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东华松山湖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轱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牌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渡形态。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印象。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定于由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观测经验,但“地是方的”这种认识,却不是观测的直接结果,而是含有主观的设想。B.地球自转轴正对着的北极星是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这种现代科学认识却被盖天说描述成天穹绕北极星旋转。C.“方则俱方”的观点与人的直观相抵触,平天说又难以行得通,因此,对天地的认识也只有“圆则俱圆”一条路可走。D.从总趋势上看,在浑盖二家长期的论争中,浑天说占据了优势,这是其阐述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的必然结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不同。B.作为中国古代宇宙模型,天圆地方说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C.《周髀算经》能够计算出天与地有八万里的距离,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D.张衡以鸡蛋为喻,把天比作鸡子,把地比作蛋黄,把日月星辰比作弹丸,非常形象。3.下列各项相关描述与观点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能够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的观点。B.北京的天坛是圆的,而地坛则是方的。这种现象能够证明盖天说“天圆地方”观念的深远影响。C.近代诗人华蘅芳“经过赤道知冬暖,渐露青山识地圆”的诗句,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D.初唐诗人杨炯在《浑天赋》中说:“天如倚盖,地若浮舟。”这两句诗是古代浑天说的形象写照。4.结合原文,下列关于浑天说与盖天说相比前进了一大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是内外三维结构。B.盖天说认为天盖地,天是半球;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D.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浑天说认为大地运动。5.在浑天说理论上的三大困难中,第一和第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请用“既然……,那么……,但是……,因此说法不能成立”的句式写出这两个悖论过程。(5分)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国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又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材料二: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義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此外,中国的历史编基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暴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基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完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D.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选项概念举例A线性时间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分段时间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单轨”理论《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D“褒贬”理论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4分)5.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4分)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普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广东省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说新语》是一部采辑旧文编理而成的书,内容又只是分门罗列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乃至名流的片言只语,它何以可置于经典之列呢?简单地说,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性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在这一时代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士族阶层则是魏晋社会的中坚,而《世说新语》一书正是通过汇辑各种有关文献资料并加以修饰整理,集中呈现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魏晋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虽然它的内容都是以前就存在的,但是,不仅原来收录那些资料的书籍大多散佚,而且,如果不是经过编撰者有选择地博采群书重加整理,上述效果也并不能如此显明地体现出来。正是作为魏晋思想文化的集中载体、魏晋士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世说新语》具备了成为经典的条件。士族势力的兴起和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大概地说,士族是由地方性势力发展起来的贵族阶层,他们拥有厚实的经济基础,优越的文化资源,其所统驭的依附人口在必要时即可转化为独立的军事力量;士族成员通过入仕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并保护家族的权益,并由于条件的优越造成累世官宦的情形,同时士族的不同家族之间又通过婚姻关系相互联结,巩固和扩大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力量。一般认为,曹丕建魏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标志了国家对士族特权的认可,同时也标志了门阀政治的成立,而最为典型的门阀政治则形成于东晋。在门阀政治时代,出现了一种过去所没有过的皇权与士族权力平行存在、相互制衡的政治结构。皇权虽然在理论上仍被视为最高的权力、国家的象征,但事实上,它并不能取消和超越士族的权力;在有的年代里,皇权实际上成为一种虚设的东西,对国家重大事务完全失去了控制。原因很简单:在一般情况下,官僚权力是由皇权派生的,士族权力则完全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基础上。《世说新语》中对王、谢等家族成员言行的记录反映了这一点。在汉王朝趋向崩溃、士族势力不断成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作为维护大一统政治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儒学也逐渐衰微。自东汉后期以来,在对儒家经典加以新的阐释的同时,老庄学说不断兴盛,佛教思想流布日广。所以魏晋成为自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异说并存的时代,因而也是思想史上创获尤其丰富的时代。《世说新语》虽然并不收录长篇大论,但它所记人物言行,却生动地反映出这一时代的上述重要特色。《世说新语》常常被称为一部记录魏晋玄学清谈的书,这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揭示了这部书的基本特点。