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7课 短歌行(提升训练)_第1页
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7课 短歌行(提升训练)_第2页
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7课 短歌行(提升训练)_第3页
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7课 短歌行(提升训练)_第4页
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新高一同步-第07课 短歌行(提升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7课短歌行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①处诗人点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清高孤傲的诗人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去,并宣泄了诗人

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B.②处写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写为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

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C.③处从远景转到近景,犹如电影的镜头般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D.④处以写景与同开头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又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结,全诗向往

田园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选项c“从

远景转到近景“理解不正确,读后可知,应是由近景转到远景。故选C。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杜廖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稔衿:衣服的交领

C.鼓瑟吹笙鼓:弹

D.山不因高厌:厌恶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诗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

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中,D项,“山不厌高”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厌:满足。

故选D。

3.下面对《短歌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有大量的人才来为自

己所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曲“求贤歌

B.在这首诗歌中,曹操主要强调了他的“愁”,这个愁主要是指“没有贤才来和他一起建功立业”。虽然写到

了“对酒当歌”,却无以酒浇愁之意。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借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曹操此处用典是在埋怨人才不投奔他。

D.“月明”四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喻,而诗歌的最后四句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点出了主题,突出地表现了作

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答案】C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C项,“曹操此处用典是在埋怨人才不投奔他“错误,应理解为“曹操是在委婉地提醒人才主动来投

奔他”,没有“理怨”的意思。

故选C。

4.下列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现的作者愿望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渴望多招纳贤才。B.对知识的渴求。

C.不怕艰难险阻。D.对未来的信心。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

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分析可知,这是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故选A。

5.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

B.慨当多慷

C.不用,则以纸帖之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答案】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

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

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B项是句中衬托音节的字,无实

在意义。A、C、D三项是介词,分别翻译为:靠、用、凭借、通过。故选B。

【点睛】

1.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急乎?

11.及,连及:富〜其邻。

6.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B.“羁鸟”,以被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

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

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中,D项,“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理解错误。“樊笼”在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故选D。

7.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人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那一套。“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

田园山林。

B.本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和对官

场生活的厌恶。

C.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对尘世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久在樊笼里”一句中的“樊笼”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句中所说的“尘网”,既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指

当时复杂的人际关系。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

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

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

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内容,语言等的把握。C项,“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错误。这首诗

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诗人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归园田””返

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B.复得返目举

C.慨当以慷,怵不难忘

D.对酒当歌,人生g何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项,明明,古义:明亮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

B项,自然,古义: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今义:自然界,理所当然。

C项,忧思:忧虑的心绪。占今意义相同。

D项,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故选Co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最瑟吹笙

A.榆柳般后檐B.乌鹊用飞

C.天下归心D.去日苦多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例句"鼓''是名词作动词,敲鼓。

A项,荫:遮蔽,名词作动词。

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C项,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D项,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故选A。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通俗韵适:适应

何时可搀掇:拾取,摘取

B.枉用相存存:生存

桃李岑堂前罗:罗列

C.学期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绕树三理匝:周、圈

D.黎阐谈谯契阔:久别重逢

山不厌高厌:满足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杳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项,“存:生存”错误,"枉用相存'’的意思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所以“存''的意思是“问候,思念

故选B。

11.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春春子衿,悠悠我心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

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B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青青:古今义相同,指颜色。

A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说"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几何:古义,多少;今义,一

门学科。

C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明明:古义,光明、明亮;

今义,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

D项,“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说“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但:古义,只,只是;今义,

但是,表转折。

故选B.

