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抢分秘籍(解析版)_第1页
通关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抢分秘籍(解析版)_第2页
通关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抢分秘籍(解析版)_第3页
通关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抢分秘籍(解析版)_第4页
通关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抢分秘籍(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通关01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目录【中考预测】对选择题进行整体分析,总结高效的解题策略【抢分通关】精选2023年各省市中考真题与2024年名校模拟题,讲解通关策略(含新考法、新情境等)一、整体分析选择题是各省市中考历史客观题部分的常规题型,选择题分值比重较大。该类型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广、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考查方式灵活多变,同时将原来单纯以考查知识点的识记为主、直问直答式逐渐转变为以考查能力为主,注重问题情境设置、多元角度考察、关注素养立意、问题探究综合等方面。具体题型又分为材料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匹配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等几大类。因此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学生在平时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从试题中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地认识和分析等各种能力。高效解题策略1.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材料可能是文字、图片、表格),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2.情境型选择题:通过情境的设置,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还原。抓住还原的一些关键要素是解题的关键,如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等,提炼出这些要素,并结合教材内容,抓住能够反映出时间节点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答案。3.推论型选择题:需要正确分析史实所产生的影响,解答此类试题时无捷径可走,需要结合教材逐一分析选项,将选项中的史实还原到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中去进行理解和分析。需要根据已有的线索去梳理知识,理解填充内容中所要表达的信息,这一信息绝不是孤立的,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中已给出的材料以及选项中的内容,两者结合着去理解与分析。4.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来说都是在题干中给出结果,要求你为这一结果寻找原因。解答时需要从题干中提炼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题目所给出的结果,再结合教材分析原因。5.比较型选择题:需要具备分析、比较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拥有是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如果对于基础知识不了解,那比较和分析都是高屋建瓴,不能真正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5.图表型选择题:是以统计图表为材料,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数据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将所有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观察。发现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明确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结合题目要求和所学内容,确定正确选项。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1.(2023甘肃兰州)【史料实证】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体现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湖南邵阳)【图片史料】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古猿头像”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现代人头像”A.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答案】A【解析】据题干“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可知,北京人与现代人差别较大,与古猿的形态相似,A项正确;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项;山顶洞人具备现代人的特征,排除C项;北京人未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甘肃金昌)【唯物史观】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个演进过程的决定力量,D项正确;采集到种植等的转变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与从采集到种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分析可知,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贾湖居民已经学会水稻种植和畜养,他们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C项正确;已经学会保存火种,与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A项;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与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B项;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与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北京)【唯物史观】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C.农耕生活想象图 D.曲辕犁模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遗存,反映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项正确;A项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使用的石器,北京人会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采用各种不同的打制方法,排除A项;想象图不能作为证据,排除C项;曲辕犁反映的是唐朝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6.(2024山西一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它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大禹治水的传说 B.《史记·陈涉世家》C.元朝急递销令牌 D.电影《英雄郑成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手史料指的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而元朝急递销令牌属于当时使用的实物,符合第一手史料的标准,C项正确;大禹治水的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是一手史料,排除A项;《史记·陈涉世家》、电影《英雄郑成功》都经过后人的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D项。故选C项。7.(2024河南二模)【问题情景】2024年3月14日,北京南尚乐中心小学的25名科学小记者,参与了2024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他们会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看到北京人()A.头部特征与现代人无异 B.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C.会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D.种植水稻,蒸煮米饭【答案】B【解析】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B项正确;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说明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排除A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排除C项;河姆渡人生活的地方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址,种植水稻,蒸煮米饭,北京人时原始农业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8.(2023湖南常德)【史料实证】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分析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同宗共祖意识,不能体现“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项;题干材料是夏商周时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项。故选D项。9.(2023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甲骨文对应汉字贝买贯宝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买”“贯”“宝”中都含有“贝”字,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A项正确;商朝礼器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排除B项;“贝”不适合用来作食器,排除C项;“贝”不是酒具,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3广东)【史料实证】《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B项正确;“兵法”的应用与水利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止儒学,排除C项;私学发展与地理知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3北京)【唯物史观】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3广东深圳)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