所谓“玄学”,是一种会通儒道、进而又融合佛学的学说,流行于士族社会。它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究其根本,可以说玄学具有浓重的形而上性质,它关注宇宙本体,追究物象背后的原理,并且经常对人类自身的思维规则及语言表达质疑;“玄”这个概念常常和虚、远、深、微妙等形容词相联系,而玄学即使在讨论具有现实政治背景的问题——如“名教与自然”时,也喜欢从抽象原理的层面以逻辑论析的方式展开。所以,尽管自古以来指斥玄学不切实用者不乏其人,甚或加以“清谈误国”的罪名,它其实代表了古人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思想方法上的重要进步。《世说新语》不仅保存了许多魏晋玄学清谈的名目和若干重要内容,描述了清谈展开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而且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记录了魏晋士人经清谈风气熏陶而呈现的各种机智有趣的言论。研究者普遍重视魏晋时代个体意识的觉醒,认为这一现象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强调社会伦理对个人意志和欲望的抑制,历来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尽管人必须结为群体谋求共同的生存,因而必须遵守一定的群体生活原则,但在根本上人又是一种只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性的存在;“除了我,就不是我”,我们也许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描述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与整个世界的对峙关系。因而,对个体意识的压抑乃至抹杀,势必造成人性的扭曲和人的创造性才智的萎缩。从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的动乱,皇权地位的降低,国家意识的淡薄,士族社会身份的提高,都为士族文人的个体自觉提供了条件。从另一角度上说,这也是旧有文化传统内藏的不合理乃至荒谬性所引发的人性的反动。众所周知,魏晋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音乐、绘画、书法乃至围棋,大致也都是在魏晋时代产生了质的变化并呈现前所未有的兴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联呢?因为,虽然文学也可以用于宣传、教化,虽然音乐、绘画之类也可以作为富贵者日常玩赏的对象,但它真正的价值是个人才智与创造力的显示,是自我表现、自我宣泄的途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文学艺术的创造主要不是由作者自身的精神需求决定的,它也许会有技艺上的成就,而生命力和感染力却只能是有限的。而魏晋时代正是由于士人个体意识的强烈,导致他们对文学艺术热烈爱好,同时也引发了它的兴旺成长。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文学、音乐、绘画、书法有关的优美的故事,譬如嵇康奏一曲《广陵散》,从容就死的记载。总而言之,《世说新语》主要反映了东汉末和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摘编自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说新语》虽非原创作品,但其通过对魏晋时期士人言行的精心编纂,凸显了该时代士族阶层的精神特质与思想文化特点,从而展现出其经典的价值。B.在魏晋门阀政治时期,皇权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象征,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超越或取消士族的权力,有时甚至沦为虚设,这一政治结构在《世说新语》中有所体现。C.《世说新语》不仅收集整理了士族闲谈逸事,还涉及士族对宇宙本体及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后者代表了古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思想方法上的进步。D.作者认为,魏晋士族阶层的崛起与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他们在经济、文化等都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世说新语》对此做了翔实记录。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族阶层是由地方性势力发展起来的贵族阶层,拥有厚实经济基础和优越的文化资源。B.士族成员通过入仕参与政治活动,保护家族权益,并因条件优越形成累世官宦的情形。C.士族阶层的兴起标志着国家对士族特权的认可,同时标志着门阀政治的最终确立。D.魏晋时代思想解放、异说并存,儒家经典被重新阐释,老庄学说、佛教思想有所发展。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举例介绍《世说新语》的部分内容和形式。B.文章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介绍了门阀制度的形成。C.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世说新语》与其他文献的不同。D.文章通过因果关系阐述《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4.以下图表展示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材料和图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社会阶层经济基础文化资源政治活动军事力量士族厚实优越参与可转化其他阶层一般有限较少参与无或弱A.士族阶层在经济上拥有厚实的财富,而其他阶层则相对一般,这为士族阶层在其他诸多方面,形成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B.文化资源方面,士族阶层享有优越的条件,而其他阶层相对有限,这反映了士族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C.在政治活动中,士族阶层积极参与并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其他阶层则较少参与,这显示了士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D.军事力量方面,士族阶层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与皇权平行存在,这与其他阶层相比有显著差异。5.《世说新语》中展现了魏晋时期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请谈谈你认为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中哪些方面对现代人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高考全仿真联考(三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星空自古以来便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满天星星闪烁光芒,明暗不一,如何形容它们的亮度成为观天者们所思考的问题。最早提出“星等”概念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他将肉眼可见的星星粗略地分为6个等级,最亮的恒星被指定为1等,而最暗的则是6等。直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诺曼·罗伯特·普森将星等与一种测光的仪器“光度计”进行了结合,天文学家们才借助仪器的帮助和数学的力量(算法)精确地测量星星的亮度等级,星等不再只有6个简单的整数。我们可以用负数形容更亮的天体,星等的数值也可以变得更大,用来形容很暗的星星,现代大型望远镜甚至可以帮助人们看到30等的天体。星等分为视星等和绝对星等两种。视星等是我们在地球上观看天体时它们亮度的体现,主要和两个方面有关,一方面是所观测天体本身的发光能力或是反光能力有多强,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光有多少可以抵达我们的眼睛,主要由天体和观测者的距离所决定。与视星等不同,绝对星等反映了一个天体的固有发光本领,这个参数不再受距离的约束,天文学家将所有天体都假想在距离地球10秒差距也就是32.6光年之外的位置时,这时天体的星等便是它的绝对星等。

