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 生物 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 生物 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 生物 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 生物 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 生物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生物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

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4章,选择性必修3第1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

雀在其旁也……”,下列关于该句古文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树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黄雀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

C.蝉与园中土壤内的蚯蚓都属于分解者

D.“蝉一螳螂一黄雀”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变化受系统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被破坏后恢复力稳定性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若风力发电机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则导致该地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比喷洒农药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个人或地区、国家中所有人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

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B.生态足迹中的耕地面积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等所需的农田面积

C.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

D.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有效地减小生态足迹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两个老虎品种,可体现出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C.药用植物园的铁皮石斛入药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D.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

5.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

续发展之路。下图为某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肉根

蛋生

鱼葭

A.各种粪便可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分解利用,体现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B.该生态工程中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饲养多种畜禽,这体现了协调原理

C该生态工程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收入,体现了整体原理

D.沼气池的建立发挥了资源的潜力,开发了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

2

6.下图为某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a)o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生产者

固定的

太阳能

枯枝落叶层

2.31X107

分解者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该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可以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双向性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7.2023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科学防治荒漠化,有你有我

有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封山育林,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可避免土地荒漠化干旱化

B.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D.引入外地树种,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8.辽金时期,塞罕坝被称为千里松林,后来由于外来者掠夺性的采伐等许多人类活动的原因使其成为荒原。

建国后,我国创造了一个荒原变为林海的奇迹。塞罕坝生态环境改善后,不同植被在单位面积内生物量明

显提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塞罕坝从千里松林到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不属于群落演替

B.改善后的塞罕坝生态系统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塞罕坝蓄洪防旱与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退牧还草是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9.下列关于制作泡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清水与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煮沸冷却待用

B.制作泡菜主要利用的是乳酸菌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精分解为乳酸

C.腌制的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

D.制作泡菜的过程中可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来加快发酵进程

10.某科研小组研究发现,若长期使用杀虫剂S(一种有机磷农药)可造成其在土壤中严重残留,而木霉能

有效将其降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

A.可用加入杀虫剂S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加以分离木霉

B.配制培养基时需满足木霉对pH的需求,应在灭菌前调节pH

C.设置空白培养基,观察其上是否产生菌落以判别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D.角血细胞计数板对木霉直接计数,计算值一般会比实际值偏小

11.淀粉酶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用加有可溶性淀粉的平板筛选淀粉酶产生菌株,发现培养基上长出

甲、乙菌落,碘染后发现乙菌落周围有透明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将微生物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上,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操作

B.碘染后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落含有分解淀粉的目标菌

C.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目标菌

D.早菌落碘染后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的根本原因是甲菌不含淀粉酶合成基因

12.某种细菌的培养和分离过程示意图如下。图①〜③表示实验过程,Ai、Bi、B?和B3代表平板,ai、a2>

bl、b2和b3代表菌落,Bl~B3中添加了适宜浓度的青霉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原始菌株

A.实验操作前不需要打开超净台上的紫外灯灭菌

B平板接种细菌后,可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C.原始菌株的①扩大培养应选用液体培养基

D.依图示结果,说明bl、b2、b3具备抗青霉素的特性

13.酸奶是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一种营养丰富的饮品,现对酸奶中的乳酸菌进行筛选、

分离,步骤如下:

牛奶T酸奶T稀释10倍T涂布MRS琼脂培养基-36士:TC、厌氧下培养T挑取单个菌落一接种于MRS琼

脂平板-菌种鉴定一接种于MRS液体培养基一菌种保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发酵前需对牛奶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消毒

B.将菌种接种至MRS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扩大培养,增加菌种数目

C.涂布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D.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14.青霉素是青霉菌的代谢产物。如图为发酵工程生产青霉素的部分流程,冷冻干燥抱子指在极低温度(零

下70℃左右)、真空干燥状态下保藏的菌种。米抱子是生长在小米或大米培养基上的抱子。据图分析,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冷冻干燥狗子----->平板培养基米抱子

