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6月测试(A)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大约从公元1060年到1100年40余年间,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清乐”一词所指称的那种审美愉悦,说明宋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正在进行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活动,通过“清”与“乐”前所未有的结合,宋人将审美愉悦和其他可能包含有功利目的的“乐”明晰地区分开来。清乐之所以是审美愉悦,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这种精神愉悦在中国文化中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诗经》的《卫风·考槃》描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诗经》最初的阐释者们将“考”释为“成”,而将“槃”释为“乐”,从而让这首诗成为隐逸生活中精神愉悦状态的颂歌。到仁哲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至少还有三种愉悦可以被归为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第一是孔颜之乐;第二是舞雩之乐;第三是观化之乐。孔颜之乐源于孔门弟子颜回在安贫乐道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状态——“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贫寒的生活中颜回的精神却处在一种愉悦之中,这是为什么?颜回所乐何事?宋明理学关于孔颜之乐的阐释大概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线条:乐的起点是“道”,孔颜之乐,是在“乐道”的基础上“安仁与安贫”,在安仁与安贫的基础上心泰,在心泰的基础上达到心诚,在心诚的基础上能“循理”,通过“循理”而达到与万物一体,顺生随性,在这个状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具有一种非功利性,或者说,它不是来自功利性的满足,而是来自心灵沉浸于精神世界时的自得与自乐。这种由“诚”与“泰”决定的泰然任之的心灵状态,以及物各得其所的和谐感与自由感,成为孔颜之乐的本源。舞雩之乐源于《论语·先进》中所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给出的他的人生理想,而孔夫子非常认同—“吾与点也”!在舞雩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人欲尽处,天理流行”,按朱熹的阐释,舞雩之乐本质上是一种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精神性的愉悦,这种愉悦在宋代士人阶层被普遍接受。舞雩之乐,可以说是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第三种乐是观化之乐,是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精神愉悦。“道”处在生生化化的过程中,直观这种生化过程,会获得精神愉悦;自然也处在这种生化过程中,对自然之生化的直观也可以获得愉悦。在观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心灵上与道为一,与自然为一的状态,可以让心灵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学说,很在意这种愉悦。《庄子·至乐》有“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通过观化与入化,庄子甚至可以超越生死之情。这种观化之乐,小可以在观鱼、草等微物中获得,大可以在观山、观海中获得,还可以在观历史之兴衰中获得。与孔颜之乐比,清乐和孔颜之乐有同样的非功利性与精神性,但差异在于,孔颜之乐侧重道德愉悦,它所带来的愉悦与求道的执着与坚定有关,与内心中的守一、执着有关,孔颜之乐中包含着庄敬之情,有目的,而清乐是无目的性的自由愉悦。舞雩之乐中所体现出的身心状态,似乎是清乐想要达到的效果,而舞雩之乐相比于清乐,虽然同样强调心灵的自由状态,但是舞雩之乐被赋予了更价值化的内涵。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万物遂其性”,这意味着舞雩与万物存在的合目的性有关,通过感悟到万物的合目的性而获得的,也与个体精神的理想有关。而清乐更偏重自由,更轻松一些,是通过参与外物的“玩”而获得的,与合目的性无关,与理想的实现无关,它是通过“游”“戏”“玩”而获得的愉悦,缺乏舞雩之乐的庄严感,但更多自由感。因此,清乐才更接近现代人所说的“审美愉悦”,观化之乐最接近清乐,但清乐不仅仅观化,还观“物”之自在、自得,清乐相比于观化之乐,多一些超然之乐。而且,观化之乐将愉悦的源头收缩在对自然之“化”的观,这实际上缩小了愉悦的范畴。综上,清乐作为一种精神愉悦,是非功利性的,是无目的性的,是纯粹的自由愉悦。(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乐”这一概念与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活动相关,他们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让“清乐”进入人们视野。B.在探讨孔颜之乐时,宋明理学认为“乐道”构成了“安仁与安贫”的基础;心灵沉浸于精神世界,顺生随性,并由此获得心灵的愉悦。C.在朱熹看来,舞雩之乐具有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精神性的特质,是一种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去展现出的人的“诗意生存”。D.浪漫的舞雩之乐表现出曾点所希望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寄予了其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得到了孔子的肯定,但其具有明显的合目的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人从功利的角度去明晰地区分“清乐”一词的内涵,意味着中国古人对于审美愉悦之特性的认识,已经从观念自觉走到了实践自觉。