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长沙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湖南省长沙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湖南省长沙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湖南省长沙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湖南省长沙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湖南省长沙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吴妈是个寡妇,在赵太爷家帮佣。她对阿Q先生,平时并无大恶感,一边同老Q谈天,

便是个例证。可是,用过于鲁直的话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地却恼了,仿佛真的被阿Q玷

污了一般,阿Q当然受到了赵太爷、假洋鬼子及其奴才们的痛打。

吴妈,为阿Q走向死亡,推了一把力,这就是阿Q想同她困觉的吴妈!”这是吴妈的悲

剧!

进一步想,吴妈嫁给阿Q,有何不好?无非阿Q头上有点癞疮,有点儿二流子气。但

是,阿Q式的造反一旦有点小小的收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当然,政治不能替代爱情。

吴妈不爱阿Q,然而,吴妈不爱阿Q,甚而与癞痢头都没关系,是浸淫了吴妈内心的某种传

统观念在作怪。爱上阿Q,是大逆不道。赵太爷们的是非观伴虏了吴妈的心,使她忘了她与

阿Q是同类。

造反的受益者反对造反。这是历史上经久不衰的悲剧。辛亥革命者的血,变成了药,为

那些可怜的愚民吃下去。吴妈则更甚,加速了阿Q的死。她的愚昧,使她成了阿Q的“敌

人”。

今天有没有吴妈这样的人,我不敢妄说。

(摘编自苏叔阳《说"吴妈”》)

材料二:

《说“吴妈”》一文对《阿Q正传》里吴妈其人颇多椰榆。我想于此为吴妈一辩。

阿Q求爱被吴妈拒绝,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说吴妈向赵太爷打了“小报告”,似乎与事

实不合。《阿Q正传》里写得明白。当阿Q突然跪倒向吴妈求爱时,接着是吴妈的一声“阿

呀”,之后她就“大叫着往外跑,似乎后来带哭了”。可见,问题一经发生,惊动四围,不由

得把事情公开了。

吴妈是赵府的女佣,阿Q是赵府的雇工,二者属于“同类”。然而不要忘记,吴妈也是

那个时代的吴妈,这就使本属“同类”的他们,阿Q为饥寒困顿所迫,后来终于神往于革

命;吴妈却不曾有过这样的觉悟。

自然、倘若为阿Q着想,吴妈即使不同意他的要求,亦当不张扬。可惜,对于这个辛

亥时期寄人篱下的乡间寡妇说来,这里确有“某种传统观念在作怪”,虑及生计问题也好,

吴妈的一言一动,别样的种种设想,反倒不符合生活的真实。这就说明,其悲苦境遇和精神

创伤,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强加给她的。明乎此,而把同情给子这个卑微而不幸的女人,

就像我们同情阿Q一样。

《说“吴妈”》一文中还说,吴妈嫁给阿Q,其实很好,必定不会亏待吴妈、而会使她

成为“造反的受益者”。这些推论固然也算一种看法,但阿Q的造反毕竟没有成功。我们姑

且假设阿Q造反成功了,生动地描述了阿Q对于革命成功的美妙憧憬,其中就有一句值得

注意的涉及吴妈的话一一“可惜脚太大”。

阿Q式的造反尽管失败了,他的革命要求确实代表了吴妈的利益。吴妈不爱阿Q虽然

同造反无关,但她并非“反对革命”,阿Q自己也差得远,于是就难免要“大团圆”。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深刻地揭示了书亥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使人振聋发耳贵。

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阿Q们吴妈们共同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从《阿Q正传》广阔而深邃

的时代背景上认识其中的人物,说吴妈是“造反的受益者反对造反”

我完全理解,《说“吴妈”》是一篇随笔杂感式的文字,其立意主要不在分析《阿Q正

传》的文学形象,借题生发,企望助力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大业。作者的这个初衷,文章对吴

妈的评论欠准确,它的说服力就不能不因此而减弱、杂文也是一种创作,可想象,甚至免许

给旧典以新解。然而,还是要注意把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如果带上主观随意性,应该承认,

生活中确实存在改革的受益者不理解改革以至非议改革的现象。不过我以为,也要作具体分

析,不宜一概视之为“反对改革”。要促使这些人转变,但最终还取决于改革的实践。鲁迅

不就说过,“冷笑家的赞成

(摘编自孙士杰《为“吴妈”辩护》)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文认为,评论名著里的人物,应把握原作的基本精神

