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材料二: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陀。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节选自《说苑·政理》)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民日夜祈A用B而不可C得D苟E得为上F用G民H之I走之也J若决积水K于千仞之溪。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多其雠也”中的“多”,与“孔子师郯子”(《师说》)中的“师”用法不一样。B.“乡臣遇之”与“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中的“乡”都表示时间。C.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D.偃,文中描述草,意为倒下、倒伏,与成语“偃武修文”中的“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对待百姓,就像驾驭良马,让它载运轻物,手持马鞭节制;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对待百姓的方式也不恰当。B.魏武侯向李克询问吴国为何会灭亡,李克认为原因在于吴国屡战屡胜——屡战让百姓疲惫,屡胜让国君骄纵,最终导致亡国。C.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称赏,认为其技艺造父也不能超过,颜阖却预言其马必败,他的话后来果然得到应验。D.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2)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14.材料一使用东野稷御车马之事,材料二引用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这两则素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材料一: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赞,梁储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钱。己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狭,掠问无状,竞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节选自《明史拟稿》)材料二:唐寅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归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德广常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父没,子畏犹落落。一日,余谓之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即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翻讨拟议,祗求合时义。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己未,往会试,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诏驰敕礼闹,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黜掾于浙藩,归而不往。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竞不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节选自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铭》)8.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将复踏A四B方C得疾D久E少F愈G稍治H旧绪。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元,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会元是会试第一名,状元是殿试第一名。B.“储奉使”与“方欲发使送武等”(《苏武传》)两句中的“使”意思不同。C.“致举业”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意思相同。D.“殆难成家乎”与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两句中的“殆”意思不同。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寅从小就有才气而且很自信,他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其文章深受主考官梁储的赞赏,之后又被梁储招为门生。B.唐寅因妻子去世而放浪伤怀,以经霜的梧桐自喻,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了意义,之后便独自四处游玩,又到了东南一带观海。C.唐寅的父亲虽然从事商业,但具有士大夫的操行,他想让唐寅走科举仕途以兴盛家业,但,他直到死都没能完成这一心愿。D.唐寅听了祝允明的话后,闭门读书,谢绝与人交往,他不找贤人请教讨论,只是反复研讨琢磨之前学过的毛氏诗和四书。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唐寅被贬的前因后果。(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骏者,江苏常州人也,天资颖悟,少年时,求学于常州七中,每试必拔萃。1978年,以高第入常州中学,既就学,见己未能出人右,故焚膏继晷。1980年,应高考,得以受业于北邮。卒业,负笈东瀛。既获硕士,复攻博士,其间之美利坚,因故迟归,求博士文凭未果。于是再走美利坚。会微软招贤纳士,遂投之。居三年,擢为经理。2002年,微软欲图中国市场,募经理。骏请缨,微软许之。时国人皆慕微软之名,闻骏来,豪杰云集。骏营沪上,行事常能出人意表,一时无往不利。国人皆膺服,骏由此名重一时。后因故返美总部,恐人易之,遂自称博士。座中一人惊曰:“仆亦尝游东瀛名古屋,殆同师授业也,得无同门乎?盍择吉日共赴师门哉?”骏大窘,未置可否。2004年,盛大公司欲上市美利坚,利骏声望,重金往聘。骏乃见陈天桥,数语曰:“今国人皆贵名望文凭,名至,则利必景从。公其助我!”天桥听之。骏遂自诩加州理工博士、名古屋博士。同业者皆不疑也,逐星捧月,久之,骏名加海内。2007年,常州中学百年华诞,骏斥资百万,时人盛誉之。2008年,陈发树董事新华都,遇唐骏,甚异之,遂固请,骏始首鼠,发树啖以厚利,骏竟许之。于是弃盛大而从新华都,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骏以虚衔伪名耀威中国,获利巨万,遂为打工辈之翘楚,众人因上尊号“打工皇帝”。