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呐喊》《沉沦》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呐喊》《沉沦》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呐喊》《沉沦》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呐喊》《沉沦》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呐喊》《沉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呐喊》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

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

水师学堂,不久转江南陆师学堂所属矿务铁路学堂,其间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想影

响。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弘文学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

年从事文学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浙江杭州、

绍兴任教,并开始小说史研究。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佥事至192

6年。1912年起研究宗教、历史、金石。1918年起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参

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一系列小说、杂

文、散文诗。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

讲述中国小说史及文艺理论。1923年起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热风》,散文诗集《野草》等

,表现出爰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实

绩,成为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奠基人。1926年8月南下厦门大学任教,次年1月

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长。四一二事变发生后愤而辞职,此后思

想发生剧变,进化论思路被"轰毁",转向马克思主义阶级论。1927年

10月定居上海后,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积极建设左翼文艺理论。1930

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并成为其领袖。193

3年参加宋庆龄、蔡元培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成为其骨干。从1927年

起,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同反动文人及反动文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

碎了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成为

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深刻

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

神,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些杂文结为《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及《且介亭杂文》等集。止匕外,还译介

了《毁灭》《死魂灵》等不少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先后主持编辑《语丝》《奔流》

《萌芽月刊》《十字街头》《译文》等刊物,指导了一大批左翼文艺刊物,组织、

指导了朝花社等社团,培养了一大批左翼文化新军。有多种《鲁迅全集》行世。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ID:tbbzxywjs)

【内容简介】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

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

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

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

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

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

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

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

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

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

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99

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分篇简介】

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

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

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

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

"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

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

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

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⑵《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

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

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

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

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⑶《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

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

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

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

的麻木和愚昧。

⑷《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

"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

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

却是真实的。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ID:tbbzxywjs)

⑸《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时期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虽

然不能将其判定为革命者,但在他的身上确实有着许多体现出革命民主主义者思

想情绪的特点: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痛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尤为

厌恶腐朽不堪的孔孟之道。但他身上也有一定弱点,对劳动人民尚缺乏深刻的认

识和正确的判断。然而,车夫的所作所为却使他极为震惊"我"在进行自我审视、

自我省察、自我灵魂拷问中发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自身的“小"来。

⑹《头发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

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

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

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⑺《风波》写朝廷上换了皇帝没换皇帝对村里人思想的风波。揭示了农村人,

也就是在封建思想摧残下的中国人安于现状、不问世事、没有拯救自己命运的思

想,没有人的价值的认识。

⑻《故乡》描写"我"冒着严寒回到了他阔别七八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深

刻揭露出封建等级制度给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日甚一

日的破产景象在这个最初的印象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但给"我"印象最深的,

却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生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灵魂上的疏远,心灵上的

毁灭。

⑼《阿Q正传》,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

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

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

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小尼姑便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

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

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爰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

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时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

"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

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却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

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

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表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⑩《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是小官吏又兼做教员,早年也曾觉醒过,后来

却消沉了。他严于责人,宽于责己,思想严重退坡,喜欢"差不多说"的"精神

胜利法"。

Qi)《白光》是描写没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小说。主人公陈士成参加科举考试,

考了十六回,回回落榜,也没有捞到秀才,终于变得精神失常,最后投湖自尽,

了结了自己的一生。鲁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

的本质,对人物本身也作了彻底的否定。

Q2)《兔和猫》描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

小说就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

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

(13)《鸭的喜剧》以鲁迅与俄国盲诗人爰罗先珂住在一起时的生活为素材,表

现出两人深厚的友谊,同样也是爰的抒情。

(14)《社戏》所叙"我"的三次看戏。开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

的两次看京戏,后用三分之二多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一场社戏。

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而看社戏却是意趣盎然永生难忘。三场戏发生

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有意味的是,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看到什

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作者的心情却截然相反。北京的两次看戏

叙述中,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就是都市和乡村的对

立,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衷心向往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沉沦》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n年曾就读于杭州府中学。1913年赴日本,次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

科。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并开始文学活动,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早期作品《沉沦》《茫茫夜》《莺萝行》《采石矶》等反映了中国留日学生身居

异乡所遭受的屈辱、青年处于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多有变态性心理的

描写和浓厚的抒情色彩,成为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突出代表。1922年回

国后参加《创造月刊》的编辑工作,并先后执教于安徽公立法政学校、北京大学、

广州中山大学等校。1923年到1927年间写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微

雪的早晨》等自己认为"多少带有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的小说。以后发表的重

要小说有《她是一个弱女子》《迟桂花》。三十年代曾加入左联、中国自由运动

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抗战期间,参加郭沫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