B.对于“吴妈”,苏文以批判为主,而孙文有批判,两文情感态度不一。

C.孙文提出“时代悲剧”说,以此否定了苏文“吴妈悲剧”论,体现出理论的先进性。

D.苏文把幽默和讽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既谈笑风生而又严正冷峭的气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爷们的是非观俘虏了吴妈的心”,可见吴妈趋炎附势、攀富嫌贫,所以拒绝了阿

Q的求爱。

B.“阿Q是那个时代的阿Q,吴妈也是那个时代的吴妈”,可见评价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

时代背景。

C.“可夸张,可想象,甚至允许给旧典以新解”

D.“冷笑家的赞成,是在改革见了成效之后”,可见要使人们接受改革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六段画线句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赵秀才)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

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

B.(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

C.(阿Q)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

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

D.“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胡。“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

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4)《为“吴妈”辩护》是一篇颇具说服力的驳论文,请简要分析其在说理上的特点。

(5)材料二最后一段透露出《说“吴妈”》一文的立意,请据此将材料一的结尾补充完

整,使文章语意连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雄狮献瑞

练建安

“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咚恰……”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

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

大年初五,是闽粤边的武邑岩前镇请客的日子。客家村寨春节期间请客的日期,都有定

日。坐落在狮子岩的均庆寺,格外热闹。

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县,因此

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5文一碗的牛肉兜汤,10斤牛肉很快就可以

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

“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烂泥坪。”闽西正月多雨,昨夜下了一场连绵不断的“冷浆

雨”,闪着金光,北风吹来

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

些人被吸引了过来。

“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

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正合适。

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

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

赌,手气差,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发誓

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

这一天,均庆寺也办狮会,号称“闽粤赣三省狮王争霸赛”。汀江木纲老板练大炮悬赏

1000两银子的花红,周边客家地区来参赛的青狮足有18只,都是各县身怀绝技者。

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收摊寄存在

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解解馋。20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

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说:“吃

过了,过年喽,抖抖索索地从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5块铜板,递到增发手上。小孙

子喝完了,捧着空碗,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小孩子乖巧地说:“阿叔

新年发大财。”增发笑了。

均庆寺外石坪,18只青狮跃跃欲试。场中,竖立着一根1丈8尺的桅杆,以红绳悬挂

一束雪里建。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藤,哪一只青

狮就是赢家,往常,“缩”上两张八仙桌高度表演的青狮,见所未见。要么怎么叫狮王争霸

赛呢?主办方为安全计,在桅杆的四周铺设了一层层谷直

主事宣读完规则,鞭炮炸响,接着就是一下重锣。赣南远客为先,翻滚跌扑,煞是好看。

不料,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只得退场。粤东也是6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

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

T,舞到谷宣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一只是当地的,一只就是杭川郭坊的。郭坊的锣鼓

敲起,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

发说:“大哥,赢钱还你水牛。”

说话间,锣鼓声响了,岩村青狮己经奔跳出去老远。郭坊青狮欢快蹦达,就追了上来。

岩村青狮上谷笆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大

吼,四脚齐齐发力,似有千钧之势。围观者听得谷皆下面发出脆响,仔细听听,明白了其中

的奥秘。围观者大声喝彩,一浪高过一浪。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

抖。他想,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

(节选自练建安《雄狮献瑞》,有删改)

文本二:

“客家侠义小说”,看似有“民间故事”色彩,实则是较为高超的“模仿”作品。作者或

从民间故事中吸其内核加以综合演绎,升华思想内核,使小说故事更隽永深邃。其结构

精致,却叙事从容,读者很难一眼看穿作者的真实意图,才恍然大悟。作者深受传统文

法影响。擅用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客家民系是中华民

族汉族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内涵丰厚,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

者笔下的人物,多为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临危不惧,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

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

(节选自练德良《客家乡土多侠义--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系列作品浅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增发听到“熟悉的锣鼓,按捺着内心的激动”,暗示他与舞狮有不一般的情感

B.文章第8段写增发一个舞狮金牌得主,却落得到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的缘

由,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好赌必输的道理。

C.文章第11段写增发与阿婆婆孙俩的相关情节,不仅可以看出阿婆经济的不宽裕,也体

现了小说主人公增发人性的美好。

D.文章写“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牛肉兜汤的做法”,与写当地的狮会一样,都体现