骏声名益噪,所过处人皆翘首争望。方舟子揭其伪。骏曰虽然众皆信我亦英雄也哉不以为耻然舟子穷诘不舍。骏皆语焉不详。其后争讼不已。2012年,骏莅北京大学演讲,语及此事,遂谢听众,且曰:“勿我效也!”其意款诚,人皆悲之。2013年,骏谢新华都,任港澳资讯掌门,人或说之曰:“此难为也!”骏甚不以为意,遂励精图治,以图振兴之。人或是以多之。10、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众皆信A我B亦英雄也哉C不以为耻D然E舟子穷F诘G不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间之美利坚”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两句中的“之”字意思不同。B.“恐人易之”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两句中的“易”字意思相同。C.“盍择吉日共赴师门哉”和“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两句中的“盍”字意思相同。D.“语及此事,遂谢听众”和“往昔初阳岁,谢时家来贵门”两句中的“谢”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骏中学时期一度不甚优秀,但发愤努力,高考取得优异成绩。B.唐骏在微软中国区经理任上成果优异,除借助微软名气之外,自身独到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C.在微软总部时,他自称博士,同事因为知道他的底细才怀疑他,便他并未辩解。D.唐骏最终就假学历一事道歉,人们都感叹不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国人皆贵名望文凭,名至,则利必景从。公其助我!”(2)甚异之,遂固请,骏始首鼠,发树啖以厚利,骏竟许之。14.试概括唐骏在微软中国区任上名重一时的自身条件有哪些。(3分)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有删改)材料二:代宗崩,真卿为礼仪使。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默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己,岂受汝辈诱胁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遗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禄山A反B首C举义兵D及E被害F诟G骂H不绝I于口。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区区”,小小的,与《陈情表》中的“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区区”意思相同。B.“目”,看着,与《兰亭集序》中的“所以游目骋怀”的“目”的意思不相同。C.“遗”,派遣,与《项脊轩志》中的“瞻顾遗迹”中的“遗”意思不同。D.“是”这,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觉今是而昨非”中的“是”意思不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颜真卿预计安禄山会造反,早作了准备,并联合颜杲卿牵制了安禄山的进攻力量,对大唐中兴有重要意义。B.卢杞建议皇上派颜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实是出于对颜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杀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颜真卿。C.颜真卿根据阉奴的回答,断定他的真实身份是叛贼,所谓“皇命”亦无中生有,朝廷并没有想要赐死自己。D.表达方式上,材料一夹叙夹议,材料二重在叙事,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4分)(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4分)13.颜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0分)。材料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材料二: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曰:夫元元之众,莫不悬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此其尤亲于人者也。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又古之选用贤良,取其称职,或遥闻而辟召,或一见而任之。是以士修素行,不图侥幸。今天下未必理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为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所谓末者,吏部条章,动盈千万,刀笔之吏,辨析毫厘,节制抢攘,溺于文墨。胥徒之猾,又缘隙而起。臣以为始造簿书,以备人之遗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牍,不急于人才,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去之弥远,可为伤心。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若使毁称相乱,听受不明,事将已矣,无复可说。如知其贤能,各有品第,每一官阙,而不以次用之,则是知而不为,焉用彼相?借如诸司清要之职,当用第一之人,及其要官阙时,或以下等叨进,以故时议无高无下,唯论得与不得,自然清议不立,名节不修,上善则守志而后时,中人则躁求而易操。其故何哉?朝廷若以令名进人,士子亦以修名获利,而利之所出,众则趋焉。已而名利不出于清修,所趋多归于人事。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此皆兴衰之大端,安可不察也?(节选自《通典·卷十七·选举五》)【注】廋:隐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天下A虽广B朝廷C虽众D而士之E名贤F诚可知G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之吏,指主管文书的官吏,后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使用时有时会带有贬义。B.案牍,公事文书。该词与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意思相同。C.知,知道,懂得,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不同。D.“朝廷若以令名进人”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为政》篇讲述了选拔人才的方法,那就是观察这个人的言行、由来经历,了解他的安心情况。