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2022春·陕西宝鸡·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彭思永,字季长,庐陵人。儿时,旦起就学,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须臾亡钗者来,审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谢以钱,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则匿金矣。”②始就举,持数钏①为资。同举者过之,出而玩,或匿其一于袖间,众相为求索。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附于地,众皆服其量。③居母丧,窭②甚,乡人馈之,无所受。子卫,亦孝谨,以③父老,弃官家居十余年,族里称之。(选自《宋史・彭思永传》有删改)【注释】①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的镯子。②窭:jù,贫穷、贫寒。③以:因为。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一处)得金钗

处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我欲之,则匿金矣。(2)以父老,弃官家居十余年。3.“众人服其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从文中看,彭思永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2022春·吉林四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宋代藏书沈括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①、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②。期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③中,乃置编校④官八员,杂雠⑤四馆书,给书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样雠累⑥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⑦。【注释】①三馆:指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三个藏书的地方。②崇文院:中国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③嘉祐:北宋皇帝年号。④编校:编辑、校(jiào)对。⑤杂雠(chóu)四馆书:指以崇文院总领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之书相互校雠。后又以诸阁书供校雠。雠,校对文字。⑥累年:多年。⑦罢:停止,终止。4.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水火散亡(死亡) B.为人盗窃(被) C.乃置编校官(设置) D.悉为大册(全、都)5.翻译句子。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6.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众多,结果如何呢?原因是什么?(2022春·山东烟台·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选段,完成题目。陈际泰①,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读,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又从外兄②得《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③,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中,则携至田所,踞高埠而哦,遂终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④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篇,所作多至万卷。经生⑤举业⑥之富,无出其右。(选自《明史》)【注释】①陈际泰:明朝学者。②外兄:表兄。③句读(dòu):古人称文辞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④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大才子”。⑤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⑥举业:科举时代指专为应试的诗文。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取而疾走___________________(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8.翻译下面的句子。经生举业之富,无出其右。9.文中“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侧面表明陈际泰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2022秋·四川甘孜·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草书大王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1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好:喜欢,爱好。B.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皆:全,都。C.使侄录之

使:让。D.侄罔然而止

然:然后。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2)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12.这则故事中,真正应该被责怪的人是谁?简要说说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2022春·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②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③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④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楚国先贤传》)【注】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13.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中“顾”的本义为“回头看”,后引申为“探望、拜访、顾念、照顾”等意,由此可推断“卿昔不顾吾”中的“顾”为“顾念”之意。B.“薄其位而优其礼”和“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中的“而”的用法一样。C.“魏武犹以旧情介意”中的“以”是表原因的介词,“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中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D.成语“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其中“就”是“完成”的意思,由此可类推“就家访以朝政”中的“就”也是此意。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B.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C.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D.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16.文中的宗承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022春·吉林四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指南针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②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③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④中独茧缕⑤,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⑥,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选自沈括《梦溪笔淡》)【注释】①方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缕悬:用丝线悬挂。④纩(kuàng):丝绵。⑤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⑥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用芥子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皆可为之()(2)不若缕悬()18.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19.作者在文中指出磁针的四种装置方法中最好的是哪种?(可用原文语句回答)(2022春·江西宜春·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②。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肤所目见。故夙夜③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④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②穷兵黩武: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③夙夜:朝夕,日夜。④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⑤稔(rěn):丰收。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已()

(2)惟()

(3)犹()2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2)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2.从文中看,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注】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2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25.地动仪的发明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它是如何体现制造之“巧”的?(2022春·江西·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2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少()

(2)啖()

(3)仕()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28.文中的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2022春·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回答下面小题。①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②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数讨山越

数___________

(2)君宜顾之

宜___________(3)计安可不豫定

安___________

(4)肃于是越席就之

就___________3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31.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2.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3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是数年之后/不知木兰是女郎B.朕当去奢省费/睨之久而不去C.故不暇廉耻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安用重法邪/尔安敢轻吾射3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三处。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35.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办法是什么?36.结合选文,概括唐太宗的性格特点。(2022春·山东德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①,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节选自《元史•列传》)【注释】①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37.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有遗楮币于途者()

