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综合(19分)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跨入初中的门槛,走进了语文的世界。不必说语文的听说读写,让你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无穷魅力;也不必说作文的观察与写作,让你发现一草一木有科学、有文学、有人生,一山一水里有故事、有历史、有文化。单是那一篇篇文学作品,就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美不胜收。在《济南的冬天》里,我们沐浴着小摇篮里的温晴,领略了生活的美好;在《散步》时,我们体味了解决分qí的温馨,懂得了责任的重要;在《秋天的怀念》中,我们感受了qiáocuì母亲深沉的爱,体悟了母爱的伟大……这些yuān博的知识需要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感受、去发现、去探究!(1)根据拼音写汉字。分qíqiáocuìyuān博(2)给加点的字注音。魅力温馨(3)下列词语中,与“语文”词性相同的是A.跨入B.文学C.走进D.无穷(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塘”“地球”是单义词,“包袱”“负担”是多义词B.“狡猾”“凶残”“卑鄙”“损人利己”都是贬义词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垂爱”是谦称自己,“见谅”是尊称他人D.“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9分)用课文原句填空。青春的我们徜徉在古典文学的海洋,感受着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当我们在学校思念亲人和旧友时,我们会吟诵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①”“夜发清溪向三峡,②”;当我们感慨时光流逝,时序交替时,我们会想到“③,江春入旧年”;看到秋风萧瑟,就会想起秋思之祖马致远写的“④,小桥流水人家”;当我们感慨大好河山,抒发豪情壮志时,吟诵的是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⑤,若出其里”;当我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时,会想起岑参的“遥怜故园菊,⑥”;当我们高效复习时,会做到孔子所说的“⑦,可以为师矣”,把学习与思考辩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⑧,⑨”。二、名著阅读(5分)3.(5分)名著阅读。(1)《朝花夕拾》中以人为标题的篇目有:、;以民间庙会、戏剧角色为标题的篇目有:、。(2)如果让你给同学们推荐以上四篇文章中的一篇,你会推荐哪一篇?为什么?三、综合性学习(6分)4.(6分)综合性学习。ㅤㅤ朋友是一本书,一本让你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朋友是一个港湾,一个可以让你的心灵休息的港湾;朋友是一束阳光,一束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温暖的阳光。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朋友?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一起来参加我们“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吧!(1)活动一:研读下面古人结交朋友的事迹,说说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事迹一:ㅤㅤ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管宁再也不以华歆为友。事迹二:ㅤㅤ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颍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2)活动二:你的朋友小军认识了一位上海的网友,他想在寒假期间独自一人去上海见网友。你赞成他去吗?说说你的理由。四、古诗文阅读(18分)5.(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首联中的“”“”两个词语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6.(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乙】曾子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反③,为女杀彘(猪)。”妻适④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⑤与婴儿戏⑥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⑦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⑧。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战国韩非子《曾子杀彘》【注释】①市:集市。②女:同“汝”你。③顾反:回来。④适:恰好,适逢。⑤特:只是。⑥戏:开玩笑。⑦知:懂得,明白。⑧教:教导。(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与友期行②太丘舍去③不信其母④婴儿非与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②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每句限两处。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4)两则故事都提到了“信”,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吗?(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五、现代文阅读(22分)7.(8分)阅读文字,回答问题。夏梁衡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③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秋波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选自梁衡《夏感与秋思》,有测改)(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2)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老海棠树史铁生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⑦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1)请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做的事。春:①夏:②秋:③冬:④(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请赏析其作用。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3)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4)文中几次出现“老海棠树”,《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也几次提到“菊花”,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个物象有哪些共同作用(写出2处即可)。[链接材料]材料一:“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材料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材料三: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六、作文(50分)9.