)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据题干“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可知,颜渊认为道德比知识更重要,即仁德为先,B项正确;尊崇自然是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学以致用”的说法与题干“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不符,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2023山西)【家国情怀】《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答案】C【解析】题干中“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意思是: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忠义与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反映的思想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体现了法治的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德治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4山西一模)【史料实证】如图为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字。据此可知()A.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象形是甲骨文主要的造字方法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D.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字”图片信息可知,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字由动物形状演变而来,体现了象形是甲骨文主要的造字方法,B项正确;题干图片仅反映了“十二生肖”,不能说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排除C项;仅从题干图片反映的“十二生肖”甲骨文,不能说明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4山西一模)【阅读素养】春秋战国的丝织品实物已有较多发现。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中期墓中发现残绢,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许多战国墓中发现多种丝织品。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钢,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旄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各国制定政策扶持经济发展 B.手工业进步和商业贸易活跃C.中原地区成为文明交流中心 D.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往交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中期墓中发现残绢,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许多战国墓中发现多种丝织品。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钢,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旄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进步和商业贸易活跃,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墓葬出土的丝织品和当时的商贸往来,未涉及各国制定政策问题,排除A项;题干只是涉及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各种货物,无法得出中原地区成为文明交流中心,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手工业制品和贸易往来,“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往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4山西一模)【归纳概括能力】同学们以“纵横诸子百家·思想比辩天下”为主题开展讨论会。他们收集到如下诸子百家的言论。从中反映出他们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和谐共处 B.崇尚节俭 C.以民为本 D.无为而治【答案】A【解析】根据第一幅图“天法道,道法自然”可得出是老子的思想;根据第二幅图“斧斤以时入山林”可得出是孟子的思想;根据第三幅图“兼相爱,交相利”可得出是墨子的思想;根据第三幅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得出是孔子的思想,这四个人物的思想都体现出和谐共处的理念,A项正确;崇尚节俭是墨家的思想,与其他三个人物无关,排除B项;以民为本是孔子的思想,与其他三个人物无关,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其他三个人物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4河南二模)它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它应该是()A.莲鹤方壶 B.妇好鸮尊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答案】C【解析】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故C符合题意;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排除A;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不是妇好鸮尊、四羊方尊,排除B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司母戊鼎。18.(2024湖南二模)【史料推论】周陵,相传为西周文王、武王陵墓,陵前分别有清代陕西巡抚所立“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墓碑一通。2010年,陕西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勘探后,发现此二陵有类似早期秦王陵园的兆沟,园内采集的瓦当等标本也为战国时期产物,据此推断该两墓为战国晚期秦王陵墓,由此可见(

)A.考古发现比古史传说有价值 B.考古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C.距离史事越近的史籍越可信 D.史事的考证离不开考古发掘【答案】B【解析】根据“2010年,陕西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勘探后,发现此二陵有类似早期秦王陵园的兆沟,园内采集的瓦当等标本也为战国时期产物,据此推断该两墓为战国晚期秦王陵墓”可得出经过考证得出该墓是秦王陵墓,而非周王墓,说明考古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B项正确;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的价值高低也需要进行比较考证说明,并不是考古就一定价值高,排除A项;距离史事越近的史籍并不一定越可信,排除C项;史事的考证并不一定需要考古,通过其他的方式也可以进行考证,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9.(2024云南二模)“孔子把原来深藏在奴隶制宫廷的文化典籍加以重新整理,公开传授,使新兴地主阶级、大商人和一般自由民的子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这说明孔子(

)A.重在因材施教 B.主张遵循周礼 C.推崇儒学正统 D.力行普及教育【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孔子把原来深藏在奴隶制宫廷的文化典籍加以重新整理,公开传授,使新兴地主阶级、大商人和一般自由民的子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所学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从而说明了孔子力行普及教育,D项正确;重在因材施教,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主张遵循周礼,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推崇儒学正统,与汉武帝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0.(2023宁夏回族自治区)【史料实证】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材料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证皇帝的政令能准确的上传下达和畅通无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C项正确;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排除A项;政治联盟,与合作协议相关,可知“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B项;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题干内容“《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1.(2023四川内江)【图片史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图示意的是(

)A.统一度量衡制度B.统一使用半两钱C.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统一车轨的宽窄【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统一文字,秦朝时期统一文字为小篆,C项正确;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制度,图片没有反映,排除A项;秦朝时期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图片没有反映,排除B项;秦朝时期统一车轨,但图片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3北京)【史料实证】《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见下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①秦始皇北击匈奴有了考古证据②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外城墙之下③该成果得益于考古学与化学的结合

