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 劝学》2021年同步练习卷七(附答案详解)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 劝学》2021年同步练习卷七(附答案详解)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 劝学》2021年同步练习卷七(附答案详解)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 劝学》2021年同步练习卷七(附答案详解)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 劝学》2021年同步练习卷七(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2021年同步练习卷

(7)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攀(晒)

②臊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跋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欲千里(送别)

⑤君子生非异也(禀赋,资质)

⑥非熊水也(善,会)

⑦筋骨之涯(强壮)

⑧而维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赛也(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金就砺则利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糅以为轮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柴达木看山

马卡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

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

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

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是

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

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

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耶!

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

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

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

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么?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

么?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

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程,泰山华山黄山庐山,

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

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

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

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成就了不凡,成就了壮观。

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

第2页,共16页

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

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天地有大美呀!

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

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作愣小子胖妞,比作举重选手,比作……

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

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令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

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

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

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又怎么可能发现独特的美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

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

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迭木的山!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

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

(2)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

(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②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4)本文在描写柴达木山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60.0分)

8.阅读《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蟆而动巴

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⑨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滞,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蟆而动:端,微言;蟆,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

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甲文运用①______论证,乙文运用②______论证,丙文运用③论证,选出填空正

确的一项

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

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

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

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9.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

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蹄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场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一:专一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4页,共16页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手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春,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苜,糅使之然也

C.知明加行无过矣积善成德,顶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冷积水成渊,蛟龙生帚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阅读下面节选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南方有鸟焉,名日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日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

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潴(Xiu,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

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②而强百仞之渊

③其事之滞,君子不近

④席△不服

下列句子加点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A.再渐之滞,君子不近

B晏质非不美也

C.车柔以为轮,基曲中规

D.今基智乃反不能及

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潴,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无通假,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鳍的洞穴它就无

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B.“有”通“又”,再一次。

C.“生”通“性”,本性。

D.“糅”通“煤”,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故选:Ao

本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字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

象。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从声音上

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的关系,即音同(近)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

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傍。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

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即形似通假。

判断通假字可以依据字音,求得本字。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

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可以凭借字形,辨析通假。由于

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

去辨析通假字。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

通假,因此,必须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

2.【答案】A

【解析】③“吾尝跋而望矣”中的“践”,应译为“提起脚后跟",句意为:我曾经踮

起脚跟往远处看。

④“而致千里”中的“致”,应译为“到达”,句意为:但是却能日行千里。

⑧“而绝江河”中的“绝”,应译为“横渡”,句意为:却能够横渡大江大河。

⑩“而闻者彰”中的“彰”,应译为“清楚”,句意为: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故选:Ao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

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

第6页,共16页

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

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

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

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

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

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

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解答】

A“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

B“踵步”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

少等。

C“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

D“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故选Bo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代汉语里,常见的活用类型有: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会归类。

【解答】

A名词作状语,每天。

B名词作动词,游泳。

C名词作状语,向上。

D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故选Bo

5.【答案】C

【解析】例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利”修饰名词中心语“爪牙”,定语“强”修饰名

词中心语“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A.宾语前置句,代词“谁”作介词“与”的宾语,译文:没有这个人,我同谁一道呢?

B.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蓝”作状语修饰动词“取”和形容词“青”,译文:靛

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C.定语后置句,定语“千里”修饰名词中心语“马”,译文:千里马一顿吃一石粮食。

D.无句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

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

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

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

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

“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

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

引导。

6.【答案】A

【解析】A.没有通假字;

B.“有”通“又”,又;

C.“糅”通“煤”,用火烤使……弯曲;

D.“生”通“性”,天赋、资质。

故选:Ao

本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字,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

第8页,共16页

现象。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从声音

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的关系,即音同(近)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

字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傍。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

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即形似通假。

判断通假字可以依据字音,求得本字。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

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可以凭借字形,辨析通假。由于

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

去辨析通假字。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

通假,因此,必须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

7.【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力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并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