【点睛】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

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

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

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

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

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

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

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

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

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

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

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

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

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

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

占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慨当以慷当以:应当可以。

B.明明如月,何时可耀掇:拾取、摘取。

C.越陌度阡,枉用相许存:礼遇。

D.绕树三电匝:遍。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

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慨当以慷''是说"歌声慷慨激昂”。当以:没有实义;

B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C项,“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是说"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存:问候,探望:

D项,“绕树三匝''是说"绕树飞了三周匝:周,圈。

故选B。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喑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

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通假的

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的(韵律)知鸟恋旧林(约束)

B.契阔谈谯(同“宴”,宴席,宴会)方宅十余亩(方形)

C.一考三十年(离开)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D.对酒总歌(应当)何时可掾(拾取,摘取)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

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A项,少无适俗韵,意思是“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韵:本性、气质。

B项,方宅十余亩,意思是“宅子四周十几亩地围绕着十几亩地方:四周围绕。

D项,对酒当歌,意思是“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对着。

故选Co

14.下列关于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期盼之

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污浊官场的

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

恬淡自由生活的费美。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的判断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常见的修辞有基本的了解,比如比喻、比拟、借

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通感等手法,要知道它们的易错点。分析时要仔细。

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狗吠”"鸡鸣”原本是动物的动作。这两句诗没有运用比拟,应是运用

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D。

1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演讲中,蔡元培开门见山,简单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

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B.蔡元培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艘,

直指北大多年弊端。

C.蔡元培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

并具体提出力求戒除娱乐。

D.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两件事情虽小,却

是建构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

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蔡元培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

模。并具体提出力求戒除娱乐”中“并具体提出力求戒除娱乐”理解分析有误。据原文的相关语句“莫如以正当

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可知,不是力求戒除娱乐而是用“正当之娱乐”替换”不正当之娱乐

故选C。

【点睛】

要准确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须掌握的学习方法。

(I)宏观考虑,整体把握。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尽量将相关内容筛选出来,如:文中写了几个人,怎么

称呼;主人公与其他人的关系;涉及几件事,都和谁有关;事件反映人物的什么价值取向。可以用速读法

和跳读法,快速确定文中的粗略信息。

(2)微观分析,抓住关键。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要注意:关键章节;关键语句,

如,文章的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关键性的词语,要特别注意代词、

文眼词和表修饰性的词语等。

(3)审清题目,善用排除法。对于选择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

16.下列对本文三首诗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开篇运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感觉到抒情主人公的高贵。

B.《涉江采芙蓉》中三、四句自问自答,语气缓和,似在声声叹息。因为芙蓉没有送出去,情绪由欢欣变

成失落。

C.《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D.《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两句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让人感觉到抒情主人公的高贵”分析错误,不是“高贵”,而是“高雅”。

故选Ao

17.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气

质、情致。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

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

的深潭。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南面的田野开荒,我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

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中,D项,“我安守清贫回归故里”理解错误。“守拙”是“持守愚拙的本性”的意思。

故选D。

18.下列对“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

B.穿越小路,足迹很快就消失。

C.穿越千山万水,哪用来问候我呢?

D.客人远道而来,他们的足迹很快就消失了。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

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

注得分点。

本句中,“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枉用相存”,

屈驾来访。存,问候,探望。

故选A。

19.下列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意思是说,唯有一醉可以忘忧。问题是酒醒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即使是曹

操那样的枭雄,一手握着酒杯,仍要感叹“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见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范

仲淹说:“—甲。”酒在这里,反而触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酒果真能解忧吗?忧与愁,都在心底。

酒落在胃里,只能引起一时的幻觉,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乙”,还是李白讲得对!看来,

李白才是最资深的酒徒。

A.甲: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乙: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B.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C.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举杯销愁愁更愁

D.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乙:举杯销愁愁更愁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

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甲处,前文说“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后文说”酒在这里,反面触动

柔情,帮起倒忙来了”,可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感基调不合适,排除B、C两项。

乙处,联系前文“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可知,此处该写“愁”,故应填写“举杯销愁愁更愁",排除AB。

故选D

【点睛】

补写句子语言灵活,语境多样。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

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

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

20.下列命《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者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

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

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C项,“作者自喻”和“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错误,"乌鹊”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上。

“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故选c1.