④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表明考古学与化学的结合,根据材料“《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和考古的结果表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③④正确,C项正确;图示与匈奴无关,排除有①的,排除AD项;材料没有涉及秦始皇陵地宫的位置,排除有②的,排除B项;故选C项。23.(2023黑龙江哈尔滨)《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十分贫困,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提倡节俭,废除一些严刑峻法等,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文景之治”局面,B项正确;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排除A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4.(2023湖北荆州)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C.丝绸之路的开辟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答案】C【解析】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传入中原,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与汉朝科技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不是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排除B项;题干和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5.(2024山西一模)西汉贾谊提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材料所述反映了汉初针对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实行了()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推恩令【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意思是多建立诸侯国以削弱诸侯国的力量,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推恩令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实行分封制为西周时期,排除A项;推行郡县制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B项;实行郡国并行汉初实行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6.(2024安徽二模)【史料推论】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有丰富的牛肉菜品。这反映出当时()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生产力被严重破坏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牛耕不受地方重视【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政府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依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重刑,但封国王侯、地方权贵却违背了禁令,这体现中央权威面临挑战,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西汉政府的下令,没有涉及法律制度,故A项错误;仅仅依据材料中的封国王侯杀牛,无法得出“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西汉的地方权贵杀牛进行赏赐,不能说明牛耕技术不受地方重视,故D项错误。故选:C。27.(2024上海二模)【大单元理念】书籍目录揭示线索,隐含认识。以下目录出自王家范等撰写的中国古代史专著——《大学中国史》。阅读目录,回答问题。(1).结合所学,在目录横线处填入相应内容。(填写字母,3分)A.元 B.帝国的繁荣与开放 C.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2)第二章第一节的标题是“寻觅中的夏”,其下包含了“文献传说中的夏朝”“夏文化中的考古探索”两目。据此,推测作者“寻觅”夏朝历史的方法是()(填写字母,2分)A.只研究文献材料 B.将图像材料与原始文献相互印证C.只研究考古材料 D.将文献、传说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3)第四章以“大一统帝国的创制(创立制度):秦、汉”为标题,作者意在强调()(填写字母,2分)A.秦汉两朝制度的不同之处B.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意义C.秦汉两朝的兴衰与更替D.秦汉创制对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深远影响【答案】(1)①C②B③A(每空1分,共3分)(2)D(2分)(3)D(2分)【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夏商周与秦汉之间的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故①选C;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②选B;辽宋夏金元后中国重新归于一统的朝代是元朝,故③选A。(2)根据材料“文献传说”“考古”可推测研究夏朝历史的方法是文献传说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故选D。(3)根据材料“创立制度”,结合所学秦汉时期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等创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可知,此题选D。28.(2024河北二模)3.汉高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其后的两位统治者继承了这一政策,促成了(

)A.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B.“文景之治”出现C.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D.“光武中兴”局面【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文帝和景帝继续重视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局面,B项正确;西汉汉武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排除A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排除C项;东汉时期光武帝取得“光武中兴”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29.(2023广东)【图片史料】如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盐铁官营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思想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可以看出,汉代出土的文物制作精良,构思巧妙,有较高的科技水平,这表明汉代手工技术水平较高,C项正确;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汉朝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B项;图中文物与手工业发展有关,没体现思想方面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30.(2023广东东营)【时空观念】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

)A.西汉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 C.元朝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答案】B【解析】根据“魏、蜀、吴”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B项正确;西汉、元朝、明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魏、蜀、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31.(2023北京)【因果联系】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区域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短暂统一这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32.(2023广东深圳)【史料实证】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可知,题干说明南北朝时,北方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传入南方,民族之间相互交融,D项正确;“北人大量迁往南方”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与“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3.(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是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D项正确;张仲景是医学家,排除A项;贾思勰是农学家,排除B项;王羲之是书法家,排除C项。故选D项。34.(2024山西一模)【史料实证】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算圆周率。这是因为太阳、月亮等天体是沿着椭圆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行的。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这些天体的运行规律有决定性作用。这说明圆周率的推算具有()A.实用性 B.创新性 C.继承性 D.独特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算圆周率”可知,圆周率的精确研究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说明了,其推算具有实用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圆周率与农业的关系,无法体现其创新性,排除B项;继承性强调对前人成果的继承,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强调圆周率能够直接指导历法的制定,间接指导农业生产,无法体现其独特性,排除D项。故选A项。35.(2024安徽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种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A.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 C.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节气文化里藏着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材料“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分析可知,节气指导农业生产,节气文化里藏着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A项正确;材料反映节气文化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与海外贸易区域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节气文化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与城市文化演变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节气文化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与政治制度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36.(2024河南二模)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到:“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如图所示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A. B. C. D.【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位于西南方向。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位于东南地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题干选项中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D项,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相关史实。37.(2024云南二模)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为水稻的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人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及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这反映了人口南迁(

