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醉翁亭记设计说明《醉翁亭记》是此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到安徽滁州。此文作于他到滁州的第二年。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此文用了21个“也”字,“而”“者”频繁使用,使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教学此课,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学习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探究重点段落,欣赏课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3.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探究醉翁之意,感受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而”的意义及用法。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探究“醉翁之意”,感受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教学方法精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欧阳修传》。(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一座非常普通的亭子,因欧阳修写下的《醉翁亭记》声名远播,穿越历史风尘。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类似的古建筑因为文人骚客的文学作品而不凡,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怀、文字的魅力、思想的光辉让它们穿越古今。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ɡyá)潺(chán)潺辄(zhé)醉晦(huì)明伛偻(yǔlǚ)酒洌(liè)野蔌(sù)颓(tuí)然阴翳(yì)岩穴瞑(mínɡ)弈(yì)者胜觥筹(ɡōnɡchóu)交错2.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人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3.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遭谗被罢去职务。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就写于他到滁州的第二年。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2.齐读课文,体会骈散句结合的音韵美。3.找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停顿。【点拨】划分节奏要按照语法结构和语义关联,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连词之前要停顿。1.听范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3.学生朗读,读出节奏。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特点。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译读课文。1.同桌之间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梳理重难实词、虚词,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标注疑问点。2.小组讨论,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点勾画标注,全班共同解决。3.译读课文,积累词语。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使用的25个“而”字,总结规律。5.《醉翁亭记》中使用了很多“也”字句,是不是太过重复拖沓了?请同学们比较朗读下面的文段,感受情感意蕴的不同。文段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文段二: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1.同桌互译。2.小组讨论,提出翻译时出现的困惑。3.译读全文,积累词语。(1)一词多义。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谓太守自谓也(而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2)词类活用。①名之者谁(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③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3)古今异义。意古义:意趣,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去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颓然古义:倒下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芳古义:花。[例]野芳发而幽香射古义:课文中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4.示例:①渐闻水声潺潺而(重)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表并列)②朝而(轻)往,暮而(轻)归。(表修饰)③四时之景不同,而(重)乐亦无穷也。(表因果)④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重)不知人之乐。(表转折)⑤人知从太守游而(轻)乐,而(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修饰/表转折)规律:这些“而”字增强了课文的节奏感,使课文充满散文的韵味,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让课文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5.不是。“也”字句的运用,使得情景描写层次分明,回环跌宕,增强了课文的节奏感,营造了委婉的抒情气氛,别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怀。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而”“也”在语气和情感方面的作用。五、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六、课堂小结这节课,学生们通过诵读和译读,感受了课文的音韵美和意蕴美,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积累了文言字词,初步厘清了课文的大意,理解了“而”和“也”在语气和情感方面的作用。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分类整理重点字词。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的习题。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醉翁之乐?乐在哪里?让我们一起细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情怀。

二、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组织学生理解文意,厘清课文思路。2.作者是如何引导读者发现“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由大到小、层层递进的写法,感受作者叙述语言的表现力。3.课文第2—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点拨】引导学生注意此文一些表示转接的词语的用法,体会课文段落之间的逻辑顺序。4.课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点拨】引导学生注意课文扣着“乐”字叙事、议论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与民同乐”及援笔为文的丰富感情。1.齐读课文,梳理层次。第1段:移步换景,引出醉翁亭。第2段:写朝暮四季之景。第3段:写宴饮之乐。第4段:写与民同乐。2.概述滁州的地理特征—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作用:由远而近、由面到点,层层推进,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并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给人以移步换景、犹如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3.课文第2—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含有递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对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了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4.课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这些“乐”: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脉络,体会构思之美;突破难点,理解作者的乐趣。三、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醉翁之意”。【点拨】从文本、作家个性、创作背景三个方面来考查,才能得到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2.“醉翁”“太守”“欧阳修”都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分别出现了几次?它们有什么区别?【点拨】宋代文人如苏轼、范仲淹、柳宗元亦是如此,亭台楼阁之作往往别有寄托,自抒当下情怀,他们的人生旅途并不坦荡,却绚烂多姿。我们要将他们对生命的奋起姿态、旷达胸襟融入内心,当我们遇到坎途时,他们是我们的一点精神的光亮。1.小组合作,抓住文眼,探究“醉翁之意”。从文本来看,全文共用了10个“乐”字,可谓贯串全篇。课文风格淡雅闲远,作者的“乐”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快乐。从作家个性来看,欧阳修具有乐观豁达的情怀,对贬谪遭遇处之泰然。他被贬夷陵后,在给好友尹洙的信中阐发了这样的观点:“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至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这段话中提到,欧阳修崇拜的韩愈,被贬后也不免穷愁怨嗟,成为“庸人”;而欧阳修本人,是绝不想成为这样的“庸人”的。从创作背景上看,欧阳修因为支持“庆历新政”而被贬滁州,但他爱民之心未曾少减,政事宽简,与民休息,具有中庸和美、年丰人足的政治理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作于同一时期,其中更是直言“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2.齐读课文,思考不同称谓的内涵。“醉翁”出现了3次,其形象是更加贴近作者本身的人物性格的,在朝廷为官的失意,使得作者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心中的愤懑之情只能够通过纵情山水进行抒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欧阳修旷达的生命情态。“太守”出现了9次,它是欧阳修的一个社会形象。作为朝廷的太守,欧阳修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着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种社会责任感一直促使欧阳修隐藏真实的自己,不能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只能够参与到宾客的热闹氛围当中。这种角色的矛盾冲突,使得欧阳修更加压抑,因此也显得他在热闹的氛围之中十分孤独寂寥。“欧阳修”只在文末出现了1次,“醉翁”和“太守”完成了立体的“欧阳修”的人格塑造。加深对课文精神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小我”和“大我”的精神境界。四、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脉络,体会了课文的构思之美,分析了作者的乐趣,体会了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及太守之乐,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精神内涵的理解,体会了一个古代官员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胸襟,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简述此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的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