(50分)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知识广博,有的多才多艺,有的幽默风趣,有的随性率真,有的阅历丰富,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富有创意,有的乐观豁达……请以“你的样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要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知识综合(19分)1.【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分qí”的“qí”应写作歧”;“qiáocuì”应写作“憔悴”;“yuānbó”应写作“渊博”。(2)本题考查注音。“魅力”的“魅”应读作“mèi”;“温馨”的“馨”应读作“xīn”。(3)本题考查词性。“语文”词性是名词。A.“跨入”词性是动词;B.“文学”词性是名词;C.“走进”词性是动词;D.“无穷”词性是形容词;故选:B。(4)本题考查对词性,修辞等常识的把握。ABD.正确;C.有误,“垂爱”是敬辞,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见谅”是谦辞,意思是请对方原谅自己。故选:C。【解答】答案:(1)歧憔悴渊(2)mèixīn(3)B(4)C【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①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意“渝”的书写)③海日生残月④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书写)⑤星汉灿烂⑥应傍战场开⑦温故而知新⑧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书写)⑨思而不学则殆【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名著阅读(5分)3.【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根据《朝花夕拾》内容可知,这本书中以人为标题的篇目有:《藤野先生》《范爱农》;以民间庙会、戏剧角色为标题的篇目有:《无猖会》《无常》。(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解答此题,要熟悉名著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作答。答案:(1)《藤野先生》《范爱农》《无猖会》《无常》(2)示例一:我推荐《藤野先生》,理由:文章中章鲁迅为我们介绍了一位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热情负责的老师。示例二:我推荐《范爱农》,理由:文章追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现实、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真正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示例三:我推荐《无猖会》,理由:文中父亲希望通过严厉的教育,使孩子能更好的学习,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我们提供好的学习条件,也希望我们能努力学习,将来成就一番事业。示例四:我推荐《无常》,理由:通过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点评】对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对于文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脉络,帮助理解记忆。三、综合性学习(6分)4.【分析】(1)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事迹一主要讲管宁因朋友的一二个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华歆贪慕财富和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告诉我们: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些和自己习惯爱好、志向不一致的人,我们应远离。事迹二主要讲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颍州。此时一些平日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纷纷避而远之,唯有王质送行。范仲淹此时看清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正所谓患难之时见真情,能共患难的朋友才是真心的朋友。据此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语言交际。解答此类题,第一步先分析情景,表明看法。第二步要正确、得体地表达。首先要礼貌地称呼对方(小军);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向他讲明独自一人去上海见网友的不利因素,可从社会复杂,存在安全隐患,父母担心等角度来思考。如:小军,我不赞成你去上海见网友。因为现在的社会太复杂,连身边认识的人都存在安全隐患,更何况是网上认识没见过面的?再说,你还是未成年人,一个人出门,父母也会担心的。所以我觉得你不应该独自一人去上海会见网友。【解答】答案:(1)示例:①“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些和自己习惯爱好、志向不一致的人,我们应远离。②患难见真情,能共患难的朋友才是真心的朋友。(2)示例:小军,我觉得你不应该一个人去上海会见网友。因为你和这位朋友仅仅是网上认识而已,网上的人和事比较复杂,你不能随意听信一个陌生人的话,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再说了,上海那么遥远,你一个人出门父母会不放心的。【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四、古诗文阅读(18分)5.【分析】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意思是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作者在本联中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答案:(1)客路行舟(2)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用“生”“入”把“日”与“春”赋予了人的情态,海日驱尽黑暗,江春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6.【分析】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他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去集市上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翻译能力。①句意: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约定。②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抛弃。③句意:不会再相信母亲。信:相信。④句意: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戏:开玩笑。(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①重点词:时年,今年。戏,玩耍。句意: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②重点词:第一个“之”,到。市,集市。随,跟随。句意: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根据句意“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可断句为: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能力。