了杭川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传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咚恰欢快的锣鼓声开头,渲染气氛

B.第10段写“百十丈外的石坪上,人头攒拥,锣鼓声声”的热闹场景,突出增发卖牛肉

兜汤的生意难做。

C.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岩村青狮“摔倒,爬起”两个动作的反复描写,以岩村青狮的“不

屈不挠”来衬托郭坊青狮赢得比赛的不易。

D.作者重视语言感受,用词生动传神,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冷浆雨”“缩”“城肚里”“谷

埼”“落雨”等词语的使用

(3)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雄狮献瑞》是如何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的。

(4)作品是怎样叙述增发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②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

其名未改,其众未败,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

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优,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

丧而还,草芈姓实嗣咒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于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

且丕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

其仇不滋大乎?若从君而走患,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

④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

若得楚师以伐鲁,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⑤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

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

敢不像,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理,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

讨之,荣成伯曰:“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又何谒焉?”子

冶归,致禄而不出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①襄公:鲁襄公,姬姓,名午。②康王:楚国国君,芈姓,名昭。③嗣:接续,名夙。

⑤诸姬:同为姬姓的诸侯。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执政未改A予B为先君C来D死而去E之F其谁G曰H不如先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在古代本指父母的丧事,在文中指楚康王去世对于楚国而言是忧患。

B.“苟”,意思是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

C.“说”,同“脱”,与《氓》“士之耽兮

D.“逆”在文中的意思是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本要去楚国,还没有到,就听说楚康王去世的消息,其他人也想回去,但叔仲

昭伯据理力争,最后仍然前往楚国。

B.鲁国君臣去楚国,是为了国家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是对楚国的畏惧;从人情世故

来说,也不能断然回去。

C.正当君臣们即将从楚国返回鲁国时,鲁国国内却发生了内乱,鲁襄公又想返回楚国搬

救兵讨伐叛乱者,最后还是返回了鲁国。

D.荣成伯对着季武子说,作为鲁国重臣,国家的事务,就由其做主,区区一个卞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

②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5)荣成伯说服鲁襄公回到鲁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②。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③为谁雄?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④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徐。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④天宝三载(744)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

四载(745),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杜二

甫,故称。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

成就卓著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本义为鹫鸟飞扬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用到了“蓬”这一意象,杜诗的“飘蓬”与李诗的“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

但都写出了李杜二人漂泊的命运。

B.杜诗第二句,表面是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意在表达对李白坎坷命运的慨叹之

情。

C.杜诗三、四句中,前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一句使用了反

问句

D.李诗第四句中一个“重”字既表达出别后再相逢之难,又写出他们生活中有着共同的

志趣,亲切感人

(2)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说诗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

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2)瑟,一种古代弦乐器,最早的瑟有五十弦,"两句

诗来印证。

(3)“鬓”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借此表现自己的某种哀怨、愁思、欣喜、期待

或抱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风凉了,我们都穿上了夹衣。这时候,熟成棕褐色的皂荚,一嘟噜一嘟噜地挂满枝叶

间。皂荚树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带着满身的硕果,它的枝条很难再舞摆起来,只是须髯和衣

襟稍稍动一下。没几天津要在某个早晨,拿上一根长长的枣木杆子打皂荚。皂荚和带了叶子

的碎枝僻哩叭啦落下来,厚厚地铺了一地。每次我都羡慕地想拿过杆子来打几下。有一回,

抢过去,…举.起来,.好沉,.一.下,..两下,一好不容易打下一个,竟巧巧地落在我头上,砸得我眼

泪都出来了。我生气地把那枚好看的皂荚跺成了两段,准备干了当柴烧。母亲把那些皂荚收

拾到几个又粗又大的背篓里,装得满满的。每次洗衣服的时候,很呛鼻子,母亲虽然扭着头,

把几颗光溜溜的皂荚籽塞在我手里。我玩腻了,就①地把它种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一遍一

遍地给它浇水,还洒上炉灰当肥料②的时候,我已经忘了,它却探出娇黄嫩绿的小身子

(1)下列句子中的“准”和文中“我父亲准要在某个早晨”的“准。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要遵守纪律,上课不准迟到。

