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1页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2页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3页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4页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

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内容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觉醒、睡眠和脑电活动脑的高级功能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始段initialsegment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加工处理信息※部分有内分泌功能轴丘、始段:动作电位发生部位受体部位:等级性电发生轴突:全或无传导神经末梢:分泌神经递质神经元的主要功能:突触小体★神经纤维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功能:传导兴奋(神经冲动nerveimpulse)2)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直径、髓鞘、温度

3)传导兴奋的特征:

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4)神经纤维的分类:按传导速度(传出纤维):A、B、C(快到慢)按直径和来源(传入纤维):I、II、III、IV

2.神经纤维(nervefiber)的功能与分类★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axoplasmictransport)

概念: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顺向运输——细胞器、可溶性成分等逆向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病毒、毒素等顺>

逆维持神经元结构功能的完整性变性变性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tropicaction)

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释放营养性因子调节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局麻药→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肌肉代谢无变化切断神经→肌肉萎缩5.神经营养因子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种类:施万细胞、卫星细胞(PNS)

星形、少突和小胶质细胞(CNS)2.特征:①有突起但无树突与轴突之分②无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③不能产生动作电位④终身具有分裂增殖能力(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功能:★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修复和再生作用免疫应答作用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稳定细胞外K+浓度(钠泵)参与某些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突触传递(一)突触(synapse)

概念:神经元之间的相互接触并且传递信息的部位,是神经系统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分类(根据传递媒介物)化学性突触(chemicalsynapse)电突触(electricalsynapse)定向突触局部电流神经递质非定向突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经典的突触传递(1)微细结构——

突触前膜: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宽20―40nm突触后膜:受体或门控通道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类别内含递质分布释放部位特点小而清亮透明Ach或氨基酸类靠近前膜活化区释放快小而有致密中心儿茶酚胺类大而有致密中心神经肽类突触末梢末梢膜释放慢突触囊泡/突触小泡Synapticvesicle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分类: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轴突–轴突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Serialsynapsesreciprocalsynapsesmixedsynapses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传递过程(电-化学-电)★※AP传至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入突触前末梢→突触囊泡膜和突触前膜融合→递质从突触囊泡释放→扩散至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4)突触后电位※概念: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局部电位)※分类:慢突触后电位快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类别递质效应兴奋性EPSP兴奋性递质Na+内流>K+外流后膜去极化升高IPSP抑制性递质Cl-内流后膜超极化下降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取决于:EPSP和IPSP的代数和超极化——兴奋性下降去极化——兴奋性升高AP的产生:机制——去极化达阈电位部位——轴突始段扩布——双相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Na+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①影响递质的释放:进入末梢的Ca2+量(+)突触前受体(-)②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突触前膜对递质的重摄取酶解代谢③影响受体突触后膜受体:数量,与配体亲和力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7)突触传递的可塑性(plasticity)概念:传递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意义: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形式:①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potentiation)

概念:突触前末梢受到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使突触后电位明显增强机制:Ca2+蓄积→递质持续释放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②习惯化和敏感化(habituationandsensitization)

概念:Ⅰ对重复温和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消失

Ⅱ对重复较强刺激的反应性增强

机制:ⅠCa2+通道失活→Ca2+内流↓→递质释放↓

ⅡcAMP↑→Ca2+内流↑→递质释放↑③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结构基础:曲张体—轴突末梢分支上串珠状膨大结构

分布:肾上腺素能单胺类

2)传递过程:曲张体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成分上受体

3)特点:①无特化的突触前膜和后膜结构(前后成分非一一对应)②作用部位分散故无特定靶点③间隙距离较大,递质扩散远④传递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⑤传递效应的产生与否取决于突触后成分上有无相应受体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电突触传递

1)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两侧膜上有沟通胞质的水相通道分布:CNS视网膜

2)传递过程:小离子/小分子/局部电流/EPSP

3)特点:①无突触前膜与后膜之分(双向传递)②传递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概念: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1)鉴定①突触前神经元有相应的前体和酶,并能合成该递质

