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分)商王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然后依据兆纹的形态来断定吉凶。这说明()A.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确定 D.宗教色调较为深厚2.(3分)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3.(3分)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通过亲自过问政务,以切断九卿及以下官吏与丞相的联系,并在现任官吏中选拔出一批人作为自己的侍从和助手。这些做法()A.建立了中心集权体制 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 C.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D.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4.(3分)有学者提出: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不过,他的继承者则将事实上的宰相权力,赐予了内阁高校士。然而,即便16世纪70年头权重一时的高校士张居正也不例外。因此,他们也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的监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继承者”是指明太祖的儿子明神宗 B.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C.张居正一度获得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D.内阁确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皇权的制约5.(3分)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费城制宪会议。他并没有参加探讨,但他的威望维持了会议的进行,他的威望又使得很多人认可这个会议的成果,从而支持了1787年宪法。这表明()A.制宪会议内部权力之争激烈 B.华盛顿主动竞选美国总统 C.当时美国社会盛行个人崇拜 D.华盛顿影响美国宪政进程6.(3分)雅典的公共决策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全民参加机制让贵族与平民、富人与穷人干脆面对面。其结果不是富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就是穷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统治。由此可知()A.有助于缓解公民内部冲突 B.体现了对自由主义的追求 C.难以避开国家权力的滥用 D.有效消退了精英政治弊端7.(3分)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后致电临时政府,“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华蜜。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袁世凯通电旨在()A.淡化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历史功绩 B.表明推翻君主专制和杜绝复辟帝制的决心 C.认同共和制为世界潮流,最有利于中华民国发展 D.提高自己在民国创立中的地位来获得政治资本8.(3分)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②明太祖驾驭监察看法的最终处决权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3分)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反映了()A.边疆危机日趋严峻 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家组织力气强大 D.西学东渐推动欧洲测绘技术普及10.(3分)1940年至1942年中共开展了一系列鼓舞群众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新文字运动。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先试办新文字冬学。经过40天的试验,有一半以上能用新文字写信、看报。这反映出()A.农村农夫工作的艰难性 B.农夫阶级的先天局限性 C.宣扬发动工作的必要性 D.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性11.(3分)20世纪50年头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贪污无度,胡作非为,那么天下确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复原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养,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12.(3分)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欢乐的事,莫过于为志向而奋斗。哲学家告知我们,‘为善至乐’的乐,必能获得这种欢乐,因为志向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这里他强调()A.道德是志向的核心价值 B.欢乐是志向的终极目标 C.欢乐与美德是相辅相成 D.享乐是人生的奋斗目标13.(3分)1534年,耶稣会在巴黎创建。会内纪律严格,一般会士必需确定听从会长和教皇。会士可以不穿僧服,加强同世俗间的交往,兴办学校、医院,甚至担当官职。据此可知耶稣会()A.意在冲击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B.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 C.不利于促进文化沟通和整合 D.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组织14.(3分)1793年,联邦法院正式审理南卡罗来纳州人奇泽姆起诉佐治亚州一案,要求该州偿还其债务。但之后各州联合起来修改宪法()A.法律能满意新生国家需求 B.人民的主权得到了保障 C.各州在政治地位上不同等 D.民主进程的艰难和曲折15.(3分)时代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这样的时代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项中()A.挽救危机、救亡图存 B.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引领时代、开拓进取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永乐时期,内阁不过是一个待左右、备顾问的秘书性机构而已,自仁宣之后,内阁权力日益增长,渐渐有了票拟权和参加评议朝政的权力。嘉靖万历时期,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高校士,品秩日渐加尊,分相权于六部,六部事实上成了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内阁渐夺六部之权,至万历时﹣﹣摘自武萍《明代的内阁制度》材料二:从1688年“光荣革命”始终到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国王照旧在确定程度上能够确定内阁的去留,内阁时而听命于议会,因此,在18世纪前期,却没有确立内阁制。直到1832年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相反,土地贵族的力气快速衰落。统治阶级各部分经济实力的演化终究要体现于国家政治权力的支配上。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在政府和议会中一步一步扩充势力,议会主权快速确立。因此,在十九世纪中期,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摘自韦荣建《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的变更,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变更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学问说明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土地私有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下求贤令:“能稀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材料二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以上材料据《一般中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整理材料三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它都供应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化、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绽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和顺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农夫、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也都主动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探讨》(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历史背景的相同点。(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述清末新政的历史功过。