B.墙上挂的钟表,走得不准了。

C.我说了要去,明天准去。

D.我们都要以法律为准绳。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抢着走过去,举起很沉的杆子,语义基本相同,

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1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部分市民感觉到今年夏天蚊虫少了,其实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被蚊子叮咬的几率降低

了。在温度比较高的时候,特别是超出适合蚊虫活动的温度条件时,①。

一般来说,①蚊虫活动和叮咬比较活跃的区域是20℃〜35℃,②温度过高或过低,④

其活跃性会明显下降,⑤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也会相应减少。今年夏天,影响了蚊虫的活动

力,蚊子“变懒了”。

大家觉得蚊子变少了,可能还有一种原因,②,导致易孳生蚊虫的水体较少,由于蚊虫

孽生离不开水体,积水的变少导致蚊虫数量减少。其次,人们外出活动时间少了,或者外出

活动时间正好避开蚊虫一天中的活动高峰

专家提醒,随着高温天气的解除,以及后期降雨的增多、③,较高密度的蚊虫仍会对人

形成一定的叮咬骚扰的危害,大家仍需要做好防蚊工作。

(1)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

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月23日上午7时39分,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我国

第1000亿件快件产生,彰显了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快递“小包裹”。映照经

济“大棋盘”。

从行业发展看,“小包裹”依旧有好前景。随着经济活力的不断释放,消费市场的进一

步拓展,经济向好带动快递提速。从经济运行看,“小包裹”在推动大发展。以快递业发展

为牵引,发挥促进消费、服务生产、畅通循环的作用,就能让发展的“引擎”更有力。

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

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湖南省长沙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吴妈是个寡妇,在赵太爷家帮佣。她对阿Q先生,平时并无大恶感,一边同老Q谈天,

便是个例证。可是,用过于鲁直的话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地却恼了,仿佛真的被阿Q玷

污了一般,阿Q当然受到了赵太爷、假洋鬼子及其奴才们的痛打。

吴妈,为阿Q走向死亡,推了一把力,这就是阿Q想同她困觉的吴妈!”这是吴妈的悲

剧!

进一步想,吴妈嫁给阿Q,有何不好?无非阿Q头上有点癞疮,有点儿二流子气。但

是,阿Q式的造反一旦有点小小的收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当然,政治不能替代爱情。

吴妈不爱阿Q,然而,吴妈不爱阿Q,甚而与癞痢头都没关系,是浸淫了吴妈内心的某种传

统观念在作怪。爱上阿Q,是大逆不道。赵太爷们的是非观伴虏了吴妈的心,使她忘了她与

阿Q是同类。

造反的受益者反对造反。这是历史上经久不衰的悲剧。辛亥革命者的血,变成了药,为

那些可怜的愚民吃下去。吴妈则更甚,加速了阿Q的死。她的愚昧,使她成了阿Q的“敌

人”。

今天有没有吴妈这样的人,我不敢妄说。

(摘编自苏叔阳《说“吴妈”》)

材料二:

《说“吴妈”》一文对《阿Q正传》里吴妈其人颇多椰榆。我想于此为吴妈一辩。

阿Q求爱被吴妈拒绝,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说吴妈向赵太爷打了“小报告”,似乎与事

实不合。《阿Q正传》里写得明白。当阿Q突然跪倒向吴妈求爱时,接着是吴妈的一声“阿

呀”,之后她就“大叫着往外跑,似乎后来带哭了”。可见,问题一经发生,惊动四围,不由

得把事情公开了。

吴妈是赵府的女佣,阿Q是赵府的雇工,二者属于“同类”。然而不要忘记,吴妈也是

那个时代的吴妈,这就使本属“同类”的他们,阿Q为饥寒困顿所迫,后来终于神往于革

命;吴妈却不曾有过这样的觉悟。

自然、倘若为阿Q着想,吴妈即使不同意他的要求,亦当不张扬。可惜,对于这个辛

亥时期寄人篱下的乡间寡妇说来,这里确有“某种传统观念在作怪”,虑及生计问题也好,

吴妈的一言一动,别样的种种设想,反倒不符合生活的真实。这就说明,其悲苦境遇和精神

创伤,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强加给她的。明乎此,而把同情给子这个卑微而不幸的女人,