)A.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D.促使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为水稻的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人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及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北方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CD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五、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8.(2023四川遂宁)【跨学科主题学习】宋朝诗人汪洙《神童诗》有云:“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该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某种制度下人们对读书的重视。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丞相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答案】C【详解】据题干“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可知,材料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有关。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分封制在秦朝郡县制实行后被废除,排除A项;丞相制是中央官职,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内阁制在明朝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39.(2023湖北武汉)【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答案】B【详解】由材料“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可知,2014年,隋朝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符合题意,B项正确;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0.(2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先存百姓”,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注重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生产,这体现了他以民为本,“先存百姓”的理念,D项正确;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严格考察官吏政绩,都是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但这些措施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与“先存百姓”的理念关联不大,排除AB两项;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是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措施,与唐太宗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1.(2023黑龙江哈尔滨)【史料实证】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筒车的好处是(

)A.材质坚硬,利于深耕 B.沟通河道,利于水运C.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答案】C【详解】根据“筒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农民创造了新式的灌溉工具——筒车,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使安装在车轮上的水桶自动汲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大大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灌溉效率,C项正确;筒车不是翻土工具,排除A项;人造运河可以沟通河道,便利水运,而非筒车,排除B项;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的是宋代农业工具秧马,而非唐朝的筒车,排除D项。故选C项。42.(2023山西)【大单元】李华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A.北击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C.澶渊之盟 D.设置驻藏大臣【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框架图“盛唐气象”,需要补充在民族交融方面的具体表现,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排除A项;北宋,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排除C项;1727年,清朝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排除D项。故选B项。43.(2024安徽二模)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建制三郡十县,到唐德宗时期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能体现当时()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地方具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D.统治者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政治。主要考查隋唐时期对海南的管理。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信息主要强调了隋炀帝时期和唐朝时期对海南岛地区的管理,这说明当时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隋唐结束分裂的信息,排除A;材料信息强调的是隋唐时期对海南岛的管辖,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排除C。故选:D。44.(2024河南二模)【问题情境】2024年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向我们重现了长安城的辉煌。长安城规划井然有序,东、西两市商铺林立;人口百余万;国内外商人、学者云集于此。可见,当时的长安城()A.生活丰富 B.对外交流频繁C.繁荣开放 D.农业技术发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长安城规划井然有序,东两市商铺林立;人口百余万;国内外商人、学者云集于此”可知,材料反映了长安城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因此体现了当时的长安城繁荣开放,C项正确;生活丰富与“国内外商人、学者云集于此”无关,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对外交流频繁与“东、西两市商铺林立”无关,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排除D项。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繁荣开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5.(2024云南二模)为了加强对地方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政权,特别是加强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控制江南地区,隋炀帝命人开凿了大运河,材料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开通的(

)A.原因 B.过程 C.性质 D.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为了加强对地方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政权……控制江南地区”,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A项正确;没有涉及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具体过程,排除B项;没有涉及相关隋朝大运河的性质信息,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比如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六、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46.(2023广东深圳)了解宋代政治,下列哪一史料最合适(