星等是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时极为重要的工具,尤其是在丈量宇宙的距离之时。丈量宇宙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几乎每一种手段归根结底都与视星等、绝对星等和距离这三个变量有关。对于越遥远的天体的测量,受限于人类科技的发展和探测手段的精度,误差也是十分可观的,但即便如此,随着人们掌握的工具越来越多,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更加客观和清晰。(摘编自赵然子、宋楠《星等——一把量天之尺》)材料二:我们通常对于“夜”的理解为太阳落下后到第二天太阳升起前的这段时间,或者天黑之后即为“夜”,与“昼”相对应。但是,由于太阳光被高层大气层散射,在日落和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内低层大气和地表仍然清晰可见,并不会马上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对于这段时间,天文学上有两个专门的词来形容——“晨光始”和“昏影终”,分别对应日出前和日落后,可统称为“晨昏蒙影”或“曙暮光”。其中又可分为民用、航海及天文晨昏蒙影,分别对应太阳中心位于地平线下6°、12°和18°。民用晨昏蒙影,在早晨开始于太阳的中心点在地平线下6°,结束于日出的时刻;而在黄昏则开始于日落,结束于太阳的中心点在地平线下6°。在这个时段仍然有足够的阳光,而不需要人为的光源补助。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在民用昏影终之后就能称之为夜晚了,这时候你必须开灯才能看清周边或者继续工作。当太阳随着地球自转继续往下落,进入航海晨昏蒙影阶段,此时水手们已经不再能利用地平线在海上导航,但能利用知名的星来确认视域,并以能看见的地平线作为参考。天文晨昏蒙影是太阳中心的高度在地平线下12°—18°之间,由高层大气散射进入低层大气的阳光。通常,天文晨昏蒙影时天空不再被太阳照亮,并且黑暗使所有肉眼可以看见的天体得以逐一呈现。天文学上所说的夜晚,通常指天文昏影终到天文晨光始的这段时间。我们平时在讨论“夜空中最亮的星”这个问题的时候,思维定式会让人们只关注分布在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而忘记了天边那轮皎洁的明月也是一颗名副其实的星星。在天文学中,能称得上星星的天体包括了恒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天然卫星、人造卫星等等。若不限定范围,那么夜空中最亮的星非月亮莫属,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且“月明星稀”——由于月亮的亮度太高,使得平时明亮的星星看起来黯淡无光。天文学上对星星的亮度进行了统一划分,我们称之为“视星等”。最早对星星按亮度进行划分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他将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因此天文学家在原本的等级划分中引入“负星等”的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按照现有视星等的划分,牛郎星为0.77等,天狼星为-1.45等。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减弱一部分星光,地球上不同地区光污染的严重程度不一,某些星体自身也会不断演化;同时,视星等还要考虑星体本身亮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因此视星等只能作为一个相对值来参考,而不是绝对不变的数值。(摘编自易川栋《夜空中最亮的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星等是用于形容星星亮度的概念,也是天文学家丈量宇宙的距离之时极为重要的工具。