②储存于突触小泡内且能释放至突触间隙

③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生理效应

④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

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调质(neuromodulator)

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

(3)递质的共存(co-existence)

概念:多种递质(调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

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4)递质的代谢

合成:酶的催化、核糖体的翻译等

储存:囊泡

释放:Ca2+依赖性释放

降解:酶促降解、重摄取

重摄取和再合成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受体(receptor):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激动剂(agonist)—结合后产生生物效应拮抗剂(antagonist)—结合后不产生生物效应配体(ligand):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受体的亚型(subtype)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毒蕈碱受体(M)烟碱受体(N)——N1N2β受体——β1β2β3α受体——α1α2(2)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receptor)

概念:分布于突触前膜的受体

意义:大多负反馈抑制突触前递质进一步释放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受体的作用机制:受体在与递质特异性结合后被激活,通过跨膜信号转导途径,使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改变或使效应器细胞产生效应

离子通道型(促离子型)受体

G-蛋白耦联(促代谢型)受体(4)受体浓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5)受体的调节(受体的上调和下调)

概念:上调——递质释放↓引起受体数量↑和亲和力↑下调——递质释放↑引起受体数量↓和亲和力↓

方式:上调——胞内膜结构上的受体表达于细胞膜上下调——受体被内吞入胞(内化);受体蛋白磷酸化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acetylcholine,Ach)概念: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neuron)——以Ach为递质的神经元(中枢)

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fiber)——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外周)

分布: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胆碱能受体——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类M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N受体(化学门控通道受体)亚型M1~M5N1N2分布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N1)神经-肌接头终板膜(N2)机制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浓度改变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作用心肌、平滑肌和腺体M样作用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及骨骼肌N样作用阻断剂阿托品N1(六烃季铵)N2(十烃季铵)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norepinephrine,NE;epinephrine,E)概念: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NE为递质的神经元

分布:低位脑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E为递质的神经元分布:延髓肾上腺素能纤维——以NE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分布:多数交感节后纤维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⑴受体的特性:G-蛋白耦联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NE或E特异性结合的受体(2)受体分布(α,β)中枢NE:心血管活动,情绪,体温,摄食,觉醒E: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外周多数交感节后纤维末梢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都有肾上腺素能受体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配体的特性:NE对α受体的作用较强;E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β受体有强烈作用。(4)效应:NE+α1血管,子宫,虹膜辐射状肌收缩小肠平滑肌舒张NE+β2血管,子宫,小肠,支气管舒张心肌收缩★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5)阻断剂:

α受体

①酚妥拉明(α1α2);

α1受体-哌唑嗪;

α2受体-育亨宾;

β受体

①普萘洛尔(β1β2);

β1受体–阿提洛尔;

β2受体–丁氧胺;★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多巴胺及其受体(自学)4.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自学)5.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自学)6.肽类递质及其受体(自学)7.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自学)8.其他(自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3.多巴胺及其受体

部位: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结节-漏斗

分类:D1~D5

作用机制:G-蛋白耦联受体

(D1D5—cAMP↑D2~D4—cAMP↓)

作用:参与躯体运动、精神活动、垂体内分泌、心血管活动等的调节4.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

部位:中缝核内

分类:5-HT1~5-HT7

作用机制:5-HT3—离子通道型受体其余—G-蛋白耦联受体作用:参与痛觉、精神活动、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等的调节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5.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部位:CNS

分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抑制性氨基酸——GABA、甘氨酸6.肽类递质及其受体:

分类:速激肽、阿片肽、下丘脑调节肽和神经垂体肽等7.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种类:腺苷、ATP8.其他

NO、CO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单线式联系

概念: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联系2.辐散和聚合式联系概念:①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与多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联系②一个神经元接受来自多个神经元的突触联系3.链锁式和环式联系概念: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同时存在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中枢抑制1.分类: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2.突触后抑制概念: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递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