(2)毋负张公()(3)尝杀人()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39.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张养浩的性格特点。(2022春·山东济南·七年级统考期末)周敦颐为官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薄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逵③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因得免。(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逵:王逵,人名。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40.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一处)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42.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敦颐具有怎样的品质。参考答案(2022春·陕西宝鸡·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彭思永,字季长,庐陵人。儿时,旦起就学,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须臾亡钗者来,审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谢以钱,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则匿金矣。”②始就举,持数钏①为资。同举者过之,出而玩,或匿其一于袖间,众相为求索。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附于地,众皆服其量。③居母丧,窭②甚,乡人馈之,无所受。子卫,亦孝谨,以③父老,弃官家居十余年,族里称之。(选自《宋史・彭思永传》有删改)【注释】①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的镯子。②窭:jù,贫穷、贫寒。③以:因为。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一处)得

处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我欲之,则匿金矣。(2)以父老,弃官家居十余年。3.“众人服其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从文中看,彭思永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答案】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1)假使我需要钱,就藏起金钏来了。因为父亲年老的缘故,弃官(或:自动解职去官)在家居住了十几年。3.数止此耳宽厚孝顺【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的意思是:在门外拾到一个金钏,一个人静静地就坐在原地。故断为: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1)使:假使;欲:需要;之:代词,代“钱”;则:就;匿:藏。(2)以:因为;弃官:自动解职去官;居:居住;余:多。3.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第①空:根据第②段“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附于地,众皆服其量”可知,“众人服其量”的原因是:数止此耳。第②③空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①段“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审之良是,即付之”“使我欲之,则匿金矣”可得出:拾金不昧;根据第②段“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附于地,众皆服其量”可得出:宽厚待人;根据第③段“以父老,弃官家居十余年,族里称之”可得出:孝顺。据此填空即可。【参考译文】:彭思永,字季长,江西庐陵人。在他小时候,早上起来读书,在门外拾到一个金钏,一个人静静地就坐在原地。过了一会儿,丢失金钏的人来寻找,彭思永仔细辨认,的确是那个人丢的,就还给了人家。那人拿出钱来表示感谢,彭思永笑着说:“假使我需要钱,就藏起金钏来了。”起初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家庭贫困)拿了几个手镯作为路费。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拜访他,思永就拿出手镯给众人赏玩,有一个人把镯子藏在袖中,众人都为思永寻找。思永说:“数量只是这几个罢了。”客人离开时,要举手作揖,镯子掉在地上,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母亲在家去世时,家里十分贫穷,同乡赠送东西给他,他却不接受。他的儿子卫也是一个非常孝敬的人,因为父亲年老,辞官在家十多年,乡里人都称赞卫。(2022春·吉林四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宋代藏书沈括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①、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②。期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③中,乃置编校④官八员,杂雠⑤四馆书,给书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样雠累⑥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⑦。【注释】①三馆:指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三个藏书的地方。②崇文院:中国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③嘉祐:北宋皇帝年号。④编校:编辑、校(jiào)对。⑤杂雠(chóu)四馆书:指以崇文院总领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之书相互校雠。后又以诸阁书供校雠。雠,校对文字。⑥累年:多年。⑦罢:停止,终止。4.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水火散亡(死亡) B.为人盗窃(被) C.乃置编校官(设置) D.悉为大册(全、都)5.翻译句子。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6.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众多,结果如何呢?原因是什么?【答案】4.A5.前代的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大概是)为了防止水火灾害导致书籍丢失。6.结果是中途停止了(半途而废了),原因是书太多了,编校不过来。【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A.句意:防止水火等灾害引起的书籍丢失。亡:丢失;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分散数处,分别放在几个地方;盖,大概是;防,防止;散亡,丢失。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嘉佑中,乃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给书吏百人”可知,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众多;再联系后文“样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可知,结果是校勘多年,也仅仅校完昭文馆中的书籍就停止了,即“中途停止了(半途而废了)”,其原因是“杂雠四馆书”,即书太多了,编校不过来。【参考译文】:前代的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大概是)为了防止水火灾害导致书籍丢失。现在三馆、秘阁,共有四处藏书,但都在崇文院中。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这些书。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校勘了好多年,也仅仅校完昭文馆中的书籍就作罢了。(2022春·山东烟台·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选段,完成题目。陈际泰①,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读,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又从外兄②得《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③,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中,则携至田所,踞高埠而哦,遂终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④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篇,所作多至万卷。经生⑤举业⑥之富,无出其右。(选自《明史》)【注释】①陈际泰:明朝学者。②外兄:表兄。③句读(dòu):古人称文辞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④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大才子”。⑤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⑥举业:科举时代指专为应试的诗文。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取而疾走___________________(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8.翻译下面的句子。经生举业之富,无出其右。9.文中“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侧面表明陈际泰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答案】跑闻名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能超过他(陈际泰)的。或:读书人应试的诗文众多,(但)没有能超过他(陈际泰)的。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经生举业之富,无出其右【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走:跑。(2)句意: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名:闻名。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要词语: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举业,科举时代指专为应试的诗文。富,多。右,上。9.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根据原文内容,筛查相关文句。第一空根据题干提示“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可知,所填语句应是说名声地位之高,“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意思是: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即可见声名之高了。第二空根据题干提示“侧面表明陈际泰作品之丰”可知,所填语句应是以他人作品之多来衬托陈际泰作品之多的句子,“经生举业之富,无出其右”的意思是: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超出陈际泰的,以一般“经生”来衬托陈际泰,从侧面表明陈际泰作品之丰。【参考译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新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超出陈际泰的。(2022秋·四川甘孜·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草书大王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1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好:喜欢,爱好。B.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皆:全,都。C.使侄录之