B.从《诗经》的《卫风·考槃》所描述的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来看,中国人最迟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以诗歌来表达对精神愉悦的颂歌。C.道家所提倡的观化之乐,并不局限于直观生生化化过程中的“道”获得愉悦,在他们看来,观世界万事万物同样可以获得精神愉悦。D.虽然都能产生精神愉悦,但观化之乐与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舞雩之乐不同,它很在意在观化的过程中“道”的获得。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中“观化之乐”观点的一项是()A.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B.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偶成》)C.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范成大《州宅堂前荷花》)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相关诗句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陶渊明《咏贫士》中的“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表达自己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体现的是孔颜之乐。B.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中,写溪边祈雨舞蹈的民风,表现的是舞雩之乐。C.程颢《存日偶成》中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以人们说他忙里偷闲强学少年来写自己春日郊游的快乐,表现的是清乐。D.于谦《观书》中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把陪伴自己的书籍看作多年的朋友,表达对读书的喜爱,表现的是观化之乐。5.清乐与孔颜之乐,舞雩之乐和观化之乐这三种“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A3.B4.D5.①清乐与这三种“乐”有交叠的部分,都是一种精神愉悦,强调非功利性,但也有一定的区别;②清乐比孔颜之乐、舞雩之乐自由,与道德的合目的性无关,与理想的实现无关,显得轻松一些;③清乐比观化之乐更宽泛,多一些超然之乐。【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在朱熹看来”错误。由原文“舞雩之乐源于……在舞雩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可知,“是一种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去展现出的人的‘诗意生存’”不是朱熹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已经从观念自觉走到了实践自觉”错。由原文“‘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清乐’一词所指称的那种审美愉悦,说明宋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正在进行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活动”可知,宋人是在实践自觉的基础上才有了“清乐”这个概念,即先实践自觉,后达到观念自觉,故选项后半句推断错误。故选A【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诗句表现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不能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B.根据诗意可知,此项说的是应随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可以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C.“江潭落月”,衬托出了诗人的凄苦、落寞之情,“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加深了他的乡思,此诗句不能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D.诗句强调了荷花的高洁并表达思乡之情,不能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故选B。【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陶渊明《咏贫士》属于咏怀之作,此诗写自己高洁孤独,抱穷归隐,其中的“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表达自己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而不知悲苦,与孔颜之乐一脉相承。B.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是他被贬儋州时所作,其中“溪边白有舞雩风”,写的是溪边祈雨舞蹈的土著民风,表现的是舞雩之乐。C.程颢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是通过“游”获得乐趣,属于清乐。D.于谦叹息,“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诗句表达出于谦对读书的喜爱,并非观化之乐。故选D。【5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与孔颜之乐比,清乐和孔颜之乐有同样的非功利性与精神性”“虽然同样强调心灵的自由状态”“观化之乐最接近清乐”可知,清乐与这三种“乐”有交叠的部分,都是一种精神愉悦,强调非功利性。由原文“孔颜之乐侧重道德愉悦,它所带来的愉悦与求道的执着与坚定有关,与内心中的守一、执着有关,孔颜之乐中包含着庄敬之情,有目的,而清乐是无目的性的自由愉悦”“缺乏舞雩之乐的庄严感,但更多自由感”可知,清乐比孔颜之乐、舞雩之乐自由,它不受道德的合目的性判断,具有无目的性的,显得轻松一些。