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阅卷人
-------------------、现代文阅读(35分)
得分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
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
里,垄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遇,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狭路相逢勇者
亦无胜。桥左侧还有两头毛驴驮着面袋,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
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更增添了桥上的拥堵。在拱桥这边的尽头是一个贩夫在向孩子兜售小玩具,他不知
道身后有一辆驴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企图减轻车辆下滑的惯性,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
自控,打着趣越,真可谓险象环生!
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
吃水很深,满载而行,透过舱门可以看到里面的男女乘客,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
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
住拱桥横梁,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死顶,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
看下去,整个拱桥上下处在无序的争吵和拥挤的状态中,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
矛盾,并达到了高潮。
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
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在纤夫距离拱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或标牌
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这个开封城,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管理人员在进行督导。说到这里,
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这在开封是一个久拖
不决的历史问题。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宋
真宗诏令要消除这个现象,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
停地挤占道路,老百姓占不了街面就占桥梁,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
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路上相遇,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
左右可分?
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城市管理的水平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
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
(摘编自余辉《走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运河》)
材料二:
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
经营现象,在当时,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
子,街面上无法通行车马(“坊无广巷,币不通骑”)。《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记载说,开
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大臣之后,经通利坊返回宫殿。出人意料的是,途经通利坊
时,拥挤的街道竟然使堂堂皇家仪仗无法展开。为此。赵匡胤勃然大怒,第二天下令要狠狠整治一番侵街
现象。
宋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规定,凡是侵占街道、巷道、乡道来搭
建经营的,都要罚以70大板。除此之外,宋代还在京城组建了类似于现代城管的专职执法队伍——“街道
司”。他们统一穿音衫子制服,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维持街道的卫生、整修及日常秩序,包括巡视街道、
疏通交通,以及管理与处理侵街现象等具体工作。但从《长编》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北宋,京城侵
街现象严重且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宋史》载,“京师并河居民,盗凿汴堤以自广”,沿着
汴河居住的人家,竟然把违章建筑建到河上去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北宋朝廷知难而退。史载,天禧四年5月“开封府请撤民舍侵街陌者,上以劳民,不
许”,开封府把整治侵街行为的报告递上去了,宋真宗却把报告给驳回来:这可是劳民扰民的行为呀!
大概是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一你要越过红
线建房是吧?好的。不过先把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交上来!
《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显示,在一个门洞前,街道司的人在歪着身子睡大觉,面对侵街占道现象,
他们是不想作为还是有心无力?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摘编自段立新《北宋的商业繁荣与“城管”难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来看,造成桥上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就是几个纤夫。
B.作者认为,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阻碍交通。
C.宋太祖赵匡胤亲历的交通拥堵是他下决心整治侵街现象的最重要原因。
D.京城侵街现象屡禁不止,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桥上场景,一方面反映了人员的复杂和交通的混乱,另一方面也间接体
现出汴梁的经济繁荣。
B.画卷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
事故中具有重要作用。
C.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朝廷
想整治侵街乱象的态度。
D.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现象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宣告了治
理侵街占道现象的失败。
3.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
A.北宋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十二字交通规则。
B.《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
C.《宋文鉴・汴都赋》记载:“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
D.《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记载:“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现象措施材料
①坊无广巷,市不通骑
①订立相应法规①史籍
②盗凿汴堤以自广
②组建专职队伍②画卷
③街道司的人白天街上睡大觉
A.“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给当时的汴梁城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B.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规划中道路狭窄、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
C.画卷上“睡大觉”的人的服饰特点应该是作者判断其为街道司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
D.作者援引大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客观可信。
5.请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京城侵街现象十分严重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
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一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
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暧嗜,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挑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室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自从
嘎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
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
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受,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
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嚷嚷:“哼,
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
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
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
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
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
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
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我刚来的时候,说起
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
‘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
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
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
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
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
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
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
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
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
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
盔冰甲,一走路冰硝乱响。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更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捶铁打
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
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
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
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在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
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暧嗜,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
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有么!”
