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目标与素养1.农业工具的变化(1)通过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认识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培养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2)通过从青铜农具到铁制农具的变化,认识生产工具革命性的变化,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3)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成就、特别是铁制生产工具的发展,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通过了解古今中外有关服装工具的发展,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2)通过了解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和成就,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及其成就,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素养。3.劳作方式的发展(1)通过分析农业家庭式的劳作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劳作方式之间的关系,认识农耕生产方式的特点,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2)通过分析欧洲中世纪庄园式农业生产的特点,认识农业文明的多样性,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3)通过分析家庭式手工业作坊生产和传承特点,认识自然经济条件下手工业发展受到的制约,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情境与问题1.学习“农业工具的变化”,通过实物资料图片、考古研究成果、历史文献资料等内容的呈现,了解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情况和发展水平。2.学习“手工业工具的进步”,通过实物资料图片、考古研究成果、历史文献资料等内容的呈现,了解手工业工具对手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3.学习“劳作方式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考古研究成果等内容,了解农耕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家庭生产为主体的作坊式劳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展示、史料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了解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的变化.2.通过史料交流、小组研讨、资料检索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劳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劳作方式之间的关系。重点1.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在生产工具方面的变化。2.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手工业生产方式的特点。3.金属生产工具特别是铁制生产工具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4.手工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影响。难点1.古代农具的发展演变过程。2.不同农业生产劳作方式形成的原因。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我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农业在我国古代是重要的经济支柱。我国古代的社会活动是紧紧围绕农业活动而展开的,农业生产成果的充足程度是衡量一个朝代兴盛和衰亡的关键指标之一,而社会的发展也不断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以生产力的提升为基础的,在我国古代生产力的提升则是以农具的变革为基础的。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是怎样演变的?这种演变对中国古代农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金属工具出现前的农业生产工具多媒体出示材料,思考:材料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材料二关于耒耜的起源甚早。《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用,《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汉代学者以为耒耜为一物。如许慎以为耒为上部,耜为下部,但都属于木制。而郑玄也认为上为耒,下为耜,所不同的是,以为耜为金属刃口的专称。根据《管子·海王》等记载来看,战国时耒、耜为两种农具,而且也被出土的实物所证实。师:结合材料,思考:(1)通过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2)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还有哪些质地的生产工具?(3)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有什么影响?师提示:(1)出示山顶洞人的石器资料图片。(2)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3)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生:(1)最早出现的耒相是骨质的生产工具。(2)例如,材质有骨、石、木等生产工具。(3)例如,人类开始了真正的劳动;提升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等。2.青铜生产工具(1)出示一组“铜器”生产工具的图片。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苏美尔阿卡德时期铜合金斧头(2)出示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铲图片。师:石制生产工具显然是十分笨重的,笨重的工具人类使用了几十万年。后来生产工具终于有了质的变化,根据你的了解或者猜测,首先出现的是铜制生产工具还是青铜生产工具呢?生1:青铜生产工具。生2:铜制生产工具。师:铜是物质的单质,青铜是物质的化合物。青铜是对铜的性质的改善,可见还是青铜器出现得要晚些。师:从考古发现看,铜制或青铜制的生产工具不多,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则更少,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生1:铜和青铜质地都比较软,不适合做生产工具。生2:铜和青铜稀少且昂贵,统治者不舍得用于生产工具制造。师:后来有一种新的质地的生产工具出现,这是什么生产工具呢?3.铁制生产工具的出现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赫梯人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民族。考古证据显示,其铁器的生产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赫梯王把铁作为王室独有的金属,每千克铁的价格甚至高于黄金,更是高达黄铜的20倍。铁制兵器一度作为赫梯王国的象征,更成为其征战四方的利器。材料二战国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出山镇,它是战国时韩国著名的冶铁遗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冶铁遗址。遗址南系龙泉河,北接棠溪河,置谭山水库两岸,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地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战国时著名的棠溪、龙泉、干将、莫邪等名剑均在此铸造,遗址至今保存的战国冶炼炉,系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早用配制的黑色耐火炉壁材料建成的冶炼炉,为研究我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材料三根据相关史书的记载,最早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出现,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基本上替代了此前使用的各种类型的农具。铁制农具的发展不仅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还推动了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铁制农具通常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之中。秦始皇在兼并六国之后大力兴办冶铁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生产方式由集体向个体的转变。到西汉时期个体农户在农业生产之中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农具基本已经得到满足。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提升,铁制农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阶段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样式的农具基本上已经出现。师: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但铁制农具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为什么铁制农具没有得到推广呢?生1:铁价格昂贵,被用来制作兵器。生2:铁的产量有限。生3:铁的冶炼技术不成熟。