【点睛】

诗歌鉴赏客观题常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1.下列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对女子的思念。B.对贤才的思慕。

C.对时光的感慨。D.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

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

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分析可知,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故选B。

22.下列对曹操《短歌行》的两个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二是渴慕贤才。

B.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二是及时行乐。

C.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二是对女子的追求。

D.一是对女子的追求,二是对事业的追求。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

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

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

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

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本诗的主旨主要抓住“对酒当歌,人生儿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慨时光易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运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故选Ao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大学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能够考入北京大学深造是广大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B.听说博士生导师曾教授要开讲《中国酒文化》,大家兴致都很高,还没到上课时间,学校报告厅就挤满

了学生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C.落后的教育机制是制约我国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提高高

校办学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D.“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

生活方式。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

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

A项,“广大莘莘学子”成分赘余,“莘莘”即“众多、广大”,该词与前面“广大”重复,应删去“广大”。

B项,“学校报告厅就挤满了学生来听课”句式杂糅,可删掉“来听课”。

D项,句子的主语是“全民阅读”活动,句中主干是“活动是……的生活方式”很明显存在主宾搭配不当的问题。

故选C。

【点睛】

高考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

逻辑。平时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

析比较,明辨原因。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

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

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

否得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2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一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

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一在人

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

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

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

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和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

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II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

法。“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

地,应填“名闻遐迩”。“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语境强调的是人们都纷纷来到瓦尔登湖,应填“纷至沓来“杂居”侧重混杂而处,"栖居'’侧重栖息居住,语

境强调在“现代都市”居住,所以应填“栖居”。故选D。

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考常考的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句、省略句。考生要熟知这几种句式的特点,并会判断是什么句式。要靠平时的积累。A

项“何以解忧”是宾语前置句,B、C、D三项是省略句。故选A。

2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月明星稀,乌鹊串飞

B.榆柳般后檐

C.鼓琴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

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

义。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现象.D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A、B、C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A项

是名词作状语,向南。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故选D。

2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毕业多年,非常想念。欢迎你携夫人到我家乡来拜访。

B.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小明感动地对前来探病的同事说:“承蒙关心,礼物我就笑纳了。”

D.恩师贵体欠安,学生远在千里之外,谨致函垂询。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表达

得体的一句”,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拜访”,

敬辞,拜会、拜望、访问、拜见,用于自己对别人,此处用于别人对自己,不当。C项,“笑纳”,客套话,

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用在自己收下别人的礼物,不当。D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

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句中说自己询问老师,不当,这三项都错误。B项,“拙作”,谦辞,用于自己。“赐

教”,敬辞,表示给予指教。使用正确。故选B项。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

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

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

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

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

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

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奥义观摩预科旁稽博彩

B.烦琐寒喧轨道势所必然

C.捷径告罄提携放荡冶游

D.谙熟典籍劝勉循私舞弊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辨析出一些“形近而

音不同”的别字,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形。平时应多积累牢记。A项,彩-采;B项,喧-暄;D项,循-徇。

故选C。

29.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

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解答时,耍认真辨识每个选项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题干要求

进行归类。A、B、C三项,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尘网”喻“官场”;B项“譬如”是喻词;C项,

“樊笼”喻"官场D项,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杜康”代指“酒”。故选D项。

3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曹操有辉煌的政绩,比如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延揽天下英雄,不拘一格网罗人才:

他是开一代风气。

B.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类似“桃

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

C.《经典咏流传》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契合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大众

广受好评。

D.作为体育计时领域的领先者,国际著名制表公司欧米茄将为本次赛事提供正式计时和数据处理业务。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

A项,成分残缺,“他是开一代风气”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的枭雄”:

C项,不合逻辑,“大众广受好评”不合逻辑,应改为“广受大众好评”;

D项,搭配不当,“提供”和“业务”搭配不当,可将“业务”改为“服务”。

故选Bo

31.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陶渊明清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②《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指出人才的重要性,

表达了他枣货苓飨的情感。

③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此时诸葛亮如危军假南征孟获,积极准备北伐。

④我们希望能够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

让家长毡俎代原,做老师该做的事。

⑤曹操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令人目

不坐覆

⑥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古诗文作品变得生手可触广受欢迎。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②④D.②④⑥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

①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使用正确;

②求贤若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使用正确;

③见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不合语境,此句是说诸葛亮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应该为“临危受

命”;

④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使用正确;

⑤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此句是说曹操作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不合语境。

⑥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本句是说“一些古诗文作品''广受欢迎,不合语境。

故选C。

3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契阔谈谯,心念旧恩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

