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 综合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考点复习_第1页
政治制度 综合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考点复习_第2页
政治制度 综合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考点复习_第3页
政治制度 综合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考点复习_第4页
政治制度 综合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考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2.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3.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5.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A.人民的自愿选择B.各州(邦)实力不同C.建国路径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6.[2023·石家庄高三质量检测]明洪武九年六月,太祖下令废行中书省;十年六月,下令天下臣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七月,设通政司受内外章奏,于早朝汇达御前;十一年三月,又令六部“奏事勿关白中书省”。这些措施()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废除了丞相制度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D.完善了奏折制度7.[2023·河南省郑州市一模]英国是典型的“混合宪制”,即“主要政治权力的分割不够清晰,不受单一固定的成文法限制,不过于强调权力的平等均衡。所以,高层行政权和立法权可由同一批人掌握,上院大法官甚至拥有三种权力,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可以酌情调整。”这表明英国()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B.制度改革的渐进特征C.忽视权力制约平衡D.政治体制具有灵活性8.[2023·重庆市高三模拟]下图是1948年由顾群创作的年画《豆选》,这幅作品反映了()A.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建C.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D.民众踊跃的支援前线作战9.[2023·安徽六安期末]下表所示是不同史书中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刑法条文“多如牛毛,密如凝脂”,处处约束(西汉)司马迁《史记》商鞅每年秋天都在渭水河边处置罪犯,因为杀人太多所以把渭水河都染成红色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A.商鞅变法重视刑法的作用B.《史记》的记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C.商鞅变法扰乱了社会秩序D.商鞅变法以“性恶论”为指导思想10.以下是民国初期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名称创立时间代表人物宗旨统一党1912年1月张謇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中华民国宪政党1912年3月伍廷芳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共和政体共和党1912年5月黎元洪防止小党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国民党1912年8月孙中山、宋教仁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民主党1912年8月梁启超普及政治教育,拥护法赋自由……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11.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关键词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的频次较高。这表明()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1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观点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1953年中国第一次普选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的壮举。下表是该次普选的几个情境。情境一青年团员组成的宣传队挨家挨户宣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神圣的权利。”情境二选民们在敲锣打鼓声中踊跃观看选民榜。第一次拿到选民证后,许多选民在选民小组会上热泪盈眶,有着强烈的翻身做主人的感觉。情境三天津妇女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小时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选取其中的一个情境,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简要说明。(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所以其出发点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所以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还有缩减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开支都是由王国自己支付的,与中央财政无关,排除B项;表格体现的是对王国职官的调整,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而不是要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2.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解析: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要表达周兴岱更愿意使用“南书房行走”来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相比之下不愿用“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的身份,官员俸禄并不是题目的主旨,且题目根本没有提到官员俸禄是否入不敷出,排除B项;南书房在军机处设置之后地位就不如军机大臣了,但是题目中是在拿“南书房行走”与“户部侍郎兼管钱局的二品大员”作比较,来突出皇帝的高度集权,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提到中央吏治是否混乱的问题,而是提到官员借助皇帝的权威为自己谋利问题,排除D项。3.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A项排除;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故C项错误;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项排除。4.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解析:“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是保证普通公民没有后顾之忧地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而“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则有助于公共活动的进行,所以上述政策有利于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所示的政策是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已经发展到黄金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是在克利斯提尼时期,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的“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使得富裕公民承担了更多的公共义务,这不是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而是鼓励和倡导其更多地参与民主政治,排除B项;题干中对普通公民和富裕公民的不同政策都是为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是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5.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A.人民的自愿选择B.各州(邦)实力不同C.建国路径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解析: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是基于美国是在各州联合斗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取得成功的条件下建立的,而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则是基于德国统一和建立起德意志帝国是通过普鲁士领导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当然普鲁士就拥有了与其他各邦国不同的地位和权力,所以上述两国的不同是根植于建国路径的不同,故选C项;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都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愿,而不是人民的意愿,所以上述现象不是人民的自愿选择,排除A项;各州(邦)实力是有不同,但是实力再弱也不愿意让渡自己的权力给其他的州(邦),所以B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美国和德意志帝国在颁布宪法时都处于本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题干中现象的不同,排除D项。6.[2023·石家庄高三质量检测]明洪武九年六月,太祖下令废行中书省;十年六月,下令天下臣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七月,设通政司受内外章奏,于早朝汇达御前;十一年三月,又令六部“奏事勿关白中书省”。这些措施()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废除了丞相制度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D.完善了奏折制度解析: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通政司受内外章奏”,六部可以直接奏事,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专制皇权,不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1380年(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奏折制度是清朝时期实行的,故D项错误。7.[2023·河南省郑州市一模]英国是典型的“混合宪制”,即“主要政治权力的分割不够清晰,不受单一固定的成文法限制,不过于强调权力的平等均衡。所以,高层行政权和立法权可由同一批人掌握,上院大法官甚至拥有三种权力,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可以酌情调整。”这表明英国()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B.制度改革的渐进特征C.忽视权力制约平衡D.政治体制具有灵活性解析:据材料“不受单一固定的成文法限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可以酌情调整”可知,英国宪政走的是一条动态调整的道路,分权和混权并存,体现灵活稳定性,故选D项;英国君主是虚立宪为实,排除A项;英国制度的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即政治权力由英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排除B项;不过于强调权力的平等均衡不等于忽视权力制约平衡,排除C项。8.[2023·重庆市高三模拟]下图是1948年由顾群创作的年画《豆选》,这幅作品反映了()A.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建C.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D.民众踊跃的支援前线作战解析:据图及相关文字“为人民服务”,可知为1948年农村解放区采取“豆选”办法选举,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故选A项;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村的政治生活,而土地改革属于经济生活,排除C项;“豆选”的作用是选出为农民服务的当家人,而支援前线作战属于积极参军,排除D项。9.[2023·安徽六安期末]下表所示是不同史书中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刑法条文“多如牛毛,密如凝脂”,处处约束(西汉)司马迁《史记》商鞅每年秋天都在渭水河边处置罪犯,因为杀人太多所以把渭水河都染成红色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A.商鞅变法重视刑法的作用B.《史记》的记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C.商鞅变法扰乱了社会秩序D.商鞅变法以“性恶论”为指导思想解析:根据“刑法条文‘多如牛毛,密如凝脂’,处处约束”“商鞅每年秋天都在渭水河边处置罪犯,因为杀人太多所以把渭水河都染成红色了”可知,商鞅变法重视刑法的作用,故选A项;单凭材料无法认定《史记》的记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排除B;商鞅变法是对社会秩序的整顿,不是扰乱,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商鞅变法以“性恶论”为指导思想,排除D。10.以下是民国初期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名称创立时间代表人物宗旨统一党1912年1月张謇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中华民国宪政党1912年3月伍廷芳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共和政体共和党1912年5月黎元洪防止小党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国民党1912年8月孙中山、宋教仁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民主党1912年8月梁启超普及政治教育,拥护法赋自由……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成立的各政党均以实行共和、实行宪政为宗旨,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推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仅提供民国初期成立的政党情况,未提供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政党的代表人物来看,并非所有政党均代表革命党人,故D项错误。11.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关键词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的频次较高。这表明()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析】根据材料“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的频次较高”可知,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故C项正确。1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观点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进行的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梁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近代化的趋势,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