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

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

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日:"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

灭。余日:"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日:“小子听之,情各

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0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

②木小不堪也堪:

③为金生炭满炉余:

④乃尽湿之乃: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

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

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

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

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

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

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

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馈赠,赠送:②胜任,胜用;③我;④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

号入座。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

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

(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

“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

寸。岂只是火呢!"

2.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

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

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

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

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

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日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鱼之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生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宙之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面天下惧/学画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也不诚大丈夫哉/孤宣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甚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句子翻译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由:遵从。故选D。

⑵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副词,表反问,难道;C结构助词,的;D代词,自

己。故选:Ao

⑶C项有误,"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故

选Co

(4)C项有误,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

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故选C。

(5)B项有误,原文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者写讽喻诗是表

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意"。故选B。

⑹"讽谕诗"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句:"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与"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

也"结构对称,因此"也"后断句,"闲适诗"后断句。故句子断句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句子翻译为: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

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⑺重点词语有: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句子翻译为:富贵不能

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故答案为:⑴D;⑵A;(3)C;(4)C:(5)B;

⑹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

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

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

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

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辨析选择。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

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

误。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作答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加以比

较得出正误。

⑹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

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⑺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

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

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

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

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

的道路'义'上0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

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

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与元九书》(节选)

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

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

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

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

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

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

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桓帝延熹①中,幸⑵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

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

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请问天下

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

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今了•之君,劳人自纵,逸④游无忌,吾为了•羞之。了何忍欲人观

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

(乙)楚庄王欲伐陈⑤,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

“其城郭高,沟涮⑥深,蓄积多也。"宁国⑦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

敛重也,则民怨上()。城郭高,沟油I深,则民力罢⑧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

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②幸:皇帝驾临。③茅茨采椽(chu加):用茅草盖屋

顶,用栋木作椽。④逸:放纵,放任。⑤陈:国名。⑥派:护城河。⑦宁国:楚国大

臣。⑧罢;通"疲"。

(1)下面四个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不知何许人()"的"许"是"地方、处所”的意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

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可译为"多"。

B."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谦称。"立天子以父天下邪"的"父"可以解释为"像父亲

一样(关爱)

C.(甲)(乙)两文括号中省略了语气词,应该填入的语气词依次是"也""耳""乎""矣

D.皇帝驾临,别人都出去围观,只有汉阴老父没有停止耕作去围观,从中可见其清高自

持,有蔑视权贵的思想;身居乡野,却不忘忧国忧民,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汉阴

老父身上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

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4)根据甲文中汉阴老父和乙文中宁国的言论,分析两人就国家治理这个问题有怎样的共

同见解?

【答案】⑴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

感到羞耻!

(4)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

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

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

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译为"多"不准确。

B:"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尊称。故选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翻译为"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

没有一个不去看的”。结合意思断句为: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此题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句中"立"意思是"设立","理"意思

是"有条理"。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句中"子"意思是"你",

"纵"意思是"放纵","羞"意思是"感到羞耻"。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4)甲文中“立天子以父天下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这些句子可以

看出汉阴老父认为君主应该关爱百姓。乙文中“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

上。城郭高,沟泡深,则民力罢⑧矣”一句可以看出大臣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百姓怨声载

道。两文中都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1)CD;

⑵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⑶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

±)感到羞耻!

⑷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

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

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民

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

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

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

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

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汉江南岸有一位老翁,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汉桓帝在延熹年间,南巡竟陵,经过

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唯独一位老翁没有停下耕种的活。尚书郎南阳

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老翁:"大伙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自顾耕作不停

下来,是何缘故?"老翁笑了笑,没有回答。张温从车上下来,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找老

翁交谈。老翁说:“我是个草野之人,听不懂这样的话。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

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天子应该像君父那样(关爱)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

像奴仆一样来侍奉天子呢?当初贤明的圣王在位,所住的房子用茅草作顶,用树枝作椽,

却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宁。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

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你怎么还忍心让别人都去看他呢?”张温大为惭

愧,问老翁的姓名,老翁没告诉他就离开了。

(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

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

蓄的财粮很多呀。"楚国的大臣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

(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

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于是

攻下了陈国。

4.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英缤纷缤纷:色彩鲜明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D.昱向所志寻:动词,寻找

(2)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案其林。B.初极狭,4通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观往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

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B.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此处若再把这些内容---

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C.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

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真实描绘出一幅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写出了在

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

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答案】(1)A

(2)C

(3)D

【解析】【分析】(1)A."落英缤纷"中的"缤纷"是"繁多而错杂的样子",不是"色彩鲜

明",故答案为A。

(2)C.“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故答案为C。

(3)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

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

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D项中的“本文完全是写实,

没有任何虚构”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1)A;(2)C;(3)D。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

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

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

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

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

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

(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

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

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

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

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

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

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

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

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

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

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

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

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

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

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

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5.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匚1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

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

衿结纲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

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生至,吾爱之重

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鹫者也⑦;效季良

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

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缠: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

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

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鹫: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

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申父母之戒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非学无以u才

②意与日去________

③里人之乐

④数郡生至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答案】(1)申/父母之戒

(2)①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

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

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

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

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

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

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

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

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绮作对比,具

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

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父母之戒"做"申"的宾

语,动宾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方法是:申/父母之戒。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广""乐"属于词类活用,"广",

使...•・・增长;"乐",以……为乐";去"属于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故此句可

以翻译为: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夫:段首或句

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才:才干。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学习必须静

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为:替;是以:因此,所以;效:效仿。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