由原文“观化之乐将愉悦的源头收缩在对自然之‘化’的观,这实际上缩小了愉悦的范畴”可知,清乐比观化之乐更宽泛,因其范围比观化之乐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看见范小青艾可是个不戴眼镜的近视眼,因为但凡能够配到的最高度的近视眼镜,对他来说,也只是个摆设,起不了作用,所以干脆就不戴了。好在光感还是有的,身边有什么东西,也能看得到,当然看到的只是一团模糊。他原以为人生也就这样了,可是后来忽然又冒出了希望,有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手术很顺利,拆了纱布,睁开眼睛,艾可一下子就看清了医生的脸,他这才真正知道了,人脸居然是如此生动,人的眼神是如此有光彩,五官搭配得是如此精妙。他差点哭了。医生说,现在你是看得见了,但是手术到底是否成功,要有一个月的时间来考验,如果一个月以后,情况正常,手术才算成功。艾可没想那么多,他还没来得及多想,现在他是吃惊、大吃惊,甚至是震惊。原来世界是这样子的呀,看得见的世界真好,五彩缤纷呀。当然,更要命的是,他看清了所有熟悉而又模糊的同事的脸庞。比如老许。印象中这么温柔和蔼的一个人,可他这长相,实在是有点——那眼睛瞪得跟牛眼似的、眉毛又浓又密又长,人没到你面前,那眉毛已经戳痛了你的眼睛——看起来就不像个和善的人。艾可心里十分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其实,当艾可看清了平时看不清的同事,他吃惊的事情还多着呢。他看到了,每次只要主任一进来,小金的脸就红起来,主任待在这里时间越长,她的脸色就越来越红,最过分的是她居然把茶水打翻了,泼了艾可一身。艾可被烫得跳了起来,忍不住说,哎哟哟,小金,难道我眼睛好了,你眼睛不好了?主任笑了笑,说,小艾,你眼睛不好的时候,嘴巴蛮厚道的,现在眼睛好了,嘴巴变厉害了?艾可有点不好意思,确实不应该这么说小金,可是小金的慌乱让他十分好奇,他看了看其他同事,难道他们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心无旁骛,什么感觉都没有。过了一天,艾可在走廊上碰见主任,主任对他说,艾可啊,有个事情跟你商量,人事处来和我们说,这一阵他们事情多,想借个人过去用几天,你看你去帮几天行吧?艾可一口答应说行的,但说过之后又有点担心,犹豫说,可是人事处那边的工作,我不熟悉,不知道能不能——主任说,嘿,无非就是造表格、填表格、查表格、整理表格,依样画葫芦而已,你这样一个大才子,还不是小菜一碟。再说了,又不是一直留在那里,过一阵要回来的。在办公室所有人都忙着准备重大会议的时候,艾可却去了人事处。艾可借调人事处接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配合工资调整,核查单位职工的工龄。核查工作并不复杂,只需将档案材料里的原始材料和现行的工资档案再核对一遍,真是应了主任那句话,对艾可来说小菜一碟,但艾可一直沉浸在眼睛亮了的激动中,工作热情高涨,他认真细心地做了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核查工作。工龄上的误差真的很少,可能因为这个涉及每个人的收入,即便组织上搞错,个人也一定会来纠正的。艾可还真核不出工龄上的误差,但是因为他太过认真,原始材料中与工龄无关的内容,他有时候也会多看一两眼,结果这一两眼,就看出问题来了。是一个叫刘子葵的同事,艾可觉得他的年龄有误,因为艾可记得去年单位春节联欢会发吉祥物的时候,他上台领了一只兔子。也不是艾可看见的,那时候他还看不见,是他听见的,他听见刘子葵说,我要这只卡通兔子,我女儿喜欢。这是单位每年的规定,属什么属相,到年底联欢会,可以领取一只玩具动物。领了兔子,那他就是属兔子的,可是他的原始材料上填的年龄,那一年不是兔年。艾可疑惑,找了个机会悄悄地问人事处处长,那个刘子葵是属兔子的吗?处长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听到了艾可问话,却好像没有听懂,抬头看了他一眼,反问说,属兔子?刘子葵?他属不属兔子,有什么问题吗?艾可说,可他的原始材料上是某某年的,某某年的人不属兔子呀。处长轻描淡写地说,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艾可就奇怪,忍不住说,李处,你们不告诉他吗?不让他纠正吗?到时候他会误以为组织上要他提前退休呢。处长说,几时退休也不是我们的事情,是档案的事情,我们说了不算——处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觉得艾可莫名其妙,就忍不住直接挤兑他说,艾可,从前他们都说你是个瞎子,你现在是不是以为你的眼睛比别人都亮啊?艾可闷声不响了。在处长那里碰了钉子,不敢打扰了,只敢去麻烦另一个同事,问他怎么回事。那同事笑道,呵呵,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哦。艾可有些懊恼,但他也不笨,知道这里的水深,不想试水了,只可惜,已经迟了。刘子葵在走廊里拦住了他,满脸恼怒地说,艾可,我跟你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你凭什么造我的谣言——本来我这次有希望提一级,被你一造谣,对手乘机放风说我过龄了。艾可整个蒙了。他不仅自己被怼,连累人事处也受了批评,没几天艾可就被人事处退回去了。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艾可去医院检查完眼睛,回来十分沮丧地告诉大家,完了,我的手术失败了。大家都关心他,问他是不是又看不见了,艾可说,不是马上就看不见,是会一天比一天差,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大家哀叹惋惜。果然,艾可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瞎,没几天,他就恢复到从前的那个几乎等于零的视力了。有一天艾可去上厕所,听到有两个同事议论他。一个同事说,哎,听说办公室的那个艾可,眼睛又不行了,手术失败了?另一个说,是呀,他好像运气不好,都说这类手术已经很成熟了,偏偏到他就不行。那一个的声音似乎有点疑惑,他真的又看不见了?可是我在走廊里碰到他,看他的眼睛,贼亮贼亮的呀。这一个声音倒很果断,说,那谁知道呢?他们一起呵呵了几声,走了。艾可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心想,是呀,谁知道呢。(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医生关于手术能否真正成功的交待,艾可并不在意,因为他还沉浸在重获光明的喜悦和震惊之中。B.在办公室任务繁忙之时,主任选择将艾可调往人事处,表明他对其无意中暴露出他与小金的关系的不满。C.“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一句颇有深意,既是同事对艾可问题的回应,又暗示出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D.