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奥数暑假复习讲义
【课程说明】
由于培优大纲顺序与本课程顺序不同,所以在学习此课程时,有些讲次安排打乱了,
重新排序不会影响知识点得学习。
【课程目标】
提升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乐于思考,乐于学习
培养习惯
※传授给学生正确得数学学习习惯,解题习惯
收获成绩
※通过正确得引导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积累成就感与自信心
目录
第一讲高斯求与
第二讲找简单数列得规律
第三讲上楼梯问题
第四讲植树与方阵问题
第五讲归一问题
第六讲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与倍问题
第八讲差倍问题
第九讲与差问题
第十讲年龄问题
第十一讲鸡兔同笼问题
第十二讲盈亏问题
第十三讲巧求周长
第一讲高斯求与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3+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o高斯为什么算得又
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l+100=2+99=3+98=-=49+52=50+51o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得50对数,每对数得与都相等。于就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X100+2=5050。
小高斯使用得这种求与方法,真就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得求
与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得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
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得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
例如:
(1)1,2,3,4,5,-,100;
(2)1,3,5,7,9,…,99;(3)8,15,22,29,36,—,71。
其中⑴就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得等差数列;(2)就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
得等差数列;(3)就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得等差数列。
由高斯得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得求与公式:
与=(首项+末项)X项数+2。
例1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就是等差数列,首项就是1,末项就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
等差数列求与公式可得
原式=(1+1999)X19994-2=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与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得各个加数就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就是等差数列,首项就是11,末项就是31,共有3111+1=
21(项)。
原式=(11+31)X21-r2=441o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与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就是一目了然得,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
项、公差得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末项=首项+公差X(项数1)。
例3、3+7+1H----卜99=?
分析与解:3,7,11,…,99就是公差为4得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义25+2=1275。
例4求首项就是25,公差就是3得等差数列得前40项得与。
解:末项=25+3义(401)=142,
与=(25+142)X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与公式及求项数与末项得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与有关得问题。
例5在下图中,每个最小得等边三角形得面积就是12厘米2,边长就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
角形得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分析:最大三角形共有8层,从上往下摆时,每层得小三角形数目及所用火柴数目如下表:
Ii:MMi
।TT7T7T7由上表瞧出,各层得小三角形数成等差数列,各层得火柴数也成等差数
列。
解:(1)最大三角形面积为
(1+3+54-----1-15)X12
=[(1+15)X84-21X12
=768(厘米2)。
2)火柴棍得数目为
3+6+9+…+24=(3+24)X8+2=108(根)。
答:最大三角形得面积就是768厘米2,整个图形由108根火柴摆成。
例6盒子里放有三只乒乓球,一位魔术师第一次从盒子里拿出一只球,将它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
里;第二次又从盒子里拿出二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十次从盒子里拿出
十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到盒子里。这时盒子里共有多少只乒乓球?
分析与解:一只球变成3只球,实际上多了2只球。第一次多了2只球,第二次多了2X2只球……第
十次多了2X10只球。因此拿了十次后,多了
2X1+2X2+—+2X10
=2X(1+2H-----F10)
=2X55=110(只)。
加上原有得3只球,盒子里共有球110+3=113(只)o
综合列式为:
(31)X(1+2H——F10)+3
=2X[(1+10)X10+2]+3=113(只)。
练习3
’1、计算下列各题:
(1)2+4+64-----1-200;(2)17+19+2H-----卜39;
(3)5+8+11+144----卜50;(4)3+8+17+24+…+101。
2、求首项就是5,末项就是93,公差就是4得等差数列得与。
3.求首项就是13,公差就是5得等差数列得前30项得与。
4.时钟在每个整点敲打,敲打得次数等于该钟点数,每半点钟也敲一下。问:时钟一昼夜敲打多少
次?
5.求100以内除以3余2得所有数得与。
6、在所有得两位数中,十位数比个位数大得数共有多少个?
练习
1、(1)10100;(2)336:(3)440;(4)780»
2、1127。提示:项数=(935)+4+1=23。
3、2565o提示:末项=13+5X(301)=158。
4、180次、解:(1+2+…+12)X2+24=180(次)。
5、1650。解:2+5+8+…+98=1650。
6、45个。
提示:十位数为1,2,9得分别有1,2,…,9个。
第二讲找简单数列得规律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就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与寻找“数列”得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得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
(1)1,2,3,4,5,6,…
(2)1,2,4,8,16,32;
(3)1,0,0,1,0,0,1,-
(4)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得第n个数,称为这个数列得第n项。如,数列(1)得第3项就是3,数歹1(2)得第3项就是4。一般地,我们
将数列得第n项记作a.o
数列中得数可以就是有限多个,如数歹M2)(4),也可以就是无限多个,如数列(1)(3)。
许多数列中得数就是按一定规律排列得,我们这一讲就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
数列(1)就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得次序排列得,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就是:后项=前项+1,或第n项a,尸n。
数歹I」(2)得规律就是:后项二前项X2,或第n项
数歹M3)得规律就是:“1,0,0”周而复始地出现。
数列(4)得规律就是: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得与,即
a3=1+1=2,a4=l+2=3,小=2+3=5,
06=3+5=8,既=5+8=13。
常见得较简单得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就是数列各项只与它得项数有关,或只与它得前一项有关。例如数列(1)(2)。
第二类就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例如数列(3)(4).