就像我们同情阿Q一样。

《说“吴妈”》一文中还说,吴妈嫁给阿Q,其实很好,必定不会亏待吴妈、而会使她

成为“造反的受益者”。这些推论固然也算一种看法,但阿Q的造反毕竟没有成功。我们姑

且假设阿Q造反成功了,生动地描述了阿Q对于革命成功的美妙憧憬,其中就有一句值得

注意的涉及吴妈的话一一“可惜脚太大”。

阿Q式的造反尽管失败了,他的革命要求确实代表了吴妈的利益。吴妈不爱阿Q虽然

同造反无关,但她并非“反对革命”,阿Q自己也差得远,于是就难免要“大团圆”。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深刻地揭示了书亥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使人振聋发耳贵。

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阿Q们吴妈们共同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从《阿Q正传》广阔而深邃

的时代背景上认识其中的人物,说吴妈是“造反的受益者反对造反”

我完全理解,《说“吴妈”》是一篇随笔杂感式的文字,其立意主要不在分析《阿Q正

传》的文学形象,借题生发,企望助力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大业。作者的这个初衷,文章对吴

妈的评论欠准确,它的说服力就不能不因此而减弱、杂文也是一种创作,可想象,甚至免许

给旧典以新解。然而,还是要注意把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如果带上主观随意性,应该承认,

生活中确实存在改革的受益者不理解改革以至非议改革的现象。不过我以为,也要作具体分

析,不宜一概视之为“反对改革”。要促使这些人转变,但最终还取决于改革的实践。鲁迅

不就说过,“冷笑家的赞成

(摘编自孙士杰《为“吴妈”辩护》)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孙文认为,评论名著里的人物,应把握原作的基本精神

B.对于“吴妈”,苏文以批判为主,而孙文有批判,两文情感态度不一。

C.孙文提出“时代悲剧”说,以此否定了苏文“吴妈悲剧”论,体现出理论的先进性。

D.苏文把幽默和讽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既谈笑风生而又严正冷峭的气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赵太爷们的是非观俘虏了吴妈的心”,可见吴妈趋炎附势、攀富嫌贫,所以拒绝了阿

Q的求爱。

B.“阿Q是那个时代的阿Q,吴妈也是那个时代的吴妈”,可见评价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

时代背景。

C.“可夸张,可想象,甚至允许给旧典以新解”

D.“冷笑家的赞成,是在改革见了成效之后”,可见要使人们接受改革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六段画线句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

A.(赵秀才)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

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

B.(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

C.(阿Q)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

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

D.“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胡。“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

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4)《为“吴妈”辩护》是一篇颇具说服力的驳论文,请简要分析其在说理上的特点。

(5)材料二最后一段透露出《说“吴妈”》一文的立意,请据此将材料一的结尾补充完

整,使文章语意连贯

【解答】(1)C.“体现出理论的先进性”不当。于文无据。

故选C。

(2)A.“可见吴妈趋炎附势、攀富嫌贫。于文无据。

故选Ao

(3)A.赵秀才与假洋鬼子不是“对革命不理解”,他们看破了革命的不彻底性,企图获

得新的权力地位。

故选Ao

(4)①结合“阿Q求爱被吴妈拒绝,这是千真万确的,釜底抽薪。文章逐一分析对方论

据的不成立,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阿Q是赵府的雇工。然而不要忘记……”等可知,

注意分寸。文章认可对方的初衷,又客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5)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其立意主要不在分析《阿Q正传》的文学形象,而是着眼现

实,企望助力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大业”“至于说到当前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改革的受

益者不理解改革以至非议改革的现象”可推断《说“吴妈”》原作的立意。

示例:但改革的受益者,因为习惯了旧的秩序,甚至幸灾乐祸地看着改革者倒霉的人。

阿Q时代的吴妈。倘使今日还有吴妈,“三思而后行”了。

答案:

(1)C

(2)A

(3)A

(4)①釜底抽薪,破而后立,最后证明其论点不正确。②一分为二,语言得体,而且在

指出对方缺憾的同时,更容易让人接受。

(5)示例:但改革的受益者,因为习惯了旧的秩序,甚至幸灾乐祸地看着改革者倒霉的

人。阿Q时代的吴妈。倘使今日还有吴妈,“三思而后行”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雄狮献瑞

练建安

“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咚恰……”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