小说结尾借两位同事对艾可的议论,意在说明人们并不同情艾可的遭遇,体现了现实社会人情的冷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从艾可的视角叙事,重点展示了他由看不见到看见的经历和心理困惑,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B.同事们对待艾可的态度形成了前后对比,眼睛不好时大家对他都很客气,眼睛好了却连续遭到他们的排挤。C.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处长面对艾可询问时“越来越难看”的脸色,表现出对其的不耐烦。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冒号和引号,而是与叙述整合在一起,使情节更加紧凑,也使读者更自然地进入故事。8.重新“看见”的哪些现实让艾可感到吃惊?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小说从“艾可看不见”这一情节开始,又以此情节结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人的脸庞是如此的生动,世界原来是五彩缤纷的;②同事老许的长相与艾可对他的印象有很大的差别;③办公室其他同事感觉不到主任进来时小金的慌乱;④人事处处长和其他同事对档案信息有误并不关注。9.①艾可从看不见到看见,最后再到“看不见”,这一戏剧性转折使小说情节呈现出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②由看见后引发的一系列事情体现出现实世界的复杂,增强了讽刺意味;③使文章前后照应,给读者以周而复始的感觉,引发读者的思考。【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体现了现实社会人情的冷漠”错。小说主要表现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故选D。【7题】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眼睛不好时大家对他都很客气,眼睛好了却连续遭到他们的排挤”与文无据。原文主要写艾可由看不见到看见的经历和心理困惑,由此体现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故选B。【8题】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情节的能力。①“人脸居然是如此生动,人的眼神是如此有光彩,五官搭配得是如此精妙”艾可手术完先看清了医生的脸,人的脸庞是如此的生动,世界原来是五彩缤纷的;②“印象中这么温柔和蔼的一个人,可他这长相,实在是有点……”同事老许的长相与艾可对他的印象有很大的差别;③“小金的慌乱让他十分好奇,他看了看其他同事,难道他们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有艾可对主任进来时小金的慌乱奇怪,办公室其他同事感觉不到小金的慌乱;④“处长轻描淡写地说,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那同事笑道,呵呵,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哦”人事处处长和其他同事对档案信息有误并不关注。【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小说先写艾可是个不戴眼镜的近视眼,看到的东西一团模糊;再写他接受手术,看清了世界,格外惊奇;最后写一个月后艾可又回复“看不见”的状态,这一转折使小说情节呈现出波澜,颇具戏剧性,增强了小说的张力。②小说写艾可看见后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如办公室其他同事感觉不到主任进来时小金的慌乱,人事处处长和其他同事对档案信息有误并不关注等,体现出现实世界的复杂,增强了讽刺意味;③小说从“艾可看不见”这一情节开始,又以最后再到“看不见”结束,使文章前后照应,给读者以周而复始的感觉,引发读者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材料二: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送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A.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不同。B.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C.致,文中指传达,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相同。D.死,文中指为……殉死,与《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哀”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B.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C.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己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4.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B12.D13.(1)因此,英明的君主明察治理百姓的根本,这些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2)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14.材料一认为,只有严罚,国家才能治理好;材料二认为,严罚会导致国家的衰亡。【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阳城君参与了这件事,楚国治罪这些大臣。阳城君逃走了,楚国要收回他的食邑。“阳城君”是主语,“与”是谓语动词,“焉”是宾语,句子完整,在宾语后断开,即B处;“荆”代指楚国,是句子主语,“罪之”是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在E处断开;“荆收其国”中,“荆”是主语,主语前断开,即G处。故应断于BEG处。【11题】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努力向善/劝说。