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_第1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_第2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_第3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_第4页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

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

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

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

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

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

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

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

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

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

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

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

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

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

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

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

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

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

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

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

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

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

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

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

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

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

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

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

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

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

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

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

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

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

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

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

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

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

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

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跳胭。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

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

击节称妙。

(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

推介词的要点。

一、现代文阅读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

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己。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

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

草呢?

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

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

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仁,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

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

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

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

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

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

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

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

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

奶奶身边捋胳膊,第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

树,后人乘凉。

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

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掘掘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掘。

是要握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掘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握手印,

难道有什么讲究吗?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掘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

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掘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

也先后掘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

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

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

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

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

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

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

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

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

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

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

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

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

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

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

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

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

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

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

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研轻轻砸,把花泥敷

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

变成红色。

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

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

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

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

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

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

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

能红好几个月呢。

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

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

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

真不赖。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

好氛围。

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

丰盈的。

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

的喜爱。

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

气息。

(2)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

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

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

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

(3)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

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

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回答问题。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

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借。”遂

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

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丝刎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

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

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日:

“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

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

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

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己。”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

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

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

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

化之,得无少鹰鹳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鹘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

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木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因留宿;

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涂正确

的答案。

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符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

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

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

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

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

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

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

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鹦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

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②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5)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修”?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①

白居易

故情周匝②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③,末下刀圭搅曲尘④。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注】①李六郎中,即李宣,元和十一年在忠州刺史任上给白居易寄来了当地特产蜀茶,

其时白居易正被贬为江州司马。②周匝:完全。③鱼眼:水煮沸时出现的气泡。④刀圭

搅曲尘:用小汤勺搅动,产生茶叶细末。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与友人向来交往亲密,这是友人不顾自己身体不适而给诗人写信寄茶的

情感基础。

B.“火前”即清明节前,“火前春”即清明节前所产的茶,友人寄来的珍贵绿芽是第一焙

的明前茶。

C.颈联通过细节刻画,写诗人迫不及待地煎水煎茶、搅动细末,可见诗人茶艺之精,亦

不负友人送茶之苦心。

D.“别茶人”是指能鉴别茶叶品质优劣的人,友人将珍贵的茶叶寄送诗人,是因为两人

同为爱茶之人、识茶之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默写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

能。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化用“五丁开

山”的神话传说来增添浪漫气息。

(3)古代文人常在词中直抒愁情,如李清照的“”,辛弃疾的

“”等词句就直接用“愁”字来抒发情感。

五、作文

6.(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

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

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语言文字运用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既是文学的,①o作为文学经典,《诗经》确立了

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情调。作为文化经典,《诗经》是周朝礼乐的组成部分,表现了

周人农事、宴饮、战争、婚恋各个方面的情形,展示着先民对天人、家国、上下、男女关系

的理解。

通俗而言,《诗经》所记录的就是我国最早的诗,②。比如结婚的时候,典礼

旁边有人歌唱;宴饮的时候,歌唱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除了日常生活之外,

③,有些人为国而战牺牲生命,这个时候也需要歌唱,表达对这种献身精神的敬

后、O

《诗经》所录作品,最早的距今已有三千年,最晚的距今也有两千五六百年。从时间上

看,我们距离《诗经》不可谓不远,但只要回到生活,你才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

的文化血脉。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独领风骚”“逃之夭夭”“泾渭分明”这些词语便出自《诗

经》的诗篇,我们时常赞美的夫妻和睦、上下和乐等都在《诗经》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语言文字运用(二)

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

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痍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①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

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②仿佛

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

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

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

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

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

“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一一我们还是回去罢。”

(节选自鲁迅《药》)

(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歪歪斜斜、层层叠叠、跄跄踉踉”,说说它们和“歪斜、层

叠、踉跄”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

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一一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

B.“(这床被子)是我的一一”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C.外国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一一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便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一一”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仿佛……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

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

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

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

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

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

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

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

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

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

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

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

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

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

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

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

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

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

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

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

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

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

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

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

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

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

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

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

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

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

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

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

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

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

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

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

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

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

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

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C

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蜘胴。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

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

击节称妙。

(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

推介词的要点。

【解答】(1)B.“唐宋诗词”扩大了范围,在材料一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关于“价值”分

析中,强调了“唐宋诗词中典范作品”这一范围。

故选B。

(2)C.“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错,原文中说“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

呈现的美……”,强调了视角对象,并以“最终”二字限制。后文“对接受者而言,……

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手段同样具有“美、

故选C。

(3)“滋味说”是指“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

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A.描写人的形象,没有物和景。

B.是抒情。

C.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最符合“滋味说”。

D.是叙事。

故选C。

(4)这是诗歌炼字的典故。“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因为“扶”字和苏轼的“摇”

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

用“失”比“映”和“隐”好,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

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

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

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

界,更能呈现“意”之美。

结合材料二“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

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滋味’说

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

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

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摇”“映”

二字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扶”的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

柳的纤弱;“失”写出淡月之夜,月、梅融为一体的朦胧情景。“扶”“失”二字更符合整

体意境和滋味。

(5)本题要求推介的是经典诗词,推介词旨在推荐,以引起重视,所以要了解和准确介

绍所推介的对象的特点和意义,然后结合材料列出推介的要点。

结合材料一“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

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可知,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

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

结合材料一“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

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

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

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可知,经典诗

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答案:

(1)B

(2)C

(3)C

(4)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

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界,更能呈现“意”之美。

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

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摇”“映”二字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

味。“扶”的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失”写出淡月之夜,月、梅融为一

体的朦胧情景。“扶”“失”二字更符合整体意境和滋味。

(5)①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

生意义。②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③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一、现代文阅读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

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

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

草呢?