B.张九龄认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而且贤士非常重视自己的品行,不会只求一时的侥幸。C.张九龄认为官府创作簿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使用时忘记其中的内容,而不是舍本逐末,只追求公文精辟。D.张九龄认为选拔人才一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凭借人情关系获得官位的邪气,那么就会引发叛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14.材料一《论语·泰伯》与材料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它们有哪些异同?请简要概括。(3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关雎》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节选自李阳冰《草堂集序》)材料二: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授笔赋之。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欲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节选自乐史《李翰林别集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李龟年以歌A擅B一时之名C手捧D檀板E押F众乐前G将H欲歌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归,指使回去,与《苏武传》中“尽归汉使路充国等”的“归”用法相同。B.就,指担任,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相同。C.会,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于今无会因”的“会”意思不同。D.顾,指看待,与《屈原列传》中“使于齐,顾反”的“顾”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玄宗曾征召李白到宫中,并用隆重的礼节招待他,把他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诏书。B.李阳冰在当涂任职,李白欣然前往,与李阳冰同舟欢游,后来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书稿给李阳冰,让他作序。C.唐玄宗和杨贵妃夜赏牡丹,让李龟年请李白创作歌词,李白于是痛饮美酒,趁着醉意一挥而就,创作三首《清平调词》。D.高力士曾为李白脱靴,并深以为耻,他听到杨贵妃吟诵李白的诗作,就向杨贵妃进谗言,指出李白用赵飞燕来指称杨贵妃,是在讽刺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4分)(2)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4分)14.两则材料都叙述了李白的事迹,材料一叙事简略,材料二叙事详细,这样叙事各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DGJ11.D12.A13.(1)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想着为百姓带来福祉(思考着为民造福)。(2)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驱驰千里的驭手。14.①东野稷御车马之事:国君应该善待百姓(国君应该爱惜民力;国君对待百姓不可严苛);②孔子的言论:治民者应该用正道引导百姓(治民者应该用仁政教化百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百姓日夜祈求被任用却不能够被任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任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溪流决口中冲出来。“民”作主语,“祈”作谓语,“用而不可得”作宾语,中间不断开,应在宾语后D处断开;“苟”意为如果,是关联词,连接后边的句子,E处不断开;“上用”为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其后G处断开;“民”作主语,“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走之”为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句末语气词“也”后J处断句。故选DGJ。【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多”,使动用法,使……增多;/“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这只能使仇人增多啊。/孔子以郯子为师。B.正确。“乡”通“向”,先前。句意:先前我遇到他;/(陈涉)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C.正确。D.错误。意思不同。“偃武修文”中的“偃”意为“停止”。句意:风从草上吹过,草就跟着倒伏了。/停止武事,振兴文教。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错误。原文“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意为“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导”,引导;“务”,致力,专力从事;“致”,带来。(2)“急”,拉得紧;“御”,驭手、驾车人;“非……也”,否定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可知,东野稷对他的马要求过于严苛,最终累坏了马,以此事例,来论证“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即国君对待百姓不可严苛。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百姓,孔子说:“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意思是“内心危惧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由此道出“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可见原文引用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目的是论证治民者应该用正道引导百姓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圣王役使自己的百姓,就像驾驭好马一样,让马拉着轻载,手里拿着马鞭,马无法乱跑,所以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善于役使自己百姓的人也是这样。