1960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彰显了对青春价
值的自我追求。
B.作为一名货车司机,小刘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昆仑山沿线,饱尝艰辛,但是从“司机之家”获得了所需
的温暖与关怀。
C.惠嫂初到转运站时发现当地环境十分恶劣,因而心灰意冷,之后被老惠及其病友们的精神感动,思
想发生了转变。
D.“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老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后来成为他与病友们共同战胜病魔
的精神动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与李婉丽的结识写起,以她的谦虚应答收束全篇,首尾照应,使得故事结构严谨有序。
B.小说中老惠自始至终没有出场,而是借助作者之口叙述,反而给读者留下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既着意于人物的肖像描写,又通过对话以及细节来展现他们美好的形象与高贵的品质。
D.小说语言风格与《百合花》颇为相似,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自然清新之感,充满诗意。
8.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说明。
9.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卷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得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
与处久面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
失实之声。今之新辨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
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
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①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
末涂,则臧获不疑弩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个住,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
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
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撷瘗则寝益。剔首、撷座,必一人抱之,慈母治
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令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
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僮、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而无私
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武帝)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第之人,故马或奔跟②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③之马,跻弛④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维国者。
(节选自《汉书・武帝纪》)
[注]①臧获:古称奴婢。②奔蹑(di):奔驰,踢人。③泛(能ng)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
④跻(tud)弛:放纵不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然犹啼呼A不止B婴儿不知犯C其所小苦D致其所大E利也F今上急耕田垦草G以厚民产也H而以
上为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伐,指功劳、功勋,与成语“自矜功伐”中的“功伐”含义不同。
B.起,指起用,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义不同。
C.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含义不同。
D.绝,指偏僻的、辽远的,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
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
B.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祸;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造成了长平之战的
大祸。这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
C.在韩非子看来,“发齿吻形容”,即通过马的毛发、牙齿和形体外貌来判定马的优劣,就是伯乐也不
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D.韩非子认为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可以
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②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馍、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韩非子和汉武帝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寿薛稼堂①
蒋捷
稼翁居士,有几多抱负,几多声价。玉立绣衣霄汉表,曾览八州风化。进退行藏,此时正要,一着高
天下。黄埃扑面,不成②也控羸马?
人道云出无心,才离山后,岂是无心者?自古达官酣富贵,往往遭人描画。只有青门,种瓜闲客③,
千载传佳话。稼翁一笑:“吾今亦爱吾稼。”
【注】①本词作于宋亡后词人避世归隐时。②不成:难道。③种瓜闲客:指秦朝东陵侯召平,汉初
他在长安青门外种瓜为生,隐居不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称赞了薛稼堂的抱负和声望,随后指出其做过高官,游历八方饱览各地民情,曾拥有显赫
的地位。
B.下片“云出无心”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的典故,借以表现出乱世之人的身
不由己。
C.篇末的“吾今亦爱吾稼”与前面的“种瓜闲客”形成呼应,寻常的耕稼行为因此超越时空而别具文化意
味。
D.本词为薛稼堂贺寿而作,从“黄埃扑面”到“稼翁一笑”,词人借此对易代之际的进退选择表明了自己
的看法。
16.词人将“达官”与“闲客”作对比,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简要分析。
17.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苏洵在
《六国论》中与之相似的论述是“,
(2)人们常常说“风从虎,云从龙”,杜牧《阿房宫赋》中便以“,”的句
子体现了这种认识。
(3)“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成为古代
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如
阅卷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得分
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
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
脉动,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谓A―。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①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
焙,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②置热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叶舒展,
纤毫毕现,茶香四溢,B—。③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④谷雨这个词,
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
夜晚,父亲肯定C—,难以入睡。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再过三个月,谷子就
遂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芽、抽穗、扬花、结
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净枇、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了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
B.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C.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D.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能剩下几个钱。
20.“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语言文字运用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大树,①?
