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介绍)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
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
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
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卜.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一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一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
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重点难点
1.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1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数学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离不开数学;2.学生剪图拼图的具体操作;
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尝试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与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5.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
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规律的准确性。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
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
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3.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以及
第II页的练习第I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
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按“3个大人和1个小孩”、“2个大人和2个小孩”等不同情况得出
结论。
6.本章得练习、习题中,有一些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如第10页的练习第1题,由于考虑得方式不一样,会发现前面
的数具有各种不同的规律,这样答案自然就不同了。
7.评价时,请考虑以下几点:
(1)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利用适量的开放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3)安排调查活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写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5)开展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6)提供成果展示机会,评价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课题§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
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并播放录音。观察图片,听录音。
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镀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
之速(火箭),化工之巧(陶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
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
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的隧道,回忆我们的成长历程:1.回忆、交流、积极大胆发言。
出生——学前——小学(板书),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2.回忆、交流。
它,相信吗?不妨大家从不同阶段来举出一些我们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例子,3.观察、计算、思考、探索。
试一试。(积极鼓励)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分析并找出数学信息。)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是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
答案:315
3、计算:7+27+377+4777
答案:5188
八、板书设计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一)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1、例2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课题§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儿何体。
2、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
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a、按底面
b、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
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
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七、练习设计
P4习题
八、板书设计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一)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3、例4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一、课题§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3)
二、教学目标
L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点、线、面等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对“面动成体”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后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和讨论了生活中的一些几何体,今天再一起来寻找构成图形更基本的元素面、线、点。
1.展示投影(建筑、生活实物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
2.你能举出更多生活中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图形的例子吗?
(二)、新授
1.由观察总结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投影展示正方体和圆柱体
议一议:1)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和学生共同总结得到:体由面组成,面由线组成,线由点组成。
3.投影展示课本P6想一想图形(动态)
与学生共同填写:点动成线动成_,_动成体。
4.你能举出更多反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吗?
5.课堂练习:投影展示长方形(矩形),想一想将长方形绕其中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什么几何体?
教师用投影动态演示旋转情况,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化解难度。
(三)、小结
1.生活中图形丰富多彩,点、线、面都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七、练习设计
P7习题1.2.
自己动手用一张白纸经过裁剪围一个三棱柱(不必粘贴),再围一个四棱柱及一个五棱柱。(注意:可先找一些实物研究)
八、板书设计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3)
(一)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5、例6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一、课题§1.2展开和折叠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的存在及数学的美,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体会数学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离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不开数学。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我们己经知道,数学伴随我们的一生,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都离1.学生举出周围的实例,说明
不开数学。人类离不开数学。
板书课题:人类离不开数学。
2.大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
心灵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
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
予以上的一切。”
二、导学
1.自然界中的数学一数学的存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天工造物,每每使人惊叹不已:生物进化提示的规律,有时几个世纪1.阅读课本第3页:蜜蜂营造
也难以洞悉其中的奥秘。蜂房的构造,大概最令人折服的实例之一。18世纪的蜂房一一体会自然界中存在着
初,法国学者马拉尔琪实测了蜂房底部菱形,得出令人惊异而有趣得结论:数学。
拼成蜂房底部的每个菱形的蜡板,钝角都是109。28',锐角都是70°32'0
瑞士数学家克尼格经过精心计算,结果更令人震惊:建造同样体积且用料最2.思考并回答:太阳能的蓄水
省的蜂房,菱形的两角应是109。26'与桶为什么做成圆柱体而不做成长
70°34',与实测仅差2分。人们对蜜蜂出类拔萃的“建筑术”赞叹万方体?
