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
(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选择性必
修下册第一、二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成果丰硕,而整体框架和研究思路都师法鲁迅。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俨然成为文学研究的新风向。受此影响,研究者萌
生了“重写小说史”、走出“鲁迅时代”的想法。回顾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不难发
现学术来源的多样性。一方面,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继承了明、清两代学术遗产。
另一方面,鲁迅小说史植根于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深受西方文学理论
影响。时代的浪潮褪去,后来者便能发现,有待商榷之处不少。
同时,“重写小说史”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它是学术演进的必然要求。新文献、新材
料的不断发现、整理,也使“重写小说史”成为可能。文学、文本研究的深入'细化,
使“重写小说史”变得可行。新范式、跨学科研究的引入、交融,使“重写小说史”
更具有价值。以上三条路径,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
首先是新文献、新材料的发现、整理。文献之“新”,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现新文
献,包括新的小说作品、未见收录的新版本'新的小说史料,弥补了小说史写作中缺
失的环节;二是对旧文献的新解读。小说史的更新,更需要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
这便要求研究者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如鲁迅'胡适认为《西游记》的主
题系“游戏之作”。因鲁迅、胡适巨人般的存在,“游戏之作”的观点很快成为定论。
明清两代“证道之书”的观点遭到摒弃,后又被“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取代。直
到近代,学界才重新审视“证道之书”的合理性。学者仔细爬梳文本,发现了许多能
够支持“证道之书”的论据。
其次,文学研究的深入,使“重写小说史”具有可行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思
想解放为小说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很多既往研究忽视的、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
受到瞩目。文学观的迭代,是“重写小说史”的前提。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的“小说”
属于子部,虽不乏情节婉转'叙述曲折的作品,但总体而言仍与西方叙事小说不同。
因此,以叙事手法成熟与否来衡量古代小说文学性高下,本是强人所难。何况,经典
叙事学研究也未必完全适用于古代小说领域。
最后,跨学科研究为“重写小说史”开辟了新的道路。从学术传统看,古代小说研究
应属于历史研究(最广义上)的一部分。然而,史学研究通常只是将小说视为考察典
章制度、社会文化、物质生活、宗教活动的材料,或对小说加以史源学的检讨,极少
将古代小说视为兼具文史意义的复合文献。与之相对,文学研究过度强调古代小说的
文学性,对小说的社会文化意义有所忽视。单一的文学或史学研究都存在局限,难以
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转向。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不仅提升了古代小说的文本价
值,也有助于考察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思想与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对古代小说
的评判,推动小说史写作向前发展。
(摘编自霍达《中国特色古代小说史重写的三条路径》)
材料二:
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各家小说史基本并未实现所谓“重写”,而是基于前人的“续
写”。但是,这种“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它既是学术史
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
石昌渝《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产生形成了这种“史”的学术“自觉”,这与其文学史
观有密切联系。他撰文指出“文学史的本质是史”“文学史有其特殊性,但又具有史
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在这一般和特殊的结合中探索自己的方法。只有如此,
才能保证文学史作为史的科学品格”。
《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撰写是对“小说史的本质是史”这一小说史理念的进一步具体
化,这一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坚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本位,注重对小说史实的本体回归。这种“文学
本位”既体现在“小说”界定中,也体现在对小说源流的具体梳理中。就“小说”界
定而言,著者始终坚持“小说”属于文学范畴,主张与历代史志著录的“小说”概念
相区别,并将以传奇文为主体的文言叙事作品作为小说的最初形态。
其次,注意小说史文学本位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关联,注重对小说史演进动力机
制的深入开掘。正如本书《自序》中所论,“小说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文化的一
部分,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再次,注意求实理念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小说史的本质是史”的小说史理念,不仅