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

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

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仁,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

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

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

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

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

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

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

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

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

奶奶身边捋胳膊,维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

树,后人乘凉。

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

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握掘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掘。

是要握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掘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握手印,

难道有什么讲究吗?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掘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

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掘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

也先后掘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

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

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

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

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

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

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

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

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

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

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

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

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

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

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

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

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

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

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

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矶轻轻砸,把花泥敷

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

变成红色。

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

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

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

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

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

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

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

能红好几个月呢。

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

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

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

真不赖。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

好氛围。

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

丰盈的。

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

的喜爱。

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

气息。

(2)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

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

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

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

(3)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

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

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1)D.“借助女孩们的视角”错,女孩们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都是从作

家的全知视角叙述,而非“借助女孩子的视角”。

故选D。

(2)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错,文中提到“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

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

奶身边捋胳膊,维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

栽树,后人乘凉”,大奶奶是有意为之,是爱孙女们的表现,不能说“嫌弃孙女们做事毛

手毛脚”。

故选Ao

(3)注意题干中的情境设置指向,“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

花'为题",可见回答时应先指出“指甲草”的信息指向。

文中大奶奶和几个孙女儿,都是小地方上的普通人,种花摘花染指甲也都是日常生活小

事,但言行举止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

而以“凤仙花”为题,则应探究作家的用意所在。开头特意提及,“凤为鸟中王,自古就

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己”,

点出了以“凤”“仙”命名凤仙花的寓意:文中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

同时,以“凤仙花”为题,也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看似随意的题目里暗

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4)由“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

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

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

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可知,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

体现对美的尊崇。

由“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掘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

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矶轻轻砸”“把花

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

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可知,轻轻砸、握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

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

由“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掘”

“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可知,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

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

答案:

(1)D

(2)A

(3)①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

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

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

(4)①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

②轻轻砸、握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

③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

二、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回答问题。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

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侍。”遂

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

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尊则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

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

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

“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日:“郭林宗何如人?”滂

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

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

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己。”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

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

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

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

化之,得无少鹰鹘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鹦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

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木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因留宿;

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涂正确

的答案。

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符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

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

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

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

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

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

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

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鹘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

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②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5)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停”?请简要说明。

【解答】(1)“初游洛阳”中,“初”为“游”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游洛阳”为

“游于洛阳”的省略,语意完整,故在B处断;“时人”为“莫识”的主语,后省略宾语

“郭泰”,故在E处断;“陈留符融一见嗟异”为连动句,中间不断开,其后断开,故I

处断。根据上述分析,在BEI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

人知道他,陈留符融一见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

(2)A.”是同一类老师”错误。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经师:指的是精通专业知识、

讲授经书的讲师/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指传授道理,

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老师。

(3)D.“像鹰鹳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仇香被任命为主

簿是因为品行卓绝,“像鹰鹦般忠勇”是王奂对他的期许。“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

林中”错。这是王奂的观点,而非仇香。“故被郭泰奉为老师”强加因果,被郭泰奉为老

师是之后的事,原文为“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

(4)①素:一向;匹:匹敌,此处活用为名词,匹敌之人;尝:曾经;仕:做官。句子

翻译为: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

曾经劝他出来做官。

②奈何:怎能;忿:恼怒;历:多。句子翻译为:你守寡而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年纪

己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而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

(5)根据原文“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可概括出:聪明博学,高雅通达。

根据原文“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可概括出:明达知人,奖训士人。

根据原文“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可概括出:谦逊自知。

答案:

(1)BEI

(2)A

(3)D

(4)①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

经劝他出来做官。

②你守寡而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年纪己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而抛弃多年的勤劳

和辛苦!

(5)聪明博学,高雅通达;明达知人,奖训士人;谦逊自知。

参考译文:

郭泰学识广博,善于讲论。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人知道他,陈留符融一见到

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李膺与他相见,说:“我见过的士人多了,

没有赶上郭林宗的。他灵敏卓识通达朗悟,高尚雅致精到渊博,当今华夏,很少看到能与他

相比的。”就同他结为好友。于是,他的名声震动京师。后来回归乡里,士绅儒生一直送到

河边,送行的车辆有数千辆,李鹰同郭泰同船而渡,各位宾客远望着他,以为他是神仙。

郭泰善于识别人,喜好称赞开道读书人。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