A.据图可以判断青霉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B.配制的平板培养基中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物质

C.①过程属于选育菌种,②过程属于发酵工程中的扩大培养阶段

D.发酵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即可得到产品

15.下列有关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品的分离与提纯要根据发酵产品的类型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

B.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是从微生物菌体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C.扩大培养的目的是使优良菌种大量繁殖,便于得到足够多的菌种

D.菌种选育过程中,可利用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手段

16.如图所示是进行葡萄酒发酵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为挥发性物质,故发酵过程中空气的进气量不宜太大

B.若利用此装置发酵生产葡萄醋,只需打开进气口的阀门即可

C.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

D.若定期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只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松毛虫是对马尾松破坏性最大的害虫,以马尾松松叶为食,其天敌有杜鹃、喜鹊等,杜鹃和喜鹊以松

毛虫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由马尾松、松毛虫、杜鹃构成的食物链中,三种生物同化的能量从大到小依次为O

(2)下图是松毛虫摄入能量在食物链中的去向,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图中B表示的能

量,若图中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x109kLA中能量为L6xl09kLB中能量为1.2x109kL杜鹃同化的能量

为2.4xl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可用(用图中字母写出表达式)表示。

(3)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松毛虫的危害,灰喜鹊捕食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松毛虫处

同化的能量,原因是。有人说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属于物种入侵,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

明理由:«

18.随着人口城市化的聚集,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

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是(填“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或“有毒污染

物”)。生活污水流经城市湿地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会消除污染,

(2)挺水植物能通过抑制水中藻类的繁殖,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还能向水中分泌菇类

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若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会进一

步加重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3)好氧性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

措施有和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

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

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

(2)图中B生物在捕食过程中能够依据被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去捕猎,被捕食者能够依据B生物的气味或

行为特征躲避捕猎,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够-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

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o

(3)为探究学校花园和草地中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设计了探究方案。请补充完成下列在实验

室条件下该实验的步骤:取花园和草地等量的离表层5cm深度的土壤(不带落叶)分组并处理,具体的

分组和处理方式分别是o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再分别将每组土壤与

落叶混合,观察记录落叶腐烂情况。

20.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营养成分,尤其富含花青素,是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

下图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天然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的过程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挑选蓝莓@冲洗更蓝莓汁因蓝莓醋一产品鉴定

④]

产品鉴定^—蓝莓酒

(1)在蓝莓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来源于o过程①中,去除蓝莓枝梗应在冲

洗之后,目的是O

(2)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过程④在制作蓝莓酒时,温度应该控制在_________o在

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

制。

(3)过程③在_________条件下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过程⑤在__________条件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

将乙醛变为醋酸。

(4)酿造葡萄酒是否成功,需发酵后用来鉴定,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

__________色。

21.下图所示为分离某种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LB固体培养基

0.1mL*OOO-©

各盛有各种浓度做三个培养皿

4.5niL

无菌水OOO-©

0.1mLJ尿素固体培养基

(1)取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稀释液各0.1mL,分别涂布于全营养LB固体培养基、尿素固体培养基上,

其中全营养LB固体培养基是(填“实验组”或“对照组”),将实验组和对照组37℃恒温培

养24〜48h,平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倒置,原因是

(2)常用的微生物接种方法有两种,但只有该实验用的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运用该方法

计数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有偏差,其原因是。

(3)鉴别培养基中是否存在尿素分解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有尿素分解菌存在,则

培养基中该菌落的周围会出现红色。现发现有些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试分析这些菌落产生的可

能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2023〜2024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生物学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

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4章,选择性必修3第1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

在其旁也……”,下列关于该句古文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树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黄雀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

C.蝉与园中土壤内的蚯蚓都属于分解者

D.“蝉一螳螂一黄雀”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食物链彼此相互交

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

【详解】A、树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

物中,A正确;