第三类就是数列本身要与其她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得例3、例4来作一些说明。
例1找出下列各数列得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得数:
⑴4,7,10,13,(),•••
(2)84,72,60,(),();
(3)2,6,18,(),(),---
(4)625,125,25,(),();
(5)1,4,9,16,(),-
(6)2,6,12,20,(),()「••
解:通过对已知得几个数得前后两项得观察、分析,可发现
(1)得规律就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16。
(2)得规律就是:前项12=后项。所以应填48,36。
(3)得规律就是:前项X3=后项。所以应填54,162。
(4)得规律就是:前项+5=后项。所以应填5,1。
(5)得规律就是:数列各项依次为
1=1X1,4=2X2,9=3X3,16=4X4,
所以应填5X5=25。
(6)得规律就是:数列各项依次为
2=1X2,6=2X3,12=3X4,20=4X5,
所以,应填5X6=30,6X7=42。
说明:本例中各数列得每一项都只与它得项数有关,因此&可以用n来表示.各数列得第n项分别可以表示为
⑴a“=3“+l;(2)a„=9612n;
(3)a„=2X3";(4)a„=5Sn;(5)a,=n2;(6)a„=n(n+l).
这样表示得好处在于,如果求第100项等于几,那么不用一项一项地计算,直接就可以算出来,比如数列(1)得第100项等于3X
100+1=301。本例中,数列(2)(4)只有5项,当然没有必要计算大于5得项数了。
例2找出下列各数列得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得数:
(1)1,2,2,3,3,4,(),();
(2)(),(),10,5,12,6,14,7;
(3)3,7,10,17,27,();
(4)1,2,2,4,8,32,()。
解:通过对各数列已知得几个数得观察分析可得其规律。
(1)把数列每两项分为一组,工建,室,金应不难发现其规律就是:前一组每个数加1得到后一组数,所以应填4,5。
(2)把后面已知得六个数分成三组:12通,招国,1V7,每组中两数得商都就是2,且由5,6,7得次序知,应填8,4。
(3)这个数列得规律就是:前面两项得与等于后面一项,故应填(17+27=)44。
(4)这个数列得规律就是:前面两项得乘积等于后面一项,故应填(8X32=)256。
例3找出下列各数列得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得数:
(1)18,20,24,30,();
(2)11,12,14,18,26,();
(3)2,5,11,23,47,(),()»
解:(1)因2018=2,2420=4,3024=6,说明(后项前项)组成一新数列2,4,6,…其规律就是“依次加2”,因为6后面就是8,所
以,aaa,=as30=8,故
as3+30=38。
(2)1211=1,1412=2,1814=4,2618=8,组成一新数列1,2,4,8,…按此规律,8后面为16。因此84as=&26=16,故加=16+26=42。
(3)观察数列前、后项得关系,后项二前项X2+1,所以
法=2a5+1=2X47+1=95,
a7=2a6+l=2X95+1=191o
例4找出下列各数列得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得数:
(1)12,15,17,30,22,45,(),();
(2)2,8,5,6,8,4,(),().
解:(1)数列得第1,3,5,…项组成一个新数列12,17,22,…其规律就是“依次加5”,22后面得项就就是27;数列得第2,4,6,…项组
成一个新数列15,30,45,…其规律就是“依次加15”,45后面得项就就是60。故应填新,6列
(2)如(1)分析,由奇数项组成得新数列2,5,8,…中,8后面得数应为11;由偶数项组成得新数列8,6,4,-中,4后面得数应为2。故
应填11,2。
练习5
1、按其规律在下列各数列得()内填数。
1、56,49,42,35,()。
2、11,15,19,23,(),-
3、3,6,12,24,()»
4、2,3,5,9,17,(),-
5、1,3,4,7,11,()«
6、1,3,7,13,21,()«
7、3,5,3,10,3,15,(),()»
8、8,3,9,4,10,5,(),().
9、2,5,10,17,26,().
10、15,21,18,19,21,17,(),().
11、数列1,3,5,7,11,13,15,17。
(1)如果其中缺少一个数,那么这个数就是几?应补在何处?