B.要减少天体测量数据的误差,有赖于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探测手段精度的持续提升。

C.我们通常对“夜”的理解是错的,因为在日落和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内低层大气和地表仍清晰可见。

D.人们在原有的“视星等”基础上引入“负星等”概念,但这也只能作为星星亮度的相对值来参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帕恰斯将星星亮度分为6个等级,这种分类法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也算方便实用、相对精确。

B.那些看上去非常明亮的星星也许只是距离我们很近,那些暗淡的星星也许是距离我们十分遥远。

C.视星等并非绝对不变,因此在考虑了星体本身亮度与到地球的距离之后,才能够确定星等数值。

D.在夜间,月球亮度高于其他星星,造成了“月明星稀”的感受,可见其星等数值低于其他星星。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证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星星亮度的表述的一项是(3分)A.天狼星视星等为-1.45等,金星在最亮时为-4.4等,天狼星显得比金星更亮。B.海王星视星等为8等,肉眼无法看到,其光线要借助望远镜才能被捕捉。C.如果不限定时间为“夜晚”,那么“天空中最亮的星星”无疑是太阳。

D.对恒星光谱分类,对视星等测量,用视差法计算距离,可推算恒星的绝对星等。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图解不符合其表述的一项是(3分)在A时段,人们可以依靠日光在户外活动。B.在B时段,水手不能用地平线在海上导航。

C.在C时段,天空暗得可逐一呈现所有天体。D.在B、C时段,须开灯才能看清周围的物象。

5.请结合两则材料中对“星星亮度”的认识过程,概括人类进行科学探索时需要具备的

科学素养。(6分)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家等。加之考古学家夏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取材于王巍、施雨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为工作重心、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经过多年努力,探源工程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业基础,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代国家雏形),这些文明经历了不同的兴衰过程,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区域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距今4300~3800年前,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流域、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这种历史趋势可以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也奠定了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和远因。值得一提的是,探源工程还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特征的文明判断标准,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探源工程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观点,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格,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新标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存在。同时,这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有益贡献。(取材于赵辉、王思北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要论证“炎黄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记载不能作为参考依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相侵伐B.轩辕乃习用干戈

C.教熊罴貔貅貙虎D.诸侯威尊轩辕为天子

【链接材料】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威归轩辕。杆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貙虎(均为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威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拍摄团队策划制作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部分依历史进程共制作4集,内容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成果基本吻合,展现了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根据材料二,下列最可能成为这4集名称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星斗》《天下》《家国》B.《摇篮》《星斗》《古国》《抒中》

C.《家国》《星斗》《秦汉》《天下》D.《摇篮》《古国》《中》《星斗》

3.根据材料二,下列考古发现不符合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的一项是(3分)()

A.陕西神木石峁巨型城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

B.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有鼍鼓和表明持有者掌握军事权力的玉石钺。

C.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万余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

D.浙江良渚出土的祭祀用礼器“玉琮王”,表面有人兽合体的“神徽”图案。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源工程是在上世纪文明起源探讨及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B.中华文明从纵向看是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基础,横向看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

C.夏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与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迥然不同。

D.判断文明的原有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可见文明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

5.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与国际学术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部分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玉,石之美者。石器时代后期,原始先民在劳动中发现了这些精美的石头。距今9000多年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环、玦、璧、斧等玉器,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以C形玉龙、玉猪龙为代表性玉器;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其代表。先民认为它们是人神互通的媒介。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玉时代或巫玉石代,玉器除了装饰与祈求平安外,主要用作图腾崇拜与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玉料基本都是地方玉,反映了当时氏族文化的流传范围。商代中期开始,随着大一统王权的出现,玉文化逐渐走向了代表王权的“王玉文化”。这个阶段玉石都为统治阶层所持有。如玉戈、玉斧等题材,体现着统治者的地位、军权或国威。虽然地方特色依然存在,但玉器创作集南北技艺大成,开始一统天下。从秦朝开始,皇帝以玉为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用玉制度,如玉带、官帽用玉规制等。汉代开始新疆玉大量输入内地,品种、数量以及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日用品、装饰品、丧葬用玉(如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显著增加。

儒家认为玉有“仁、义、智、勇、廉”五德。于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就产生了。《古玩指南》中写道:“……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播迁。”古人甚至还有食玉延年的习俗,早到《山海经》就有古人食玉的记载。食玉习俗到明清才消失,但玉石的福寿延年观念依然留存于世,转而以佩玉的社会风俗继续发挥作用。唐宋时期开始,玉的阶级属性被打破,逐渐进入民玉时代。玉器空前发展,雕琢样式不断丰富,如玉璧形制纹样随时代演变不断丰富,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格致镜原》载:“妇人佩针缕亦佩玉也。”玉器雕琢“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与佩玉吉祥寓意深入人心。辽金元时期是文化融合的时代,表现游牧民族的狩猎、游幸活动的“春水秋山”是这一时期独特的玉器类型。清朝开始翡翠也成为皇家用玉。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内涵已经内化为民族的文化记忆、审美意象与情感交流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玉器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逐步塑造起中华民族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摘编自央视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材料二: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欧洲地区。由于中国通过这条路运到欧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十九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其誉为“丝绸之路”。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在他们眼中,这条运来精美丝绸的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称之为“美玉之路”或许更为准确。这种差异源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西学东渐以来,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丝绸之路说”就这样日渐兴旺和流行起来,最终淹没了更加悠久的“玉石之路”真相。在本土文化重新获得文化自觉意识的今天,若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对这些外来的文化价值给予重估,或许应该替代或修正“丝绸之路”说,代之以“玉石之路”或“玉石—丝绸之路”。