形式:①传入侧支性抑制——侧支通过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

②回返性抑制——侧支通过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抑制自身及同一中枢神经元意义:①不同中枢间的活动得到协调②及时终止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同一中枢许多神经元活动同步化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突触前抑制概念:抑制是由改变了突触前膜的活动引起结构基础:轴-轴突触机制:末梢B兴奋时释放递质γ-氨基丁酸与末梢A上相应受体结合→末梢A对Cl-的通透性↑→传来的AP幅度↓→内流

Ca2+数量↓→释放的兴奋性递质↓→突触后神经元EPSP↓

意义:调节感觉传入活动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1)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路径

功能:痛觉温度觉粗略触-压觉

途径:前外侧传入系统———

换元→交叉→上行(前外侧系)→丘脑的感觉接替核(一部分达中线区和髓板内核群)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躯干和四肢深感觉传导路径

功能:本体感觉深部压觉皮肤的精细触觉

途径: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上行(后索)→换元→交叉(内侧丘系)→丘脑的感觉接替核(3)头面部各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传入路径脑神经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等)→特定的传导路径

(三叉丘系)→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嗅觉除外)临床联系:脊髓半离断——离断对侧浅感觉障碍同侧深感觉和辨别觉障碍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障碍分离现象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本体感觉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丘脑的核团——中继站(1)感觉接替核

后腹核:躯体感觉接替核内侧膝状体:听觉的接替核外侧膝状体:视觉的接替核(2)联络核

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体纤维投射外侧腹核:小脑、苍白球和后腹核纤维投射丘脑枕:内、外侧膝状体纤维投射(3)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等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后内侧腹核后外侧腹核外侧腹核丘脑前核内髓板中央中核束旁核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丘脑枕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投射系统概念:感觉接替核、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①起源:丘脑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②投射特点: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③突触联系:①末梢成丝球结构与皮层第四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②与大锥体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④功能: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产生传出冲动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非特异投射系统概念:非特异性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①起源:髓板内核群

②投射特点:经多次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③突触联系:纤维末梢以自由末端的方式与皮层各层内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

④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大脑皮层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1)第一体感区(SⅠ区)

部位:中央后回(3-1-2区)

特点:体表各部位在SⅠ区的代表区明确而清晰

a.交叉投射(但头面部双侧)

b.区域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c.倒置排列(但头面部内部正立)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第二体感区(SⅡ区)

部位: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特点:a.定位不精确

b.双侧投射

c.正立排列

功能:SⅡ区可能只对感觉信息作粗糙的分析,并与痛觉的关系较为密切2.肌肉本体感觉部位:中央前回(4区)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三)躯体感觉1.触-压觉(1)不同部位的皮肤触-压觉敏感性不同(2)触-压觉的传入冲动是经后索-内侧丘系和前外侧系两条通路上行的(3)两条通路传导的触-压觉类型是不同的:经后索-内侧丘系传导——与刺激的精确定位和辨别有关经前外侧系传导——仅有粗略定位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本体感觉3.温度觉4.痛觉概念: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或厌恶的情绪及自主神经反应)分类:(1)体表痛

快痛和慢痛(2)深部痛慢痛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1.传入通路(1)上行(前外侧系)→丘脑→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2)食管和气管中枢(3)部分盆腔脏器中枢2.皮层代表区——第一体感区

第二体感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

交感神经干胸7~腰2后根神经节

迷走神经干脑神经节

盆神经骶2~4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内脏感觉1.内脏痛的特点(1)定位不准确(2)中空器官对机械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但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3)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4)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及自主神经反应(5)常伴有牵涉痛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牵涉痛

概念:内脏疾病引起远隔体表疼痛或痛觉过敏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机制:会聚学说易化学说3.体腔壁痛——胸(腹)膜受刺激引起体腔壁浆膜产生疼痛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三、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一)视觉传入通路皮层代表区中枢分析(1)浅表4C层——