(2)如果其中多了一个数,那么这个数就是几?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
练习
1、28。
2、27。
3、48。
4、33。提示:“后项前项”依次为1,2,4,8,16,…
5、18。提示:后项等于前两项之与。
6、31。提示:“后项前项”依次为2,4,6,8,10。
7、3,20。
8、11,6。
9、37。提示:ajn'l。
10、24,15o提示:奇数项为15,18,21,24;偶数项为21,19,17,15。
11、(1)缺9,在7与11之间;(2)多15,因为除15以外都不就是合数。
2、观察下面得数列,找出其中得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中填上合适得数、
①2,5,8,11,(),17,20。
②19,17,15,13,(),9,7。
③1,3,9,27,(),243。
@64,32,16,8,(),2。
⑤1,1,2,3,5,8,(),21,34…
⑥1,3,4,7,11,18,(),47…
⑦1,3,6,10,(),21,28,36,()、
⑧1,2,6,24,120,(),5040。
⑨1,1,3,7,13,(),31。
⑩1,3,7,15,31,(),127,255o
(11)1,4,9,16,25,(),49,64。
(12)0,3,8,15,24,(),48,63。
(13)1,2,2,4,3,8,4,16,5,()、
(14)2,1,4,3,6,9,8,27,10,()、
分析与解答
①不难发现,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它前面一项所得得差都等于3、因此,括号中应填得数就
是14,即:11+3=14。
②同①考虑,可以瞧出,每相邻两项得差就是一定值2、所以,括号中应填11,即:13—2=11。
不妨把①与②联系起来继续观察,容易瞧出:数列①中,随项数得增大,每一项得数值也相应增
大,即数列①就是递增得;数列②中,随项数得增大,每一项得值却依次减小,即数列②就是递减得、
但就是除了上述得不同点之外,这两个数列却有一个共同得性质:即相邻两项得差都就是一个定值、
我们把类似①②这样得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③1,3,9,27,,243。
此数列中,从相邻两项得差就是瞧不出规律得,但就是,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都就是其前面一项
得3倍、即:3=1X3,9=3X3,27=9X3、因此,括号中应填81,即81=27X3,代入后,243也符合规
律,即243=81X3。
④64,32,16,8,,2
与③类似,本题中,从第1项开始,每一项就是其后面一项得2倍,即:
因此,括号中填4,代入后符合规律。
综合③④考虑,数列③就是递增得数列,数列④就是递减得数列,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得特点:
每列数中,相邻两项得商都相等、像③④这样得数列,我们把它称为等比数列。
⑤1,1,2,3,5,8,(),21,34…
首先可以瞧出这个数列既不就是等差数列,也不就是等比数列、现在我们不妨瞧瞧相邻项之间
就是否还有别得关系,可以发现,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前面两项得与、即
2=1+1,3=2+1,5=2+3,8=3+5、因此,括号中应填得数就是13,即13=5+8,21=8+13,34=13+210
这个以1,1分别为第1、第2项,以后各项都等于其前两项之与得无穷数列,就就是数学上有名得
斐波那契数列,它来源于一个有趣得问题:如果一对成熟得兔子一个月能生一对小兔,小兔一个月后
就长成了大兔子,于就是,下一个月也能生一对小兔子,这样下去,假定一切情况均理想得话,每一对
兔子都就是一公一母,兔子得数目将按一定得规律迅速增长,按顺序记录每个月中所有兔子得数目
(以对为单位,一月记一次),就得到了一个数列,这个数列就就是数列⑤得原型,因此,数列⑤又称为
兔子数列,这些在高年级递推方法中我们还要作详细介绍。
⑥1,3,4,7,11,18,(),47-
在学习了数列⑤得前提下,数列⑥得规律就显而易见了,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其前两项
得与、因此,括号中应填得就是29,即29=11+18。
数列⑥不同于数列⑤得原因就是:数列⑥得第2项为3,而数列⑤为1,数列⑥称为鲁卡斯数列。
©1,3,6,10,(),21,28,36,()o
方法1:继续考察相邻项之间得关系,可以发现:
因此,可以猜想,这个数列得规律为:每一项等于它得项数与其前一项得与,那么,第5项为15,即
15=10+5,最后一项即第9项为45,即45=36+9、代入验算,正确。
方法2:其实,这一列数有如下得规律:
第1项:1=1
第2项:3=1+2
第3项:6=1+2+3
第4项:10=1+2+3+4
第5项:()
第6项:21=1+2+3+4+5+6
第7项:28=1+2+3+4+5+6+7
第8项;36=1+2+3+4+5+6+7+8
第9项:()
即这个数列得规律就是:每一项都等于从1开始,以其项数为最大数得n个连续自然数得与、因
此
第五项为15,即:15=1+2+3+4+5;
第九项为45,即:45=1+2+3+4+5+6+7+8+9。
⑧1,2,6,24,120,(),5040。
方法1:这个数列不同于上面得数列,相邻项相加减后,瞧不出任何规律、考虑到等比数歹U,我们
不妨研究相邻项得商,显然:
所以,这个数列得规律就是:除第1项以外得每一项都等于其项数与其前一项得乘积、因此,括号
中得数为第6项720,即720=120X6o
方法2:受⑦得影响,可以考虑连续自然数,显然:
第1项1=1
第2项2=1X2
第3项6=1X2X3
第4项24=1X2X3X4
第5项120=1X2X3X4X5
第6项()
第7项5040=1X2X3X4X5X6X7
所以,第6项应为1X2X3X4X5X6=720
⑨1,1,3,7,13,(),31
与⑦类似:
可以猜想,数列⑨得规律就是该项=前项+2X(项数2)(第1项除外),那么,括号中应填21,代入验
证,符合规律。