使:让。D.侄罔然而止

然:然后。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2)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12.这则故事中,真正应该被责怪的人是谁?简要说说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答案】D(1)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不认识了。(2)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写的是什么了。12.(示例)应该被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启示:要知错就改,不要把自己的错强加在别人身上(或“做事不能只注重现象不看本质,囫囵吞枣必定不会有进步”)。【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D有误,句意为:侄子茫然地停下来。然:……的样子;故选D。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1)熟:仔细;亦:也。(2)胡:为什么;致:以致。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阅读启示。根据文章大意,张丞相因字写不好被人讥笑,却不以为然,连自己都认不出自己写的字,却埋怨其侄子。可知,应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根据“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可知,责怪张丞相的原因之一为:其字写不好,面对别人的嘲笑,不知悔改;由“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可知,责怪张丞相的另一原因为:其字写的潦草,不知反省自身,却责怪别人没有早些询问。文中的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这个故事讽刺了自己有错还责怪他人的人,不能把自己的错强加在别人身上。启示我们:要知错就改,不要把自己的错强加在别人身上。【参考译文】: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不好看,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得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子茫然地停下来,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不认识了,便责怪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2022春·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②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③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④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楚国先贤传》)【注】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13.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中“顾”的本义为“回头看”,后引申为“探望、拜访、顾念、照顾”等意,由此可推断“卿昔不顾吾”中的“顾”为“顾念”之意。B.“薄其位而优其礼”和“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中的“而”的用法一样。C.“魏武犹以旧情介意”中的“以”是表原因的介词,“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中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D.成语“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其中“就”是“完成”的意思,由此可类推“就家访以朝政”中的“就”也是此意。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B.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C.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D.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16.文中的宗承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3.D14.B15.曹操不高兴,但因为宗世林有贤德的美名,所以还是恭敬地以礼待之。16.①淡泊名利,朝廷征聘宗承做官,他不去就职;②为人刚正不阿,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宗承交友只遵从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名利所左右。③注重修身养德,宗承从年少起便磨砺品德,他以贤德扬名,因而获得曹操的格外赏识与众人的争相结交。(结合原文分析即得满分。答出其他点,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D.“就家访以朝政”句意:到宗承家里询问政事。就:到……去;故选D。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正好赶上满屋的宾客,魏武帝一句话也插不上,于是等到宗承起身要出去时,魏武帝急忙挤上前,抓住宗承的手,表明希望结交的意愿。因为“值宾客盈门”(当是面临的情况),所以“不能得言”;“乃伺承起”与“往要之”为顺承关系,点明宗承的举动;进而有魏武帝“捉手请交”的举动;故断为: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说,同“悦”,愉快;以,因为;名贤,有贤德的美名;犹,还、尚且;敬礼,恭敬地礼待。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征聘不就”可知,朝廷征聘宗承做官,他不去就职;可见其宗承淡泊名利;曹操官至司空,大权独揽,问宗承可不可以做朋友,宗承用“松柏之志犹存(我的想法至今未变)”回答,可见宗承交友只遵从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名利所左右,宗承借此既表明了自己清高自守的品性,又表达了拒绝结交的态度,可见其为人刚正不阿,有高洁傲岸的情操;根据“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可知,宗承从年少起便磨砺品德,他以贤德扬名,因而获得曹操的格外赏识与众人的争相结交,可见其注重修身养德;启发我们学习宗承淡泊名利、刚正不阿、高洁傲岸的情操,注重自身修养。【参考译文】:宗承,字世林,是南阳安众人。宗承年少时就有德操,为人正直,不同流俗。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听说他品德高尚而来结交他的人络绎不绝。魏武帝刚成年,多次拜访他。正好赶上满屋的宾客,魏武帝一句话也插不上,于是等到宗承起身要出去时,魏武帝急忙挤上前,抓住宗承的手,表明希望结交的意愿。宗承却拒绝了。后来,魏武帝做了司空辅佐汉王朝,对宗承说:“你先前不肯和我结交,现在可以了吗?”宗承说:“我的想法至今未变。”魏武帝很不高兴,(但)因为他是有名气的贤士,仍然敬重礼遇他。让他的儿子曹丕拜宗承为师,派人到宗承家里任命他做了汉中太守。魏武帝还是因为结交遭到拒绝的事而心生芥蒂,任命宗承担任的官职不大却以隆重的礼节优待他,到宗承家里询问政事,让宗承坐在宾客之中的尊位以示尊崇。(2022春·吉林四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指南针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②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③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④中独茧缕⑤,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⑥,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选自沈括《梦溪笔淡》)【注释】①方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缕悬:用丝线悬挂。