百姓日夜祈求被任用却不能够被任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任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溪流决口中冲出来,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周书》上说:“百姓,善待他们,他们就喜爱君主,不善待他们,他们就成为君主的仇人。”有很多仇人,还不如没有好。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却不知道善待百姓,这只能使仇人增多啊。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道和正义治理百姓,用惠爱和利益使百姓安定,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思考着为民造福。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东野稷在卫庄公面前表演自己驾驭车马的技术,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卫庄公说:“好。”认为造父也不能超过他,让他的马绕一百个圈再回来。颜阖来谒见卫庄公,卫庄公说:“你遇到东野稷了吗?”颜阖回答说:“是的,我遇到了他。他的马一定要累坏。”卫庄公说:“怎么会累坏呢?”过了一会儿,东野稷的马累坏回来了。卫庄公召来颜阖问他说:“你怎么知道他的马要累坏呢?”颜阖回答说:“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造父驾车的技术都无法超过他了。先前我遇到他,他还在不停苛求自己的马,我因此知道他的马要累坏。”(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材料二:行仁政的君主的政治用仁德教化百姓,图霸业的君主的政治用武力威慑百姓,走强横之路的国家的政治用刑罚胁迫百姓。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场合,但以仁德教化百姓最为可贵。季孙向孔子问道:“如果诛杀不守道义的人以亲近有道义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处理政事,怎么能用诛杀的手段呢?你想要行善,百姓也会跟着变好的。君子的德行好比风,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就跟着倒伏了。”水混浊则鱼无法生存,政令苛刻百姓就会动乱,城墙太陡峭就会崩塌,河岸太直耸就会塌陷。因此治理国家,就好比给琴安上琴弦,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驱驰千里的驭手。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百姓的事,孔子说:“内心危惧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子贡问:“为什么要那样害怕呢?”孔子说:“那四通八达的国都到处都是人,按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顺从我(一译为“他们就好像自己驯养的马一样温顺”);不按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是我的仇敌。怎能不害怕呢?”(节选自《说苑·政理》)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8.CDG(原文标点为: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9.C(B项,前者是“出使”,后者是“使者”。C项,前者是“求取”,后者是“招致,招引”。D项,前者是“大概”,后者是“危险”。)10.B(“之后便独自四处游玩,又到了东南一带观海”错,文中提及唐寅四处游玩,到东南观海,是因其受会试舞弊案的影响被贬,没有就任之后的做法,不是其妻子去世后的做法,文中只是说唐寅妻子去世后,他很颓废,没有过多的介绍。)11.(1)(唐寅)又感奋激发地说,“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当志气昂扬,怎能效仿楚囚呢。”(“感激”“慷慨”“何乃”各1分,句意1分)(2)明年就是乡试之年,我试着舍弃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事,如果没有中举,我就全部扔掉它们。(“捐”“售”“一”各1分,句意1分)12.①因受同舍生徐经贿赂程敏政的家人之事的牵连而入狱;②因其曾求程敏政的文章而被判定有罪,贬谪浙藩;③贬谪后,没有就任,随后放浪形骸,四处游玩。(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幼年入学,才气奔放,与交好的朋友张灵纵情饮酒畅抒胸怀。有的读书人讥笑他们,唐寅慷慨激昂地说:“只要闭门读书一年,考取解元易如反掌。”弘治戊午年,唐寅考取了乡试第一名。主考洗马梁储回到朝廷,把唐寅的文章带给詹事程敏政看,两人一起感叹称赞,于是梁储招纳唐寅为门生。梁储奉命出使,唐寅求程敏政的诗文为他饯行。己未会试,程敏政作为主考官,同乡的考生徐经,用钱贿赂程敏政的家人,被给事华昶弹劾,牵连到唐寅,他们一起被送入监牢,拷问没有找到证据,最后因求诗文一事,判处唐寅发配到浙藩为役吏。唐寅没有上任,放浪形骸,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等地,到东南观大海,又乘船游洞庭、彭蠡,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与朋友每天在其中畅饮。曾经因为妻子去世,唐寅放浪伤怀,不再想在功名上有所建树,以梧桐树打了一层严霜为喻,常自问苟延残喘还有什么作为呢?(唐寅)又感奋激发地说,“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当志气昂扬,怎能效仿楚囚呢。”材料二:唐寅的父亲唐德广,从事商业却有士大夫的操行,想依靠唐子畏兴盛家业,求取科举,回家教导唐子畏,唐子畏无法违逆父亲的意思。唐德广常常对人说,这孩子一定能成就美名,大概真的难以成就家业吗?一直到他父亲去世,唐子畏仍是落魄无成。一天,我对他说:“你要想成就你父亲的遗愿,应当姑且从事当前的事业(指科举);如果一定要顺从自己的心愿,就可脱去官帽,烧掉那些科举书籍。现在白白地留名于学宫,眼睛不看那些书册,你究竟打算怎么办呢?”唐子畏说;“好。明年就是乡试之年,我试着舍弃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事,如果没有中举,我就全部扔掉它们。”于是他就紧闭家门,谢绝与人交往,也不寻找当时贤人来请教讨论,只是找来先前学习过的毛诗和所说的“四书”,反复研讨琢磨,只求合乎时文之意、戊午年,他前往参加乡试,被录取为第一名。己未年,前往参加会试,当时邻郡有一个富家子,也已经通过乡试,他仰慕唐子畏,同车一起参加会试。参加会试,二场之后,有人与富家子有仇,到朝廷控告,揭发他与主考官有勾结,并牵连到唐子畏。