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

大年初五,是闽粤边的武邑岩前镇请客的日子。客家村寨春节期间请客的日期,都有定

日。坐落在狮子岩的均庆寺,格外热闹。

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县,因此

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5文一碗的牛肉兜汤,10斤牛肉很快就可以

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

“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烂泥坪。”闽西正月多雨,昨夜下了一场连绵不断的“冷浆

雨”,闪着金光,北风吹来

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

些人被吸引了过来。

“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

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正合适。

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

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

赌,手气差,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发誓

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

这一天,均庆寺也办狮会,号称“闽粤赣三省狮王争霸赛”。汀江木纲老板练大炮悬赏

1000两银子的花红,周边客家地区来参赛的青狮足有18只,都是各县身怀绝技者。

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收摊寄存在

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解解馋。20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

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说:“吃

过了,过年喽,抖抖索索地从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5块铜板,递到增发手上。小孙

子喝完了,捧着空碗,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小孩子乖巧地说:“阿叔

新年发大财。”增发笑了。

均庆寺外石坪,18只青狮跃跃欲试。场中,竖立着一根1丈8尺的桅杆,以红绳悬挂

一束雪里藤。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藏,哪一只青

狮就是赢家,往常,“缩”上两张八仙桌高度表演的青狮,见所未见。要么怎么叫狮王争霸

赛呢?主办方为安全计,在桅杆的四周铺设了一层层谷直

主事宣读完规则,鞭炮炸响,接着就是一下重锣。赣南远客为先,翻滚跌扑,煞是好看。

不料,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只得退场。粤东也是6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

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

了,舞到谷萱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一只是当地的,一只就是杭川郭坊的。郭坊的锣鼓

敲起,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

发说:“大哥,赢钱还你水牛。”

说话间,锣鼓声响了,岩村青狮己经奔跳出去老远。郭坊青狮欢快蹦达,就追了上来。

岩村青狮上谷笆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大

吼,四脚齐齐发力,似有千钧之势。围观者听得谷宣下面发出脆响,仔细听听,明白了其中

的奥秘。围观者大声喝彩,一浪高过一浪。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

抖。他想,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

(节选自练建安《雄狮献瑞》,有删改)

文本二:

“客家侠义小说”,看似有“民间故事”色彩,实则是较为高超的“模仿”作品。作者或

从民间故事中吸其内核加以综合演绎,升华思想内核,使小说故事更隽永深邃。其结构

精致,却叙事从容,读者很难一眼看穿作者的真实意图,才恍然大悟。作者深受传统文

法影响。擅用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客家民系是中华民

族汉族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内涵丰厚,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

者笔下的人物,多为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临危不惧,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

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

(节选自练德良《客家乡土多侠义--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系列作品浅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写增发听到“熟悉的锣鼓,按捺着内心的激动”,暗示他与舞狮有不一般的情感

B.文章第8段写增发一个舞狮金牌得主,却落得到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的缘

由,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好赌必输的道理。

C.文章第11段写增发与阿婆婆孙俩的相关情节,不仅可以看出阿婆经济的不宽裕,也体

现了小说主人公增发人性的美好。

D.文章写“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牛肉兜汤的做法”,与写当地的狮会一样,都体现

了杭川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传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以“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咚恰欢快的锣鼓声开头,渲染气氛

B.第10段写“百十丈外的石坪上,人头攒拥,锣鼓声声”的热闹场景,突出增发卖牛肉

兜汤的生意难做。

C.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岩村青狮“摔倒,爬起”两个动作的反复描写,以岩村青狮的“不

屈不挠”来衬托郭坊青狮赢得比赛的不易。

D.作者重视语言感受,用词生动传神,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冷浆雨”“缩”“城肚里”“谷

宣”“落雨”等词语的使用

(3)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雄狮献瑞》是如何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的。

(4)作品是怎样叙述增发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答】(1)B.“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写增发到岩前古镇摆摊的缘由,而非告诫世

人赌博害人这一道理。

故选B。

(2)B.“与牛肉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此处没有对比,只是体现了增发急于卖完兜汤。