B、黄雀是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B错误;

C、蝉是消费者,园中土壤内的蚯蚓属于分解者,C错误;

D、题中的食物链为:植物—蝉一螳螂一黄雀,D错误。

故选A。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变化受系统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被破坏后恢复力稳定性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若风力发电机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则导致该地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比喷洒农药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

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A、苔原生态系统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A错误;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导致其他杂草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其抵抗力

稳定性下降,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故若风力发电机使当地生

物多样性减少,会导致该地区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错误;

D、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

容易再度大发生。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

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

确。

故选D。

3.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个人或地区、国家中所有人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

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B.生态足迹中的耕地面积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等所需的农田面积

C.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Ch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

D.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有效地减小生态足迹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即要维持一个

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详解】A、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

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

和建议,故可以用来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A正确;

B、生态足迹中的耕地面积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

农田面积,B正确;

C、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C错误;

D、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两个老虎品种,可体现出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C.药用植物园的铁皮石斛入药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D.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

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

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

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

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强度

不断增大,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干扰和破坏。

【详解】A、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两个老虎品种,但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不能体现出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

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B错误;

C、铁皮石斛入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

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D正确。

故选D。

5.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

发展之路。下图为某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肉根

蛋果

鱼黄

A.各种粪便可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分解利用,体现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B.该生态工程中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饲养多种畜禽,这体现了协调原理

C.该生态工程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收入,体现了整体原理

D.沼气池的建立发挥了资源的潜力,开发了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熟记常见生态工程实例快速准确判断所遵循的原理:

1、无废弃物农业——遵循循环原理。

2、考虑生物多样性一遵循自生原理。

3、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遵循协调原理。

4、自然、经济、社会相联系一遵循整体原理。

【详解】A、各种粪便可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分解利用,即无废弃物,体现了循环原理,A正确;

B、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饲养多种畜禽,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生原理,B错误;

C、该生态工程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把自然、经济、社会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整体原

理,C正确;

D、沼气池的建立发挥了资源的潜力,开发了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B。

6.下图为某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a)。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该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可以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双向性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L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

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2.能量

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

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详解】A、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使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人工生态系统中可

能存在人为输入能量,A正确;

B、若第二营养级生物只有图中植食动物,则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27-1.31)X106+

(2.31X107)-8.5%,B错误;

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C错误;

D、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直接摄取有机物,对最高

营养级生物来说,能量不会再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即各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和能量的用途不都相

同,D错误。

故选A„

7.2023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科学防治荒漠化,有你有我

有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封山育林,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可避免土地荒漠化干旱化

B.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D.引入外地树种,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

B、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B错误;

C、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正确;

D、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树造林能够防止土地退化,进而缓解土地荒漠化,荒漠地区造

林应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引入外地树种主要看树种是否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Co

8.辽金时期,塞罕坝被称为千里松林,后来由于外来者掠夺性的采伐等许多人类活动的原因使其成为荒原。

建国后,我国创造了一个荒原变为林海的奇迹。塞罕坝生态环境改善后,不同植被在单位面积内生物量明显

提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塞罕坝从千里松林到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不属于群落演替

B.改善后的塞罕坝生态系统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塞罕坝蓄洪防旱与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退牧还草是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A

【解析】

【分析】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目前人类尚

不清楚的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

方面。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

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等。止匕外,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

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详解】A、塞罕坝从千里松林到荒原的过程属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群落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少,而使

群落退化的群落演替,A错误;

B、改善后的塞罕坝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原因是生态系统的组分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

力强,B正确;

C、塞罕坝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价值,C正确;

D、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

条例》,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制作泡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清水与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煮沸冷却待用

B.制作泡菜主要利用的是乳酸菌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精分解为乳酸

C.腌制的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

D.制作泡菜的过程中可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来加快发酵进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用清水与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煮沸冷却后待用,A正确;

B、制作泡菜主要利用的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B错误;