他)。

(4)结合有关"静”的语句分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恬静寡欲能让人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说明静心学习可以增长才干。据此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理技巧,【甲】把"静"和"躁"对人的修身和学习产生的结果作对

比,通过对比,让人领悟至『‘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性。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

"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珍借时间的重要性。【乙】举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事例,运用

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且把龙伯高的敦厚诚实与杜季良的豪侠好义,有正义感进行对比,

这样通过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

的观点,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故答案为:⑴申/父母之戒

⑵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

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

希望子孙效仿他)。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

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

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

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⑸【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

"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

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

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绮作对比,具

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

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

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

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

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

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3)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

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

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

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

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

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

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

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

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

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

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

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鹫”。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

那你们就成了纨绮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的结局)还不知

晓,郡将到任就怨恨(杜季良),州郡的长官也屡屡提及(杜季良)。我常常为他担心,

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

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直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

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

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

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有删改)

【注】①高邮:地名,在今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指药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子宜急归

②以书致何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以一书寄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

(4)本文与《范进中举》讲的是类似的故事,哪个作品的讽刺意味更强?请结合作品简要

分析。

【答案】(1)应该;交给

(2)遂/以一书/寄何。

(3)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

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解析】【分析】(1)①句意:你应该赶快回家。宜:应该。②句意:他把袁医生的信

交给何医生。致:交给。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因此断句为:遂/

以一书/寄何。

(3)句中重点词有:故:所以;以,用;以:用;句子翻译为:所以(我)用危险和痛

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作答本题时,认为哪一则作品讽刺意味强都是可以的,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应该;交给;

⑵遂/以一书/寄何;

⑶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

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根

据题干要求,此句限断两处,故解答本题可从句意的角度考虑;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附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人,是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

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袁体庵大惊说:"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

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如果你路过镇江,一定要去找

何大夫再诊治一下。"(表体庵)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大夫。这个举人到了镇

江,病己经好了,他把袁体庵的信交给何大夫。何大夫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这人高兴

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写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所以(我)

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

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

家了。呀!也真是神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即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o

(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巴陵胜状/旗开得胜B.遵暮冥冥/日遵西山C.去国怀乡/忧国忧民D.把酒暄风/喳

危受命

(3)在第二段中找出两个描绘景物的成语,并分别写出其描绘的景物特点。

(4)文章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人生难免会有失意和苦痛,学过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

坎坷与挫折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答案】(1)北宋;范仲淹

(2)B

(3)①浩浩汤汤,描绘洞庭湖水势浩大的特点。②朝晖夕阴,描绘岳阳楼景色早晚阴晴

多变的特点。③气象万千,描绘岳阳楼之景雄伟壮丽、千变万化的特点。

(4)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

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应有旷达的胸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远大的理

想,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A优美的;胜利。B接近。C国都;国家。D面对;挨着,靠近。

(3)根据对成语的积累可知这两段的成语有:浩浩汤汤、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浩浩汤

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这里指洞庭湖水势浩大的特点。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

晴变化。这里描写岳阳楼景色早晚阴晴多变的特点。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

变化,这里描绘岳阳楼之景雄伟壮丽、千变万化的特点。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斯人"指古仁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

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如果没有古仁人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呢?言外之意就是我想要

像古仁人一样,有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5)文中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博大的胸襟及旷达的胸怀,我们也要学习古仁

人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能结合实际围绕这个观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北宋;范仲淹

⑵B;

⑶①浩浩汤汤,描绘洞庭湖水势浩大的特点。②朝晖夕阴,描绘岳阳楼景色早晚阴晴多

变的特点。③气象万千,描绘岳阳楼之景雄伟壮丽、千变万化的特点。

⑷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

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⑸应有旷达的胸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远大的理想,

以天下为己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

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

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

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

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及理解景物特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平时积累找出成语,

然后再根据成语意思和描绘内容概括其特定。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

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

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⑸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

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

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

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文正与之同年①,友善,爱其

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

《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①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②贻:遗留。③隙:时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至受人言

②其意盖在速故人耳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请用自己的语

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

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1)少;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1)①句意:很少听人劝。"罕",少。②句意: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

劝于想好友了。"谏",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

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

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⑴少、规劝

⑵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在文

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

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

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

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

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

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日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星日更定矣②星金陵人③见余大喜④拉会同饮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前逝者(陈列、摆开)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典(野菜)会住

西湖(我)拥霆衣炉火(细毛)

B.临溪而迤(捕鱼)非丝非竹(丝线)苣颜(苍老的脸色)客此(客人)雾淞近

硬(白气弥漫的样子)余肇一小舟(撑)

C.跳筹(酒筹)阴墨(遮蔽)宴酣(畅饮)一云(小草)湖中遹得更有此人(怎

么)野芨发而幽香(芳香)

D.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守道谁(说的)更定矣(止,停)颓然至其间者

(于)余理饮三大白(痛快)雾淞沆碰(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A.野芳发面幽香B.饮少辄醉,面年又最高C.溪深面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面不

知人之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

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1)C

(2)A

(3)D

(4)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

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

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分析】(1)①代词"这";②判断动词"是",与现汉同;③第一人称代词

“我、④第一人称代词"我"。所以①②不同,③④相同。故选C。

(2)B.丝:弦乐器的代称。苍颜:苍老的容颜。客:客居,旅居。C.觥:酒器。芳:

花。D.谓:是,叫。强:尽力,勉力,竭力。故选A。

(3)A.表承接。B.表递进。C.表并列。D.加点的"而"与题干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转折。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