我们知道,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要经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根、发
芽、长叶,变成根茎叶齐全的幼苗。幼苗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
用,积累有机物养料供自身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茎干变高、变粗,开始开花结果、产生种子,变成根
深叶茂的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繁衍之后,成熟植株的长势逐渐衰弱,树体残败,最后衰老死
亡。其枯枝落叶等残体被微生物逐渐分解,又转化成为无机物,返回自然界,供其他植物重新利用。这是
一个物质循环过程,地球上无数个这样的物质循环,汇合成生物圈总的物质循环。
从种子到大树,是一个吸收固碳过程。从大树衰亡到种子,又是一个释放碳的过程。就是说,单株树
木生命周期轮回是一个②—,这种碳循环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那么,单株树木又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呢?研究发现,树木的固碳本领与其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③—,如:北京地区胸径20厘米的侧柏、油松、桦木、刺槐、榆树,储存的CO2量分别为170.2、
191.9、242.3、419.4、447.2千克。
我国是全球恢复森林植被最快的国家。近40多年来,我国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这不仅有
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22.请根据第二段的介绍,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树的生长发育到死亡的各阶段。
阅卷人
四、写作(60分)
得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认为感情会随着外在事物的不同而变化;范仲
淹在《岳阳楼记》中则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看法。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3.C
4.B
5.①五代后周时期占道经营情况严重,积重难返。②权贵阶层不服从管理,导致占道经营的风气蔓延。
③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官员的懒政、怠政现象严重。④朝廷和皇帝本人对这一现象的退缩和妥
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
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
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
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
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
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
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
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
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
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直接责任者就是几个纤夫”错,根据“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可知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
关,而不“就是”几个纤夫。
B.“作者认为”错,根据“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可知并不是“作者
认为
C.“下决心整治侵街现象的最重要原因”错,根据“拥挤的街道竟然使堂堂皇家仪仗无法展开”“第二天下令要
狠狠整治一番侵街现象”,可知“亲历交通拥堵”是赵匡胤下决心整治侵街现象的直接原因。
故答案为:Do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错,根据“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可知,并非“街道司不作为”。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BD属于不同领域的城市管理措施,可以用来反驳“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
C.是城市建设和规划问题,没有体现城市管理,不能用来反驳“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B.“汴梁城市规划中道路狭窄、通行困难的问题”错,“道路狭窄、通行困难”不是城市规划的问题,是“侵
街”导致的城市管理问题。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可知,五代后周时期占道经营
情况严重,积重难返。
②由“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可知,
权贵阶层不服从管理,导致占道经营的风气蔓延。
③由“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可知,官员理政
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官员的懒政、怠政现象严重。
④由赵匡胤曾下令狠狠整治“侵街”现象,“宋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京城侵街现象严重且屡
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面对这样的形势,北宋朝廷知难而退”等内容可知,朝廷和皇帝本人对
这一现象的退缩和妥协。
故答案为:①五代后周时期占道经营情况严重,积重难返。②权贵阶层不服从管理,导致占道经营的风
气蔓延。③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官员的懒政、怠政现象严重。④朝廷和皇帝本人对这一现象的
退缩和妥协。
【答案】6.D
7.A
8.①初闻小刘嘟嚷这句话时,因没有听清且身上难受,没有在意。②听说惠嫂提及老惠用这句话骂她,
记起小刘在路上说的话,感到疑惑。③听惠嫂解释这是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回想起自己的行为,感到羞
愧。④听惠嫂讲述这句话的来历后,内心激动,陷入深思。⑤第二天用这句话来反问小刘时,信念坚
定。
9.①丰富故事内容和细节,使得情节环环相扣,曲折动人。②通过上海女孩李婉丽的讲述引出可亲可敬
的惠嫂,又由惠嫂引出扎根高原的老惠,巧妙自然,相互映衬。③叙写建设边疆的系列故事,歌颂了对建
国初期广大民众克服艰难、积极投身边疆建设,接续奋斗的宽阔胸怀和高尚品格。④使故事讲述更显亲
切;设置悬念,增加故事的复杂度和趣味性,吸引读者的兴趣。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
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
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能力。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
答时,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变化,然后仔细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
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答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
要从写法上解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凭着一棵草的精神,大伙自力更生建起来窑洞,表
达了在此长期奋斗的决心和意志。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借助作者之口叙述“错误。借惠嫂之口,而非作者之口,如借惠嫂之口讲述了老惠和病友一起建窑洞,
