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第一单元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界线所划分的区域属于()A.自然区域 B.行政区域C.经济区域 D.军事区域2.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解析第1题,图例表明,图中界线为县界,图中界线所划分的区域应属于行政区域。第2题,图中显示,图中县界两侧河流向两边分流,应为分水岭,在地形上应为山脊或山脉,县界为行政区界线,行政区界线一般是明确的。答案1.B2.D下图为世界两区域图。读图,完成3~4题。3.对图示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区域因流水作用,地形以盆地和丘陵为主B.甲区域河流无结冰期,乙区域河流有结冰期C.两区域夏半年主要受偏南风影响D.两区域均以常绿阔叶林为主4.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甲区域人口老龄化严峻,为人口净迁入区②乙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为人口的净迁出区③甲区域乳畜业发达,商品率高④甲区域城市化速度快于乙区域⑤两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达⑥两区域水运交通便利,航运发达A.①②③ B.②④⑤C.①③⑥ D.②③⑥解析第3题,甲区域是西欧平原,乙区域是长三角地区,两区域均以平原为主。西欧平原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类型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甲、乙两区域的河流无结冰期。西欧平原常年受盛行西风(西南风)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夏季吹东南季风,故C项正确。第4题,甲区域(西欧平原)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峻,为人口净迁入区;乙区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为人口的净迁入区;甲区域的气候、市场等条件适合乳畜业的发展,乳畜业商品率高;甲区域的城市化速度慢于乙区域;乙区域的矿产资源不丰富;两区域都位于沿海地区,河网稠密,航运发达。C项正确。答案3.C4.C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5~6题。5.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界线的是()A.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等温线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6.影响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土壤 D.市场解析第5题,甲图反映的是种植业景观,乙图反映的是畜牧业景观,这两种农业生产界线大致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位于该线旁边。第6题,种植业主要处在潮湿、半潮湿区,畜牧业主要处在干旱、半干旱区,形成两者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的差异,因此影响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答案5.D6.B由于地域广袤,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图。读图,完成7~9题。7.确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①地形②土壤③植被④气候⑤水文A.①② B.③⑤C.①④ D.②③8.下列属于东部季风区特征的是()A.四周多山地,多风蚀地貌景观B.气候潮湿,气温年较差大C.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D.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9.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东部季风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草原,部分地区为森林C.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淡薄,人口少D.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更的干湿状况是确定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特征的主导因素解析第7题,地形和气候是确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第8题,四周多山地,多风蚀地貌景观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点;气候潮湿是东部季风区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大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点;东部季风区的原有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东部季风区河流多为外流河,湖泊多为淡水湖。第9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山地中分布有森林、草甸等植被外,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答案7.C8.C9.B合掌造是某地的一种木造建筑物(见下面左图),该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0~11题。10.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与下列哪项地理现象相适应?()A.多洪涝灾难B.地震、火山活动频繁C.台风频发D.冬季多暴雪11.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上面右图中的()A.a地 B.b地 C.c地 D.d地解析第10题,图片显示该建筑物屋顶厚且陡,冬季暴雪不易在屋顶积累,D项正确。屋顶设计与洪涝灾难、地震和火山活动无关,A、B两项错误。图中建筑物凸出的檐角太多,不适合建在台风频发地区,C项错误。故选D项。第11题,日本的西部沿海地区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暴雪天气,最可能有合掌造,a地符合。b、c、d三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降雪少,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项。答案10.D11.A读某年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完成12~13题。12.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B.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缘由是降水多、蒸发少C.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缘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D.乙地区耕地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袤有关13.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A.甲地区以旱地为主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C.甲地区能源供应足够,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须要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解析第12题,从水资源总量就可以推断出,甲代表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比北方多,南方地区降水量大,蒸发量也大;乙代表北方地区,人口总数比南方少,主要缘由是南方经济发达;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耕地比重大。第13题,甲地区(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煤炭、石油资源比南方丰富;南方地区能源供应不足;南水北调是为了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的惊惶状况。答案12.D13.D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4~16题。14.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水源、土壤 B.劳动力、技术C.气候、地形 D.市场、交通15.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C.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16.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解析第14题,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最大。第15题,与①区相比,③区纬度低,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③区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土壤肥力均不如①区。第16题,黄淮海平原多旱涝、盐碱,故应进行盐碱地改良,接受科学的浇灌方式。长江中游地区冬季气温较高,不必发展大棚农业。华南地区应爱惜热带森林,发展特色林果和旅游业。西部地区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超载,破坏生态环境。答案14.C15.C16.A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融入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读图,完成17~18题。17.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的()A.北面 B.南面C.东面 D.西面18.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实,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显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不正确的是()A.土楼接受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B.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C.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D.土楼建筑风格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解析第17题,四合院为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正午太阳在正南方。正房位于庭院的正北方,一方面可以获得足够的光照,另一方面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18题,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的汉族人,因战乱、饥荒等各种缘由被迫南迁。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较多,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抗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故选C项。答案17.A18.C我国许多古诗词中描述了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请依据图甲、图乙及其中的古诗,完成19~20题。19.图甲、图乙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分别是()A.甲:山高水阔,常绿阔叶林茂密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B.甲:北雁南飞,叶落草枯乙:一种喀斯特地貌C.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峻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乙:水乡江南,丘陵广布20.形成图甲、图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最主要缘由是()A.海陆位置不同B.人类活动不同C.海拔不同D.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解析第19题,图甲中的“叶正稀”反映的是落叶景观,“不作一行归”指的是北雁南飞,反映的是秋天叶落季节的景象;图乙是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景观。故选B项。第20题,图甲区域特征反映的是季节变更,形成的主要缘由是气候因素,温带地区,秋季来临,叶落草枯,候鸟南迁。图乙景观是桂林山水,为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缘由是地质作用,喀斯特地区以石灰岩为主,在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受流水溶蚀,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海陆位置、海拔、人类活动都可能影响到区域的自然特征,但不是形成图甲、图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D项。答案19.B20.D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完成21~23题。21.下列不属于Ⅰ区的地形区是()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22.下列关于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夏季受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②地表植被从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具有明显的干湿度变更特征③水系特征是流程短,水量小,多为内流河④农业多为绿洲农业、浇灌农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3.下列关于Ⅲ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高、气温低是其主要自然特征B.全部位于非季风区C.区内尚无铁路,陆上交通依靠公路D.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的发源地解析第21题,东部季风区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第22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农业多绿洲农业、浇灌农业;多为内流河;自东向西随降水量削减,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第23题,青藏高寒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地势高、气温低;青藏高寒区东南部属于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建有青藏铁路;青藏高寒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河发源地。答案21.C22.B23.A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24~25题。24.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足够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峻25.对甲所在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解析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地区地处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地处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足够,但热量不足;丁沿线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该地区降水较少,荒漠化严峻。答案24.D25.A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下图为蒙古包(蒙古族牧民传统民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等,是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建的,特点是易于建立与搬迁。材料二蒙古族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下图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某条河流景观图。(1)内蒙古自治区地形以为主,地势平坦开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陆地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图中河道蜿蜒的地形缘由是。(6分)