A项,“契阔谈谯”中“谯”同“宴”,宴饮。

故选A»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革。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种

时间的紧迫感。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求贤若

渴的心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

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

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4.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

【答案】

33.C

34.①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②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

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分析】

3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错误。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

与心情。

故选Co

3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

(1)“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

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

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

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以山高海深比喻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广招人才的博大

胸怀。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土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

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土,

故天下归心。”

3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练习。

金陵怀古

许浑①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成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②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④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和寄情山水之作。②禾黍:《诗经♦王风•黍高)小序说,

周大夫行役过故寒庙官室之地,看见遍地禾黍,感伤王都颠覆,作《黍高》诗。③石燕:《浙中记》有“零

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的记载。④江豚:《南越志》有“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

跃,风辄起”的记载。

本诗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怀古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咏史抒怀。首联以追述隋军火陈的史事发端,将陈后主的骄奢淫逸与隋军的雷霆万钧进行对比,

抒发了朝代盛衰更迭的慨叹。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颔联描写了金陵的衰败景象,登高远望,远近高低

尽是松楸荒冢、禾黍残宫,烘托了思占之悲凉。尾联则将世事多变之慨寄寓在青山不改之景中。③用典抒

情。颔联用了《诗经》“禾黍”的典故,使诗人对盛衰的慨叹更有历史深度。④借物抒情。颈联中的“石燕”

和“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通过对它们搅动风云的描写,表现了对历代王朝兴亡交替、盛衰无常

的慨叹。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

覆灭。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诗人借史实的对比抒发:盛衰之感。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荒

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禾黍”典故来抒发怀古幽情。颈联

转而写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的神奇景象。“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

则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惟

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

世事多变的感慨蕴含其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诗①

萧纲

碣石临东海,峨嵋距西候②。

两杜③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

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④。

(注)①诗人的朋友刘氏兄弟即将出任临海、蜀郡太守。临别之际,诗人设宴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诗。②

西候:西边的亭站。③两杜:指西汉杜延寿、杜延考两兄弟,二人仕途顺利,分别出任河南、河内郡守。

④惟旧:指旧属,老下级。

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碣石临东海”与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均为实指,是诗人到达并赋诗之地。

B.“两杜”运用典故,“二龙”运用比喻,言简意丰,表达了对二刘的赞美、期许之情。

C.“夜犬”不惊,“神牛”息斗,一切喧嚣嘈杂都已消失,表现出饯别之夜的平和静谧。

D.本诗记事、写景、抒怀,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惜别之情。

37.本诗“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两句为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36.A

37.①用白描手法写景,描绘了麦熟时节,夜晚凉风习习,拂动帘幕,雨水交汇成道道细流的画面。文字

朴素简练,画面清新明净。②精于炼字。"绕”字赋凉风以情态,“轻”宇写出风的轻柔以及带给人的舒爽之感,

生动地传达出微风拂煦的状貌。“麦雨”暗点节令是麦熟时节,用一“溜”字写雨,不从正面人手,却从细流下

笔,可见构思之巧。③两句对偶,自然工整,又不失生动流利。

【分析】

36.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项,“碣石临东海”指碣石濒临东海。刘氏兄弟即将出任临海、蜀郡太守,这首诗写于临别之际,“碣石”

并非诗人到达并赋诗之地。

故选Ao

37.

本题赏析诗歌句子的能力。

“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意思是:凉风习习,拂动了室中帘幕;飒飒细雨,交汇成道道细流。勾画出一幅