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5年后主要写作游记、随笔,有《钓台的春昼》

《移家琐记》《寂寞的春潮》,感时忧国,行文跌宕多姿。1938年底,赴南洋

各地从事抗日文化活动。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的武吉

丁宜。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有《郁达夫文集》(12卷)行世。

【内容简介】

《沉沦》集是自叙传抒情小说的潮流之始。小说内容常常取材于作者本人的

经历,遭遇,心情。作者郁达夫的文学活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的几个重

要时期,从最初表现表面的苦闷,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他的作品真

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他的小说虽以抒情为主、情节为

次,但在浓烈的抒情气氛中,人们还是能够触摸到人物的脉搏和灵魂,就是说作

者用抒情的方式同样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ID:tbbzxywjs)

【艺术特色】

《沉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艺术表现上的"露骨的真率",它赤裸裸地披露

了青年人的性苦闷以及由苦闷压抑导致的性变态,这就深深地触痛了道学家虚伪

矫饰,忸怩作态的心灵、在封建性道德观念还占统治地位的五四时期,这样做是

需要勇气与胆量的。

《沉沦》在艺术上开现代浪漫抒情小说之先河。这类小说对奇异怪诞的神鬼

故事、鲜血淋漓的现实人生似乎并无多大兴趣,而热衷于表现作家的主观情绪,

并以这种心理流程来结构小说。由于作者是完全顺着自己情绪的流动来写的,所

以情节结构的处理就显得松散、无序甚至有点杂乱,在那里,情节发展的逻辑让

位于情绪流动的规律,从而完成小说主人公由忧郁到颓唐,由颓唐到堕落、再由

堕落到毁灭的精神旅程。

相关练习

(2023•福建泉州•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

"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

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尔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

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

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

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

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

罚;至于髡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

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5],其实也不过一种手

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

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

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太不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

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

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

已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

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

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

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

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ID:tbbzxywjs)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

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

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

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

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

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彳尔怎

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

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

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

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

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

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旦我没有到乡间去。"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

子。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选自《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版,有删改)

【注】①双十节:19U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举行了武昌起义(即

辛亥革命),次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9月28日临时参议院议决10月10

日为国庆纪念日,俗称"双十节"。②髡:"去发"之刑,自隋唐以后已废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我"揭去了一张日历,"原来""没有记载"等词表现了"我"

的失望与悲哀,也引出N先生的一席牢骚。

B.N先生说起"不再被人笑骂了"时得意的笑容,其实是一种"含泪的微

笑",隐含了他在饱经世事风霜后的种种难言苦痛。

C.与头发不同,手杖是N先生在生活穷途末路之时捍卫自己尊严并最终获

得他人认同的武器,这一意象富有积极抗争意味。

D.小说首尾均谈及"双十节",既表明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又蕴含

着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言简旨远。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着墨不多,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

闻来展开对主人公的刻画,但与《祝福》里的“我"和主人公的关系不同。

B.本文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给读者带来

直面现实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使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C.小说通篇没有营造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而是通过对话和大量的人

物独白来完成叙事,叙事具有个性化特征,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创作趋向。

D.本文语言风格典型突出,冷峻辛辣,反语的运用,于轻松中见沉重,于

愤激中见赤诚,引发读者对于民族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3.这篇小说叙事独特,实际上是N先生一个人"唱独角戏",这种处理方式有

何作用?

4.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头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与解析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捍卫自己

尊严并最终获得他人认同"错,"手杖",是N先生在对抗世人眼光时无奈之

下选择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暴力让人们恐惧、沉默、屈服,但并不能真正换来别

人的认同和尊重,从文中"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可以看出。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追

求的是生活的真实"错,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而非生活的真实,此题考查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理解。

3.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渴望真正的社

会变革,同时也满腹愤懑,苦闷悲哀,对现实无能为力。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脉络更清晰。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避免了他人插入的节外生枝,

省去不必要的交代。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N先生孤独寂寞,无人理解,

揭示了社会民众精神淡漠的现实,强化了小说批判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

穿着西装在街上走"N先生剪辫子、穿西装等行为体现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

渴望真正的社会变革,同时"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

子""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

站在刑场旁边""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

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面对社会现实他也无能为力,满腹愤懑,

苦闷悲哀。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ID:tbbzxywjs)

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脉络更清晰。"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过了

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

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宣

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

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旦我没有到乡间去"

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从留学开始剪辫子,回国买假辫子、废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