师:铁器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有人认为铁制生产工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有人认为真正的农耕文明是从铁制农具的使用开始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生1:铁制工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生2:铁犁和畜力耕作创造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师: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推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4.灌溉工具多媒体出示古代翻车和筒车两种生产工具。师:这两种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相比较而言,哪种生产工具更为先进呢?生:农业生产灌溉工具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翻车是利用杠杆原理借助人力进行灌溉的工具,筒车是借助自然力进行灌溉的工具,比翻车更为高效。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1.纺织工具的变化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出土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刮磨得很光滑。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编织工具。山顶洞人的骨针的发现在染织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它发明5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能够自己缝缀简单的衣着。材料二水转大纺车(王祯《农书》载)材料三提花机作为一种纺织工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据考古证实,从河南安阳殷墟墓葬铜器上保留的丝织物痕迹来看,不仅有平纹组织的绢,还有提花的菱纹绮,这说明我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提花机。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只有提花机才能织出。师:结合上面图文资料,思考:(1)为什么手工业是较早出现的部门?(2)从生产工具的角度看,哪些事例反映了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生:(1)手工业是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解决了食物生产的问题、定居的问题。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穿着方面的改善。(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纺轮;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汉朝的纺车和提花机;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师总结: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2.制陶和冶炼等方面的生产工具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烧窑用的支钉文物材料二战国时期,铸铁范和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泥兽面范师:说说这些生产工具在当时生产中的作用。生:自由交流。师:通过这些生产工具,能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吗?生:根据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的原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成就。三、劳作方式的发展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从原始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而冶铁技术的提高也加快了铁犁的普及程度。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不仅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快了井田制瓦解的过程。在汉代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材料二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模式。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一方面是各朝代政府均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奉行以农为本、商为末的思想理念,使得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中,农业始终占据绝对地位,尽管农业与手工业、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农业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始终无法撼动。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具有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特点,也具有很强的再生性。农民们在灾难过后,很快能够再次播种耕织。材料三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是一种土地所有制形态,是国王把国有土地以采邑、封地等形式分割给大大小小的领主,然后由领主再把其领有的土地分为领主自用地与农奴份地两大部分,农奴各自耕种自己的份地,并用自己的工具为领主耕种自用地。份地的收入归农奴,而领主自用地的收入归领主,这种土地是不允许买卖的。所以,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是封建领主通过超经济的强制力迫使农奴无偿地为自己提供劳役地租的一种土地所有制形态与剥削形式。材料四在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如作坊、手工业工场),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细密的,促成工业生产力提高的各种因素,往往是互相影响的。例如,工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对于劳动分工粗细的程度是有直接影响的,生产规模扩大,往往促成劳动分工细密。在明清时代的某些工业部门,如制瓷、制糖、矿冶、井盐等行业的部分手工业工场中,都已具有相当细密的劳动分工。这时的手工业工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生产体系了。师: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生:在井田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劳动。师:从战国时期开始,农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开始由集体劳作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作。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生1:土地所有制方式发生了变化,大量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生2: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推广,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成为可能。师:农业和手工业一直是密切相关的部门,为什么中国的手工业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生1: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生2:古代的农业生产更多是维持生计的生产,农业的地位是手工业根本无法动摇的。师:我们把视野转移到国外,欧洲的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生1: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是奴隶制庄园生产。生2:中古时期的西欧是封建制庄园生产。师:中国历史上是否也出现过庄园经济?生: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就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师:在古代社会虽然农业的地位无法动摇,但农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生1: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是手工业作坊生产的。生2:日常的生活用品有一部分也是手工业生产提供的。生3:封建城市中有一定的手工业从业者,维持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师:我们大概了解了古代的生产方式,你能否总结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生1: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旅古镇景区委托运营管理及旅游纪念品销售合同
- 2025年抗高血压药项目建议书
- 生物科技领域基因编辑专利无效争议代理合同
- 肾内护理课件
- 网络直播平台主播形象使用权购买合同
- 基因编辑技术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协议
-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程师委托聘用协议
- 国际化智能穿戴设备专利许可及全球市场推广合同
- 高速城市有轨电车接触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
- 婚姻稳定性保障与不可抗力事件忠诚协议修订执行
- 民间游戏体育游戏课程设计
- 安奈拉唑钠肠溶片-临床用药解读
- 停车场运营维护管理投标方案技术标
- AI赋能教育创新
- 田径运动会检查员报告表
- 业主维权授权委托书范文
- 第四代EGFR-C797S药物管线及专利调研报告
- 有机硅化学课件-有机硅化合物的化学键特性
- 蒸汽和饱和蒸汽热焓表
- 纯水管道施工方案-2
- 企业清产核资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