句意: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真诚地劝说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B.错误。食邑,封地/国都,京城。句意:城君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C.正确。传达/到达。句意:两人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给田襄子。/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D.正确。都是为动用法。为……殉死/为……哀悲哀。句意:为此而死。/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故选B。【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错,徐弱说的是“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可知他认为死了对阳城君有好处,才有意义。故选D。【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察”,明察;“本”,根本;“要”,重要。(2)“至”,等到;“以……为”,用……作为;“始”,才;“速”,招致。【1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根据作者观点句“行令在乎严罚”以及“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的对比论证,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只有严罚国家才能治理好。材料二中,有关“严罚”的语句是“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可看出,作者认为严罚会导致国家的衰亡。参考译文:材料一:所有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法令威重,君主就受尊崇,君主受尊崇,国家就安定。法令没有力量,君主就被轻视,君主被轻视,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国家安定在于使国君受尊崇,国君受尊崇在于使法令得以执行,法令得以执行在于严明刑罚。刑罚严明,法令得以执行,百官才会畏法尽职。刑罚不严明,法令得不到执行,百官就会玩忽职守。因此,英明的君主明察治理百姓的根本,这些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材料二:治理天下和国家,不如用德,不如行义。用德用义,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不靠刑罚邪恶就能制止,这是神农、黄帝的为政之道。用德用义,那么广大的四海,长江黄河的流水,都不能抵御;高头的华山,险峻的会稽山,都不能阻拦;阖庐的教化,孙武、吴起的军队,都不能抵挡。所以古代的人,他们自身隐没了,可是功绩却卓著;他们本身死了,可是名声却显扬;他们的主张畅通,教化大行,他们给天下人带来利益,可是人民并不能察觉到,哪里一定要用严刑厚赏呢?严刑厚赏,这是社会表落的做法。墨家学派的钜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友好。阳城君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剖开璜玉作为符信,与他约定说:“合符以后才能听从命令。”楚王死了,大臣们攻打吴起,在停丧的地方动起了兵器。阳城君参与了这件事,楚国治罪这些大臣。阳城君逃走了,楚国要收回他的食邑。孟胜说:“我接受了人家的食色,与人家有符信为凭证,现在没有见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禁止楚国收回食邑,不能为此而死,是不行的。”他的学生徐弱劝阻他说:“死了如果对阳城君有好处,那么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对阳城君没有好处,却使墨家在社会上断绝了,这不可以。”孟胜说:“不对。我对于阳城君来说,不是老师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如果不为此而死,从今以后,人们寻求严师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贤友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良臣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为此而死,正是为了实行墨家的道义从而使墨家的事业得以继续啊。我将把钜子的职务托付给宋国的田襄子。田襄子是贤德的人,哪里用得着担心墨家在社会上断绝呢?”徐弱说:“像先生您说的这样,那么我请求先死来扫清道路。”转过身去在孟胜之前刎颈而死。孟胜于是就派两个人把钜子的职务传给田襄子。孟胜死了,为他殉死的学生有一百八十人。两人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给田襄子,想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田襄子制止他们说:“孟子已把钜子的职务传给我了,你们应当听我的。”两个人最终返回去为孟胜殉死。墨家认为不听从自己的钜子的话就是不知墨家之义。严刑厚赏,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地步。现在社会上谈到治理天下国家,大都认为要用严刑厚赏,这就是古代认为的以繁烦苛酷为明察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怀辰州教授赵学舟①【宋】张炎一点白鸥何处去,半江潮落沙虚。淡黄柳上月痕初。遐观情悄悄,凝想步徐徐。每一相思千里梦,十年有此相疏。休休寄雁②问何如。如何休寄雁,难写绝交书③。【注】①赵学舟:赵与仁,字元父,号学舟,南宋宗室,作者的文友,元朝时任辰州教授之职。②《汉书·苏武传》中传说苏武牧羊时以鸿雁传书。③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写给人生抉择相异后的友人山涛(字巨源)绝交的一封信。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起笔以白鸥象征友人。白鸥是自由飞翔于江海之上的水鸟,极像元初飘零江湖的赵学舟等人。B.“凝想”句写出月上柳梢时,词人远眺不见友人踪影,暗中回忆其步履从容徐徐而来的情形。C.