考古证实,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带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且开始有和田玉流入内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就出土了三百件新疆和田材质的玉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在河南汲县战国墓中出土了古简《竹书纪年》,其中“穆天子传”篇记载了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赠送他八车宝石的佳话。这大概是和田玉由新疆进入中原最早的史籍。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与外界勾连。向东经河西走廊,从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汉书》载: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以后历代这条古道上经济文化往来益加繁荣,有诗为证:“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唐·杜甫);“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摘编自北方网《玉石之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人贵玉,玉石精美,除被人们赋予神性外,还延伸出显示权利地位、延年益寿、保佑平安、寄托家族精神等寓意。B.中国人用玉历史至少九千多年,商代中期以前,沟通中西的玉石之路还没有打通,中原地区所用基本都是地方玉料。C.从杜甫与马祖常的诗歌中可知,中原与西域对丝绸与玉石的交换均有意愿,从中可以推想当年丝路沿途商旅沟通中西的境况。D.针对西方人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材料说“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可见作者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文化包括玉器及相关文化艺术内涵,它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融合贯通,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B.玉器有时代特征。如玉猪龙、玉琮等器型,是原始社会所独有,汉代典型葬器“金缕玉衣”,秦代典型器玉玺也是如此。C.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河西走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也可佐证玉石交易在这条贸易大动脉上的重要性。D.“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线路基本相同,但“玉石之路”历史更加悠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沟通的道路。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证来支撑“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女娲炼五色玉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颛民生。B.姜太公渭水垂钓,得玉璜一,刻有“姬受命,吕佐旌”字样,遂辅姬昌推翻商纣,实现太平。C.汉代谷纹玉璧象征着丰饶、完美、圆满、生生不息和循环往复,也是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D.乾隆为从新疆运输5吨重“大禹治水玉山子”石料,组建了一支军队,用时三年才运到内地。4.“国”在长期演变中曾有过40余种写法,如“國(内为口、戈组合)”“囯”等,《汉字简化方案》经争论筛选,才确定简化为“国”。请参考材料内容,分析“國”“国”改为“国”字的理由。(4分)5.南京博物院筹划“玉润中华——中国玉器万年史诗图卷”特展,计划调集40多家博物馆或其他文博单位的镇馆级玉器珍品参展。若请你参与筹备及运作,请从展览的主题、开展前后的工作安排、布展思路三个纬度,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你筹划的思路概要。(6分)答案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东华松山湖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1.D【解析】D.“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错,浑天说的核心理论是“球中套球”,文章最后说浑天说“有地心说的味道”,不能表述为浑天说“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另外,浑天说占优势是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故选D。2.B【解析】A.“又有本质不同”错,由“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可知,“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没有本质的不同。C.“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错,夸大其词。原文是“《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的说法夸大其词,且“八万里”的数据不是数学运算的结果。D.“把天比作鸡子”错,根据“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可知,浑天如鸡子”中的“浑天”是包含着天和地的一个系统,不是单指“天”。故选B。3.C【解析】C.“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错,“圆则俱圆”的原则指的是盖天说中对天地认识的一个进步,即天如果是圆的,那么地也是圆的,这种认识体现了宇宙的和谐。而华蘅芳的诗句虽然提到“识地圆”即知道地是圆的,但它不能直接印证体现宇宙和谐的“圆则俱圆”的原则。故选C。4.C【解析】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错,“由直变曲”是新旧盖天说主观认识的一个变化,不是盖天说认为大地客观的变化;“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并不是相对于盖天说的一个进步。故选C。5.【参考答案】①既然大地是球形,那么水面一定是球形,但是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水面却是平的,因此说法不能成立。②既然水火是不相融的,要么火被水浇灭或水被火烧干。但是浑天说认为作为大火球的太阳反复穿水而过。因此说法不能成立。(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三)语文试题1.(3分)

C(“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强加因果。)

2.(3分)

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是条件之一。)

3.(3分)

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4.(4分)

①承认中国确实以朝代和统治纪年,但指出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等分段时间:②指出史学家用通史、纪事本末体跳出朝代史框架,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③中国史学家重在揭示社会发展内在规律逻辑,是一种更深刻的时间意识。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4分)

