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语文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材料二: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注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古今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以是很长的。B.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的影响。C.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D.“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道德要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B.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C.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D.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4.“损人利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与棉为邻卜珊珊80岁的祖母拄着拐杖,来和母亲商量一件大事——种棉花。我二十岁,弟弟十七岁,在祖母眼里,我们已经到了要成家的年纪,准备棉被必须提上日程。在农村,谁家姑娘出嫁不是十床八床棉被,棉花全都是自己家种的,不提前准备怎么行。只是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生活轻盈又冗长,我没有理会祖母和母亲的谈话。花猫斜躺在一截废弃的断墙下,前天还在绽放的粉色月季被雨水打落花瓣,凋落的花瓣湿淋淋地徘徊在下水道口,狼狈不堪。我注视这些无关紧要的生命很多日子了。这样的日子里,我想不出什么需要棉花的理由。田家少闲月。五月,母亲将村东头自家的地分割成一条条地垄,地垄排列紧密,远远望去,像一张张空床。栽下棉秧,除草施肥洒水。揭开塑料膜,棉一寸一寸地长,叶从枝节上抽出来。祖母看着一株株棉花按照她的意志种植,兴奋得像一片不知愁的棉叶,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是她沟沟壑壑的皱纹。祖母看着她的棉花长大。迎着春风的小丫头就是祖母的棉花,细细的腰肢,细细的脖颈,青涩的脸庞上是细细的绒毛,在地垄上愉快地唱春天的歌。棉花长大。大地上起伏有致的姑娘,那就是祖母的棉花。长长的发辫随风摇摆,圆圆的眼珠映射出光芒。棉花开花。紫黄相间的颜色从一个蕊里肆无忌惮地撑开。棉花的花为三日花,第一天是白色,第二天是红色,第三天是紫红色。摸一把,微凉。棉开的花美吗?大抵,一个东西越实用就越土,而越无用则越雅。没有谁种棉花是为了欣赏,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通通和棉无关。祖母守候在电视机前,不错过每日的天气预报。六月的一天,祖母从梦中被雷声惊醒,拄着拐杖“跑”到村东,去找她的棉花。天很黑,下着大雨,黑暗已经吞没了棉花。祖母不知道站了多久,才颤颤巍巍地回家。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棉花完好无损。棉地湿湿的,脚踩下去,腐殖层的水溢上来。祖母在太阳底下讲述她昨夜在大雨滂沱之际到地头看望棉花的“历险记”。老天保佑。棉花无碍是祖母的心愿,祖母无碍是我们的心愿。棉,一个母性的字。纯洁,雪一样白,阳光一样暖,它是植物中的祖母。棉花包裹着我们,为人类免除裸身而居、跣足而立的寒冷与尴尬。我常常想,衣食住行,为什么衣排在第一位?可能食是肉体层面的,而衣除了保暖,还要为精神“遮羞”——棉花给予我们的是另一层皮肤。穿在身上的棉花,让我们重新理解爱和尊严。走到地头,就能听见棉花在春风中拔节的声音,就能看见棉绽开的花。一根棉秸曾经是一个标杆。棉是柔软的象征,可棉秸却坚韧挺拔。一种植物身上蕴含两种天然不同的属性,却并不矛盾。最寒冷的季节,那些残余在大地上的棉花秸秆,依然直挺挺地站在田里,被风吹得干皱的皮肤,多像曾经渐渐老去的祖母。今年,我三十五岁,两鬓开始有了白发。我不怕老,一个人能安稳地老,是时间的恩赐。去地里,我也是为了去看祖母。冬雪弥漫,堆满了祖母的坟头。天是白的,树是白的,茅草是白的,大地是白的。田垄早就消失了,野猫的脚印在田地里弯来弯去,深深浅浅,如纷落的白棉花。田间的棉花,短短的一生浓缩了五月的疾风、六月的暴雨和七月的烈日。棉花是未来的祖母,也是现在的祖母,更是过去的祖母。与身体比邻而居,棉花是故土的代名词,我们留恋棉花,棉花也留恋我们。然而我们是必须要离开故乡的,就像鸟必须离开巢。人在漂泊,最怕的是卷铺盖走人;庆幸的是自己还有一床铺盖,那铺盖也是棉花做的。棉花真白,是已经升上屋顶的白月亮,照见家乡,也照见异乡,地老天荒。“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熟悉一朵棉的气味,它的每一根纤维,它躺在被芯里,或加工成艺术品,它的喜怒哀乐,都是一片寂静,一片纯白。一朵棉并不贫乏,天光云影都曾在一朵棉上徘徊。我自觉我是懂棉的,它朴素得像一朵云,温暖我漂泊在外的灵魂。比起识人,我更识地里的棉花。人多难识啊,人心叵测,像六月的天。一株棉从生至死,秉性不变。雨雾露霜雪,以及阳光、风和土壤,决定棉的纹理。一个人走在田地里,我很少会感到单调,更不会孤独。田地让一个孤单漂泊的人无限丰富。每一株农作物,都可以靠近、触摸;每一缕风声,归入我耳,灌入我心。忘了自己,就忘了人间宠辱,就会化身为农田、大树、天空,人就成了大地本身。我手脚常年冰凉,每一个寒潮涌动的冬天,我都会想念祖母。祖母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深绿色绣花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祖母,我顿时心跳加速,踉踉跄跄地追上去。她一回头,我泪如雨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祖母和母亲商量种棉花,视之为大事,而“我”不予理会,与下文“我”对棉花充满深深的爱意形成鲜明对比。B.祖母看到棉花茁壮生长很兴奋,担心恶劣天气让棉花遭殃,不惜在大雨滂沱的夏夜去看棉花,可见她对棉花的感情之深。C.作者以“棉花是否美”的设问引出对美的思考,认为实用与审美无法兼顾,棉花虽缺乏审美价值却有很高的实用价值。D.冒着大雪特意去地里看祖母的坟头,将街上背影与祖母相似的老人误认为已经过世的祖母,凸显了“我”对祖母的想念。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善用标点符号表意,如第三段中“跑”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而“历险记”的引号表示强调。B.第五段连续用四个“白的”,突出田地冬日独有的美,随后将野猫的脚印比作白棉花,画面感十足。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诗意,由棉花联想到白月亮,表现了棉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和深刻意义。D.第六段引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凸显了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为该段的议论、抒情铺垫。