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4.0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共识的凝聚,很多作家将关注的焦点从文学的新旧与文白论争转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乡土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参与到建构现代性知识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国家、进步进化、历史目的和必然性等现代性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由此生产出一系列新的关于乡村的知识与形象:乡村不再是充满牧歌的田园,而是一片衰败的土地。就风物而言,乡村满眼的凄凉、萧索,如鲁迅的《故乡》、许钦文的《父亲的花园》:就习俗而言,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如鲁彦的《岔路》、台静农的《烛焰》;就民风而言,乡村散发着原始野蛮之气,如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等等。这些新的乡村形象使传统的“乡里空间”在知识上被“他者化”,并通过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教育等传播机制,更新了一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②20世纪40年代,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是解放区的核心政治之一,因此,文艺如何参与到新型乡村社会的建构之中就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孙犁等作家与时代政治进程联动,完成了对文学的功能与形式的改造,在《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中建构了新的历史观、国家观、家庭观、个人观、爱情观,在介入乡村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乡村政治生活。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被确立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但农民由于长期受宗族文化的束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作为权力从属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参与了对乡村现实的创造,文学从一种表现现实的“社会象征行为”转变为一种介入现实的社会实践。而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文字”被转化为广播、电影、连环画、新民歌、新秧歌等“图像”和“声音”,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和民众的生活世界粘连在一起,将大量不识字的农民纳入到新中国的政治进程之中,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媒介,也是民众自身的发明。④20世纪80年代,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乡土作家再次站到了“启蒙”的位置,在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中,添加乡土之维,呼应改革的逻辑,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等作品聚焦农村现实,既彰显了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农村改革的阻力,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话语支持。⑤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形态转变为城乡互动、产业共融的“城乡中国”形态,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城乡中国”形态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改变了作家对乡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⑥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这种反思与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使乡土文学溢出了“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阐释框架,加入了“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之中。(摘编自徐志伟《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B.20世纪20年代,许多作家重新审视乡村,他们塑造的一系列新的乡村形象,更新了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C.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的文艺形式,将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为农民提供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D.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发明了和自身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文艺形态,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40年代,就如何参与新型乡村建设问题,一批作家完成了对文学功能与形式的改造,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B.20世纪80年代,乡土文学通过反映农村生活现实,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变化,成为推动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C.在新世纪产生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中,作家们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新的乡村结构和乡村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D.乡土文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关注中国乡村,也放眼世界,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丰富了“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内涵。3.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概况,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A.《骆驼祥子》: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旧社会的黑暗。B.《创业史》:通过叙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过程,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风貌。C.《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兄弟的奋斗历程,展现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的命运轨迹。D.《哦,香雪》:通过描写香雪的情感波澜与心路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精神追求。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中,新世纪乡土文学作家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火车徐鲁那时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是热闹的,村里还有许多的少年。曾经,他们一起站在家乡高高的山巅上,遥望着远方湛蓝的天空,天空下是一片蓝得耀眼的大海,大海上缓缓移动着银色的帆影……曾经,他们沿着丛林和芦花飞舞的山路,在风雨里骄傲地奔跑,“哟嗬嗬……”地呼叫,一边奔跑呼叫,一边挥动着脱下的衣服。每个小小少年,都是那么勇往直前……曾经,当弯弯的彩虹升起在山的那边,大海上有大团大团的白云在舒卷,他们会攀爬到结满松塔的松树上,眺望远方那永远也望不见尽头的群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少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都不愿住在这样偏远的小村里了。他们就像在秋天里迁飞的椋鸟,纷纷跟着进城打工的父母亲远去了,去到了谁也不知道的城市和远方。现在,只有小秋和另外几个孩子,还留在小小的山村里。小秋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他,他和病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小村的边上,离他的家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每一次,小秋背着柴火回来的时候,就会站在那里,默默地望上一会儿。火车鸣着汽笛驶来了,然后又鸣着汽笛远去了。①有时候,他会独自坐在晚霞映照的山坡上,看火车拉响汽笛向远方驶去,一颗少年的心。仿佛也跟着火车飞得很远很远。小秋很爱他的母亲,小小年纪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只是,他家的小屋总是黑咕隆咚的,低矮、暗淡,还有一些冷清。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儿。挑水、砍柴、犁地……他是一个那么勤快和懂事的少年!他和母亲在自己的乡土上辛勤地劳作着,过着平平淡淡和艰辛的日子。他家的小屋附近也很少有人家。小小少年的脸上,总是带着几分淡淡的寂寞和忧伤。他仅有的一点欢乐时光,就是当他看到火车从远方驶来,在小站上停留那几分钟的时刻。这时候,不管他手头正在干着什么活儿,一听到汽笛的长鸣,他就停下手来,默默地望上一会儿。有时候,他也会飞快地向小车站跑去。