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小说史观念、书写策略中,也体现在文献资料的深入搜集、研究路
径的深入探索、疑难问题的深入考察等具体实践中。回顾以往可发现,任何小说史研
究的展开都是以文献搜集作为基础的。石昌渝先生不仅与刘世德、陈庆浩等先生合作,
搜集流落海外的古代小说版本,也积极组织编纂《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将海内外可
见的文言、白话小说汇总编目。此外,石昌渝先生也以文体为切入点,撰写完成《中
国小说源流论》,推动小说史研究路径的进一步深入。
(摘编自赵鹏程《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看小说史的史学品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仍然局限在鲁迅对于古代小说研究的整体框架
和研究思路之内,创新程度不够。
B.有关《西游记》主题的解读呈现出不断更新的现象,出现了"证道之书""农民起义"
"反抗封建""游戏之作”等多种观点。
C.从学术史来看,众多小说史不是"重写",而只是基于前人的"续写",这样的"续写"
虽然不是重复,但价值实在有限。
D.石昌渝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体现了"史"的学术"自觉",这与其"文学史的本质是
史”的文学史观有密切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中国传统"小说"也有情节婉转、叙述曲折的作品,但总体不如西方小说叙事,
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方法。
B.随着跨学科、多视角交叉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对以前小说研究中忽视的不被视为
"问题”的问题重新加以审视。
C.学术传统中的史学研究下的古代小说研究只考虑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而忽视其
中的文学性,难以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转向。
D.文献搜集是进行小说史研究的前提,石昌渝先生在此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实践工作,
为小说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为研究者提供了"重写小说史"三条路径,在阐述这三条路径时采用的是并
列结构。
B.材料一举鲁迅、胡适之例,论证了对旧文献进行新解读对于重写小说史的重要性。
c.材料一比较了史学研究与文学研究对小说的不同态度,并指出两种研究都存在局
限。
D.材料二通过分析石昌渝的《中国小说发展史》阐明了写小说史要有"史"的"自觉"的
观点。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有必要”重写小说史”理由的一项是(3分)()
A.受"重写文学史"风向的影响,研究者萌生了"重写小说史”的想法。
B.随着当下学术的不断演进,"重写小说史”成为一种必然性要求。
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深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有些地方需商榷。
D.发现了新文献,包括新的小说作品、未见收录的新版本、新的小说史料。
5.在"重写中国小说史"论坛上,主持人邀请你作为嘉宾就"当下如何进行‘重写小说史'
的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罗列三条讲话要点。(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新年漫想
徐志摩
小孩子们最喜欢年。新年固然有趣,过年也是有景致的。送灶,请菩萨,打年糕,年
三十半夜里吃熟季荽,那样都是好玩。尤其是因为年脚下先生散馆或是学堂放假,孩
子们这回玩儿,简直是奉旨,再不用害怕长辈的骂。是的,孩子生活上唯一的镣铐只
是上学,这一放松,他们的自由是完全的了。他们跑,他们叫,他们在野地练操,坟
台上比武,他们的快活是没有边际的。
难怪孩子们就爱年,就巴望年。他们往往在一个新年还不曾过完就急着问下一个新年
该几时来。但他们渐次长大时,他们对“年”的趣味也就逐渐的减淡。等到成了人,
生活的负担安上了肩背,“年”的面目就会不期然从喜笑转成忧郁,从嫩色暗成深色。
这一深可就不易再往回淡的了。到年节边你去看看,尤其是这类年头,哪个人脸上不
显着“心事”的口痕?就算足下是快活人,过年用不着担心,但一个年头的消亡至少
给我们一种不愉快的警告。他仿佛说:“先生,麻利点儿罢,你又短了这么些了。”
"年"是不能给我们成人们欢喜的,沉沉镣铐着的心不能感着天然的愉快,习惯娇养坏
了的身体不能感着天然的愉快,环境和生活仿佛通谋侵蚀人们天赋的特权。可怜的生
灵们,笑不再是他们的分,跳不再是他们的分。季候的循环,春的启示,秋的黄金,
夏的富丽,冬的威严,都不能警醒他们的迷梦或是解放他们的忧郁。一年里的时节,
可爰的有诗意的点缀都消失他们原来的意义,只剩下空廓的惯例,落在老妈子们的手
中迎送。无光彩不止是新年,什么端阳,花朝,中秋,重阳,都萎成了日历上的嬉窝,
再没有力量因缘时序的推移,鼓励人们光荣的游戏的本能。
这是一种病征,并且我怕,不是不严重的病征。生活已经皱缩到枯窘的边缘,想象脱
尽了翱翔的健翩。
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一一这是现代人们的缩写,
再没有别的说了。这当然只是一种看法,同时我们不疑惑仅有好为诡辩的为我们解说
这普遍的消沉的气象。“这正是东方人的秉性使然,”他们说,“不比西方人一逢着
芝麻大的事情就会兴奋到毛发耸动。这外表的沉静或许正是内心沉着的征象,悲观者
的结论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阿,谁愿意无端诅咒自身?谁不愿意“悲观者的结论是没有充分根据的“?但不幸这
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不说别的,在你我自身的脉搏上,就
可以按出这可惊的消息。
转瞬间又是一年生,土地还是有生命的。我们敢说,枯草尽多转青,梅枝尽有着绿的
希望,但人事呢?我们在光阴的齿牙间挣扎的目标,一天模糊似一天。同时我们觉着
生命在我们身上一寸寸的僵化,苦恼,烦闷,悲哀,谁忍得住不高声的叫喊,在我们
还有声息的俄顷?