(2)传统民居的样式常常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蒙古包身呈圆柱形,包顶呈拱形的好处是,。(4分)

(3)蒙古包选址原则是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秋平”指的是秋季水热条件较好的山腰、山麓、河流两岸的平地上利于蒙古包搭建,且水草丰富。“冬阳”指的是冬季选择阳坡,温煦避风。“春洼”:①春季降水较少、多风沙,地势低洼处可避风沙;②凹地可能有地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地下水源,水草比较丰富。请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夏岗”的缘由。(4分)解析第(1)题,内蒙古自治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陆地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图中河道蜿蜒的地形缘由是地势平坦,流速缓慢,河流以侧蚀为主,凹岸侵蚀,凸岸积累。第(2)题,传统民居的样式常常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蒙古包的包身呈圆柱形,对风的阻力小,不易被吹倒。包顶呈拱形,有利于排水,不易被积雪压塌。第(3)题,蒙古包选址原则是春洼、夏岗、秋平、冬阳。“夏岗”说明夏季位于地势较高处,因此可以从气候凉快、不易积水等方面分析缘由。答案(1)高原温带荒漠带地势平坦,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积累(6分)(2)包身呈圆柱形,对风的阻力小,不易被吹倒;包顶呈拱形,有利于排水(雨雪)(4分)(3)“夏岗”:①夏季雨水较多,高岗地区不易积水;②夏季比较燥热,岗地地势较高,凉快通风,蚊蝇较少。(4分)27.(13分)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简称。(6分)①,②,③,④,⑤,⑥。

(2)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图示三个经济地带属于,其推断理由是。(3分)

(3)三个经济地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体现了区域的特征;三个经济地带的内部都有其相对,但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普遍存在着;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了区域的特征。(4分)

解析第(1)题,读图简洁得出图中数码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然后写出其简称。第(2)题,考查区域的划分类型,区域一般可以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三个经济地带是依据其地理要素的相像性划分的,所以属于均质区。第(3)题,依据题中三个区域的关系进行推断即可。答案(1)辽皖内蒙古桂黔(贵)甘(陇)(6分)(2)均质区三个经济地带是地理要素具有相像性或相对一样性的区域(3分)(3)整体性一样性差异性开放性(4分)28.(11分)我国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战略通道浮出水面。2024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通道建设将涉及一大批铁路、物流枢纽等重大项目,辐射西部12个省(区、市)和海南洋浦港、广东湛江港等地。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三大自然区看,①地和③地位于,②地位于,④地位于。(3分)

(2)从三个经济地带看,数字代表的省级行政区位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位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位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3分)

(3)①和②所在的自治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各有什么特点?(2分)(4)③所在自治区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形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3分)解析第(1)题,①为内蒙古,③为新疆,都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②为西藏,位于青藏高寒区;④为广西,位于东部季风区。第(2)题,④位于东部经济地带;①位于中部经济地带;②和③位于西部经济地带。第(3)题,内蒙古自治区受距海远近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西藏自治区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第(4)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南北纬度差异大,热量条件差异大;区内受高大山脉、盆地的影响,气候差异大;深居内陆,降水少,大气环流条件差异大,气候差异大。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3分)(2)④①②和③(3分)(3)①所在的自治区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②所在的自治区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分)(4)纬度位置、地形、大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