故选B。

(3)文本二中说“其结构精致,往往一波三折,小说通过较为曲折的情节,塑造增发这

一人物形象。

“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增

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得

了金牌。之所以来到130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增发好赌,一次豪赌,

又赔了进去”据此可见。

“郭坊的锣鼓敲起,有些乱,来到狮头旁。狮头移开。大汗淋漓的大哥又惊又喜,躲在

这里修仙哪,我来,一会儿工夫。岩村青狮上谷道了、爬起、爬起。郭坊青狮在谷直外

停了停。鼓点骤响,落地生根,大吼,顿一顿,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手脚发抖,看不

出这卖牛肉兜汤的,可知作者在从容的叙事中。

文本二中说“擅用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可知,运用了

白描手法。

“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

兜汤’小食摊。增发好赌,一次豪赌,又赔了进去”“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增

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喝了驱寒,说:'吃过了,鸡汤都喝怕啦,抖抖索索地从上衣

上摸出一块旧手帕,反复数过。小孙子喝完了,舌尖舔着嘴唇。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

汤”分析可知,用简练的笔墨,和与阿婆交往的片段、善良有爱的形象。

文本二中说“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笔下的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

镇定,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绝不一争高低,小说通过特定的背景。

“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5文一碗的牛肉兜汤。照这个样子,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

“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百十丈外。石坪上,锣鼓声声,

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20余年的拳脚功夫,

发痒发麻”分析可知,塑造增发具有客家乡土侠义精神的形象。

(4)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

小说叙述增发跌宕的人生经历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的使用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

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情节内容。

文章多处使用插叙的手法。

如,在叙述增发卖“杭川牛肉兜汤”时,手气差,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

他恨不得剁了双手,发誓要‘以牛还牛',再回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声气相通,

因此。‘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调以姜末、八角、鱼露

等物、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姜末,喝口浓稠爽滑的兜汤,丰富文章内容。

文章层层铺垫,让结局既出人意料。

第①段写增发的心理感受,”听闻这熟悉的锣鼓,不动声色;第⑧段写增发曾经的经历,

是‘南狮’的师傅头。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名声很大,说来也与‘牛’有关,手

气差,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他恨不得剁了双手,发誓要‘以牛还牛’,

再回杭川”,“场中,上头。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藤,就是优

胜者”。

结构安排上,以“狮王争霸赛”开篇,中间插入“狮王争霸赛”,小说以“狮王争霸赛”

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浑然一体。

答案:

(1)B

(2)B

(3)①通过较为曲折的情节--增发跌宕的人生经历,在从容的叙事中;②通过白描手

法,叙述增发为还大哥水牛去摆摊,塑造增发知错能改。③通过特定的背景“买卖牛肉

兜汤”“客家狮会”等。

(4)①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情

节内容。比如第③段写杭川历史,丰富文章内容。③文章层层铺垫,第⑧段写增发曾经

的经历,让结局既出人意料。④以“狮王争霸赛”为线索组织材料,使情节更集中紧凑,

结构完整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②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

其名未改,其众未败,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

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他,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

丧而还,萄芈姓实嗣③,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

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递其侮,而亟于前之人,

其仇不滋大乎?若从君而走患,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

④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

若得楚师以伐鲁,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⑤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

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

敢不俊,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

讨之,荣成伯曰:“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又何谒焉?”子

冶归,致禄而不出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①襄公:鲁襄公,姬姓,名午。②康王:楚国国君,芈姓,名昭。③嗣:接续,名夙。

⑤诸姬:同为姬姓的诸侯。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执政未改A予B为先君C来D死而去E之F其谁G曰H不如先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忧”,在古代本指父母的丧事,在文中指楚康王去世对于楚国而言是忧患。

B.“苟”,意思是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

C.“说”,同“脱”,与《氓》“士之耽兮

D.“逆”在文中的意思是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鲁襄公本要去楚国,还没有到,就听说楚康王去世的消息,其他人也想回去,但叔仲

昭伯据理力争,最后仍然前往楚国。

B.鲁国君臣去楚国,是为了国家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是对楚国的畏惧;从人情世故

来说,也不能断然回去。

C.正当君臣们即将从楚国返回鲁国时,鲁国国内却发生了内乱,鲁襄公又想返回楚国搬

救兵讨伐叛乱者,最后还是返回了鲁国。

D.荣成伯对着季武子说,作为鲁国重臣,国家的事务,就由其做主,区区一个卞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

②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5)荣成伯说服鲁襄公回到鲁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解答】(1)“执政”在文中指楚国的掌权者,“未改”是谓语,故A处断句,“为先君”

作状语,意思表达完整;根据前文“闻康王卒,“死而去之”的意思是楚君去世了就离开

楚国。综上应在ADF三处断开,我们为先君而来,谁能确保新君的德行不如先君呢?