⑩1,3,7,15,31,(),127,255。
为了书写的方便引进一符号,记:2XX...X2=2\其中n为自然数,
______2_______________>
n个2相索
则:
第1项:1=1
第2项:3=1+21*------------------
第3项:7=1+2]+22*----------------
第4项:15=1+21+22+23*------------
项数T
第5项:31=1+21+22+23+24*---------
第6项:()
第7项:127=1+21+22+23+24+25+26―
第8项:255=l+21+22+23+24+25+26+2z
因此,括号中得数应填为63。
小结:寻找数列得规律,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考虑:①寻找各项与项数间得关系;②考虑相邻项之
间得关系、然后,再归纳总结出一般得规律。
事实上,数列⑦或数列⑧得两种方法,就就是分别从以上两个不同得角度来考虑问题得、但有时
候,从两个角度得综合考虑会更有利于问题得解决、因此,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选择适当得方法,会
使我们得学习更上一层楼。
在⑩题中,1=21
3=221
7=231
15=241
31=251
127=271
255=281
所以,括号中为261即63。
(11)1,4,9,16,25,(),49,64、
1=1X1,4=2X2,9=3X3,16=4X4,25=5X5,49=7X7,64=8X8,即每项都等于自身项数与项
数得乘积,所以括号中得数就是36。
本题各项只与项数有关,如果从相邻项关系来考虑问题,势必要走弯路。
(12)0,3,8,15,24,(),48,63。
仔细观察,发现数列(12)得每一项加上1正好等于数列(11),因此,本数列得规律就是项=项数X
项数1、所以,括号中填35,即35=6X61。
(13)1,2,2,4,3,8,4,16,5,()。
前面得方法均不适用于这个数列,在观察得过程中,可以发现,本数列中得某些数就是很有规律
得,如1,2,3,4,5,而它们恰好就是第1项、第3项、第5项、第7项与第9项,所以不妨把数列分为奇数
项(即第1,3,5,7,9项)与偶数项(即第2,4,6,8项)来考虑,把数列按奇数与偶数项重新分组排列如
下:
奇数项:1,2,3,4,5
偶数项:2,4,8,16可以瞧出,奇数项构成一等差数列,偶数项构成一等比数列、因此,括号中得
数,即第10项应为32(32=16X2)。
(14)2,1,4,3,6,9,8,27,10,()0
同上考虑,把数列分为奇、偶项:
偶数项:2,4,6,8,10
奇数项:1,3,9,27,()、所以,偶数项为等差数列,奇数项为等比数列,括号中应填
81(81=27X3)o
像(13)(14)这样得数列,每个数列中都含有两个系列,这两个系列得规律各不相同,类似这样得
数列,称为双系列数列或双重数列。
3、按一定得规律在括号中填上适当得数:
1、1,2,3,4,5,(),7…
2、100,95,90,85,80,(),70
3、1,2,4,8,16,(),64
5、2,1,3,4,7,(),18,29,47
6、1,2,5,10,17,(),37,50
7、1,8,27,64,125,(),343
8、1,9,2,8,3,(),4,6,5,5
1.等差数列,括号处填6。
2.等差数列,括号处填75。
3.等比数列,括号处填32。
4.等比数列,括号处填
5.相邻两项的和等于下一项,括号处填11。
6.后项-前项=前项的项数X2-1,括号处填26。
7.立方数列,即每一项等于其项数乘以项数再乘以项数,括号处填216。
8.双重数列,括号处填7.
第三讲上楼梯问题
有这样一道题目:如果每上一层楼梯需要1分钟,那么从一层上到四层需要多少分钟?如果您得
答案就是4分钟,那么您就错了、正确得答案应该就是3分钟。
为什么就是3分钟而不就是4分钟呢?原来从一层上到四层,只要上三层楼梯,而不就是四
层楼梯。
下面我们来瞧几个类似得问题。
例1裁缝有一段16米长得呢子,每天剪去2米,第几天剪去最后一段?
分析如果呢子有2米,不需要剪;如果呢子有4米,第一天就可以剪去最后一段,4米里有2个
2米,只用1天;如果呢子有6米,第一天剪去2米,还剩4米,第二天就可以剪去最后一段,6米里有3
个2米,只用2天;如果呢子有8米,第一天剪去2米,还剩6米,第二天再剪2米,还剩4米,这样第三
天即可剪去最后一段,8米里有4个2米,用3天,……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所用得天数比2米得个数少1、因此,只要瞧16米里有几个2米,问题
就可以解决了。
解:16米中包含2米得个数:16+2=8(个)
剪去最后一段所用得天数:81=7(天)
答:第七天就可以剪去最后一段。
例2一根木料在24秒内被切成了4段,用同样得速度切成5段,需要多少秒?
可以从中发现规律:切得次数总比切得段数少1、因此,在24秒内切了4段,实际只切了3次,
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切一次所用得时间了,又由于用同样得速度切成5段;实际上切了4次,这样
切成5段所用得时间就可以求出来了。
解:切一次所用得时间:244-(41)=8(秒)
切5段所用得时间:8X(51)=32(秒)
答:用同样得速度切成5段,要用32秒。
例3三年级同学120人排成4路纵队,也就就是4个人一排,排成了许多排,现在知道每相邻两
排之间相隔1米,这支队伍长多少米?
解:因为每4人一排,所以共有:120+4=30(排)
30排中间共有29个间隔,所以队伍长:1X29=29(米)
答:这支队伍长29米。
例4时钟4点钟敲4下,12秒钟敲完,那么6点钟敲6下,几秒钟敲完?
分析如果盲目地计算:12+4=3(秒),3X6=18(秒),认为敲6下需要18秒钟就错了、请瞧下
图:
时钟敲4下,其间有3个间隔,每个间隔就是:12・3=4(秒);时钟敲6下,其间共有5个间隔,所
用时间为:
4X5=20(秒)。
解:每次间隔时间为:12・(41)=4(秒)
敲6下共用得时间为:4义(61)=20(秒)
答:时钟敲6下共用20秒。
例5、某人要到一座高层楼得第8层办事,不巧停电,电梯停开,如从1层走到4层需要48秒,请
问以同样得速度走到八层,还需要多少秒?