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③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广东省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三模)语文试题【答案】1.D2.C3.C4.D5.①首先,他们自我尊重,自我觉醒,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鼓励现代人在尊重社会规范的同时,勇于展现自我,追求个性化的发展。②其次,魏晋士族文人的独立思考精神在今天同样具有价值。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对既有的观念和制度提出质疑。③最后,魏晋士族文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提醒现代人应当重视文化和艺术的滋养作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D.“《世说新语》对此做了翔实记录”错误。文中对这一历史过程只是作介绍,并未指出《世说新语》对此作详细的记录。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士族阶层的兴起标志着”错误。由原文“一般认为,曹丕建魏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标志了国家对士族特权的认可,同时也标志了门阀政治的成立”可知,作为标志的是曹丕建魏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且最为典型的门阀政治形成于东晋。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通过对比”错误。原文说《世说新语》的特点并没有与其他文献进行对比。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士族阶层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士族阶层不仅在经济和文化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必要时”,其所统取的依附人口可以“转化”为独立的军事力量。“必要时转化”而非“拥有”。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世说新语》主要反映了东汉末和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从文本中去找写及精神风貌的内容,然后结合其作用和影响分析对现代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由“玄学具有浓重的形而上性质,它关注宇宙本体,追究物象背后的原理,并且经常对人类自身的思维规则及语言表达质疑”“它其实代表了古人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思想方法上的重要进步”可知,魏晋士族文人的独立思考精神在今天同样具有价值。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对既有的观念和制度提出质疑。由“研究者普遍重视魏晋时代个体意识的觉醒,认为这一现象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知,魏晋时期士族文人的自我尊重,自我觉醒,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鼓励现代人在尊重社会规范的同时,勇于展现自我,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由“魏晋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音乐、绘画、书法乃至围棋,大致也都是在魏晋时代产生了质的变化并呈现前所未有的兴盛”一段可知,《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文学、音乐、绘画、书法有关的优美的故事,体现了多重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魏晋士族文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提醒现代人应当重视文化和艺术的滋养作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好保护和传承。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高考全仿真联考(三模)语文试卷1.C项(3分)【解析】C项,无中生有。由材料二“我们通常对于‘夜’的理解为··与‘昼’相对应……并不会马上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可知,材料只说我们对“夜”的理解因观念不同而有所差异,并未指出我们对“夜”的理解是错的,故而C项不正确。A项正确,由材料一中“如何形容它们的亮度……最早提出‘星等’概念”“星等是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时极为重要的工具,尤其是在丈量宇宙的距离之时”可知。B项正确,从材料一末段表述“对于越遥远的天体的测量,受限于人类科技的发展和探测手段的精度,误差也是十分可观的,但即便如此,随着人们掌握的工具越来越多,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更加客观和清晰”可知。D项正确,由材料一“可以用负数形容更亮的天体”和材料二“按照现有视星等的划分……天狼星为-1.45等”可知:“负星等”的概念是用于“星等”中“用负数形容的”星体亮度,也应用于“视星等”这一概念,而两则材料表述“星等”是星体亮度的“参数(参考数值)”,并说“视星等只能作为一个相对值来参考”。

2.B(3分)【解析】B项,从材料一“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光有多少可以抵达我们的眼睛,主要由天体和观测者的距离所决定”可知“距离”会影响人们对星星亮度的判断。A项,材料一原文“把肉眼可见的星星粗略地分为6个等级”和“直到19世纪……才借助……精确地测量”可知喜帕恰斯的星等分类“主观性强,并不够精确”。C项,一是因果倒置,原文是“还要考虑星体本身亮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因此视星等..不是绝对不变的数值”;二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末段可知“星体本身亮度与到地球的距离”是确定“视星等”的一部分因素,而非确定“星等数值”的全部参数,根据材料一可知“星等分为视星等和绝对星等两种”“绝对星等……不受距离的约束”;三是以偏概全,影响星等的数值因素还有“受限于人类科技的发展和探测手段的精度”“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减弱一部分星光,某些星体自身也会不断的演化”等因素。D项,以偏概全,原文“由于月亮的亮度太高,使得平时明亮的星星看起来黯淡无光”说的是“视星等(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而不能精确判断“星等(分为视星等和绝对星等)数值”。

3.B(3分)【解析】B项,材料一原文“肉眼可见的星星粗略地分为6个等级”“天文学家们才借助仪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