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怎样描写棉花的?请简要分析。9.本文标题“与棉为邻”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天汉二年,陵自请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走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后陵败,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陵在匈奴岁馀,上遣公孙敖将兵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始知教匈奴为兵者乃李绪,非陵也。(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材料二: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观陵答子卿之书意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选自白居易《全唐文·汉将李陵论》,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观陵答A子卿之书B意C但患汉之不知D己E而F不自内省G其始终焉H何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属,与“举匏樽以相属”“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属”“相……属”词义都不同。B.国士,指一国中最优秀、最具才能的人或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文中指前者。C.道,由“罪逭于躬”“祸移于母”结构对称,推断“逭”同“移”义,指转移、转嫁。D.俾,可译为门侍人,也可译为“使”“从”,文中与“俾众周知”的“俾”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请缨率军吸引单于兵力,不让它集中攻击贰师军。然汉武帝派军过多,没有骑兵可分给他,他觉得也不能侍养更多骑兵,就选择带五千步兵。B.李陵寡不敌众,最终战败,朝廷大臣们都认为是李陵的过错,但司马迁认为他战败投降情有可原,功不可没,而选择为李陵辩护,最终遭受腐刑。C.汉武帝也曾后悔没有增援李陵,尝试派公孙敖去匈奴迎回李陵,但轻信匈奴俘虏的话,以为李陵正教匈奴用兵战术来防备汉军,误杀了李陵全家。D.白居易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有违忠、勇、智、孝的伦理道德,不可与范蠡、曹沫相提并论,并认为汉廷不懂他的结果是由他自身的投降行为导致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②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14.针对李陵投降事件,司马迁和白居易的观点有相左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辛弃疾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注】这首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已酉),是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当时他已五十岁了。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三句写的是辛弃疾罢官后在江西上饶附近山冈上游览、栖居的生活。B.“醉扶”三句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主要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C.“酿成”三句运用想象,描绘出田野里风露飘洒,酝酿出稻香千顷的美好画面。D.词的下阙主要描写村民纯朴农村生活,情景交融,意境显得十分清新、旷逸。16.有人认为这首词上片并非只是闲情逸趣的表现,它隐含着被迫纵情山水的身世之痛。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两句,展现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3)《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用“,”两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像倒立的套着螺栓的大号螺杆,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A,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深夜,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光将夜空变得明亮;这些灯塔光让夜航船上的人看到,他们在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为了蓄饮用水,虽然B,但没过多久小水池里面就有各种跳虫。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吃完了,一切都很艰难。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好像是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C,直到现在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他回想这些年岛上生活的颠沛与艰苦,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一幅又一幅画面:风雨中大海的纷乱暴虐,阳光下大海的热情灿烂,远行时的紧张期待,归来时的欢欣鼓舞……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静,拥有力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秋日的金波湖,如同大溪中起舞的女子,一袭华美的锦袍,烟波荡漾,身姿曼妙。最令人悖奇的,是碧波中那棵高大的胡杨。他仿佛一位高傲的领舞者,孑然立在水中央,树冠上的金色叶子密密层层,像是王冠上的宝石一般夺目。秋风过处,周围数不清的胡杨围绕着金波湖翩翩起舞,她们是秋天的舞者,是金波湖最美的伴侣。站在岸边,天的蓝、云的白、树的黄,全都倒映在眼前的碧波之中。【那正值壮年的胡杨蓬勃向上,英姿焕发;那虬枝蜿蜒的年老胡杨,风骨仍在;就连胡杨树苗也竭尽全力,青春昂扬。】即使那么幼小。他们凝重而辉煌地绽放着,是这里当之无愧的主角。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是”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块是()A.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B.我们得提前说好,我去是去,可是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C.我们要老老实实做学问,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D.