分之余,无人去理会这不起眼的“2分”。不料蜜蜂却不买克尼格的账,冷酷(答案:同样面积的材料做成
的科学事实后来去判断错方是克尼格。公元1743年,大数学家马克劳林改的圆柱体比长方体的容积大;或者
用数学用表重新计算,得出的结论与马拉尔琪的实测不差分毫。简直不可思同样容积的圆柱体比长方体用料
议。省)
2.人们身边的数学——数学的应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成了造型艺术、建筑美学的基1.观看投影并回答下列问题:
础。雪花的对称性就是大白然的杰作。晶体(如冰糖)的表面对称极为精巧,(1)说出所展示的图形中分
并由此内含着深刻的物理性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建筑群中,小到衣物装饰,别是由哪些形状的地砖铺成的;
大到房屋建筑、路面铺设,几乎处处都有美丽的对称性装饰,古代皇宫中壁(2)你认为哪一种铺设方法
画的边饰等无不含有极为壮丽的对称美,以至亡国之君李煜在身受软禁之最常见、最美观。
际,还深情怀恋昔日的“雕阑玉砌应犹在”。
投影:课本第4页至第5页道路铺设平面图,可适当增加。
3.群芳斗妍曲径幽——数学的美(木节属增加内容,可根据时间自行调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数学势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产品之.每•个数学公式,就是首诗,公式
C=2nR就是其中•例。司空见惯的图形一圆,内含的周长与半径有着异常简
洁、和谐的关系,一个传奇的数“把她们紧紧相连。天地间有无数个圆,惟有
C=2nR这个纯粹的圆最精致、最完美。这是数学家的智慧与大自然灵气撞击而
再生的哲理美,因而人们常用“圆满”比喻十全十美。
比例的数量关系,以其天造地设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把长为c的线段分为
a(较长)、b(较短)两段,使之符合a:c%0.618。这0.618是最美、最巧妙的
比例,人们称之为“黄金分割:法国的圣母巴黎院、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
塔的构图都融入了“黄金分割”的匠心。
2.小结:本节课从同学们自己身边的实例入手,从三个方面说明数学就在
我们身边,人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晴雨表。
3.布置作业:请你设计幅道路铺设平面图。(教师课后可将学生设计的平
面图展示交流。)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1、计算:1-2+3-4+5-6+--100+101=.
答案:-50
2、计算:1+2+3+…+2003+2004+2003+…+3+2+1=
答案:4016016
八、板书设计
1.2展开和折叠
(-)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1、例2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一、课题§1.3截一个几何体
二、教学目标
I.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通过讲数学家及身边人刻苦学习数学的故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
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I.仿课本制作华罗庚的画面,并配音:“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二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科书第7页的例题:一座漂亮的楼房的楼梯,高1米,水平距离是2.8米。
学生准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电脑显示:仿课本制作的华罗庚画面,并配音:“聪明在于学习,1.他是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天才在于积累”。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1:1910年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
2.很好!哪位同学能介绍下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坛县。
(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生2:我还知道华罗庚只是中学毕业。
生3:华罗庚1985年在日本讲学,由
于心脏病突发而不幸逝世。
生:(上台演讲后,同学们主动报以
热烈掌声。)
3.大家讲得都很好,哪位同学能讲•讲华罗庚是如何刻苦学习数学
的呢?
