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杨炎(727年-781年),唐代政治家、财政学家,“两税法”的创议者和推行者。“一举便登科”——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宰相一箩筐”——中央官制的创新(三省六部制)“身外充征赋”——赋税制度的创新(两税法)问题一如果杨炎想从政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炎美须眉,峻风宇,文藻雄蔚。父丧,庐墓侧,号慕不废声,有紫芝白雀之祥,诏表其闾。炎三世以孝行闻,至门树六阙,古所未有。

--选自《新唐书·杨炎传》军功授爵因德推荐因才选拔家世显赫战国:商鞅变法西汉:察举制隋唐:科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昆弟也。——《晋书·段灼传》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都属于推荐选官制。一个选官权在地方;一个在中央。隋唐科举制的演变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科举制的创新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神童诗》(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科举制的创新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禁锢思想。庶族上升,促进了社会公平和阶层流动(公平开放);时间制度方式标准趋势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从以名取士到以文取士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孝廉中正官评定授官初为家世道德才能,后为门第。分科考试才学血缘世袭军功爵制中央任免军功标准科学客观方式公开公正权力集中中央(创新之处)问题二杨炎位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什么官?

(德宗)及即位、拜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选自《新唐书·杨炎传》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诏令审核诏令负责执行政事堂(议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

唐中宗若不经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其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要破格提拔前代理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门下省属官)韦弘最、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向韦弘最、薛存庆解释之所以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刘士泾的制书才得以颁布执行。——摘编自《旧唐书》

流程严密,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一体提高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体系完备事决于上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汉代田税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实施租调制度隋唐魏晋租调按户征收的说法摘自《中外历史纲要》

赋税制度设问: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需要什么条件?政府要掌握足够的土地,准确掌握人口户籍

唐高祖恢复了由国家控制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均田制度,这是在北魏时期建立的一种制度……根据成年男性纳税人的年龄和社会身份保证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土地,并限制个人手中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他们自由处理土地财产的权利。与此同时,政府还建立了一种直接税制,即租庸调制,他规定每一个登记在籍的纳税人都得支付一定数量的谷物、布匹,并定期服劳役。

——《剑桥中国隋唐史》问题三杨炎为何推行“两税法”?

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节选自《新唐书·杨炎传》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租庸调制遭破坏;富人逃避赋税,穷人赋税沉重;官吏贪腐,赋税名目繁多问题四杨炎如何推行“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资治通鉴》卷226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一切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人丁财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旬输月送夏、秋两季简化了税收时间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创新之处积极: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重赋》官吏盘剥“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