(2)B.“不同”有误,根据句意“如果楚国芈姓有子孙继承王位”“如果不是自己应该

拥有的,文中和《赤壁赋》中的“苟”都是“如果”的意思。

故选:Bo

(3)D.”对着季武子说”错误,由材料二可知,所以荣成伯所说的话是让季冶转告给季

武子。

故选:D。

(4)①勤远,辛苦地远道而来;义。译文:所以才不怕辛苦地远道而来向楚国表示尊崇。

②谓,认为,立朝为官,认为我贤能,怎么还敢享受俸禄而立朝为官呢?

(5)文中他说到“君之于臣,其威大矣,而恃诸侯。作为一国之君;还说到“若得楚师

以伐鲁,必用命焉。若搬楚国救兵,牢固防守,诸姬不获窥焉?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

夷,将天下是王,其予君也,君以蛮,而又求入焉,不如予之”,对于鲁襄公而言都没有

任何好处。

答案:

(1)ADF

(2)B

(3)D

(4)①所以才不怕辛苦地远道而来向楚国表示尊崇,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

②(你)派遣我去欺骗国君,认为我贤能,怎么还敢享受俸禄而立朝为官呢?

(5)①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依靠其他诸侯国的力量,鲁国人一定会听从季武子的命令;

③无论楚国是否战胜季武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襄公去楚国(朝贡),听说楚康王去世。(大夫)叔仲昭伯说:“国君这次来楚国,而

是因为它大国的名分和众多的甲兵,但它大国的名分没有改变,为什么要返回呢。(大夫)

子服惠伯说:“既然不知如何是好?”叔仲昭伯说:“你们这次来访楚国,(而是)为了鲁国

的利益,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认为别人是正义的,何况是畏惧而慑服于人呢,听说楚

君死了又要返回,又会有谁代替他主办丧事呢,楚国的掌权者尚未变动,他死了我们就回去?

即使在国内听到楚国有丧也应前去吊慰,谁能说这不是对楚国的轻侮呢,谁能说他们对新君

已有二心呢,比他们前人的动作还要快?倘若听从国君的话中途回国而遭致祸患。如果有抵

御楚国的战术和守护鲁国的防备设施;如果没有。”于是大家继续前行,到方城山时,鲁襄

公打算返回(楚国)。(大夫)荣成伯说:“不可以,他的权威是极大的,却要依靠别国诸侯

的力量?倘若请到楚国的军队攻打季武子,他们一定会听从他的命令。倘若楚国战胜鲁国的

季武子,又怎么知道楚君将如何对待您呢,排除华夏诸侯国,他们对您能有什么恩德?倘若

(楚国)没有打败鲁国的季武子,又再想返回鲁国的话,不如把卞邑赐给季武子,也不敢不

改过!”于是(鲁襄公)回到了鲁国。

材料二:

鲁襄公出访楚国时,(他)派季冶去迎鲁裹公回国,)随后又追赶上季冶交给他一封盖了

官印的信。信上说:“卞邑的人将要叛变,已经占领了卞邑,荣成伯(就让季冶转告季武子)

说:“你是辅弼鲁国的重臣,实际上可以由你裁夺,何况区区一个卞邑呢,你去讨伐他们,

又何须来禀告呢,交还俸禄而辞官不出,认为我贤能,怎么还敢享受俸禄而立朝为官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②。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③为谁雄?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④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徐。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④天宝三载(744)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

四载(745),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杜二

甫,故称。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

成就卓著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本义为鹫鸟飞扬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两首诗都用到了“蓬”这一意象,杜诗的“飘蓬”与李诗的“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

但都写出了李杜二人漂泊的命运。

B.杜诗第二句,表面是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意在表达对李白坎坷命运的慨叹之

情。

C.杜诗三、四句中,前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一句使用了反

问句

D.李诗第四句中一个“重”字既表达出别后再相逢之难,又写出他们生活中有着共同的

志趣,亲切感人

(2)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说诗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答】(1)C.“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有误,发出似在埋怨。

故选C。

(2)从杜诗来看,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傲骨嶙峋,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正面突出李白狂与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