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记,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接连进入国家机关工作——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更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更的主动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究材料:如图分别是1954﹣1958年、1959﹣1963年、2001﹣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增长率变更示意图。——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依据材料并结合有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究的史实,对示意图的变更加以说明。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分)商王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然后依据兆纹的形态来断定吉凶。这说明()A.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确定 D.宗教色调较为深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商王遇事都要占卜”“然后依据兆纹的形态来断定吉凶”的主旨即可。【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题干所给材料中“商王遇事都要占卜”“然后依据兆纹的形态来断定吉凶”说明商王借助神权维护王权。C.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D.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重视神灵。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得、解读信息的实力,难度较小。2.(3分)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依据材料“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结合学问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解答】敬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巩固统治特殊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一般而言“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故选:D。【点评】迁都洛阳缘由: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逼。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化;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3.(3分)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通过亲自过问政务,以切断九卿及以下官吏与丞相的联系,并在现任官吏中选拔出一批人作为自己的侍从和助手。这些做法()A.建立了中心集权体制 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 C.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D.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须要考生驾驭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解答】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切断了较低级官吏与丞相的联系,这就将国家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D项正确;中心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时期建立起来的,解除A项;这些做法主要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而不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进行官吏选拔。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4.(3分)有学者提出: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不过,他的继承者则将事实上的宰相权力,赐予了内阁高校士。然而,即便16世纪70年头权重一时的高校士张居正也不例外。因此,他们也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的监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继承者”是指明太祖的儿子明神宗 B.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C.张居正一度获得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D.内阁确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皇权的制约【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依据材料“高校士们的地位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个人选择,即便16世纪70年头权重一时的高校士张居正也不例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进行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内阁高校士的地位取决于皇帝个人。结合所学可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明朝设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故解除A;明代能代理皇帝批红的是司礼监宦官,故解除C;材料强调的内阁虽权势一度扩大,但仍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监督。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朝内阁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5.(3分)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费城制宪会议。他并没有参加探讨,但他的威望维持了会议的进行,他的威望又使得很多人认可这个会议的成果,从而支持了1787年宪法。这表明()A.制宪会议内部权力之争激烈 B.华盛顿主动竞选美国总统 C.当时美国社会盛行个人崇拜 D.华盛顿影响美国宪政进程【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解答本题依据“但他的威望维持了会议的进行,并让代表团能专注于探讨。会后,他的威望又使得很多人认可这个会议的成果,从而支持了1787年宪法”进行分析。【解答】材料并未体现激烈的权力之争,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盛顿对美国宪法的作用,与竞选总统无关;美国社会盛行个人崇拜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项;依据材料“但他的威望维持了会议的进行,并让代表团能专注于探讨,他的威望又使得很多人认可这个会议的成果,华盛顿在美国制宪会议中起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得解读材料信息的实力。6.(3分)雅典的公共决策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全民参加机制让贵族与平民、富人与穷人干脆面对面。其结果不是富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就是穷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统治。由此可知()A.有助于缓解公民内部冲突 B.体现了对自由主义的追求 C.难以避开国家权力的滥用 D.有效消退了精英政治弊端【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须要驾驭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解答】从材料中的“结果不是富人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就是穷人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统治”来看,说明该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以私益为实的决策目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这种决策机制使公民内部冲突得以缓解,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决策上的利益冲突,而不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有效消退了精英政治弊端”说法过于确定,解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7.(3分)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后致电临时政府,“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华蜜。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袁世凯通电旨在()A.