前面我说过孩子们是有完全生命的,他们在天真的自由中欢迎时令的流转,赞美自然
的荣华。在他们,正如山林里的雏鹿,游戏的本能得到了无阻拦的表现。文化的一个
使命是在保存这健康的本能的永生,它的又一个使命是在更进一步意识的导引。这部
分内在的精力化生创造的神奇,附带的柔化人生的枯瘠。不止一个思想家曾经警告我
们文明的危险,他们救济的方案虽则各有不同,但他们要我们摆脱物质的累赘,解放
性灵的本真,以谋建设健康的优美的活泼的人生,却是往往一致的。圣法兰西士永远
伸着他那温柔的手指指引我们到小草花与孩童中间去领悟真理与实在。西方的圣哲点
着孩子们对成人们说:“这些是你们应得跟着学的。”他们也说“人的生活”,应分
是“花朵儿似的”。东方的圣哲不也是珍重“赤子之心”与“婴儿”的深远的涵义?
庄敬的华茨华斯告诉人们“孩子是成人的父亲”,他也在小草花身上发见“眼泪所不
能宣泄的强烈的情绪”。
小草花,小孩童,我们自身的卷曲,我们自身的臃肿,在这霜浓星澹的冬夜,我不由
的感着不易形容的局促不安,“堕落”。户外的枯木仿佛在晚风中微喟“堕落”,残
破的希望的鬼影也仿佛在我周遭揶揄的回响。
"新年",这音响何尝不像是寒夜的鸡鸣,对昏梦的人间,报告一缕新起的曙光?又是
一度更新的机会,但我们能接受这福音不?小花草,小孩童,"道不在远",但我们有
力量回复本真不?在绝望的边缘我们不期然发见,我们徘徊的踪迹,这就是我们选定
的归宿。
1928年1月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孩子们最喜欢年,一是因为过年有送灶、请菩萨、打年糕等景致,一是因为学
堂放假了,完全自由了。
B."尤其是这类年头,哪个人脸上不显着‘心事'的口痕?”反映了作者对时局下人们生
存状态的忧虑。
C.在作者看来,东方人的秉性使得当时的人呈现出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
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
D.作者对孩子们的生命力进行了赞美,认为孩子们正如山林里的雏鹿,保存着游戏
的本能,值得保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小孩过年起笔,勾画出了过年的欢快氛围,其目的是引出对新年和人类生
存意义的深入思考。
B."先生,麻利点儿罢,你又短了这么些了"一句作者将"年"人格化,表达了对个体生
命的思考。
C.文中多次引用东西方圣哲的话,认为成人要向孩童学习,这样,人生才不会枯瘠,
文明或许才能被挽救。
D.文章最后连用三个反问句,意在强调对昏梦的人间尚未绝望,处于徘徊之中,或
有一缕微弱的更新的可能。
8.作者认为年味之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9.本文和《再别康桥》一样,整体上情绪"哀而不伤",请据此加以分析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瞻逸。喜
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徐山中,日
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
“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家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
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
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
汝阳王班、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
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
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
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避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
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
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潺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
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塞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
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叁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
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
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选自唐•孟集《本事诗•高逸》,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遂荐A于玄宗B召见C金銮殿D论E时事F因G奏H颂一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谢曰"和"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
B."乘酒捉月"和"乘醉听箫鼓"(《望海潮》)两句中的"乘"字意思相同。