④纩(kuàng):丝绵。⑤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⑥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用芥子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皆可为之()(2)不若缕悬()18.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19.作者在文中指出磁针的四种装置方法中最好的是哪种?(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答案】都如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缕悬(悬挂)法最好。(不若缕悬为最善)【解析】17.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都有可能这样。皆:都;(2)句意为:不如丝线悬挂法。若:如。18.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然常微偏东”表述了磁石磨成针后的效果,所以第一处应在“东”后断开,“不全南也”点名并不是完全指向南方,同时“……也”是判断句式,所以第二处在“也”后断开,按照题干限断两处的要求可划分为: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文章“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的内容可知,用磁石磨成针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放在指甲上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都不如悬挂法。据此可知,用丝线悬挂的方法最好。也可提取原句“不若缕悬为最善”作答。【参考译文】:行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就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放在指甲上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都不如悬挂法。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用芥子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向北方。我家(的指南针)指南、北的都有。磁石指向南方,像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柏树的树枝长的都是朝西的)一样,没有办法推究出其中的道理。(2022春·江西宜春·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②。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肤所目见。故夙夜③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④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②穷兵黩武: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③夙夜:朝夕,日夜。④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⑤稔(rěn):丰收。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已()

(2)惟()

(3)犹()2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2)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2.从文中看,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答案】停止只像(1)只是希望清清静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2)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22.他是一个勤恳治国、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明君。【解析】20.(1)句意为: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已:停止。(2)句意为:只求清净无为。惟:只。(3)句意为:治国像种树。犹:像。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惟:只;无事:平安无事。(2)治国:治理国家;本根:根基。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意思是“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据此分析可概括答案:他是一个勤恳治国、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明君。【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注】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2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25.地动仪的发明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它是如何体现制造之“巧”的?【答案】23.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24.龙头(觜)里含着铜球,,下面有个蟾蜍(张着嘴)接着。25.“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可知地动仪地动机发,能准确判断地震方向。【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仪器的枢纽和机件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没有一点儿缝隙,(整个)好像融为一体了。因此断句为: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2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首,头;衔,口含;承,接住。2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意思是:(如果)发生地震,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蟾蜍就张口(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并向四周发散。管理地动仪的人因此得以察觉,立即检查机关,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可知地动仪地动机发,能准确判断地震方向。【参考译文】:张衡性格谨慎细心,身怀巧妙的技艺。(他)制造了地动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为八尺,样子像倾倒的大酒樽;它的盖子中央像天空一样高高拱起,用篆体文字装饰;(地动仪)壁外有八条龙,龙头口中各含一枚铜丸,(龙头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住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没有一点儿缝隙,(整个)好像融为一体了。(如果)发生地震,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蟾蜍就张口(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并向四周发散。管理地动仪的人因此得以察觉,立即检查机关,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事实和预测)契合得像神灵操控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不叹服它的神奇的。从古至今,从没有过这样的(仪器)。(2022春·江西·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2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少()

