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选择题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2.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3.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4.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他们的技术革新()A.是为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B.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C.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5.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6.宋神宗年间,吕大钧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A.是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B.说明儒学提倡入世思想C.说明理学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反映理学思想的多元化7.[2024河南项城五校联考]诗人赵守亚在《铁人二十年》中写道:“二十年啊……这宝贵的二十年/是缺油、缺血的中国/让你把人生慷慨地压缩/二十年啊,生命无法再生的二十年/是需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华夏神州/教你把血肉与力量提前支付给祖国。”这一作品反映出()A.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弘扬C.国民经济取得了初步恢复D.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共识8.[情境创新/2023福建泉州三校联考]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庆覃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9.[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10.[2024湖北部分高中联考]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派贵族叔向的指责,他批评子产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11.[2023合肥质检]在基本权利的规定上,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内涵,重新调整了基本权利体系,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障公民受帮助等权利。这些调整()A.突出了主权在民B.彰显了人文精神C.强调了宪法至上D.规范了公民行为12.[2023江苏南通三模]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15岁时她开始自学医术,不仅给自己治病,还为上万的乡亲提供服务。张海迪还自学三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外文小说。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的事迹()A.弘扬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B.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C.体现了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D.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二、综合题13.[跨学科·跨数学/2023福建宁德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同基层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下图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不同基层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我们可以用“自治指数”“法治指数”“德治指数”来刻画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自治、法治与德治“指数”三维模型——摘编自郁建兴、任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根据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拟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选择题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解析据材料“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可知,该习俗体现了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故B项正确。2.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解析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已经不合时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朝廷大量增补各类“例”,并且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这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故A项正确。3.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善书”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等,其在民间广为流行进一步强化了理学所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故B项正确。理学思想在南宋时期已经确立其主导地位,A项错误;“善书”的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一致,不会冲击儒家经典的神圣性,C、D两项错误。4.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他们的技术革新()A.是为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B.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C.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解析由“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可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尉凤英为代表的工人阶级重视技术革新,为企业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B项正确。5.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女排成为国民的榜样,女排精神激励国人,故B项正确。6.宋神宗年间,吕大钧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A.是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B.说明儒学提倡入世思想C.说明理学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反映理学思想的多元化解析由材料信息“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可知,《吕氏乡约》的内容体现了儒家道德主张,而在陕西推行后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这说明儒家道德教化功能是卓有成效的,故A项符合题意。7.[2024河南项城五校联考]诗人赵守亚在《铁人二十年》中写道:“二十年啊……这宝贵的二十年/是缺油、缺血的中国/让你把人生慷慨地压缩/二十年啊,生命无法再生的二十年/是需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华夏神州/教你把血肉与力量提前支付给祖国。”这一作品反映出()A.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弘扬C.国民经济取得了初步恢复D.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共识解析诗歌反映的是“铁人”王进喜为祖国石油事业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的精神,这种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关心集体、无私奉献的行动准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A项正确。8.[情境创新/2023福建泉州三校联考]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庆覃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解析汉代赦免施行频繁,唐代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赦免愈发谨慎,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日益理性化,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赦宥制度的变化与法制观念、法律执行情况有直接关联,与儒家思想并不在同一条发展线索上,二者讨论的主体不同,排除A项;赦宥制度无法体现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赦宥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只强调赦宥制度的目的,排除D项。9.[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解析材料“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法典》不能全面满足其发展需求,D项正确。10.[2024湖北部分高中联考]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派贵族叔向的指责,他批评子产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晚期郑国和晋国颁布了相关法律,说明以法治国受到重视,B项正确。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理由是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这并未表明礼乐制度的土崩瓦解,排除A项;材料只讲述两个诸侯国颁布成文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德法之争日趋激烈只体现材料部分信息,排除D项。11.[2023合肥质检]在基本权利的规定上,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内涵,重新调整了基本权利体系,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障公民受帮助等权利。这些调整()A.突出了主权在民B.彰显了人文精神C.强调了宪法至上D.规范了公民行为解析由“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障公民受帮助等权利”可知,这些调整关注社会特殊群体,彰显了人文精神,B项正确;题干材料与主权在民无关,A项错误;宪法至上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公民行为无关,D项错误。12.[2023江苏南通三模]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15岁时她开始自学医术,不仅给自己治病,还为上万的乡亲提供服务。张海迪还自学三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外文小说。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的事迹()A.弘扬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B.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C.体现了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D.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解析据材料“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80年代的新雷锋”,可以看出张海迪身残志坚、不怕困难、刻苦努力、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信息可知,张海迪的事迹为改革开放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D项正确。二、综合题13.[跨学科·跨数学/2023福建宁德调研,12分]阅读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