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甲]文强调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根据[乙]“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可知,我们无论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所以,两文告诉我们相同的道理:人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据此可概括[甲][乙]两文都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守信,诚信。答案:(1)①约定。②舍弃,抛弃。③相信。④开玩笑。(2)①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4)做人要言而有信,守信,诚信。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及[乙]文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可知。【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五、现代文阅读(22分)7.【分析】本文描写了夏天到来之际天气、万物的变化,人们也都投入到各自的生产生活之中。文章表现出了夏天蓬勃的生机。【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文章中①②自然段在总体上叙述了夏天到来之际万物的生长变化,接下来③④段分别从两个方面叙述夏天的特点。因此③④段的首句分别概括出了夏天的两个特点: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本句话描写的是夏天到来之际农作物成熟的景象。根据句子中的“举着喇叭筒的高粱”“匍匐前进的瓜秧”等可以判断出此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它们的活力与旺盛的生命力,进而展现出夏天的生机勃勃。(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根据上下文以及句子中的“汗水”可知这里指的是夏天的农民,他们既要忙于收割,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承担着两个季节的辛苦,所以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文章表现出了夏天蓬勃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与赞美。答案:(1)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表现出夏天蓬勃的生机,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赞美之情。(3)夏天的农民是忙碌而辛劳的。他们既要忙于收割,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所以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8.【分析】本文围绕老海棠树写了有关奶奶的一些事:奶奶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老海棠树”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在“我”的记忆中,老海棠树和奶奶是连在起的,想到老海棠树,就想起了奶奶,老海棠树就是奶奶的象征,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也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愧疚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根据第③段“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可概括出:春天奶奶在树下糊纸袋;根据第④段“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可概括出:夏天奶奶在树下补花,洗菜;根据第⑤段“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可概括出:秋天奶奶在树下扫院子;根据第⑥段“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可概括出:冬天奶奶在灯下认识字,读报纸。根据上述内容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极其作用。句中“花”是静态,“蜂”在鸣叫,“春风”拂过脸庞,“海棠花雨”随风飘撒,均为动态,画面充满动静结合之美;句子写景角度多样,“花香”为嗅觉所知,“蜂鸣”为听觉所得,“春风拂面”为触觉感知,三者结合生动地写出了春日海棠花树的清新美好,这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场所,因为老海棠树的加入,让“我”的童年多了一份美好;而写景之外,“我”一切活动都在树上,又让我们感受到“我”对老海棠树的喜爱之情,渲染出喜悦和美好的气氛。(3)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回答此题需要先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在结合语境分析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凑”在句中意为靠近,指奶奶拿着报纸靠近我,联系前文的“小心地”一词,可知,“凑”体现出奶奶小心翼翼、谨慎的样子,联系⑥段“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可知,奶奶常常学习,是对知识的渴望;可又小心谨慎的问我问题,是怕被我消化而心里忐忑不安。(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本文的全篇内容紧紧围绕着“老海棠树”展开,写了“我”和奶奶之间发生的四件事,由此可见,“老海棠树”是贯穿整篇文章的线索,多次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去写,春天,奶奶在海棠树下糊纸袋;夏天,奶奶在海棠树下补花;秋天,奶奶在海棠树下扫院子;冬天,奶奶在海棠树下学习,因此它是文中时序更替的标志,文中所写的每件事都以它为背景;海棠树也是奶奶的象征,象征着奶奶渴望有自己的工作,渴望学习,能够跟上时代的品格,也象征奶奶的命运。结合第②段“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第④段“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等语句可知,奶奶从未停止劳动与学习,饱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海棠树也烘托了奶奶的形象,寄托作者情感。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不可分割。这棵树还见证了奶奶的衰老与我的成长,含蓄的表现了奶奶和我的亲情;回忆“我”与奶奶相处的片段,饱含着我对奶奶的思念、牵挂,联系结尾段“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可知,还蕴含着“我”少不更事的悔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多次出现菊花,“看花”反复出现,因为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行文线索;母亲想带我去看花,是为了减轻我因双腿瘫痪而悲伤、沉重的心情,“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怀念;菊花象征也烘托着母亲的形象,母亲坚强、慈爱、高洁,对生活的充满了希望;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菊花,明白生活的真谛,明白母爱,因此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综合上述分析,两者在作为行文线索、象征意义和烘托人物形象方面有共同作用。根据上述内容总结即可。答案:(1)①糊纸袋②补花③扫院子④认识字,读报纸(2)环境描写,写出了海棠树开花时节比较繁茂的景象,渲染出喜悦和美好的气氛。(3)凑是靠近的意思,表现奶奶小心谨慎的样子,表达了奶奶对知识渴望又怕被人笑话忐忑不安。(4)①都是文章的线索。“老海棠树”是本文的线索,它是时序更迭的标志,每件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