分析要求还需要多少秒才能到达,必须先求出上一层楼梯需要几秒,还要知道从4楼走到8
楼共走几层楼梯、上一层楼梯需要:48+(41)=16(秒),从4楼走到8楼共走84=4(层)楼梯。到这
里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解:上一层楼梯需要:48+(41)=16(秒)
从4楼走到8楼共走:84=4(层)楼梯
还需要得时间:16X4=64(秒)
答:还需要64秒才能到达8层。
例6晶晶上楼,从1楼走到3楼需要走36级台阶,如果各层楼之间得台阶数相同,那么晶晶从
第1层走到第6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
分析要求晶晶从第1层走到第6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必须先求出每一层楼梯有多少台阶,
还要知道从一层走到6层需要走几层楼梯。
从1楼到3楼有31=2层楼梯,那么每一层楼梯有36+2=18(级)台阶,而从1层走到6层需要走
61=5(层)楼梯,这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解:每一层楼梯有:364-(31)=18(级台阶)
晶晶从1层走到6层需要走:18X(61)==90(级)台阶。
答:晶晶从第1层走到第6层需要走90级台阶。
注:例1〜例4所叙述得问题虽然不就是上楼梯,但它与上楼梯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自
己去体会、爬楼梯问题得解题规律就是:所走得台阶数=每层楼梯得台阶数X(所到达得层数减
起点得层数)。
习题
1、一根木料截成3段要6分钟,如果每截一次得时间相等,那么截7段要几分钟?
2、有一幢楼房高17层,相邻两层之间都有17级台阶,某人从1层走到11层,一共要登多少级台
阶?
3、从1楼走到4楼共要走48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得台阶数都相同,那么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
少级台阶?
4、一座楼房每上1层要走16级台阶,到小英家要走64级台阶,小英家住在几楼?
5、一列火车共20节,每节长5米,每两节之间相距1米,这列火车以每分钟20米得速度通过81米长
得隧道,需要几分钟?
6、时钟3点钟敲3下,6秒钟敲完,12点钟敲12下,几秒钟敲完?
7、某人到高层建筑得10层去,她从1层走至U5层用了100秒,如果用同样得速度走到10层,还需要
多少秒?
8、A、B二人比赛爬楼梯,A跑到4层楼时,B恰好跑到3层楼,照这样计算,A跑到16层楼时,B跑
到几层楼?
9、铁路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某旅客为了计算火车得速度,测量出从第一根电线杆起到经
过第37根电线杆共用了2分钟,火车得速度就是每秒多少米?
习题解答
1、解:每截一次需要:6・(31)=3(分钟),截成7段要3X(71)=18(分钟)
答:截成7段要18分钟。
2、解:从1层走到11层共走:111=10(个)楼梯,从1层走到11层一共要走:17X10=170(级)台
阶。
答:从1层走到11层,一共要登170级台阶。
3、解:每一层楼梯得台阶数为:48+(41)=16(级),从1楼到6楼共走:61=5(个)楼梯,从1楼到
6楼共走:16X5=80(级)台阶。
答:从1楼到6楼共走80级台阶。
4、解:到小英家共经过得楼梯层数为:644-16=4(层),小英家住在:4+1=5(楼)
答:小英家住在楼得第5层。
5、解:火车得总长度为:5X20+1X(201)=119(米),火车所行得总路程:119+81=200(米),
所需要得时间:2004-20=10(分钟)
答:需要10分钟。
6、解:每个间隔需要:6+(31)=3(秒),12点钟敲12下,需要3X(121)=33(秒)
答:33秒钟敲完。
7、解:每上一层楼梯需要:1004-(51)=25(秒),还需要得时间:25X(105)=125(秒)
答:从5楼再走到10楼还需要125秒。
8、由A上至U4层楼时,B上至|3层楼知,A上3层楼梯,B上2层楼梯。那么,A上到16层时共上
了15层楼梯,因此B上2X5=10个楼梯,所以B上到10+1=11(层因
答:A上到第16层时,B上到第11层楼。
9、解:火车2分钟共行:50X(371)=1800(米)
2分钟=120秒
火车得速度:18004-120=15(米/秒)
答:火车每秒行15米。
第四讲植树与方阵问题
第四讲植树与方阵问题
一、植树问题
要想了解植树中得数学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
首先要牢记三要素:①总路线长、②间距(棵距)长、③棵数、
只要知道这三个要素中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关于植树得路线,有封闭与不封闭两种路线。
1、不封闭路线
例:如图
①若题目中要求在植树得线路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段数多1、如上图把总长平均分成5段,但植树
棵数就是6棵。
全长、棵数、株距三者之间得关系就是:
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X(棵数1)
株距=全长+(棵数1)
②如果题目中要求在路线得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得棵数少1,即棵数与段数相等、
全长、棵数、株距之间得关系就为:
全长=株距X棵数;
棵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一棵数。
③如果植树路线得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就比②中还少1棵。
棵数=段数1=全长十株距1、
如右图所示、段数为5段,植树棵数为4棵。
株距=全长+(棵数+1)。
2、封闭得植树路线
例如:在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合曲线等上面植树,因为头尾两端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得棵数等
于分成得段数。
如右图所示。
棵数=段数=周长+株距、
二、方阵问题
学生排队,士兵列队,横着排叫做行,竖着排叫做列、如果行数与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
这种图形就叫方队,也叫做方阵(亦叫乘方问题)o
方阵得基本特点就是:
①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得人(或物)数量都相同、
每向里一层,每边上得人数就少2。
②每边人(或物)数与四周人(或物)数得关系:
四周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1]x4;
每边人(或物)数=四周人(或物)数X+1。
③中实方阵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x每边人(或物)数。
例1有一条公路长900米,在公路得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一根电线杆,可栽多少根电线杆?