皇帝下诏,很快传到礼部主持的考场,命令被揭发的主考官不得阅卷,紧急捉拿富家子和唐子畏并把他们关在诏狱,等到主司被捕,一同被朝廷审讯,富家子已经认罪,唐子畏也不再辩驳,与他一同受罚,被贬到浙藩,唐子畏没有赴职而是回了家。有人劝他只是稍微贬谪,将来还会有任命的机会。唐子畏大笑,最后也没有赴任。放任自我,到远方游玩。驾一叶扁舟,独自登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山,到东南一带观海,泛游洞庭、彭蠡。中间回归故里,后又想漂泊四方,但是却生了病,很久才稍微有好转,这使他稍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0、BCD11、B(轻视/交换,变换)12、C(同行只是猜测)13、(1)“现在人们都看重名望和文凭,名声(名望)到了,那么利益就会像影子一样紧随而来。您一定(千万)要帮助我!”(2)陈发树认为唐骏很不一般,于是坚持邀请他,唐骏开始有些犹豫不决,陈发树就用重金来利诱,唐骏最终答应了他。14、(1)专业基础雄厚:北邮毕业,且留学。(2)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曾在微软工作,并被提拔为经理(3)行事不拘常规:做事常能出人意料。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9.BDF10.A11.D“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错误,材料二主要表现颜真卿的刚烈及对国家的忠诚,没有表现其远见卓识。12.(1)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去告谕李希烈,可以不劳烦军队(动用武力)。(“信”,信服;“颜真卿四方所信”,判断句;“谕”,晓谕,告谕;“劳”,使劳烦,动用武力。)(2)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遽”,急忙;“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麾”,挥手,指挥;“馆”,安置在馆舍,安排住宿;“礼”,礼貌地对待,以礼相待。)13.①与反贼安禄山英勇斗争。②面对李希烈(阉奴与景臻)等人的威逼,他大义凛然,蹈死不顾。③李希烈使其观看艺人亵渎朝廷政事取乐,他怒斥希烈,捍卫朝廷的尊严。参考译文:材料一: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凭小小的平原郡,削弱了敌军的锋芒。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首先发起的。材料二: 唐代宗去世,颜真卿任礼仪使。卢杞独揽大权,忌恨他。正赶上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提议说:“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去告渝李希烈,可以不劳烦军队(动用武力)。”皇上同意了。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想宣讲诏书旨意,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李希烈大摆宴席犒劳他的爪牙,请颜真卿赴宴,让他看艺人指责、亵渎朝廷政事取乐,颜真卿发怒说:“大人是臣下,怎么让这些人做这种事呢?”整理衣裳起身离席。当时叛变唐朝的朱滔、王武俊等人也在酒宴就座,他们看着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们久闻太师大名和仁德,大人想称帝,太师就来了,岂非上天封为正统?如想任命宰相,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态度严肃地驳斥他们说:“这是什么宰相!诸位听说颜杲卿没有?他是我哥哥。安禄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杀害的时候,口里不停地骂贼。我现年将近八十,官做到太师,到死我都要保持我哥哥的气节,怎会接受你们的威胁利诱呢!”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十名兵士看守,在庭院挖了一丈见方的坑,扬言“活埋颜真卿”,颜真卿神情坦然不在乎。李希烈派他的将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处,在庭院中堆柴,浇上油,就传达命令说:“不愿投降,就自己烧死。”颜真即就往火里跳,辛景臻等急忙拦住他。兴元元年(784)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杀颜真卿,他们先通报说:“有圣旨。”颜真卿跪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无礼,罪该处死,但不知使臣哪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的。”颜真卿骂道:“那是叛贼,称什么圣旨!”他们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岁。参考译文:

材料一:

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凭小小的平原郡,削弱了敌军的锋芒。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首先发起的。材料二:

唐代宗去世,颜真卿任礼仪使。卢杞独揽大权,忌恨他,正赶上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提议说:“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们,可以不动用军队。”皇上同意了。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想宣讲诏书旨意,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李希烈大摆宴席犒劳他的爪牙,请颜真卿赴宴,让他看艺人指责、亵渎朝廷政事取乐,颜真卿发怒说:“大人是臣下,怎么让这些人做这种事呢?”整理衣裳起身离席。当时叛变唐朝的朱滔、王武俊等人也在酒宴就座,他们看着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们久闻太师大名和仁德,大人想称帝,太师就来了,岂非上天封为正统?如想任命宰相,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态度严肃地驳斥他们说:“这是什么宰相!诸位听说颜杲卿没有?他是我哥哥。安禄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杀害的时候,口里不停地骂贼。我现年龄将近八十,官做到太师,到死我都要保持我哥哥的气节,怎会接受你们的威胁利诱呢!”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十名兵士看守,在庭院挖了一丈见方的坑,扬言“活埋颜真卿”,颜真卿神情坦然不在乎。李希烈派他的将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处,在庭院中堆柴,浇上油,就传达命令说:“不愿投降,就自己烧死。”颜真卿就往火里跳,辛景臻等急忙拦住他。