)A.《梦溪笔谈》 B.《宋史·职官志》C.《清明上河图》D.《马可·波罗行纪》【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史•职官志》是研究宋代职官制度的案头必备参考书,B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科学著作,排除A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商贸往来,排除C项;《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元朝大都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47.(2023湖北武汉)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下图)。可见,宋朝(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答案】C【详解】根据图片和材料“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得出宋朝有社会福利制度,根据图片和材料“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得出宋朝社会管理得到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南移,排除A项;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内容是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与民族交融和科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8.(2023湖南邵阳)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答案】A【详解】据题干“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可知,艾利森认为军事上对抗可以转变为其它领域的合作。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边境贸易兴盛。因此,艾利森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史实,A项正确;“完全违背历史真相”表述错误,排除B项;对历史史实看法,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资料,排除C项;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9.(2023四川乐山)【图表史料】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以看出,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所以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在北宋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与明清无关,排除A项;科举考试快速发展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南方政局更加稳定是重要原因,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0.(2023内蒙古包头)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A.重用贤能 B.劝课农桑 C.发展文教 D.勤于政事【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宋高宗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分析可知南宋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B项正确;重用贤能,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A项;发展文教,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C项;勤于政事,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1.(2023湖南长沙)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辽宋澶渊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A.政治互鉴 B.中外交流 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的民族关系,“辽宋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宋辽之间的和平交往,“元朝回族的形成”反映的是元朝民族融合,因此最恰当的主题是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与政治互鉴无关,排除A项;材料属于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元朝回族的形成”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2.(2023福建)【图片史料】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正居”室当时的灯箱广告,反映了展示了当时丰富多彩的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A项正确;《清明上河图》是当时人对北宋都城的描绘,排除B项;宋代时期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夜市比较活跃,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是文献史料,无需与考古材料印证就有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53.(2023黑龙江哈尔滨)某学生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面的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北宋时的匠人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C.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C【详解】根据“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可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属于科技发展,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54.(2024河南二模)【史料实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列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宋朝()宋代《耕获图》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图像材料实物材料文献材料A.民族关系和睦 B.社会经济繁荣 C.社会风气开放 D.文学艺术灿烂【答案】B【解析】宋代《耕获图》反映宋代农业发展;“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宋代手工业发达;“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反映宋代商业繁荣。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经济繁荣,不是宋代民族关系和睦、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排除ACD。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经济繁荣。55.(2024湖南二模)【图表史料】下面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A.交子大量发行 B.海外贸易发达 C.造船技术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两宋市舶司收入”结合所学可知,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因此图示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达,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交子大量发行无关,排除A项;造船技术发达属于条件,不属于材料反映的内容,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强调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6.(2024湖南二模)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东南地区,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台湾府;在西南地区,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元明清时期在边疆治理方式上具有的特点是(

)A.盛气凌人,竭泽而渔 B.因循守旧,顺其自然 C.维护主权,因地制宜D.故步自封,漠然置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东南地区,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台湾府;在西南地区,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可知,元明清时期,为了维护主权,在不同的地区推行不同的管理政策,体现出“维护主权,因地制宜”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盛气凌人,竭泽而渔”的特点,排除A项;元明清时期在边疆治理方式上,在不同的地区推行不同的管理政策,并不是“因循守旧,顺其自然”,排除B项;元明清时期在边疆治理方式上,在不同的地区推行不同的管理政策,“故步自封,漠然置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7.(2024云南二模)元朝版图辽阔,针对西南地区的特点,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实行“土司制度”,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这一做法(

)A.消除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 B.阻碍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使元朝疆域不断向外扩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辖,C项正确;从“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可知,元朝治理地方的举措之一是因俗而治,在加强对地方管辖的同时,也保留了当地的特殊情况,并没有消除边疆与内地的差距,排除A项;元朝的举措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元朝疆域是否扩展,排除D项。故选C项。58.(2024云南二模)13世纪,中国人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使得欧洲航海家的寻金梦得以实现,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这段话强调的是()A.中国文化的进步性 B.阿拉伯人的桥梁作用C.文化交流的推动性 D.欧洲航海家的殖民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指南针传到欧洲后起到的作用,说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C项正确;中国文化的进步性和阿拉伯人的桥梁作用不是题干要强调的重点,排除AB项;题干体现不出欧洲航海家的殖民性,排除D项。故选C项。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59.(2023江苏泰州)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D【详解】据所学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高产作物,缓解了粮食压力,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占城稻引进是在宋朝时期,排除含②的AB项;④胡豆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期传入中国,排除含④的C项。故选D项。60.(2023山东济宁)【史料实证】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 B.到达了西欧的国家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密切了与海外联系【答案】D【详解】据题干“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可知,郑和下西洋时期,多国贡使与明朝来往,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海和非洲东海岸,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郑和远航到达了西欧的国家,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郑和下西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61.(2023山东济南)“1561年4月的一天,倭寇即将袭击台州。突然,一杆‘戚’字旗树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