清新明净的图画。幕布而冠以“轻'’字,轻柔之状可见,意在衬出风之轻微。不说风动帘幕,却着一“绕”字,

足见炼字之妙,生动地传达出微风拂煦的状貌。"麦雨'’暗点节令是麦熟时节。“溜”,水流也。写雨,偏不从

正面入手,却从细流下笔,可见构思之巧,此二句纯用白描,设色淡雅,无一奇字,却极精练传神。且两

句对偶,自然工整,又不失生动流利。最后两句归结到离情的抒发上。临别之际,劝君杯酒,感情沉郁低

回,给人留下不尽的情思。

【点睛】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惜别之意。前四句紧扣诗题,含蓄地点出了二刘出守

这一层意思。“碣石临东海,峨嵋距西候”,虽诗人没有明说二刘出守之事,但濒临东海的碣石在临海境内,

岂非指孝仪而说?峨眉乃蜀中名胜,当然是孝胜的辖地。不明言人物,却都一一点到;不直说任地,却借

辖地的名胜一一指明,切扣题目,含蓄而又分明。“两杜昔夹河,二龙今出守”,紧承上文进一步加以补充、

发挥。前句诗人巧用典故,显得贴切自然,言简意丰;后句以“二龙”喻二刘则有赘美、期望之意。接下来四

句,诗人转而描写饯别之际的气氛、景色。“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言说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一切喧

嚣之声都已消失,周遭充溢着平和静谧的氛围。“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勾画出一幅清新明净的图画。

凉风习习,拂动了室中帘幕:飒飒细雨,交汇成道道细流。幕布而冠以“轻”字,轻柔之状可见,意在衬出风

之轻微。不说风动帘幕,却着一"绕''字,足见炼字之妙,生动地传达出微风拂煦的状貌。"麦雨'’暗点节令是

麦熟时节。“溜”,水流也。写雨,偏不从正面入手,却从细流下笔,可见构思之巧,此二句纯用白描,设色

淡雅,无一奇字,却极精练传神。且两句对偶,自然工整,又不失生动流利。最后两句归结到离情的抒发

上。临别之际,劝君杯酒,感情沉郁低回,给人留下不尽的情思。

本诗风格蕴藉含蓄,形式上则对仗工整,全篇除末二句外,其余几联全为对偶句,是萧纲诗中较有特

色的一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蒿里行c箱

[东汉]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蚁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行:乐府曲调名,是送葬的挽歌。据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后灵魂归于蒿里。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了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B.诗中暗含着诗人对割据势力的无比痛恨和要平定战乱,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C.这首诗语言朴实,明白如话,沉郁悲壮,在平实的叙事描写中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D.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原因,下节写结果。

39.这首诗歌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38.B

39.这首诗歌在抒发情感上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由对关东讨伐

董卓的诸将领的赞美,到对将领们为争夺利益而自相残杀的批评,再到对活在战乱年代的百姓的同情,充

分抒发了诗人忧国优民的情怀。

【分析】

3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B项,“诗中暗含着诗人……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主要是对当时的社会现

实进行「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

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并没有“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故选B。

3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方式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歌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特色。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从诗中来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

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

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

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

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

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

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

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

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故这首诗歌主要是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

候,尽量两者都涉及。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等。考生可以先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属于

直抒胸臆;然后从景物形象入手,圈出诗歌中的景物,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这是借景抒情;

再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这是用典抒情。故考生

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抒发情感上有何特

色”,这是考查抒情的方式,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

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考生可以从直抒胸臆的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驱车上东门①

无名氏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②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英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注)①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②陈:长久的。

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所见却是坟冢累累的墓地。这里的"望''字,引出了对墓地树木的描

写和对墓中亲人的思念。

B.这位主人公本是住在洛阳城里的,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可见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

题,心绪很悲凉。

C.“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言累累荒冢,萧萧乔木,面对此景主人公想到永夜里的墓中人,感到生命的

短促。

D.“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是说岁月更替,人生有限,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这为下文写主人

公对待生活的态度做r铺垫。

41.诗歌的最后四句“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40.A

41.①对服药、求神希望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的否定;②因生命短促而引发的惆怅情怀;③表现了其对生

活的热爱,同时饱含着激愤和无奈。

【分析】

4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A项,“对墓中亲人的思念”错,诗中并没有交代主人公与墓中人的关系。

故选Ao

4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人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当时,很盛行炼丹问药而求不死的风气。对此,诗人却直抒胸臆,说:“服食求

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的。既然

如此,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快快乐乐走过短暂的一生。诗人直接用“不如”来否定服药、

求神希望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结合前文”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

度”,这里,表面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短促产生了怅惘之情。其实,诗人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除了表现当时

知识分子颓废的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外,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但是一种激愤,

也是一种无奈。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

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