淡化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历史功绩 B.表明推翻君主专制和杜绝复辟帝制的决心 C.认同共和制为世界潮流,最有利于中华民国发展 D.提高自己在民国创立中的地位来获得政治资本【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要求学生结合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结合所学我们可知袁世凯提到了“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实诸公累年之心血,可见其并未淡化革命派的历史功绩;B项只是表象而非主观目的,解除B项;C项不是通电内容所强调的重点,解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在通电中认为拥护共和,强调“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则宣布之日,即民国之始基”,袁世凯对于民国建立有奠基之功,袁世凯通电的目的是提高自己在民国创立中的地位来获得政治资本。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侧重考查学生灵敏运用所学学问,精确把握材料主旨的实力。8.(3分)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②明太祖驾驭监察看法的最终处决权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更,考生可依据材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分析。【解答】依据材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以监察六部,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都负责监察官吏,可以‘上疏互驳,由皇帝做裁决”可知;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因此“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说法错误,但管不了六科,干脆对皇帝负责”可知。综上所述,③④说法错误,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更,侧重考查考生灵敏运用所学学问,精确把握材料主旨的实力。9.(3分)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反映了()A.边疆危机日趋严峻 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家组织力气强大 D.西学东渐推动欧洲测绘技术普及【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须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依据材料“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须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测量,反映了国家组织力气的强大;《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是出于长治久安、治理水患,不能说“边疆危机日趋严峻”;仅凭一幅《皇舆全览图》,不能得出“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西学东渐推动欧洲测绘技术普及”的说法过于确定,解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10.(3分)1940年至1942年中共开展了一系列鼓舞群众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新文字运动。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先试办新文字冬学。经过40天的试验,有一半以上能用新文字写信、看报。这反映出()A.农村农夫工作的艰难性 B.农夫阶级的先天局限性 C.宣扬发动工作的必要性 D.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性【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斗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从题干“1940年至1942年中共开展了一系列鼓舞群众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新文字运动,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先试办新文字冬学,1400名文盲中、看报”可知,敌后抗日依据地重视思想文化建设,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夫工作的艰难性,解除A项;题干意在表达思想文化对抗日斗争的重要性,并非农夫阶级局限性;题干主旨并非着眼于宣扬工作,解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斗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11.(3分)20世纪50年头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贪污无度,胡作非为,那么天下确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复原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养,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驾驭。【解答】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贪污无度,而国家还没有方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巩固新生政权;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敏运用所学学问,精确把握材料主旨的实力。12.(3分)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欢乐的事,莫过于为志向而奋斗。哲学家告知我们,‘为善至乐’的乐,必能获得这种欢乐,因为志向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这里他强调()A.道德是志向的核心价值 B.欢乐是志向的终极目标 C.欢乐与美德是相辅相成 D.享乐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志向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解答】依据材料“志向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道德是志向的核心价值,故A项正确。志向的终极目标是道德的价值,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是志向的核心价值,没有体现欢乐与美德是相辅相成。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志向,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苏格拉底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13.(3分)1534年,耶稣会在巴黎创建。会内纪律严格,一般会士必需确定听从会长和教皇。会士可以不穿僧服,加强同世俗间的交往,兴办学校、医院,甚至担当官职。据此可知耶稣会()A.意在冲击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B.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 C.不利于促进文化沟通和整合 D.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组织【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534年”“一般会士必需确定听从会长和教皇”“会士可以不穿僧服,不住修道院,加强同世俗间的交往”,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依据材料“1534年”“一般会士必需确定听从会长和教皇”“会士可以不穿僧服,不住修道院,1517年起先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说明耶稣会是宗教改革部分成果的体现。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宗教改革的成果,无法体现耶稣会的目的是为冲击天主教的精神统治。依据材料“加强同世俗间的交往,兴办学校,结交各国宫廷显贵,有利于促进文化沟通和整合。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耶稣会是宗教改革的产物,无法得出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组织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宗教改革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14.(3分)1793年,联邦法院正式审理南卡罗来纳州人奇泽姆起诉佐治亚州一案,要求该州偿还其债务。但之后各州联合起来修改宪法()A.法律能满意新生国家需求 B.人民的主权得到了保障 C.各州在政治地位上不同等 D.