C、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增强。此时期乳酸

菌数量达到最高峰,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

降,C正确;

D、制作泡菜的过程中可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增加乳酸菌数量,来加快发酵进程,D正确。

故选B。

10.某科研小组研究发现,若长期使用杀虫剂S(一种有机磷农药)可造成其在土壤中严重残留,而木霉能

有效将其降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加入杀虫剂S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加以分离木霉

B.配制培养基时需满足木霉对pH的需求,应在灭菌前调节pH

C.设置空白培养基,观察其上是否产生菌落以判别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D.角血细胞计数板对木霉直接计数,计算值一般会比实际值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杀虫剂S是一种有机磷农药,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中严重残留,进而导致水体富营养

化、在人体等其他生物富集等现象;而木霉能有效将其降解,因此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杀虫剂S作为唯一

碳源,淘汰其他微生物,达到筛选木霉的目的。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木霉能降解杀虫剂S的有效成分,而其他微生物不能,因此分离木霉可

以利用杀虫剂S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淘汰其他微生物,达到筛选木霉的目的,A

正确;

B、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应该先调节pH,再灭菌,B正确;

C、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即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在适宜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

产生菌落,以判别培养基是否被污染,C正确;

D、测定木霉的数目,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统计的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所以原土壤样液

的计算值一般会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D。

11.淀粉酶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用加有可溶性淀粉的平板筛选淀粉酶产生菌株,发现培养基上长出甲、

乙菌落,碘染后发现乙菌落周围有透明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透明圈

甲(少乙

A.将微生物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上,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操作

B.碘染后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落含有分解淀粉的目标菌

C.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目标菌

D.早菌落碘染后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的根本原因是甲菌不含淀粉酶合成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培养需要提供的基本营养物质:碳源(提供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氮源(提供所需

氮元素所需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特殊营养物质-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微生物培

养所需的条件:pH、氧气条件、特殊营养等。

【详解】A、将微生物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上,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A正

确;

B、碘染后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落含有分解淀粉的目标菌,选择乙菌落进一步纯化从而得到

目标菌,B正确;

C、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目标菌的,C错误;

D、甲菌落碘染后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的根本原因是甲菌不含淀粉酶合成基因,不能将可溶性淀粉分解,

因而没有透明圈出现,D正确。

故选Co

12.某种细菌的培养和分离过程示意图如下。图①〜③表示实验过程,Ai、Bi、B2和B3代表平板,ai、a2>

bl、b2和b3代表菌落,B1~B3中添加了适宜浓度的青霉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寻AiBiBzB3

原始菌株

A.实验操作前不需要打开超净台上的紫外灯灭菌

B.平板接种细菌后,可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C.原始菌株的①扩大培养应选用液体培养基

D,依图示结果,说明bl、b2、b3具备抗青霉素的特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

(1)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

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止匕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

火焰燃烧来灭菌。

(2)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

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3)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

在压力为lOO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

【详解】A、紫外线对人有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需要打开超净台上的紫外灯消毒,因为在实验操作

前已经打开紫外灯进行过消毒,A错误;

B、平板接种细菌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这样可以防止冷凝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B正确;

C、原始菌株的①扩大培养应选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这样可保证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保证营养获

取,C正确;

D、依图示结果,由于B1〜B3中添加了适宜浓度的青霉素,同时采用了影印法接种,根据培养基上菌落

的情况可知以看出bl、b2、b3均具备抗青霉素的特性,D正确。

故选Ao

13.酸奶是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一种营养丰富的饮品,现对酸奶中的乳酸菌进行筛选、

分离,步骤如下:

牛奶一酸奶一稀释10倍-涂布MRS琼脂培养基一36±1℃、厌氧下培养一挑取单个菌落一接种于MRS琼脂

平板-菌种鉴定一接种于MRS液体培养基―菌种保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发酵前需对牛奶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消毒