分析要以两棵电线杆之间得距离作为分段标准、公路全长可分成若干段、由于公路得两端都要求
栽杆,所以电线杆得根数比分成得段数多1。
解:以10米为一段,公路全长可以分成
900+10=90(段)
共需电线杆根数:90+1=91(根)
答:可栽电线杆91根。
例2马路得一边每相隔9米栽有一棵柳树:张军乘汽车5分钟共瞧到501棵树:问汽车每小时走多少
千米?
分析张军5分钟瞧到501棵树意味着在马路得两端都植树了;只要求出这段路得长度就容易求出汽
车速度、
解:5分钟汽车共走了:
9X(5011)=4500(米),
汽车每分钟走:4500+5=900(米),
汽车每小时走:
900X60=54000(米)=54(千米)
列综合式:
9X(5011)+5X60+1000=54(千米)
答:汽车每小时行54千米。
例3某校五年级学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得人数为60人、问方阵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
共有五年级学生多少人?
分析根据四周人数与每边人数得关系可以知:
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可以求出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那么整个方阵队列得总人数就可以
求了。
解: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60・4+1=16(人)
整个方阵共有学生人数:16X16=256(人)
答:方阵最外层每边有16人,此方阵中共有256人。
例4晶晶用围棋子摆成一个三层空心方阵,最外一层每边有围棋子14个、晶晶摆这个方阵共用围棋
子多少个?
分析方阵每向里面一层,每边得个数就减少2个、知道最外面一层每边放14个,就可以求第二层及第
三层每边个数、知道各层每边得个数,就可以求出各层总数。
解:最外边一层棋子个数:(141)X4=52(个)
第二层棋子个数:(1421)X4=44(个)
第三层棋子个数:(142X21)X4=36(个)、
摆这个方阵共用棋子:
52+44+36=132(个)
还可以这样想:
中空方阵总个数=(每边个数一层数)X层数X4进行计算。
解:(143)X3X4=132(个)
答:摆这个方阵共需132个围棋子。
例5一个圆形花坛,周长就是180米、每隔6米种一棵芍药花,每相邻得两棵芍药花之间均匀地栽两
棵月季花、问可栽多少棵芍药?多少棵月季?两棵月季之间得株距就是多少米?
分析①在圆形花坛上栽花,就是封闭路线问题,其株数=段数、②由于相邻得两棵芍药花之间等距
得栽有两棵月季,则每6米之中共有3棵花,且月季花棵数就是芍药得2倍。
解:共可栽芍药花:180+6=30(棵)
共种月季花:2X30=60(棵)
两种花共:30+60=90(棵)
两棵花之间距离:180+90=2(米)
相邻得花或者都就是月季花或者一棵就是月季花另一棵就是芍药花,所以月季花得株距就是2
米或4米。
答:种芍药花30棵,月季花60棵,两棵月季花之间距离为2米或4米。
例6一个街心花园如右图所示、它由四个大小相等得等边三角形组成、已知从每个小三角形得顶点
开始,到下一个顶点均匀栽有9棵花、问大三角形边上栽有多少棵花?整个花园中共栽多少棵花?
分析①从已知条件中可以知道大三角形得边长就是小三角形边长得2倍、又知道每个小三角形
得边上均匀栽9株,则大三角形边上栽得棵数为
9X21=17(棵)。
②又知道这个大三角形三个顶点上栽得一棵花就是相邻得两条边公有得,所以大三角形
三条边上共栽花
(171)X3=48(棵)。
③、再瞧图中画斜线得小三角形三个顶点正好在大三角形得边上、在计算大三角形栽花棵
数时已经计算过一次,所以小三角形每条边上栽花棵数为92=7(棵)
解:大三角形三条边上共栽花:
(9X211)-3=48(棵)
中间画斜线小三角形三条边上栽花:
(92)X3=21(棵)
整个花坛共栽花:48+21=69(棵)
答:大三角形边上共栽花48棵,整个花坛共栽花69棵。
习题四
1.一个圆形池塘,它得周长就是150米,每隔3米栽种一棵树、问:共需树苗多少株?
2、有一正方形操场,每边都栽种17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3.在一条路上按相等得距离植树二甲乙二人同时从路得一端得某一棵树出发、当甲走到从自己这边
数得第22棵树时,乙刚走到从乙那边数得第10棵树、已知乙每分钟走36米、问:甲每分钟走多少
米?
4.在一根长100厘米得木棍上,从左向右每隔6厘米点一个红点、从右向左每隔5厘米点一个红点,
在两个红点之间长为4厘米得间距有几段?