民主进程的艰难和曲折【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代议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因1793年出现南卡罗来纳州人奇泽姆起诉佐治亚州一案,随后各州联合起来修改宪法,明显这种调整是因为司法审判的对象是地方政府,当美国地方政府遭到公民起诉时,这体现了民主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材料不能反映法律能满意新生国家需求,材料主要体现美国当时修改宪法阻挡公民享受正值的权利;材料中的做法是在阻碍公民的享受正值的权利,解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各州在政治地位上不同等,材料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民主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代议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15.(3分)时代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这样的时代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项中()A.挽救危机、救亡图存 B.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引领时代、开拓进取【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究,解答本题须要结合经济建设的史实,精确解读题干。【解答】挽救危机、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开拓进取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究,主要考查学生精确解读材料的实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实力,历史说明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永乐时期,内阁不过是一个待左右、备顾问的秘书性机构而已,自仁宣之后,内阁权力日益增长,渐渐有了票拟权和参加评议朝政的权力。嘉靖万历时期,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高校士,品秩日渐加尊,分相权于六部,六部事实上成了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内阁渐夺六部之权,至万历时﹣﹣摘自武萍《明代的内阁制度》材料二:从1688年“光荣革命”始终到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国王照旧在确定程度上能够确定内阁的去留,内阁时而听命于议会,因此,在18世纪前期,却没有确立内阁制。直到1832年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相反,土地贵族的力气快速衰落。统治阶级各部分经济实力的演化终究要体现于国家政治权力的支配上。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在政府和议会中一步一步扩充势力,议会主权快速确立。因此,在十九世纪中期,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摘自韦荣建《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的变更,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变更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学问说明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制比较。第(1)题,明代内阁的变更,考生主要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来回答,其变更的缘由,则主要结合所学学问进行分析;第(2)题,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考生主要依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考生可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学问进行说明。【解答】(1)要先据材料中的“备顾问”“参加评议朝政”“品秩日渐加尊”等信息概括出变更,再据材料中的“得到皇帝的信任”“票拟权和参加评议朝政的权力”“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高校士”等信息指出导致变更的缘由。(2)先据材料中的“工业革命的完成”“王权快速没落”“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等信息分析出背景、内阁服务的对象等说明不同。故答案为:(1)变更:内阁人员由备顾问到参加决策;内阁人员由官品较低到受尊崇。缘由:内阁大臣得到皇帝的信任;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或议政权。(2)背景: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力气;王权没落和议会主权的确立。不同:明代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的正式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最终成为驾驭国家行政权力的正式机构,而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点评】本题中等难度,考查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西方内阁是民主权力的象征,总揽国家行政大权,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土地私有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下求贤令:“能稀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材料二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以上材料据《一般中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整理材料三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它都供应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化、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绽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和顺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农夫、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也都主动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探讨》(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历史背景的相同点。(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述清末新政的历史功过。【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1)问,须要考生驾驭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的背景;第(2)问,须要考生驾驭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内容、特点及影响。【解答】(1)相同点:依据材料“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可分析出都面临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潮流、经济制度的重建;结合材料“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主见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新的社会力气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逐步得到认可”可分析出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2)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清末新政;结合新政措施可知新政措施付诸实践、激进立宪派。”及所学学问可分析出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结合材料“新政运动在教化、财政、路矿、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绽开;依据材料“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可分析出社会影响更为深刻;引发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前途的思索与探究;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新政是晚清政府的自救性改革,最终走向失败。故答案为:(1)相同点:都面临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潮流;国家或政权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任答3点即可)(2)不同之处: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社会动员程度大;社会影响更为深刻评述:清末新政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引发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前途的思索与探究;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新政是晚清政府的自救性改革,最终走向失败,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点评】本题考查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