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回答。从“可仔细一瞧,不

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山

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这五彩尽

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等语句可以具

体把握其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文章中重要段落的作用,可根据段落

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本文是写柴达木的山,开头却写了东岳、

西岳、黄山、武夷的奇、险、怪,将这些内容表达得更为具体、清楚,更好的为下文描

写柴达木的山做铺垫,使得文本内容更为全面,结构更为严谨。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定要理解文意,从文本出发。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

修辞句接样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第①句”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

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强调的是创作的途径,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学会融入自

然,感受心灵文化的熏陶;第②句“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

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强调的是内心的忐忑与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能够感受

到自然的美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文章的艺术

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

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

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

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

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此题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要结合文本进

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并且答出效果。如“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

起适才把它们比作愣小子胖妞,比作举重选手”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柴达木山”比作

“愣小子胖妞”,“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柴达木山虽

矮,但海拔高,又不给人高不可近的感觉的谦逊、不张扬的品质。如“山终于屁颠屁颠

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这是拟人的手法,赋予柴达木山以人格特色,表

现柴达木山的敦实可爱。文本中还有对比的手法,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

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突出其厚重有威力。

答案:

(1)①外形粗壮憨实;②品格谦逊;③本自天然。

(2)通过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的奇、险、怪,衬托柴达木山给人耳目一新的独

特感受;同时为下文描写柴达木的山作铺垫。

(3)①创作必须突破文化、知识和套路的遮蔽,做到心灵与自然的交流。

②我不敢确认自己能否像李臼那样敞开肺腑去看柴达木山,是否真的领略到柴达木山的

独特之美。

(4)①比喻。如“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作愣小子胖

妞,比作举重选手”:②拟人,“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③对比。“如果说泰山华山高

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通过对比,表现柴达木山的壮实、

威力无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

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辂;分析艺术手法)。可以

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句

第10页,共16页

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

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

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

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8•【答案】【小题1】D

【小题2】C

【解析】(1)乙文中画线句意思是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

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通过比喻强调了“生麻中”“在涅”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

响。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有误,这里没有强调人的本性善恶,重在强调环境的影响。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有误,没有强调人善恶无常。

C.“喻人是可塑的”有误,没有强调人是否可塑。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故选D。

(2)甲文将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学习态度)进行对比,还将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学

习的目的进行对比;乙文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用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扶而直,白沙混

进黑土不能变白,香艾被臭水浸泡变臭,比喻环境对人的学习与成长影响重大;丙文采

用的是类比的修辞,用不登高山不知天佑多高,不临深谷不知地有多厚,不听先王遗言

不知学问有多大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

故选C。

答案:

(1)D

(2)C

参考译文:

甲:君子求学问,从耳朵进去,牢记在心,表现在行为,体现在举止。说话语意精

微,举止文雅,都可以让人当做榜样。小人求学问,从耳朵进去,从口中出来,口耳之

间不过四寸的间距罢了,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良好的品德呢?古代的人学习是

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

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

乙: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

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

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

其中庸正直。

丙:所以不去登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不知道地有多深;没有听

说先王的遗言,不知道学问有多大。干,越,夷,貂这四个地方出生的婴儿,出生时声

音语调是一样的,但长大之后风俗习惯不一样,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啊。

(1)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的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具体分析,结合排除法。

(2)本题考查对论证手法的把握。平时要注重理解常见论证手法的特点,结合段落具

体内容进行判断。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9•【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

【解析】(1)A.利:使……快。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2)A.介词,引出动词涉及的对象,可不译;介词,表比较,比。

第12页,共16页

B.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的人”"……

的事物”;助词,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

原因。

C.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

故选D。

(3)①“疾”,强;“彰”,清楚。译文: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听的人会

听得清楚。

②“跪”,脚,蟹脚;“而”,连词,表并列;“螯",螃蟹的大钳子,钳夹;“寄托”,

藏身;“用”,因为。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鳍洞就没有可以藏

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答案:

(1)A

(2)D

(3)①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②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鳍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

浮躁。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

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

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

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

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

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

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

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

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鳍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

用心浮躁。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

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

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

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