兴元元年(784)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杀颜真卿,他们先通报说:“有圣旨。”颜真卿跪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无礼,罪该处死,但不知使臣哪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的。”颜真卿骂道:“那是叛贼,称什么圣旨!”他们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岁。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D12.D13.(1)因此,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应该重视它的选拔环节。(2)这和不小心把剑丢在了河中央,却把记号刻在船上有什么区别呢?14.相同点:品德高,有才能。不同点:《论语》强调不能有骄傲心态,不能心胸狭窄。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根据品德、才能分出等级,严格按照次序任用。(意思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再说天下虽然广阔,朝廷的官员虽然众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确是可以察知的。“广”是“天下”的谓语,故在B处断开;“朝廷虽众”与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是主谓结构,故在D处断开;剩下的句子分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士之名贤”是一个名词性短语,“诚可知也”为后半句的谓语,故在F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现在却反过来追求各种公文的精辟。/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C.正确。知道,懂得。/通“智”,智慧。句意: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选拔的人的品德、才华。/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D.错误。均是美好的意思。句意: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声来进用人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那么就会引发叛乱”错误,结合原文“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可知,这从小的方面说是无原则地求取官职,这一变动会导致偏私不公;从大的方面说是允许选用官员时可以讲究情分,第二次变动导致朋党产生;这些变动连同教化一起在社会上传播,使不正风气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就会引发叛乱”于文无据。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亲人”,亲近百姓的官员;“宜”,应该;“道”,方法。(2)“何异”,和……有什么区别;“中流”,河中央;“记”,记号。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可知,相同点是品德高,有才能。结合原文“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可知,《论语》强调不能有骄傲心态,不能心胸狭窄。结合原文“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可知,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根据品德、才能分出等级,严格按照次序任用。参考译文:材料一: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和品德,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么他的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由来经历,观察他的安心情况,(人的真面目)难道还能隐藏吗?难道还能隐藏吗?”材料二:

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说:

天下众多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县令、刺史的,这是需要官员特别关心爱护百姓的缘故。因此,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应该重视它的选拔环节。

再说古代选拔品德高尚的人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有的人远远地听说了他的名声,就征召过来;有的人只见过一面,就会授予他官职。这是因为士人重视自己平时的品德修养,并没有想着靠侥幸取巧获得官职。当今天下并没有像上古时代那样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和公务与以前相比是日益倍增,的确是因为没有端正它的根本,而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巧设名目。那些细枝末节指的就是吏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动不动就成千上万,那些代笔的小吏,从中辨析毫厘的差别,控制着制造纷乱的分寸,沉溺于文墨之中。奸猾的胥吏,又会趁着制度的缝隙为非作歹。我认为最开始创作簿书,是为了防止人们遗忘罢了,现在却反过来追求各种公文的精辟,而不是把寻求人才当作最紧要的事,这和不小心把剑丢在了河中央,却把记号刻在船上有什么区别呢?这与创作簿书的初衷相距太远了,真是让人为此感到心痛。

再说天下虽然广阔,朝廷的官员虽然众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确是可以察知的。假如道德败坏的人与品德高尚的人互相杂乱,选拔的标准又不能分明,事情又快要结束了,也就不用再说什么了。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选拔的人的品德、才华,而且还评出了他们各自的等级,每有一个官职空缺,却又不能按照次序任用他们,那么就是知道可用而不用了,那还要宰相做什么用呢?假若各个部门位高禄厚的官职,应当任用第一等的人,等到这个职位有了空缺时,或许会用一个下等的人来忝居此位,因此当时的议论就无法对人的品德才能评出高低了,只会去议论是获得官职还是没有获得官职了,由此自然而然公正的社会舆论就不会成立,名声气节人们就不会再去遵循,品德特别高尚的人就会坚守自己的志向等待后来的机会,而一般人就会因急于求取官职而改变自己的节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声来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