C.舍,住,与"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中的"舍"字意思不同。
D.泣,"使……哭泣",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凋"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
晓五经,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
B.李白生性洒脱,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人交往,号称"竹溪六逸",在京城时与贺知
章等人并称为“饮酒八仙人二
C.李白有一次醉醺醺地路过县衙门口时故意羞辱县令,县令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
上责问,后来知道是李白就把他放了。
D.李白在并州时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后来李白因受永王一事牵连入狱,郭子仪
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4分)
(2)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4分)
14.两则材料对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一事起因的记载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薄幸
吕渭老
青楼®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
心,花前隔雾遥相见。便角枕②题诗,宝钗贵酒③,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
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
[注]①青楼:指女子闺阁。②角枕:用兽角装饰的枕头,用角枕题诗相赠,表示感
情深厚。③贵酒:赊酒,这里指用金钗换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起调处就开始捕捉少女的"愁",以"春晚"点出节候,烘托伤感之情。
B."昼寂寂、梳匀又懒"承"春晚"而来,昼长人静,女子百无聊赖,孤独寂寞。
C鸦啼莺弄"一句以乐景衬哀情,本是春光美好,却"惹起新愁无限二
D."记年时”一句总领下文,下片围绕女子所"记"内容叙写,写得极富情致。
16."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三句情景交融,请从"情"与"景"的角
度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作诗,善用“空”字。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一句;又
如杜甫《蜀相》中“”一句。
(2)李白《蜀道难》中,讲述了蜀道的形成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的两句是
(3)姜夔的《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
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发达的欧洲,②在发展中的亚洲怀口洲I,③有中国餐馆,
必定有一道色香诱人的中国名菜,那就是扬州炒饭。当一盘色彩斑斓、鲜香扑鼻的扬
州炒饭呈现在面前,令人欣喜雀跃,两眼发亮。看看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端
详配料,有海参、干贝、虾仁、冬菇、春笋、火腿、鸭盹、鸡脯、精肉、鸡蛋、青豆
诸等。真是海里长的、河里游的、土里生的、地上跑的、山里出的鲜美精华大荟萃。
一盘红红绿绿、黄黄白白、黑黑橙橙的炒饭,在艺术家的眼里,简直就是珍珠、玛瑙、
琥珀、翡翠、白玉、钻石、黄金、白银的大蛤炒。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扬州炒饭始创于隋朝,系饭菜合一的佳肴。它是我国四大菜系淮扬菜中的一道名菜,
并冠有中餐馆第一名菜的美誉。它不仅在长城内外大展风采,更在世界各地魄力四射。
许多从未来过扬州的食客,他们从唐诗中认识了扬州,从扬州炒饭中了解了扬州。一
道扬州炒饭,它令八方食客闻香而动,见物垂涎。虽然一盘炒饭早已吃得盘底朝天,
但食客们仍在举箸,仍在持勺。此情此景,怎一个“香”字了得,怎一个“鲜”字了得,怎一
个“美”字了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语言表达通顺流畅。(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化用了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形成排比,请据此分析
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汉语中“差一点(怎么样)”或“差一点(没怎么样)”是一种常用的句式,但是表示的意思却并
不都一样。比如“差一点摔倒了”和“差一点没摔倒”意思相同,都是说没摔倒。但是“差一点考
上了”和“差一点没考上”意思就不相同,前者是说没考上,后者是说考上了。那么,为什么“差
一点怎么样”和“差一点没怎么样”的句子会表达出不同意思呢?主要是看所说的事情是说话人所
企望的还是不企望的:凡是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意思就一样;凡是人们企望发生的事
情,①.