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21.将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改写为整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适当增删词语,调整句序,但不得改变原意。22.两段选文都运用拟人手法,却分别用“她们”“他们”来指称胡杨,请简析其合理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古时候有个出外经商的人,十分怀念远在家乡的妻子,妻子也非常怀念他,两人不断写信遥寄相思。不料有一次丈夫实在无暇写信,便急中生智,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他的妻子极富想象力,见到白纸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并且立即写诗回赠。诗曰:“碧纱窗下启君封,尺纸从头彻尾空。想是郎君怀别恨,相思尽在不言中。”丈夫见到这首诗,也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请注意,丈夫的家书上空空如也,而妻子却从中读出了丈夫刻骨铭心的别恨与相思,真可谓无中生有。如此看来,“无”和“有”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绝然对立。因为“无”和“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还是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都需要思考“无”和“有”的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无和有”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答案】1.C2.B3.A4.①有“己”就有“人”,我们的生活应处于这两者之间,损人利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决不能“不痛不痒,不黑不白”,否则就是“乡愿”。5.①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尽量干好自己的事情。②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断”,遵守正常的“秩序”。③要用相应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妨碍他人。【答案】6.C7.A8.①运用比喻、拟人、叠词,从环境、形态、颜色、触感等角度形象地描写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棉花。②突出棉花的茁壮成长,反复强调“祖母的棉花”,寄寓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9.①蕴含着对昔日生活的怀念。作者回忆了在农村与棉花有关的往事,表现出漂泊他乡的孤独和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②棉与祖母紧密关联,赞美棉花的品质同时也赞美了祖母,对棉的亲近暗含着对祖母浓浓的爱。③抒发了人到中年的生活感悟。面对人间宠辱、人心叵测,“我”愿意选择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答案】10.BEH11.C12.A13.①深深地踏入敌军的地盘,阻挡几万的敌军,匈奴没有空救死扶伤,招来全部会射箭的民众一同攻打包围李陵。②考察他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本身)并不相同,李陵却私下仰慕(效仿)他们,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14.①迁认为李陵事亲孝,是孝顺的;白认为他把祸患转移到母亲身上,是不孝的。②迁认为李陵救国家危难,是国士忠臣;白认为他挫伤国家的威风,是不忠的。③迁认为李陵以少敌多,堪称名将;白认为他向匈奴屈服,是不勇武的。④迁认为李陵摧败敌军的战绩,是可显耀的;白认为他严重侮辱了国家。⑤迁认为李陵投降情有可原,理解他;白认为他应该以死守节。【答案】15.B16.“闲去闲来几度?”后紧跟的“又却是、前回醒处”,一个“却”字表达了作者醒来后无所事事的无奈之情。下阙农家欢乐热闹的生活场景与上阕词人无所事事的状态形成了对比,凸显了“闲”中的孤独之感。17.【答案】(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答案】18.A: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B:他建了个小水池;C:然后开花结果19.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风雨中大海的纷乱暴虐,阳光下大海的热情灿烂,远行时的紧张期待,归来时的欢欣鼓舞”四个短语排列,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②这里的场景排比,生动体现了老冯在岛上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生命体验,富有气势,节奏和谐,情感表达强烈,从而表达出对老冯的敬佩之情。【答案】20.D21.示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 医疗废弃物处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区块链技术在智能合约中的应用实例
- 健康产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报告
- 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改变的关联性研究
- 周围血管病的临床护理
- 医疗健康数据隐私保护HIPAA的核心要点
- 2025年5月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训练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企业出兑合同范例
- 1000元租房合同范例
- SL631-637-2012-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 项目管理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流的管道-血管》评课稿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PPT(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涉诈风险账户审查表
- 门诊办运用PDCA提高门诊预约挂号率品管圈成果汇报
- 市场开拓委托合同书
- 跟骨牵引 跟骨牵引图片
- 《庄子过惠子之墓》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 6、柴油发电机房安全风险告知卡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ThelastdayofPompeii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