B.将菌种接种至MRS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扩大培养,增加菌种数目

C.涂布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D.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1、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煮沸消毒;化学药物消毒;紫外线消毒。

2、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详解】A、为了保证牛奶的有效成分不被高温分解,所以消毒方法是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

方法,不是消毒方法,A错误;

B、将菌种接种至MRS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扩大培养,增加菌种数目,B正确;

C、涂布接种时使用的是涂布器,无需划线操作,C错误;

D、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14.青霉素是青霉菌的代谢产物。如图为发酵工程生产青霉素的部分流程,冷冻干燥抱子指在极低温度(零

下70℃左右)、真空干燥状态下保藏的菌种。米抱子是生长在小米或大米培养基上的抱子。据图分析,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Z------------------------------八------------------------------X

冷冻干燥狗子-----►平板培养基米卜子

:葡萄糖等补巳J1]吧基制备)[②

发酵罐<------种子罐1和2

:无菌空

A.据图可以判断青霉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B.配制的平板培养基中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物质

C.①过程属于选育菌种,②过程属于发酵工程中的扩大培养阶段

D.发酵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即可得到产品

【答案】D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有抗生素激素、霉素、色素

等,青霉素属于抗生素,属于次级代谢产物。

【详解】A、据图可知,发酵罐中加入了葡萄糖和无菌空气,且抱子需要在大米或小米培养基上生长,说

明青霉菌的代谢类型应为异养需氧型,A正确;

B、平板培养基中应包含碳源、氮源、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保证青霉菌能正常生长繁殖,B正

确;

C、①过程的作用是选育菌种,②过程属于扩大化培养阶段,C正确;

D、青霉素是青霉菌的代谢产物,在发酵后应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来获得产品,采用过滤、

沉淀等方法得到的是菌体,D错误。

故选D。

15.下列有关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品的分离与提纯要根据发酵产品的类型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

B.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是从微生物菌体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C.扩大培养的目的是使优良菌种大量繁殖,便于得到足够多的菌种

D.在菌种选育过程中,可利用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手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

纯等方面。

【详解】A、如果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之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

干燥,即可得到产品。如果产品是代谢物,可根据产物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来获得产

品,A正确;

B、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是含蛋白高的微生物菌体,B错误;

C、发酵工程的发酵装置足够大,必须接种足量的菌种才能保证其产量,因此接种前要进行扩大培养来增

加菌种的数量,C正确;

D、性状优良的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D正确。

故选B。

16.如图所示是进行葡萄酒发酵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中压力表

阀门

进气口舌In8年=>出气口

K

搅拌桨

,三口:葡萄汁和酵母菌

•ST排料阀

A.乙醇为挥发性物质,故发酵过程中空气的进气量不宜太大

B.若利用此装置发酵生产葡萄醋,只需打开进气口的阀门即可

C.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

D.若定期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只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进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酒制作前期通入氧气的,以便

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出气孔的作用是排气,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

【详解】A、发酵过程中,进气口阀门应该关闭,以保证发酵罐的无氧环境,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

精,A错误;

B、若利用此装置发酵生产葡萄醋,由于果醋发酵的菌种是需氧菌,不仅需要打开进气口的阀门,还要适当

提高温度,接种醋酸菌,B错误;

C、葡萄酒发酵的原料是糖类,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C正确;

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活菌计数法,因此,若定期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

除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以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松毛虫是对马尾松破坏性最大的害虫,以马尾松松叶为食,其天敌有杜鹃、喜鹊等,杜鹃和喜鹊以松毛

虫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由马尾松、松毛虫、杜鹃构成的食物链中,三种生物同化的能量从大到小依次为O

(2)下图是松毛虫摄入能量在食物链中的去向,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图中B表示的能

量,若图中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xl09kj,A中能量为1.6x109kj,B中能量为1.2x109kL杜鹃同化的能量

为2.4xl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0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

用(用图中字母写出表达式)表示。

(3)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松毛虫的危害,灰喜鹊捕食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松毛虫处

同化的能量,原因是0有人说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属于物种入侵,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

明理由:.