①企望还是不企望不是固定不变的,②一件事情因为往往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不同,③有时希望它实
现,④有时不希望它实现。比如久旱不雨,就盼望着下雨;可是雨下得太多了,又希望不要再下。
所以“差一点下雨了”和“差一点没下雨”,有时是一个意思,有时则是两个意思。此外
比如甲乙两方赛足球,射球入甲方球门是乙方球迷所企望的,站在甲方球迷的立场上,却不希望它
实现。因此甲方说“差一点射进去了”“差一点没射进去”意思相同,都是说没射进去;同样两句
话,③,“差一点射进去了”是说没有射进去,“差一点没射进去”是说射
进去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
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依据第一段内容,仿照"差一点(怎么样)""差一点(没怎么样)"句式,另选对
象,写一组意思相同的句子和一组意思不相同的句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刘兰芝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得萦苦辛。”焦仲卿是这样评价刘兰芝的:“女行无偏斜。”而焦母
是这样评价刘兰芝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难免会被人评价,我们应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呢?请写一
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这样的'续写'虽然不是重复,但价值实在有限"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这种'续写'
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它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
的‘自觉'"可知,这种"续写"是有很大的价值的,而不是有限)
2.D(A项,"但总体不如西方小说叙事"说法错误,原文表达的意思是"但总体而言
与西方小说叙事不同";B项,因果不当,是"思想解放”引发了人们重新审视不被视为
"问题”的问题式项,"只考虑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而忽视其中的文学性"说法绝对,
原文为"极少将古代小说视为兼具文史意义的复合文献",说明还是有考虑其中的文学
性的)
3.B("论证了对旧文献进行新解读对于重写小说史的重要性”说法错误,论证的是研
究者要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
4.A(A项是说"重写小说史”的现状,而不是理由)
5.①研究者要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发现新文献和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
意。②将文学或史学研究结合,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③要有"史"的"自觉",
并使这一理念贯穿于具体实践之中。(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C("东方人的秉性使得当时的人呈现出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
副残喘苟延的面目"不是作者的看法,而是人们的解释)
7.D("连用三个反问句"错,后两句是疑问句,意在启发人们展开思考)
8.①小孩天性追求自由和快乐,却没得到充分的认识;②成人容易因负担变得忧郁
和僵化。③现代人身上充斥着各种魔鬼般的丑态,人们在生活中苦苦地挣扎,却不知
道如何去解放生活,创造一种优美的人生。(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
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作者认为所处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因而感到灰心,
显露了一些彷徨时代的哀伤情绪;②但在孩子们对年的渴望中,作者又看到了生命的
本真状态,加之东西方先贤的哲语,又给了作者莫大的启迪,因而对生活抱有一丝希
望,表现出"哀而不伤二(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
分)
10.BDF(原文标点: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
11.A("谢"前者指"道歉",后者指"告诉、告知")
12.C("故意羞辱县令"说法错误,从文中可知是县令认为李白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
门口不合礼制)
13.(1)高力士认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
的典故,(故意歪解词意)以此来激怒杨贵妃。(得分点:"耻""摘""以"各1分,句意
1分)
(2)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现在有二十卷文集流行
于世。(得分点:“悦”“焉”“行世”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记载李白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②材料二记载贺知章知道李
白的声名,先去旅馆看他。(每点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嵋山以东人氏。他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
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
华高逸。李白喜欢纵横天下,练习剑术只为行侠仗义,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
穷人。甚至还离开家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在徂彳来山
中,天天设宴畅饮,号称“竹溪六逸”。唐天宝初年,李白从蜀地来到京城长安,当
时他的名气尚未惊动四方,他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
时,不禁赞叹道:“你,简直就是谪居到人间的仙人啊!”于是就解下自己身上的金
龟饰物拿去换酒,与李白整天饮酒赋诗为乐。之后又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很快
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为此献上颂文一篇。唐玄宗看完非常
高兴,当即赐给他美味御膳,并亲手为他调匀羹汤,下诏封李白为供奉翰林。后来曾
有一次李白在皇帝面前大醉,受命起草诏书时,李白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高力士认
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故意歪解
词意)以此来激怒杨贵妃。从此后,皇帝每次想要赐官给李白,杨贵妃总是出面阻止
这件事。李白更加傲慢放诞,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班、崔宗之'苏晋'张旭'
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归山野,唐玄宗便赏赐他大笔黄金,颁诏
放他回家。
李白从此云游四方,打算登览华山,这一天他醉醺醺地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口,县
宰不认识李白,大怒,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你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无礼!”
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宰一看,又惊讶又惭愧,连忙行礼
道歉说:“不知是翰林大人到此。”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乘船与崔宗之一起
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政法职业学院《普通话教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曲阜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份测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家具行业设计中的伦理考量试题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师建筑施工安全制度建设试题及答案
- 建筑安全事故防范知识试题及答案
- 深入探讨2025年化学试题及答案
- 施工现场风险评估的实施方案考题及答案
- 旋律发展中的和声互动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数学高阶思维试题及答案
- 学习大学化学的最佳路线图试题及答案
-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计划大全
- 量子通信平台下的宇宙观测-全面剖析
- 2025-2030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固体废物运输合同协议
- 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班会 课件
- 普法宣讲杨立新-民法典-人格权 编【高清】
- 202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招企业校招+社招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上半年浙江省杭州市交通运输局所属事业单位统一招聘2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10.2 保护人身权(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 福彩考试题库目录及答案
- SL631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1部分:土石方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