“相思”句写出词人对友人的思念,词人与友人一直交往甚密,而今第一次因为两地距离遥远而疏远了。D.词的下阕词人综合运用用典设问等手法,委婉曲折地传达出自己欲语难言的复杂心绪。16.后人评价这首词:“赵以宗人仕元,词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写法。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5.C16.①词中是指词人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但又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种情感倾向;②“十年”句写出词人内心的悲凉。词人与友人情谊深厚,而今第一次疏远。这疏远不仅是两地之遥,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相异,这一点词人没有直接说出但友人可以感知。③“如何休寄雁,难写绝交书”作者自问自答写出了内心的矛盾。词人本拟寄书问候然又作罢。之所以不寄书信,是难写绝交书。“绝交”即断绝交谊,词人很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也不想去信指摘,这深隐了一种贬意。【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而今第一次因为两地距离遥远而疏远了”错,这疏远不仅是两地之遥,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相异。故选C。【16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注释①可知,赵学舟,南宋的宗室,作者的文友,在元朝任职。词人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但又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种情感倾向,体现了“春秋笔法”。“每一相思千里梦”句,写词人与友人情谊深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十年有此相疏”句,写而今本诗宋朝人的友人,却在遥远的元朝任职,词人与友人第一次产生了疏远感,其原因不只是空间距离远了,更是二人价值观不同了。这一点词人没有直接说出,但友人可以感知,体现了“春秋笔法”。“如何休寄雁,难写绝交书”句,诗人先自问为何不托大雁带信问候友人,后自答说自己难以下笔写绝交信,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绝交”即断绝交谊。诗人虽人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但也不想写信指责友人,这也体现了“春秋笔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相似。(2)杜牧《阿房宫赋》中批判秦人极力搜刮又肆意挥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3)中国古代文人喜爱营造“水月之境”,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即为例证,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营造了相似的意境。【答案】①.简能而任之②.择善而从之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素月分辉⑥.明河共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简、锱铢。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地俨然成了众生踏春游乐的好去处。只见有的幼童正在草地上兴致勃勃地翻滚着身体,自娱自乐;有的孩童在草地上互相追逐打闹,玩得A;有的少年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踢着足球,不顾满头大汗。也有不少游客席地而坐,安静地休憩。更有部分游客自带折叠帐篷,将帐篷支撑开来,安放在草地一隅,人躲进帐篷里,逍遥自在,享受着独处的妙处。在草地上放风筝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就有不少大人带着孩子“忙趁东风放纸鸢”。抬眼望去,①二十余个风筝零零散散,星星点点,分别被一线相牵,或大或小,忽左忽右,在空中恣意飞舞②。这些风筝有巨龙形状的,有骏马形状的,也有蝴蝶形状的,③形态各异,B,色泽也各有不同④。相传正月里放风筝,可以将不好的运气放飞。放风筝还起到了怡情、养身、锻炼等多种作用,因此,自古以来,它就是一项让人C的娱乐活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王老师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很可以读一读。B.不会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C.他这件事办得还可以,你不要再批评他了。D.这里就像火炉一样,一到夏天,就热得可以。20.“真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不亦乐乎B不一而足C乐此不疲19.B20.D【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此处指儿童玩得高兴,可填“不亦乐乎”。不亦乐乎:指事物发挥到极致,有彻底、尽兴的意思。B此处和后文“色泽也各有不同”并列使用,指风筝种类很多,列举不完,可填“不一而足”。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C此处说风筝自古以来就让人喜爱,可填“乐此不疲”。乐此不疲:指对一事情产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得疲倦、劳累。【19题】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与文中的“可以”都是动词,表示能够。A.动词,表示值得。C.形容词,不坏,过得去。D.形容词,厉害。故选B。【20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赤橙黄绿青蓝紫”强调的是色彩的多样,与④处“色泽也各有不同”联系紧密。