(二)、提供交流、讨论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现在分小组交流通过查阅书籍、搜索网站、观看录象、调查访问,1.学生先在小组内讲,然后推荐代
搜集的一些有关数学家及身边人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然后进行小组比表到讲台上讲。
赛。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法,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体合作意
识,同时每一个同学都有交流讨论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这时,每小组推荐的代表有讲陈景润、少年高斯、祖冲之、欧拉、牛
顿等数学家故事的,也有讲自己同学、哥哥、姐姐如何刻苦学习数学的,
老师均给予充分肯定。
2.同学们,通过这些故事,你体会到了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吗?(学
生分小组讨论。)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这时,学生纷纷发言:如要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有刻苦钻研
精神,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独立思考等。
(三)、探索数学初步应用,进一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学好数学还要善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卜,面让我们来解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决一个实际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座漂亮的楼房的楼梯,高生1:用直尺逐一量台阶。
1米,水平距离是2.8米),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那么至少要买生2:量个台阶长与高,然后再分别乘
地毯多少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长与高个数即可。
2.这两种方法都很好,看还有其他方法没有?2.生3:把楼梯台阶转化为一个矩形,矩
(学生沉默一会,有人打破了僵局)形长、宽之和即为台阶总长,28+1=3.8(米)。
3.这个同学解法非常巧妙!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何体会?1.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激发学习积极性,丰富“主角”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练习:第8页习题1.1笫3题。2.学生把课本翻到第4页,观察图形,
思考、回答问题。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1、从A地到B地有两条路,第条从A地直接到B地,第二条从A地经过C,D到B地,两条路相比()
A.第一条比第二条短
B.第一条比第二条长
C.同样长A
答案:A
2、A、B两数的平均数是16,B、C两数的平均数是21,那么C-A=
答案:10
3、小明从1写到100,他一共写了.个数字“1”.
答案:21
八、板书设计
1.3截一个儿何体
(•)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1、例2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一、课题§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二、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一些“模糊”“模糊”问题作出判断和抉择
问题作出判断和抉择,这时我们应该自觉地运用
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分析、计算,从而
为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提供依据。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1.仿课本制作华罗庚的画面,并配音:“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例1:右图是6级台阶侧面的示意图,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那么至少要买地毯多少
米?
1.
n_______.
।_______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小结: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人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更是为了用数学。应用数学,首
先是要有用数学的意识,其次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1、若“*”是一个对于1和0的新运算符号,且运算规则如下:1*1=0,1*0=0,0*1=1,0*0=0.则下列四个运算结果中
是正确的是()
A.(1*1)*0=1;B.(1*0)*1=0;C.(0*1)*1=0;D.(1*1)*1=0
答案:c
2、将0,1,2,3,4,5,6分别填入圆圈和方格内,每个数字只出现一次,组成只有一位数和两位数的整数算式(圆
圈内填一位数,方格内填两位数)
0。口=口+0
答案:3X4=12=60+5
3、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2,它们的积是.
答案:36
八、板书设计
1.1生活中的平面立图形(1)
(•)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1、例2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一、课题§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做数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中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探求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通过做数学,让我们进一步感受数学中观找规律,从特殊的情况入手,根据若干个特殊例子所
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方法呈现的规律去寻找一般的规律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猜谜语:⑴爷爷参加百米赛跑(打冲国古代数学家);⑵数字虽小观察图片,听录音。
却在百万以上(打一数词)
二、导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例:你能发现1.3,6,10,……这列数的规律吗?你能否根据这
一规律,分别写出这列数中的第6、第10个数吗?
例1:如图,在这个方格图案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练习:如果是一个4X4的方格图案,则其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例2:找规律,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D-)(2)2,6,12,20,
234
()
例3:如图,每个图案中的数有何规律?请说出它们的的规律来。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1,猜谜语;2、4、6、8、10(打一成语)
答案:无独有偶
2、•群整数朋友按照-定的规律排成•列,可排在口位置的数跑掉了,请帮它们把跑掉的朋友找回来;
(1)5,8,11,14,□,20,
(2)1,3,7,15,31,63,□;
(3)1,1,2,3,5,8,口,21.
答案:(1)17;(2)127;(3)13
八、板书设计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2)
(~)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3、例4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一、课题§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找寻规律,体会什么是“做数学”.
2,让学生养成勒动脑,勒动手•,多写写,算算,画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寻找规律,体会什么是数观察周围的一切,养成勤动脑、勤动手,多写写、算
学算、画画的习惯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
(一)、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我们已经知道,数学伴随我们的一生,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都离1.学生举出周围的实例,说明
不开数学。人类离不开数学。
板书课题:人类离不开数学。
2.大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
心灵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
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
予以上的一切。”
(二)、导学
1.自然界中的数学——数学的存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例1:将1、2、3、4,四个数填在图中的方格内,使横的三格中的三数
的和等于纵的两格中的两数的和。
□zB
注意:本题的答案并不唯T
练习:在图中的方格中,填入1、2、3、4、5、6、7、8、9这9个数,
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为15op-j—T—1
例2:下面乘法算式中的“来参加数学邀请赛”8个字,各代表•个不
同的数字,其中“赛”代表9,问其余7个字分别代表什么数字?