【答案】(1)马尾松>松毛虫〉杜鹃

(2)①.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②.15%③.D+F

(3)①.灰喜鹊摄入的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②.不

同意,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本地物种生存,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而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有利于保护当地生

态平衡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大约只有1%以

可见光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这样,

太阳能就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

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

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

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

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

被分解者利用。

【小问1详解】

马尾松、松毛虫、杜鹃构成如下的食物链:马尾松一松毛虫一杜鹃。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

三种生物的同化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马尾松>松毛虫〉杜鹃。

【小问2详解】

松毛虫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有两个去向,一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另一部分

是B,即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能量的去向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和流入下一营养

级杜鹃的能量。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杜鹃的同化量/松毛虫的同化量)

xl00%=2.4xl08kJ/1.6xl09kJ=15%o摄入量减去粪便量等于同化量,因此A代表松毛虫同化量;粪便中的

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因此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

【小问3详解】

由于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所以灰喜鹊

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不属于物

种入侵,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本地物种生存,并会逐渐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生

态平衡,而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平衡。

18.随着人口城市化的聚集,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

径。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是(填“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或“有毒污染

物"),生活污水流经城市湿地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会消除污染,

(2)挺水植物能通过抑制水中藻类的繁殖,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还能向水中分泌菇类

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若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会进一步

加重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3)好氧性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

措施有和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

【答案】18.①.有机污染物②.微生物分解

19①.遮光和吸收N、P等矿质元素②.正反馈

20.向水体中通入适量的空气(氧气)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是

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

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小问1详解】

城市污水中普遍含有有机污染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油脂、酯类等物质。生活

污水流经城市湿地时,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会消除污染,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挺水植物的茎、叶挺出水面,可以遮光抑制水中藻类的繁殖,同时挺水植物和藻类都属于生产者,两者之

间存在种间竞争,可以竞争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从而也能起到抑制水中藻类繁殖的作用。若某化

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会进一步加重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

于正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由于存在好氧性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以可以通过向水体中通入适量的空气或氧气提高分解效率。既有

利于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还有利于无机盐被充分吸收、有毒物质减少、提高水中溶解氧、重金属

污染物的吸收等。

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

,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

(2)图中B生物在捕食过程中能够依据被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去捕猎,被捕食者能够依据B生物的气味或

行为特征躲避捕猎,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够.o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

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3)为探究学校花园和草地中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设计了探究方案。请补充完成下列在实验

室条件下该实验的步骤:取花园和草地等量的离表层5cm深度的土壤(不带落叶)分组并处理,具体的分

组和处理方式分别是□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再分别将每组土壤与

落叶混合,观察记录落叶腐烂情况。

【答案】(1)①.(含碳)有机物②.分解(呼吸)作用

(2)①.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①.将花园土壤均分为甲、乙两组,草地土壤均分为丙、丁两组;将甲,丙(或甲、丁或乙,丙或

乙、丁)两组土壤灭菌处理,其他两组不做处理②.等量、灭菌的相同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是无机环境、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呼吸作

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小问1详解】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02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图中②各级消费者

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图中丁是分解者,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分解者的分解(呼吸)作

用。

【小问2详解】

图中B生物在捕食过程中能够依据被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去捕猎,被捕食者能够依据B生物的气味或行为特

征躲避捕猎,上述行为发生在两种生物之间,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故若某种原因造成了生

物C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探究学校花园和草地中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

的取样地点,因变量为落叶是否被分解,其它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步骤为:取花园和草地等量

的离表层5cm深度的土壤(不带落叶)分组并处理,具体的分组和处理方式是将花园土壤均分为甲、乙两

组,草地土壤均分为丙、丁两组,将甲、丙(或甲、丁或乙、丙或乙、丁)两组土壤灭菌处理,其他两组

不做处理,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再分别将每组土壤与等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