(2)啖()

(3)仕()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28.文中的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年轻时吃,食用做官(1)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2)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28.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刻苦自励、心忧天下。【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少有大志”的句意是: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少:年轻,年龄小。(2)“啖粥而读”的句意是:吃粥坚持读书。啖:吃。(3)“既仕”的句意是:已经做官。仕:做官。2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或(有时)、昏怠(疲惫困倦)、辄(就)、沃(洗)”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妻子(妻子儿女)、而已(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8.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事件分析概括。根据文中“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看出其是一个胸有大志,热爱国家,以天下为己任之人;根据“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我激励、刻苦学习之人。【参考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读书,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022春·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回答下面小题。①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②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数讨山越

数___________

(2)君宜顾之

宜___________(3)计安可不豫定

安___________

(4)肃于是越席就之

就___________3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31.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2.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答案】29.(1)屡次(2)应当(3)怎么(4)接近,靠近30.(1)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2)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31.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32.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解析】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多次征伐山越。数:屡次。(2)句意:您应当去拜访他。宜:应当。(3)句意: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安:怎么。(4)句意: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就:接近,靠近。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探,探寻;安,怎么;得,获得、捕捉。(2)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显,显赫;以,用;故意,原来的态度;待,对待。3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鲁肃对吕蒙”在文中找到切题的语句进行分析。之前是“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后来是“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由此可知,一开始是轻视,以老眼光看吕蒙,后来听了吕蒙的五种应对方法后,态度变为尊重和亲近。3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中的“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学习很勤奋、变得学识渊博的人。根据选文内容“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因为肃画五策”可知,他是一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人。【参考译文】: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他少年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多次征伐山越。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地跟随邓当的队伍去袭击山越反叛者,邓当回头看到了吕蒙,大吃一惊,大声呵斥制止他,但他不听。回来后邓当将此事告诉吕蒙母亲,他母亲很生气并要处罚他,吕蒙说:“这贫贱的日子难生活下去,说不定获得功劳,就能取得富贵。再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怜惜而饶恕了他。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抚摩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节选材料】吕蒙于是开始学习专心一意,不知疲倦,他所看读过的书和发出的见解,老儒生都比不上。后来鲁肃(路过寻阳时)会见吕蒙,鲁肃和他议论(国家大事),说:“我以为兄弟你只有打仗的才能罢了,像你现在的这样,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2022春·广东湛江·七年级统考期末)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3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是数年之后/不知木兰是女郎B.朕当去奢省费/睨之久而不去C.故不暇廉耻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安用重法邪/尔安敢轻吾射3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三处。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35.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办法是什么?36.结合选文,概括唐太宗的性格特点。【答案】D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或答“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任用廉洁的官吏”亦可)(1)广开言路,从对“止盗”的问题,和群臣一起议事可见。(2)体恤百姓,从“朕当”可见,唐太宗不仅根据民情提出了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还显示了不可动摇的决心。【解析】33.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A.是:这、如此/表示判断;B.去:出去、去掉/离开;C.故:所以/原来;D.安:均为:怎么;故选D。34.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按照题干限断三处的要求可划分为: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35.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用原文语句回答。根据“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回答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的措施。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因此唐太宗“止盗”采用的方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36.考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时,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等语言描写中即可分析出,他是个关爱百姓、正直又充满智慧的君主;从“上与群臣论止盗”的内容可看出,唐太宗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意见建议。【参考译文】: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2022春·山东德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①,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节选自《元史•列传》)【注释】①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37.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有遗楮币于途者()

(2)毋负张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