接触位点的通透性转变孔道(PT孔道)(图1)。PT孔道由线粒体各部分的蛋白质与细胞质中蛋白质联合构成。这包括细胞液蛋白:己糖激酶,线粒体外膜蛋白:外周苯并二嗪(benzodiazepine)受体与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线粒体膜间间隙蛋白:肌酸激酶,线粒体内膜蛋白:ADP-ATP载体,线粒体基质蛋白:亲环蛋白D(通过一些实验室的研究,以下诸点值得指出:⑴线粒体内膜通透性转变既是细胞凋亡的必须条件,也是它的充足条件。⑵PT孔道打开后导致线粒体许多功能的致命性变化从而启动了死亡途径。⑶PT孔道作为许多生理效应的感受器(二价阳离子、ATP、ADP、NAD、ΔΨm、pH、巯基与多肽),整合了电生理、氧化还原与细胞代谢状态的信息。⑷PT孔道的组成成分ADP-ATP载体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分子,由于ADP-ATP载体是由一个基因家族的几个成员所编码,它的表达有严格的组织专一性。PT孔道在不同细胞中的调节可能稍有不同。⑸PT孔道的作用有自放大的效应。PT诱导ΔΨm耗散,而反过来mClCCP使ΔΨm去极化会导致PT。一些PT的结果例如ΔΨm耗散,活性氧的生成本身也会导致PT。这就说明PT会有正反馈,从而在细胞凋亡中有自摧毁的作用。如果能防止ΔΨm的耗散,就能避免氧化还原不平衡、磷酯酰丝氨酸的暴露与蛋白酶和核酸酶的激活。PT孔道有开放与关闭二种构象。PT孔道开放导致细胞凋亡。而PT孔道关闭能防止细胞凋亡。当PT孔道与环孢菌素A(cyclosporinA)或SH,或米酵菌酸(bongkrekacid)结合时PT孔道被关闭。在PT孔道开放时线粒体释放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IF)。AIF可能是一种蛋白水解酶,位于线粒体膜间间隙,它能被蛋白酶抑制剂如N-苄氧羰基-缬氨酰-丙氨酰-门冬氨酰氟甲基酮(PT孔道的作用并不相同。苍术苷促进PT通道开放。这可能与二种抑制剂和ADP-ATP载体的结合部位不同有关。苍术苷只能与ADP-ATP载体的胞液侧结合而米酵菌酸可与ADP-ATP载体的胞液及基质二侧结合。⑴若将纯化的正常的线粒体与纯化的细胞核在一起保温,并不导致细胞核的变化。但若将诱导生成PT孔道的线粒体与纯化的细胞核一同保温,细胞核即开始凋亡变化。⑵细胞死亡调节蛋白不论是抑制死亡的bcl-2家族还是促进细胞死亡的Bax家族均以线粒体作为靶细胞器。bcl-2蛋白的C端的疏水肽段能插入线粒体外膜。事实上相当量的bcl-2位于线粒体内外膜的接触位点。⑶高表达bcl-2能防止ΔΨm的耗散,从而导致对苍术苷、原卟啉I与mClCCP的不敏感与AIF释放的抑制;反之,高表达Bax则导致ΔΨm的耗散。细胞凋亡与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线粒体有大量PT孔道形成,细胞ATP浓度很快下降,则在致凋亡的蛋白酶被活化前细胞就坏死了。而如果PT孔道的诱导生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