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分层作业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技巧提升B版 (部编版有答案)_第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分层作业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技巧提升B版 (部编版有答案)_第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分层作业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技巧提升B版 (部编版有答案)_第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分层作业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技巧提升B版 (部编版有答案)_第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分层作业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技巧提升B版 (部编版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能力强化)

1.我们说一个传说催生了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下列传说与传统节日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七夕节——牛郎织女

B.中秋节——嫦娥奔月

C.寒食节——孟姜女

D.春节——“年”兽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展览腊月风争除夕

B.春联年糕店铺开章

C.间断除非轿车光景

D.一律搅和浓绸解释

3.课文内容回顾。

这一单元,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_______画。北京的春节

真是热闹,、逛庙会、;每当夏季之夜仰望牵牛星的时候,我就会想

起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藏戏呢,更是别

具特色,它那的脸谱、的动作和唱腔,吸引着我们去看一看。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轻烟散入五侯家。

(2)盈盈一水间,o

(3)《十五夜望月》中委婉表达作者思亲之情的诗句是“,

(4)你的同学李明经常以自己还小为借口不好好学习,你会用《长歌行》中的

","来劝他。

(5)《腊八粥》一文的作者是,课文主要写了八儿和两部分的内

容。

(6)我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就汉族而言,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

、、等;从民族戏剧来讲,有能演三五天还没结束的,

有堪称国粹的等;古诗里也有对习俗的描写,《寒食》描写的是

节的习俗。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节日名称或诗句。

(1)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

(2)寒食节:,寒食东风御柳斜。

(3)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七夕节:迢迢牵牛星,。

(5)中秋节:,不知秋思落谁家?

(6)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词语填空,并选其中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飞(—)散满目()(一)任人(—)(—)

(一)(一)其反()小(—)大富丽()(—

锋芒()()()()高筑

7.看拼音,写词语。

cahanyuanxiaoyuandandianranqmq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iaocheludtuoyouniguanshuichoum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uigangzangluankuaizipuSUqix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uyaxiaoymgyinghanqingmom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练笔。

以“一件难忘的事”为题,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写开头和结尾。

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

古诗阅读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_____________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9.补全古诗。

10.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理解,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11.这是一首咏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古诗,诗中劝诫人们要及早努力奋斗,莫要到年老

时再后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回忆你读过的诗歌,与本诗最后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有哪些?请写出一例。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

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

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张长板凳,外

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镶,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

开头都是“格炸炸”。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

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

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

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

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

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

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

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

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

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

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

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

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

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

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

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

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

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1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全文整体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写家乡的元宵节并不热闹;

第一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叙了;第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记叙了

;第一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过完元宵节,年就过去了。

(2)详略得当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中,写得最

为详细的两件事分别为:、;写得非常简练,一笔带过的事情有、

等等。

14.“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

茶担子。”这句话哪个词语反复出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5.结合文中语境“走马灯”的“走”是什么意思?()

A.来回走动

B.来回转动

C.来回奔跑

D.上下行动

16.结合短文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X”)

(1)“元宵”是“夜晚”的意思,因此短文重点写了晚上的情景。()

(2)故乡元宵节的夜晚看灯、看围屏,这些习俗是外地没有的。()

(3)第12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街上三家最有特点的“走马灯”。()

(4)最后一句“年,就这样过去了。”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年的依恋,对年过去的惋

惜之情。()

17.中国有很多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下面哪一项与“春节”有关?()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8.按要求写句子。

1.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大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修改病句)

2.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3.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缩句)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义”)

19.《北京的春节》一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20.《藏戏》连用三个问句开头的作用是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1.《腊八粥》一课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喝粥写得详细,等粥写得简略。()

22.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传统文学常识的积累。

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

孟姜女哭长城是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牛郎织女》《梁

山伯与祝英台》)。

2.C

3.风情放鞭炮看花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五颜六色丰富多彩

4.日暮汉宫传蜡烛脉脉不得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沈从文等粥喝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藏

戏京剧寒食禁火

5.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城无处不飞花清明皎皎河汉女今夜月明人尽望

重阳

6.魂魄琳琅宰割适得因失堂皇毕

露债台商店里的珠宝首饰满目琳琅,美不胜收。

【详解】

考查补写词语及运用词语造句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

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造

句。

魂飞魄散:意思是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满目琳琅:意思是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任人宰割:意思是听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的能力。

适得其反:意思是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因小失大:意为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富丽堂皇: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债台高筑:筑起很高的债务台,形容欠债很多。

7.擦汗元宵元旦点燃亲戚轿车骆驼油腻灌水稠密

水缸脏乱筷子朴素栖息乌鸦笑盈盈含情脉脉

8.走进岁月的长廊,翻阅生命的相册,他们就像沙滩上的贝壳,有的“光彩照人”,有的

“丑陋无比”,也许是童年的往事,也许是成长的烦恼,也许是意外的惊喜……但对我来说,

我有生以来难以忘怀的事莫过于……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间,如今会为,人会深陷那张记

忆的网,触及到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9.朝露待日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

时才能回头西归呢?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分析】

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默写有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

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0.本题考查诗句翻译。要结合语境,把握句意。对整首古诗有总体把握,将它放在整个语

境中进行揣摩,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句翻译出一个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完毕,带回

原文,仔细检查,要注意字迹工整,语句通顺。

1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运用能力。首先需要对整篇文章大致内容进行回忆,其

次思考题目的要求,选择最匹配的一句,随后填入即可。

诗的后两句意思: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常用作劝人要珍

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1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积累与运用。首先要理解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

阴,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在脑海中搜寻意思相近的一句诗默写出来,无错别字即可。注意

平时多加积累。

13.1-23-9故乡的元宵节白天的情景自然段,10-15故乡元宵节晚上

的情景16看灯,看围屏吹糖人捏面人

14.“没有”一词出现五次,突出了故乡元宵节的不热闹,回应前文。

15.B

16.VXXV

17.C

【分析】

13.(1)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概括。从第九

自然段“一天很快过去了”可知,这部分讲白天的景象。从第十自然段“元宵要等到晚上”

这里可以看出,到倒数第二自然段都是讲夜晚的活动。

(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详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理解写得详细的、具体的、字数较多

的内容为详写,相反则为略写。

14.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词语作用的能力。从句中•可以看出,反复出现的词语是“没

有”,至于它反复出现的原因,则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结合前文“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

闹的”可知,“没有”一词反复出现,突出了故乡元宵节不热闹的特点。

15.这道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

马、人(兵)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