移动、立体视觉(2)深部4C层——

颜色、形状、质地视觉(3)定向柱具最佳感受方向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听觉1.传入通路听神经→耳蜗神经核交叉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初级听皮层2.皮层代表区颞横回和颞上回3.中枢分析能对听觉刺激的激发、持续时间、重复频率和声源等作出反应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三)平衡感觉前庭感受器视觉关节囊本体感受器皮肤外感受器(触-压觉)(四)嗅觉和味觉嗅觉——边缘叶前底部味觉——中央后回底部大脑皮层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1.脊髓运动神经元(1)α运动神经元

信息来源:①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外周传入信息②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支配的效应器:骨骼肌纤维

生理效应:骨骼肌收缩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γ运动神经元

支配的效应器:梭内肌纤维

特点:常以较高频率持续放电

生理效应: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3)β运动神经元2.脑干运动神经元

部位:大多数脑神经核内(除ⅠⅡⅧ外)(二)运动单位概念:一个脊髓α(脑干)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姿势的中枢调节(一)脊髓1.脊休克

概念:脊髓和高位中枢离断→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

主要表现:骨骼肌紧张性降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

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较简单原始的反射恢复→较复杂的反射恢复→血压渐回升;恢复一定的排便排尿能力

推论:①能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②正常时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概念:姿势反射——CNS调节骨骼肌紧张度(产生相应的运动)

包括: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

(1)对侧伸肌反射概念:屈肌反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受刺激侧肢体关节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肢体屈曲对侧伸肌反射——较强刺激→屈肌反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意义:保持身体平衡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牵张反射

※概念: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该肌肉收缩(主要表现在伸肌)※类型:腱反射肌紧张①腱反射

概念:快速牵拉肌腱→牵张反射

反射弧:肌梭→脊髓灰质(运动神经元)→肌纤维

特点:单突触反射(潜伏期短;肌肉几乎为同步收缩)

临床意义:

减弱或消失——反射弧亢进——高位中枢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肌紧张

概念:缓慢持续牵拉肌腱→牵张反射

反射弧:肌梭→多次换元→肌纤维

特点:多突触反射

(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无明显动作)

意义:姿势反射的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弧:

肌肉被牵拉→梭内肌感受器兴奋→Ⅰa类传入纤维→γ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肌梭敏感性↑→α运动神经元兴奋→同一肌肉收缩※反射弧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中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肌梭: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1)去大脑僵直概念:中脑上、下丘间切断脑干→伸肌肌紧张亢进

主要表现:四肢挺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机制:①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②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区和易化区③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与网状结构的联系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去皮层僵直(人类)

概念: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下肢伸肌僵直上肢半屈状态

表现:头后仰;上下肢僵硬伸直,上臂内旋,手指屈曲.

临床意义:病变侵犯脑干(3)产生机制——抗重力肌肌紧张增强

α僵直:高位中枢→→→→脊髓中间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

γ僵直:高位中枢→→→→脊髓中间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1)状态反射概念:头部位置发生改变→躯体肌肉紧张性改变

包括:①迷路紧张反射

概念:椭圆(球)囊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

中枢:前庭核②颈紧张反射概念:颈部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对四肢肌紧张的调节中枢:颈部脊髓(2)翻正反射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运动的设计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皮层小脑运动的参与脊髓小脑大脑皮层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1.大脑皮层运动区(1)主要运动区——皮层运动区部位:中央前回(4区)运动前区(6区)

传入冲动:本体感觉特征:①左右交叉,但头面部双侧②倒置安排,但头面部正立③区域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呈正比(2)其他运动区:运动辅助区、后部顶叶皮层等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1)皮层脊髓束

概念:皮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分类:

①皮层脊髓侧束(80%)

途径:交叉(延髓锥体)→→→→前角外侧部运动神经元

特点:纵贯脊髓全长

功能: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精细、技巧性运动)脊髓外侧索内囊、脑干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皮层脑干束

概念:皮层→→→脑神经运动神经元(3)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临床联系:软瘫硬瘫巴宾斯基征——判断皮层脊髓侧束功能②皮层脊髓前束(20%)