来参加数学邀请赛
X赛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例3在图所示的方格中,填入1、2、3、4、5、6、7、8、9这9个数,
使每行,每列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I——I——1~~I
[分析]关键是先在哪一个方格中填数,填上什么数,为了平衡,
想到把中间的一个数5填在中心位置上.其他的数如何填呢?很显
然,1和9,2和8,3和7,4和6应分别与5在同一行,或同一
歹|J,或同一对角线上.I-------------1
[解]如图816
357
|492|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tvV
1、W、Y、Z和X分别可用1、2、3、4中的一个数代替,如果能使等式*-二=1,则X+Y的和是()
ZX
A.4B.5C.6D.7
答案:C
2、找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2,4,5,7,8,10,().()
(2)19,9,17,8,15,7,(),()
答案:(1)11,13;(2)13、6
八、板书设计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3)
(-)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5、例6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第十一课时
一、课题
单元测验课
第十二课时
第十三课时
一、课题
试卷评讲课
二、教学目标
通过试卷的评讲,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试卷
难点:讲解解题的方法
第十四课时
一、课题§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
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C,最低温度是零下5匕.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C,
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匕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七:
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X5,C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
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这样
来的.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匕记作+5匕(读作正5匕)或5匕,把零下5C记作-5C(读作负5匕).这样,
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简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
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
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
合的圈里: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
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四)、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
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1C.
七、练习设计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匕,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
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高0.1米记作什么?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什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八、板书设计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一)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1、例2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
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学生通过这节课只能对负数概念有初步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正负数的
记法和它的描述性定义,要求不能过高.对有理数的深入理解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加强.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要
起好主导作用,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机会,使得课堂气氛有新鲜感.所以这节课采取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师生共同探
究解决的途径,以谈话法为主.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儿童化
第十五课时
一、课题§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有理数包括哪些数.有理数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是正、负数?
2.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数0表示量的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3.任何一个正数都比0大吗?任何一个负数都比0小吗?
4.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
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即
2.给出有理数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即
有理数是英语“Rationalnumber))的译名,更确切的译名应译作“比
3.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
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简称正数、负数和零,即
并指出,在有理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并向学生强调: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
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将下列数按上述两种标准分类:
例2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课堂练习
25,-100按两种标准分类.
2.卜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练习设计
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2.填空题:
的数是______,在分数集合里的数是_____;
(2)整数和分数合起来叫做______,正分数和负分数合起来叫做.
3.选择题
(1)-100不是[]
A.有理数B.自然数C.整数D.负有理数
(2)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负有理数就是正有理数
B.零表示没有,不是有理数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八、板书设计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1、例2
(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关于这一点,布鲁纳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掌握数学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小棘轮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办公室网络安全培训与医疗信息安全事件预防
- 学社工作计划模板(32篇)
- 区块链技术助力医疗健康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
- Unit2-Learning-about-Language-公共课课件(一)
- 创新型医疗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 2025至2031年中国国萃1号功能液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健康饮食与营养补充基础教程
- 区块链技术教育领域版权保护的利器
- 区块链技术助力打造安全高效的医疗数据传输系统
- 医用被服洗涤服务方案
- 蓄水池可行性方案
- 政务服务中心物业服务投标方案
-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青岛海尔纳税筹划课程设计
- 小学动词三单练习
- 【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调研报告3000字】
- 居民自建桩安装告知书回执
- 教师情绪和压力疏导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团体解读
- 首件检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