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红楼梦》中的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①,《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的映衬下,幽径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极尽清幽旷达之妙。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同时,大观园中每一处院落的建筑格调,②。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芭蕉和海棠,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为“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③,“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自然情趣隐含其中,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以说,大观园中的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已经融为一体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稻香村”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融为一体的?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有删改)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删改)【答案】21.①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②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③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22.①“稻香村”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
②与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由后文“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可知,此处是说园林景观和周围环境的紧密融合,融合得很好。故可填“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之类的内容。②处,前文句子主语是“建筑格调”,由后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与宝玉的性情相符”“与林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是说院落的建筑格调和其中所住主人的性情相符,故谓语部分可填“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之类的内容。③处,由横线前面的分号可判断,此处对应前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再由后文“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应介绍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住所的名称,呼应上文,故可填“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之类的内容。【2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相关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既要答出“稻香村”的建筑风格,又要指出其中所住人物李纨的性格特点,注意要从二者的相似之处回答。由“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可知,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一生清苦与寂寞。由“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可知,“稻香村”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一派乡野气息,没有任何富丽装饰,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与李纨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其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是点李纨也是青春正茂,结合上文“青春丧偶”和此处稻香村的清素之景,更添人物的清冷寂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铝箔轧制油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长治市人民医院复杂性尿道狭窄处理考核
- 晋中市人民医院中晚孕期超声考核
- 大同市中医院影像定量分析考核
- 巴彦淖尔市中医院运动神经元病诊疗管理考核
- 中国二溴甲烷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国脱蜡煤油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磷酸氢锶项目商业计划书
- 贺信课件教学课件
- 调酒知识和技能培训课件
- 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课件
- 新生儿肺炎诊疗规范
- 《孤独的小螃蟹》课件PPT
- 池塘养鱼高产新技术
- GB/T 31887.1-2019自行车照明和回复反射装置第1部分:照明和光信号装置
-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全
- GB/T 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
- GB/T 10183.1-2010起重机车轮及大车和小车轨道公差第1部分:总则
- 三年级作文秋天的景色课件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
- DB23-T 3247-2022 玉米须规模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