途径:→→→→交叉(前连合)→对侧前角运动神经元

特点:下降到胸部功能: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姿势维持与粗大动作)脊髓前索内囊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新纹状体的结构与功能——中型多棘神经元(MSN)信息来源:①大脑皮层的谷氨酸能纤维②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纤维③丘脑的纤维④内部GABA和Ach中间神经元的纤维

神经递质:GABA

功能:整合各种传入信息并将传出信息输送到苍白球和黑质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1)直接通路路径:大脑皮层广泛区域新纹状体苍白球内侧部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大脑皮层运动前区和前额叶

效应:新纹状体活动↑时丘脑和大脑皮层活动↑(2)间接通路

路径:新纹状体苍白球内侧部苍白球外侧部丘脑底核

效应:新纹状体活动↑时丘脑和大脑皮层活动↓+--+---+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皮层广泛区域黑质丘脑底核苍白球外侧部苍白球内侧部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新纹状体皮层运动前区-+----+++GLUD1DAGLUGABAGABAGABAGABAD2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1)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性疾病代表:帕金森病(震颤麻痹)

主要症状: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表情呆板,常伴静止性震颤。

机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受损→直接通路活动↓及间接通路活动↑→运动皮层活动↓治疗:左旋多巴M受体拮抗剂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性疾病

代表:亨廷顿病(舞蹈病)

主要症状: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

机制:新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变性或缺损→间接通路活动↓及直接通路活动↑→运动皮层活动↑治疗:利血平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

运动稳定系统与运动编程有关(1)可能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并将设计转换为随意运动.(2)可能与随意运动的产生与稳定、肌紧张调节、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的处理等有关.(3)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行为、学习记忆等活动.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1.小脑的分区和纤维投射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前庭小脑

构成:绒球小结叶小部分蚓垂

联系:椭圆(球)囊→前庭小脑→换元(前庭核)→脊髓前角内侧运动神经元(2)脊髓小脑

构成:蚓部、半球中间部传入联系:脊髓小脑束三叉小脑束视觉听觉运动皮层

传出联系:①蚓部→顶核→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脊髓前角内侧部分丘脑外侧腹核→运动皮层躯体(①近端②远端)代表区②中间部→间置核→红核→脊髓前角外侧部分前庭核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皮层小脑

构成:半球外侧部

联系:大脑皮层→换元(脑桥核)→交叉→皮层小脑换元(齿状核)换元(丘脑外侧腹核)换元(红核)换元(红核)换元(下橄榄核主核)换元(脑干网状结构)脊髓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1)前庭小脑

功能:控制躯体平衡和眼球的运动

临床联系:位置性眼震颤(2)脊髓小脑

功能:协助大脑皮层适时控制随意运动(运动执行过程)

调节肌紧张

临床联系:小脑性共济失调(同侧运动时意向性震颤)(3)皮层小脑

功能: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及储存

生理联系:熟练生巧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

1.起源

2.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

3.双重神经支配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1.交感神经系统

促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

2.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机体的调整恢复和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保证机体安静时基本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循环系统呼吸器官消化器官泌尿生殖器官眼皮肤代谢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1.紧张性支配

发放低频神经冲动效应器维持一定活动状态2.功能互相拮抗3.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4.对生理功能具整体调节的作用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

2.反射受高位中枢的控制(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延髓——“生命中枢”

2.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高级内脏脑下丘脑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体温调节

2.水平衡的调节

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4.生物节律控制(可能部位:视交叉上核)5.其他功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边缘系统组成:海马、穹窿、扣带回、海马回、胼胝体、岛叶、杏仁核、隔区、下丘脑等功能:对内脏的调节作用复杂多变

2.新皮层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三、本能行为和情绪神经调节(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一)概念本能行为: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重要意义

情绪: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某种固定形式的躯体行为表现(二)本能行为的调节

1.摄食行为的调节——下丘脑外侧核——摄食中枢腹内侧核——饱中枢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群隔区+-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