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燕太子丹欲报秦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1页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燕太子丹欲报秦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2页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燕太子丹欲报秦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3页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燕太子丹欲报秦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燕太子丹欲报秦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毁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有删改)材料二:燕太子丹欲报秦仇。秦亦日出兵山东,祸且及燕。丹患之,问其太傅鞠武。其意固不独自快其私仇,亦以存燕也。武告以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自是合从旧局。而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持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武已默会其意,在得一士入秦,以行其劫与刺矣,故进田光。光转进荆轲。其血脉针线,固皆归劫与刺之一路矣。光谓太子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语荆卿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看光此语,其少年为一刺客无疑,而太子之所求于光者可知矣。光自知力不能为,而进荆卿自代,偿以一死,明己之所以辞太子者,非惜其死,而虑事之不成也。及太子之告荆卿则曰:“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勇士劫秦王,得反侵地。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是太子遣荆卿之意,不专重在劫与刺,而仍归于合从;不过借劫与刺以为合从地耳。其节次布置,皆以合从始终,中间更添遣荆轲刺秦王一段过脉。较之鞠武之计,曲折反多。而谓武计“旷日持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非其质矣。此一片苦心密计,即对鞠武时有难言者。特其所遭燕、秦时势,非复信陵辈之世,而才亦稍逊之。然其一念存燕之心,未可没也。(节选自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彼秦大将擅兵A于外B而内有乱C则君臣D相疑E以其间F诸侯G得合从H其破秦必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祀,指无人奉祀,若“召公之庙”最终无人奉祀,则表明燕国亡国。B.“则国家安如磐石”中的“安”与成语“安之若素”中的“安”意思不同。C.顾,却、反而,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意思相同。D.固,必、一定,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认为君王应当任用贤才,按照礼制确立为政之道,用仁德安抚百姓,以信义结交邻国。B.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当时应选择励精图治,让燕国变得安稳强盛,而不是谋划刺杀秦王。C.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并以死表明他并不是因为怕死而推辞,而是担心耽误大事。D.钟惺认为燕太子丹之所以苦心密计刺秦王,是因为时势己变,他自知才能不如信陵君一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译文:(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勇士劫秦王,得反侵地。译文:14.请简单概括司马光与钟惺在评价燕太子丹时的观点有何不同。【答案】10.CEH11.C12.D13.(1)触犯它的会被碰碎,冒犯它的会被烧焦,即便有强横凶暴的国家,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2)诸侯顺从秦国,不敢合纵(抗秦)。如果能有勇士胁迫秦王,就能让秦王归还侵夺的土地。14.①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只是为了泄愤而派荆轲刺杀秦王,行事轻率,缺少谋划;②钟惺认为燕太子丹不只是为了报私仇,也是为了保存燕国,其爱国之心不可隐没。【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秦国的大将在国外专据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就会彼此猜疑,在这期间诸侯得以合纵抗秦,就一定能攻破秦国。“于外”是“擅兵”的后置状语,A处不能断开。“君臣相疑”是“擅兵于外而内有乱”的结果,且“则君臣相疑”句意完整,故应在CE两处断开。“以其间”是“诸侯得合从”的状语,中间不可断,而“其破秦必矣”是前面一系列事情的结果,故应在H处断开。故选CEH。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稳定;/安然,坦然。句意:那么国家会像巨石一样安稳。/遇到异常情况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C.错误。“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意为“但、只是、不过”。句意:反而用有着万辆战车的大国。/只是想到留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D.正确。“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是本来。句意:一定指向刺杀秦王这一个路径了。/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自知才能不如信陵君一辈”错误,材料二中的“特其所遭燕、秦时势,非复信陵辈之世,而才亦稍逊之”是钟惺对燕太子丹的评价,是钟惺认为燕太子丹的才能稍逊于信陵君一辈,并非燕太子丹自己认为才能不如他们。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触”,触犯;“犯”,冒犯;“尚”,尚且,还。(2)“服”,顺从;“诚”,如果;“反”,归还,返还。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毁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可知,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只是为了泄愤而派荆轲刺杀秦王,行事轻率,缺少谋划;由材料二“其意固不独自快其私仇,亦以存燕也”“然其一念存燕之心,未可没也”可知,钟惺认为燕太子丹不只是为了报私仇,也是为了保存燕国,其爱国之心不可隐没。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怨恨而去冒犯如狼似虎的秦国,虑事轻率,谋划浅薄,挑起怨恨,招致祸患,使召公的宗庙忽然无人奉祀,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而评论的人中有人说太子丹贤明,这难道不过分吗?治理国家的人,应按照才能委任官职,按照礼制确立为政之道,凭借仁德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国;因此官职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感怀君王的恩德,周围的邻国因他恪守信义而亲近友善。如果像这样,那么国家会像巨石一样安稳,像火焰一样势盛。触犯它的会被碰碎,冒犯它的会被烧焦,即便有强横凶暴的国家,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太子丹放弃这条路不走,反而用有着万辆战车的大国宣泄个人的愤怒,施展盗贼般的谋略,(最终)功业尽毁,自己被杀,国家变为废墟,不也让人感到悲哀吗?材料二:燕国太子丹想要报秦国的仇,秦国也一天天出兵各诸侯国,灾祸将要危及燕国,太子丹很担心,便询问他的太傅鞠武,他的意图本来就不单是为报私仇逞一时之,也是为了保存燕国。鞠武告诉(太子丹)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讲和,由此可形成原先的合纵局面。但是太子说:“太傅的计谋要耽误很长时间,我内心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鞠武已经暗自领会太子的意图,那就是希望得到一位义士进入秦国去劫持刺杀(秦王)。因此就举荐了田光,田光又转而举荐了荆轲,(于是)整个计划就全部指向刺杀秦王这一个路径了。田光告诉荆轲说:“现在太子听说的是我强壮时候的事,却不知道现在我的身体已经不及从前了。”听田光的这些话(可知)他年轻时一定是一位刺客,那么太子求田光的目的也就可以知道了。田光知道自己现在的能力做不了这件事,就举荐荆轲替代自己,并以自己的死来酬报太子,表明自己辞谢太子的原因并不是爱惜生命而是担心事情不能成功。等到太子告诉荆轲时,则说:“诸侯顺从秦国,都不敢合纵抗秦,如果能得到勇士去劫刺秦王,让秦王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如果不能,就趁机杀死他,那秦国的大将在国外专据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就会彼此猜疑,在这期间诸侯得以合纵抗秦,就一定能攻破秦国。”这就可见太子丹派遣荆轲的意图不单是重在劫持刺杀秦始皇,而是仍旧归于合纵战略,不过是借劫持刺杀秦始皇而达到合纵的目的罢了。他谋划的次序安排都是以合纵为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