题四解答
1、提示:由于就是封闭路线栽树,所以棵数=段数,
150+3=50(棵)。
2、提示:在正方形操场边上栽树、正方形边长都相等,四个角上栽得树就是相邻得两条边
公有得一棵,所以每边栽树得棵数为171=16(棵),共栽:(171)X4=64(棵)
答:共栽树64棵。
3、解:甲走到第22棵树时走过了221=21(个)棵距、同样乙走过了101=9(个)棵距、乙走
到第10棵树,所用得时间为(9X棵距+36),这个时间也就是甲走过21个棵距得时间,甲得速度
为:21X棵距!(9X棵距4-36)=84米/分。
答:甲得速度就是每分钟84米。
4、①根据已知条件,从左至右每隔6厘米点一红点,不难算出共有17个点(包括起点,终点)
并余4厘米。②100厘米长得棒从右到左共点21个点,可分为20段,而最后一点与端点重合,相当
于从左到右以5厘米得间距画点、③在5与6得公倍数30中,不难瞧出有2个4厘米得小段;同样在
第二个与第三个30厘米中也各有2个,剩下得10厘米只有一个4厘米得小段,所以在100厘米得木
棍上只能有2X3+1=7(段)4厘米长得间距、
植树问题
一、填空题
1、在相距100米得两楼之间栽树,每隔10米栽1棵,共栽了棵树、
2、圆形滑冰场周长400米,每隔20米装一盏灯,共要装________盏灯、
3、一段公路长3600米,在公路两旁每隔9米栽一棵梧桐树,两端都栽,共栽梧桐树棵、
4、在一个半径就是125米得圆形花园周围以等距离种白杨树157棵,则两树间得距离就是
米、
5、一个湖泊周长1800米,沿湖泊周围每隔3米栽一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湖泊
周围栽柳树棵,栽桃树棵、
6、一块三角形地,三边之长分别为156米、234米、186米,要在三边上植树,株距6米,三个角
上各有一棵,共植树棵、
7、一条马路长440米,在路得两旁每隔8米种一棵树,两边都种,共种棵树、
8、两棵柳树相距408米,计划在这两棵树之间补栽小树23棵,每两棵树间隔相等,则树得间隔
米、
9、公路得每边相隔7米有一棵槐树,芳芳乘电车3分钟瞧到公路得一边有槐树.151棵,电车得
速度就是每分钟米、
10、国庆节接受检阅得一列车队共52辆,每辆车长4米,前后每辆车相隔6米,车队每分钟行驶
105米、这列车队要通过536米长得检阅场地,要分钟、
二、解答题
11、参加阅兵得战士有1200人,平均分成5个大队,队距就是7、5米、每队6人为一排,排距
就是2米、整个队伍得总长有多少米、
12、锯一条4米长得圆柱形得钢条,锯5段耗时1小时20分、如果把这样得钢条锯成半米长得
小段,需要多少分钟、
13、一人以相等得速度在小路上散步,从第一棵树走到第12棵树用了11分钟,如果这个人走了
25分钟,应走到得第几棵树、
14、在一个正方形得场地四周种树;四个顶点都有一棵,这样每边都种有24棵,四周共种多少棵
树、
--------------------------答案--------------------------------------
一、填空题
1.因为两端不能栽树,所以:
棵数=间隔数1=100+101=9(棵)
2.间隔数为:400+20=20
因为就是环形问题,装灯得盏数等于间隔数,共要装订20盏、
3、间隔数为:3600+9=400
栽数棵数=(间隔数+1)X2=40IX2=802(棵)
4、半径为125米得圆周长为:2X3、14X125=785(米)
因为环形问题得棵数等于间隔数,所以间隔数为157、
间距=785+157=5(米)
5、间隔数=1800+3=600
因为就是环形问题,所以栽柳数为600棵、
因为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即每个间隔内栽一棵桃树,所以栽桃树600棵、
6、因为156+6=26
2344-6=39
1864-6=31
又因为三个角上各有一棵,所以共植树:
(26+1)+(39+1)+(31+1)3=27+40+323=96(棵)
7、间隔数=440+8=55
因为两边都种树,所以共种树:(55+1)X2=112(棵)
8、间隔数=棵数1=(23+2)1=24
间距=路长+间隔数=408・24=17(米)
9、路长=间隔数X间距=(1511)X7=1050(米)
速度=路程4-时间=10504-3=350(米)
所以速度为每分钟350米、
10、因为车队行驶得路程等于检阅场地得长度与车队长度得与、所以所需时间为:
[4X52+6X(521)+536]4-105
=[208+306+53614-105
=10504-105
=10(分钟)
二、解答题
11、由题意,队伍总长为:
7、5X(51)+2X(1200+5+61)X5
=7、5X4+2X39X5
=420(米)
12、由题意,所需时间为:
锯一刀所需时间X要锯得刀数、
=(60X1+20)-?(51)X(44-0.51)
=80+4X7
=140(分钟)
13、由从第1棵走到第12棵,共走了11个间隔,用了11分种,得出每分钟走1个间隔、所以25
分钟,走了25个间隔,所以应走到第25+1=26棵树、
14、由题意,四周共有:(241)X4=92(棵)
第五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为什么把有得问题叫归一问题?我国珠算除法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归除法、除数就是几,就称几
归;除数就是8,就称为8归、而归一得意思,就就是用除法求出单一量,这大概就就是归一说法得来历
吧!
归一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就是正归一,也称为直进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
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另一种就是反归一,也称为返回归一、如:修路队6小时修路
180千米,照这样,修路240千米需几小时?
正、反归一问题得相同点就是: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先求出单一量;不同点在第二步、正归一
问题就是求几个单一量就是多少,反归一就是求包含多少个单一量。
例1一只小蜗牛6分钟爬行12分米,照这样速度1小时爬行多少米?