他计算得是那样精确,几乎总是和火车同时到站。黄昏的时候,每一节车厢里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车厢里拥挤着各种各样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热闹。对这个孤独和寂寞的乡村少年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生动、活跃的世界啊!他的呼吸有点急促,额头上冒出了晶亮的汗珠儿。他出神地观望着车厢里的一切,心中好像引起了许多想象和渴望。但只有短短的一会儿,火车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隐没在了远方的夜色里。小村里又变得那么冷清了。当然,还有远去的火车留给小秋的,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日子。有一天,病弱的母亲再也挺不住了,母亲拉着小秋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小小少年,永别了自己亲爱的母亲。②在母亲坟旁的大树下,他默默地坐了一整天,直到黑夜来临了,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几天后,当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火车又鸣着汽笛,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③小小少年,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小村,还有母亲和他一起住过的小屋。然后,他擦干眼泪,踏上了停在小站上的火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这个冷清的小村。去什么地方呢?天色这么晚了。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啊,你将把这个孤独的少年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在未知的远方,将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明天在等待着他呢?是啊,在现代文明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山村和山村少年,正在经受着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和孤独感。④一代代山村的孩童,正在经历和承受这种日薄西山般的失落、冷清,乃至消逝。此刻,大树,正在一棵棵地向后面退去……小小少年,怀着一颗无所畏惧的心,踏上了自己新的生活的道路。那是一颗向往远方、勇往直前的心。他一定在梦想着,终于摆脱了眼前这种孤独、暗淡和冷清的生活。他一定在梦想着,自己也能像别的伙伴一样,有自己新的生活和明天。少年的心中,一定升起了自立自强和追寻远方的梦想的力量。坐在安静的车窗边,望着渐渐模糊的家乡,小秋好像是第一次露出了一丝丝笑容。他好像正默默地对着世界和远方说:“火车,火车,带着我去吧,不管你是往哪儿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曾经”起头的三段文字,描写了山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少年们幸福欢乐的童年生活,为下文做了铺垫。B.文章通过小秋的个人遭遇,写出一个乡村少年的忧伤,反映了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逐渐凋敝的状况。C.文中写小秋凝望驶来又远去的火车,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火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D.文章结尾写小秋离开家乡,他终于摆脱了生活忧伤和孤独,变得自信而又坚定,给全文带来一抹明亮的色彩。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通过对小秋动作、心理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出他对外面世界和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与渴望,富有抒情色彩。B.句②“星星升上了远处的山峰”和下文“黄昏的星星又在闪耀”相照应,既描写了环境,也暗示了小秋此时的痛苦与绝望。C.句③写小秋的年少、家贫及家乡的偏远,连用6个“小”字,突出了他孤独无依的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句④从小秋的个人遭际扩展到一代代山村孩童的生存状态,由点到面,使文章的主题沉重而深刻。8.请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点评。9.本文为第20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少年的挽歌与永远的乡愁》中的一篇,授奖词中称赞这部作品“显彰了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岁月,钩沉出其所形塑的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胡安定公瑗,字翼之,患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辞而遗经业,苟趋利禄,其教学者必以明体达用为本。初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日月刮劘。为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其在湖州学,置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书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其子弟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知为先生弟子。明道、景祐间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以师道自任,而先生之徒独盛。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下湖州学,取先生学法,行之太学。皇祐、至和间,以先生判国子监,执经座下生徒千余人。每讲罢,或引当世之事以明之。(节选自《言行龟鉴·学问门》,有删节)材料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师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标号填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一坐A十年不归B得家书见C上有平安D二字E即投之涧中F不复展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指“以……为患”,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B.为,指写作,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中的“为”词义相同。C.固,指本来,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词义相同。D.师,指学习,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瑗对待学生既能言传身教又能严格教导,讲解经书能够抓住要点,写文章能够以理取胜。B.胡瑗的学生,无论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有胡瑗的风范。C.庆历年间,朝廷派官员到湖州学习胡瑗的教学方法,并在国子监加以推行,培养了很多学生。D.韩愈认为疑惑是人们难以避免的,领会道理的时间不分先后,因此选择老师应不限于年龄大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4.材料一中,胡瑗在教学中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与推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其三)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总领、王漕、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①耳,急羽且飞觞。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莫把骊驹②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③。【注】①陶写:怡悦情性,消愁解闷。②骊驹:古代告别时所赋歌词。③平章:品评。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紧承小序的内容来写,“折柳”“挂席”代指送别、远行,点明主题。B.“二年”两句寓庄于谐,写作者两年来调动频繁,往来江上,以致游鱼飞鸟都嘲笑他。C.“丝竹”两句写作者与友人陶醉音乐、举杯换盏的场面,渲染了宴会上热闹的气氛。D.“使君”两句写在座的周总领、王漕、赵守、汉侯王等友人,排场盛大,儒雅风流。16.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等四个比喻,阐明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由此得出“______,______”结论。(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小船任意漂浮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自由无碍的精神状态。(3)戴望舒《雨巷》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曾感动过无数人。“巷”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魄。将一门技术掌握到(),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______;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______;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______。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②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③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资江和湘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