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1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2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3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4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专题安徽省A10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们的记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一张由他人的记忆编成的织锦。请结合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60分)立意分析:这是一道思辨性很强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以“记忆”为中心,架起“我们”与“他们”、“生命”与“他人”之间的桥梁,引导考生思考人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人只有借助于“他们”或者“他人”的“记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材料的核心意在凸显自我与他人良好互动的必要性,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很有启发意义。参考立意:(1)他们的记忆,我们的人生;(2)在他们美好的记忆中,活出我们精彩的人生;(3)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他人留下美好回忆;(4)编织他人记忆经纬,绘就自我生命锦绣。安徽省合肥六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近年来,中国高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速度达到世界领先的每小时300—350公里。截至2023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7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70%以上,越来越快,越来越稳,越行越远。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中国速度”。材料二:2023年年末,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接连出现,造成高铁大面积晚点、降速,甚至停运,严重影响了春运。关键时刻,绿皮蒸汽火车挺身而出,牵引着一辆辆高铁迈开回家的脚步,让广大旅客能回乡过年,这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温度。请阅读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提示材料一表现的是高铁发展的快速以及成就,为出行带来了便捷,见证了中国发展的速度,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大跨步前进。材料二体现了高铁技术面临恶劣天气时的局限性,传统的蒸汽机车存在的重要性。现代发展的高速是值得赞赏的,但不能只顾快速,丢失了传统;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不存在矛盾。第一则材料侧重表现高铁的速度,第二则材料侧重展现传统机车的温度。上述两则材料可以以一则为主,但不能完全抛弃另一则,需要兼顾。参考立意:①速度与温度齐飞;②发展路上的快与慢;③要速度,也不能丢了温度;等等。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即将面临前所未遇的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获取将变得更为容易。对此,有人认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已不再重要,运用知识处理问题才重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指导】本题是思辨类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思辨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是本题写作思考的大背景。对考生而言,这一背景是真实的,并且在不断发展中,是能让考生有切实体验和感受的思考内容。本题充满思辨色彩。在“人工智能”盛行的生活背景下,“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是应该依然注重学习积累的过程,还是应该更看重利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过程?“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本质上是在说学习的积累过程;“运用知识处理问题”本质上是在说学习可达到的结果。如果认为前者“已不再重要”,后者“才重要”,本质上是在淡化过程,突出结果。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辨作文题。考生可以支持材料中“有人认为”的观点,因为这一观点在“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有其合理性,例如可以缩短学习的时间,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考生也可以反对这一观点,坚持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当然,考生也可以有更加综合性的考量。无论是哪一种思考,都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会去选择立意,选取写作内容。参考立意:①学不可以已,过程不可替;②智能时代,让知识获取更便捷;③注重学习,亦重视运用;④知识需获,运用当活;等等。2024年安徽省池州一中等多校联盟高考语文最后一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们的记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一张由他人的记忆编成的织锦。

请结合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很强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以“记忆”为中心,架起“我们”与“他们”、“生命”与“他人”之间的桥梁,引导考生思考人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人只有借助于“他们”或者“他人”的“记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材料的核心意在凸显自我与他人良好互动的必要性,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很有启发意义。

参考立意:

1.他们的记忆,我们的人生。

2.在他们美好的记忆中,活出我们精彩的人生。

3.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他人留下美好回忆。

4.编织他人记忆经纬,绘就自我生命锦绣。【解答】生命之织锦:珍视我们的记忆图谱

生命之河长流不息,宛如一幅绚烂多彩的织锦,每一丝每一缕都由我们的记忆编织而成。这记忆,既是自我认知的基石,又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它们交织在一起,构建出我们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

记忆,是生命的画师,用其独特的笔触描绘出我们人生的风景。每一次的欢笑、每一滴的泪水、每一次的挫败与成功,都被记忆悉心收藏,形成我们独特的生命纹理。这些记忆,犹如繁星点缀的夜空,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不再孤单,而是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然而,记忆并非完全属于我们的私有之物。我们的生命,其实是一张由他人记忆编成的织锦。他人的记忆,如同无数条彩线,与我们的记忆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图案。他们的赞美、批评、关怀和忽视,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影响着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记忆的主观性和选择性也使我们的生命织锦更加复杂和多彩。每个人都是记忆的编辑者,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来选择记忆的内容和方式。这种选择性,既让我们能够保留那些对我们有意义和价值的记忆,也让我们可能会忽略或遗忘那些痛苦或难以接受的记忆。然而,正是这种主观性和选择性,让我们的生命之织锦更加独特和生动。

记忆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基石。我们的记忆,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经历过什么。它们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知,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通过记忆,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过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

记忆的传递与延续,也是生命织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通过传承记忆,将过去的经验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使生命得以延续。同时,我们也通过新的记忆,不断更新和丰富生命的织锦,使其永活力。

然而,记忆并非永恒不变。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记忆可能会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因此,我们需要珍惜和呵护我们的记忆,通过记录、回忆和分享,使它们得以长久保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珍视生命之织锦,让它在我们心中永放光芒。

生命之织锦,是我们记忆的图谱,也是我们生命的见证。它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与变迁,承载着我们的情感与体验。让我们珍视这份织锦,用心去编织、去呵护它,让生命的色彩在我们心中永远绚烂夺目。【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联考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卷的现代文阅读Ⅱ《一天》中,“张三冲起别针头子的时候思想是不敢开小差的”。生活中我们常有做小事时开小差的情况。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助现代文阅读Ⅱ《一天》的相关内容,引出了关于“开小差”的相关讨论。“做小事时开小差”是题目的核心。生活中,因为大事往往非常重要,人们常常非常谨慎;而“小事”因为看上去无关紧要,或者我们因为觉得这些任务过于熟悉,不需要太多精力就能完成,又或者正因其“小”而选择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因此人们常常生出忽视的心理,“开小差”便是常有的情况。然而,这种开小差的行为往往带来不良后果。比如,我们在做饭时可能忘记关火,导致火灾;在开车时可能分心看手机,造成交通事故。这些看似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对此,材料中张三的态度或许能给予我们一点启发: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需要全神贯注、细致入微。在张三冲别针头子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失败或事故,因此他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警觉。写作时,应抓住“做小事”这一前提,针对面对小事时产生的懈息、轻视的心理加以分析。最好能体现辩证分析,把做大事、重要事时的慎重专注与做小事时的轻视、懈怠心理进行对比;把小事与大局作辩证。从为什么的角度深入发掘“开小差”态度产生的客观与主观原因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