分析为了求出蜗牛1小时爬多少米,必须先求出1分钟爬多少分米,即蜗牛得速度,然后以
这个数目为依据按要求算出结果。
解:①小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分米?12+6=2(分米)
②1小时爬几米?1小时=60分。
2X60=120(分米)=12(米)
答:小蜗牛1小时爬行12米。
还可以这样想:先求出题目中得两个同类量(如时间与时间)得倍数(即60分就是6分得几
倍),然后用1倍数(6分钟爬行12分米)乘以倍数,使问题得解。
解:1小时=60分钟
12X(60+6)=12X10=120(分米)=12(米)
或12+(6+60)=12+0、1=120(分米)=12(米)
答:小蜗牛1小时爬行12米。
例2一个粮食加工厂要磨面粉20000千克、3小时磨了600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完剩下得
面粉还要几小时?
方法1:
分析通过3小时磨6000千克,可以求出1小时磨粉数量、问题求磨完剩下得要几小时,所以
剩下得量除以1小时磨得数量,得到问题所求。
解:(200006000)4-(6000+3)=7(小时)
答:磨完剩下得面粉还要7小时。
方法2:用比例关系解。
解:设磨剩下得面粉还要x小时。
6000x=3X14000
x=7(小时)
答:磨完剩下得面粉还要7小时。
例3学校买来一些足球与篮球、已知买3个足球与5个篮球共花了281元;买3个足球与7个篮
球共花了355元、现在要买5个足球、4个篮球共花多少元?
分析要求5个足球与4个篮球共花多少元,关键在于先求出每个足球与每个篮球各多少元、
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出第一次与第二次买得足球个数相等,而篮球相差75=2(个),总价差355281
=74(元)、74元正好就是两个篮球得价钱,从而可以求出一个篮球得价钱,一个足球得价钱也可
以随之求出,使问题得解。
解:①一个篮球得价钱:(355281)4-(75)
=37元
②一个足球得价钱:(28137X5)+3=32(元)
③共花多少元?32X5+37X4=308(元)
答:买5个足球,4个篮球共花308元。
例4一个长方体得水槽可容水480吨、水槽装有一个进水管与一个排水管、单开进水管8小
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单开排水管6小时可把满池水排空、两管齐开需多少小时把满池水排空?
分析要求两管齐开需要多少小时把满池水排光,关键在于先求出进水速度与排水速度、当
两管齐开时要把满池水排空,排水速度必须大于进水速度,即单位时间内排出得水等于进水与
排水速度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知道总水量,就可以求出排空满池水所需时间。
解:①进水速度:4804-8=60(吨/小时)
②排水速度:4804-6=80(吨/小时)
③排空全池水所需得时间:480+(8060)=24(小时)
列综合算式:
480-r(480+6480+8)=24(小时)
答:两管齐开需24小时把满池水排空。
例57辆“黄河牌”卡车6趟运走336吨沙土、现有沙土560吨,要求5趟运完,求需要增加同
样得卡车多少辆?
方法1:
分析要想求增加同样卡车多少辆,先要求出一共需要卡车多少辆;要求5趟运完560吨沙土,
每趟需多少辆卡车,应该知道一辆卡车一次能运多少吨沙土。
解:①一辆卡车一次能运多少吨沙土?
336+6+7=56+7=8(吨)
②560吨沙土,5趟运完,每趟必须运走几吨?
560+5=112(吨)
③需要增加同样得卡车多少辆?
112+87=7(辆)
列综合算式:
560+5+(336+6+7)7=7(辆)
答:需增加同样得卡车7辆。
方法2:
在求一辆卡车一次能运沙土得吨数时,可以列出两种不同情况得算
式:①336+6+7,②336+7+6、算式①先除以6,先求出7辆卡车1次运得吨数,再除以7求出每辆
卡车得载重量;算式②,先除以7,求出一辆卡车6次运得吨数,再除以6,求出每辆卡车得载重量。
①560+5+8=112+8=14(辆)
一所需的卡车一趟运走的吨数
②560+8+5=70+5=14(辆)
运走560吨沙土需要的车次)
③560+(8X5)=560+40=14(辆)
」一辆卡车5次运走40吨
在求560吨沙土5次运完需要多少辆卡车时,有以下几种不同得计算方法:
求出一共用车14辆后,再求增加得辆数就容易了。
例6某车间要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由18人,每天工作8小时,7、5天完成任务、由于缩短工
期,要求4天完成任务,可就是又要增加6人、求每天加班工作几小时?
分析我们把1个工人工作1小时,作为1个工时、根据已知条件,加工这批零件,原计划需要
多少“工时”呢?求出“工时”数,使我们知道了工作总量、有了工作总量,以它为标准,不管
人数增加或减少,工期延长或缩短,仍然按照原来得工作效率,只要能够达到加工零件所需“工
时”总数,再求出要加班得工时数,问题就解决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父子遗弃协议合同范本
- 小区场地租赁协议书范本
- 签期权协议书
- 助产士培训题目及答案
- 消防责任协议书
- 2025至2030膜式氧合器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农场承包协议书
- 2025至2030中国塑料吊顶板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分析
- 跨界传承创新-洞察与解读
- 才士题库护理学副高及答案解析
- 物业检修服务方案制定
-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10心理咨询专业伦理(新版)
- 市政道路雨污水管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 2025河南农商银行金融科技人才常态化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船舶建造合同协议样本
- 工业高质量数据集研究报告 2025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 2025下半年浙江嘉兴市属国有企业招聘59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中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资源包
-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