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夯实练进阶训练第一层学问点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韩非子说,商鞅的军功爵制把斩杀敌人首级和官职及爵位相联系,结果是有无治国实力的人都想杀敌立功,如此即可谋得官职,少数甚至能跻身于统治阶层。让有志气和力气的人去担当须要才智和才能的官职,就犹如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和工匠一样。由此可知,韩非子()A.重视对儒学理念的借鉴B.迎合了王权强化的时代诉求C.相识到军功爵制的弊端D.要求选官制度的全面调整2.汉末魏晋时期,荀彧曾任尚书令,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杨彪(杨修之父)及其曾祖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祖父司马量曾任东汉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东汉颍川太守。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A.有利于人才发挥特长B.易使上层社会趋向固化C.任用官员无固定标准D.缓解了世家大族间冲突学问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验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心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允公正4.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心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干脆参与决策、指责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忱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5.考课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唐代官员的考课等级共分九等,获得中上以上等级者,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获得中中者,保持本禄不变;中下以下等,每退一等,减禄一季。据此可知,唐代的考课制度()A.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B.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C.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D.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学问点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6.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惊慌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确定行政实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7.明代学者丘浚在《高校衍义补》中记述:“备书其在任行事功绩……凡有三等,一曰称,二曰平常,三曰不称,既书之,引奏取旨,令复职,六年再考,亦如之。九年统考……以定其升降之等”。此处表述的制度是()A.上计制B.考察制C.考满制D.考课制实力提升练进阶训练其次层8.汉朝的察举制依据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威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淌B.扩大了统治集团的阶级基础C.有助于选拔各类治国人才D.实现了中心对选官权的限制9.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其次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背)公向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第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怒则任刑,喜则淫赏……为百姓所疾……

第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第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限制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10.唐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通过考试仅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科目分为博学宏词和拔萃。《新唐书》记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A.选官的标准趋向严苛B.保障了吏治清明与高效C.重视官员的实际才能D.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1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12.如图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统计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北宋()A.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B.监察体系内部出现权力制衡C.中心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加强D.进士及第主要担当监察官员13.清朝科举实行分省取士制,也就是在本省内依额选佳卷录用。乾隆认为假如不这样做,“势必至于江浙大省,取中人数居其大半,而边远小省,或至一名不中,殊非就地取才之意。”此举旨在()A.缓解江浙地区人才积压的状况B.促进文教落后地区的教化发展C.体现公允公正以选拔最佳人才D.吸纳各省人才以巩固统治基础14.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状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两者相辅进行。这一改变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中心集权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15.闻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始终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慢慢地,这些考试(指科举)起先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供应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重和艳羡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接着供应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明显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说明其存在的长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学问分子供应了持续流淌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学问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夯实练1.答案:C解析:材料为韩非子对军功爵制的评价,认为军功爵制选出来的官员不肯定有实力为官,故C项正确;材料与儒家无关,解除A项;材料是对军功爵制的评价,不是迎合时代,解除B项;材料与选官制度的调整无关,解除D项。2.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在察举制之下,魏晋时期官员的家族背景比较雄厚,说明世家大族把持了官位,社会阶层趋向固化,故选B项;由所学学问可知,察举制以门第背景选拔人才,不利于人才发挥特长,故解除A项;任用官员以门第凹凸为准,并非无固定标准,故解除C项;察举制是官员选拔制度,不能缓和世家大族冲突,故解除D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肯定公允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解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与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解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旧享有肯定特权,解除C项。4.答案:B解析: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干脆参与决策、指责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其次层是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忱,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有助于政治清明,但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解除A项;完善说法太肯定,解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肯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解除D项。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能否升迁与考课成果关系亲密,这就促使官员不得不做好本职工作,不敢稍有松懈,这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故D项正确;考课在秦汉已有,解除A项;材料中“考课等级共分九等”体现了唐代考课制度具有严密而公正的标准,与等级制度无关,解除B项;考课制度不能保证政治局面的稳定,安史之乱的发生就证明白这一点,解除C项。故选D项。6.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惊慌,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行能确定行政实力,故C说法错误。7.答案:C解析:依据“既书之,引奏取旨,令复职,六年再考,亦如之。九年统考……以定其升降之等”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通过考核确定官员的等次升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明代的考满制,C项正确;上计制度是中心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与题意主旨不符,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的考满制,考察制的说法过于宽泛,与题意不符,解除B项;考课制是清代实行的,解除D项。故选C项。实力提升练8.答案:C解析:汉朝的察举制可以选拔出“德”“文法”“才能”为主的人才,说明察举制有助于国家选拔不同类型的治国人才,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人才的出身阶层的信息,无法体现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淌,解除A;B项是科举制的影响,解除;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心举荐人才,没有实现中心对选官权的限制,解除D。9.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的“省察”“黜陟”可知此类官员负责的是监察和考核工作,通过“六条”中的监察对象为“强宗豪右”“二千石”,可知材料所言为汉代派出官员对地方豪强和地方长官进行监察、考核,故选C项;材料中第一条的确能看出土地兼并造成不良影响,但无法看出是否已经形成社会危机,解除A项;据材料无法看出豪强地主势力是否已经出现恶性膨胀,解除B项;“二千石”是郡守的通称而非王国,解除D项。10.答案:C解析:考查唐代的选官制度。材料反映出唐代的选官制度既留意文章,又留意官员的司法判辞,即官员的实际治理才能,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代的选官文采与治理实力并重,并非趋向严苛,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选官程序,没有体现行政效率,且任何一种选官制度均无法肯定保障吏治清明,解除B项;这种选官制度对于世家大族和中小地主的子弟一视同仁,解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状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当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削减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解除A;两宋时宰相祖辈担当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当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淌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改变,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1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大多是进士出身,说明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制衡,解除B项;材料体现了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无法得知监察力度是否加强,解除C项;材料体现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大多是进士出身,但不能说明进士及第主要担当监察官员,解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乾隆实行分省取士制度是为了防止人才皆出于江浙地区而边远地区没有的状况。取士不匀称势必会影响朝廷的统治,故选D项;材料并未出现“江浙地区人才挤压”的现象,乾隆皇帝实行的是一个预防措施,解除A项;材料中没有实行措施提升落后地区的教化水平,只是在保证落后地区也有人才能够入仕,解除B项;选拔“最佳”人才的说法过于肯定,解除C项。14.答案:C解析:从秦朝到明代,中心政府重视对于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通过政绩考核来强化对地方基层的管理,实质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中心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C项正确;不同时期对基层考核方式不同,因此不能证明管理水平的改变,解除A项;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属于监察内容,但不是实质,解除B项;中心和地方的关系属于加强中心集权的内容,而非君主专制,解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养。(2)功能:加强中心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淌机制;客观公允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