让读者感受到了老惠顽强坚韧的形象。
C.“着意于人物的肖像描写“错误。小说通过“我”和李婉丽的对话、李婉丽回忆她和惠嫂的交谈来刻画人物
形象,通过“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殖乱
响”“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没有着意于人物的肖像描写。
D.“充满诗意”错误。本文语言不具备诗意美。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能力。
原文“他又嘟嘟嚷嚷:’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可知,李婉丽第一次听
说这句话时因为初来并且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感到诧异,不明所以的心理。
原文“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可知,当李婉丽在惠
嫂嘴里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想起小刘骂她的话,疑惑为什么都会用这句话来评价人。
原文“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
过吗?‘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可知,当李婉丽得知这是句厉害的骂人的话的时候,对
小刘骂她的事情感到羞愧慌张。
原文“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这
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可知,当李婉丽理解了这句话的来历和含义后,不仅对其中的故事倍感兴趣,随
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原文“走呀,我要到前面去!”“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
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可知,最后李婉丽被这句话深深感
动,决定留下来,当小刘以轻视的态度问“你来做什么?”的时候,李婉丽反问小文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
棵草?”,表达了她坚定了信念的心理特征。
故答案为:①初闻小刘嘟嚷这句话时,因没有听清且身上难受,没有在意。②听说惠嫂提及老惠用这句
话骂她,记起小刘在路上说的话,感到疑惑。③听惠嫂解释这是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回想起自己的行
为,感到羞愧。④听惠嫂讲述这句话的来历后,内心激动,陷入深思。⑤第二天用这句话来反问小刘
时,信念坚定。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小说开篇以“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开启小说的叙事,“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
吧!”,读完小说可知“第一课”是以故事的方式讲述,讲述了李婉丽如何从畏缩退守到坚定信念扎根边疆,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构建了引人入胜,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
小刘把李婉丽带到“司机之家”,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一惠嫂,她讲述了“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的含义,
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扎根高原的老惠,以及老惠的故事,由人而事,相互映衬,使得故事结构严谨有
序。
小说讲述了建国初期老惠等人积极投身边疆建设,在边疆勘察“找煤油”,克服困难,挖窑洞;惠嫂经营“司
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现在,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
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彰显了对青春价值的自我追求。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对积极投身边疆建
设,接续奋斗精神的赞美。
由小说“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
事?”,,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小说使用了嵌套式叙事结构,它的特点是
将一个或多个小故事嵌套在一个大故事中,每个小故事都可以独立于大故事之外,但又在大故事的整体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丰富了故事内容,创造更多的细节和情节线,增加故事的复杂度,从而吸引读者
的兴趣。此外,它可以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多样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内涵
和主题等。
故答案为:①丰富故事内容和细节,使得情节环环相扣,曲折动人。②通过上海女孩李婉丽的讲述引出
可亲可敬的惠嫂,又由惠嫂引出扎根高原的老惠,巧妙自然,相互映衬。③叙写建设边疆的系列故事,歌
颂了对建国初期广大民众克服艰难、积极投身边疆建设,接续奋斗的宽阔胸怀和高尚品格。④使故事讲述
更显亲切;设置悬念,增加故事的复杂度和趣味性,吸引读者的兴趣。
【答案】10.B;F;H
11.A
12.C
13.①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到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职
越高,政事就越有成效。
②君主征收赋税和钱粮来充实粮仓国库,将用它们来救济灾荒、供养军队,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
14.①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应注重实际能力,从基层提拔。②汉武帝则强调选拔人才
应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
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
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
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
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
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
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
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
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容,孔子察看了他的容貌就接纳他为弟子,与他相处久了,发现他的品行与仪
表不相称。宰予说话高雅有文采,孔子考察了他的言辞就接纳他为弟子,与他相处久了,才发现他的智慧
不如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以貌取人,在子羽身上我出了差错;以言取人,在宰予身上我出了差错。”
所以凭借孔子这样的智慧,也还有考察结果不能符合实际的感慨。现在出现的辩说之辞,比宰予的措辞更
加浮夸动听,而当代君主在听辨时比孔子更加糊涂,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任用他,这怎能不出现失误
呢?所以魏国听信孟卯的辩词,导致了华阳之战的惨祸;赵国听信赵括纸上谈兵,酿成了长平之战的灭顶
之灾。这两次祸患都是任用能言善辩之徒失误造成的恶果。铸剑只看掺锡的多少和炉火的颜色,就是区冶
子也不能凭此断定宝剑的质量;用它到水面上砍杀鹄雁,在陆地上劈斩马匹,就是奴婢也不会对它的利钝
判断错误。只是掰开马口看牙齿和看马的外表,就是伯乐也无法凭此判断马的好坏;要是给马套上车驾车
上路,看马跑到终点,就是奴婢对马的优劣也会看得清清楚楚。只看人的相貌、衣着,只听他说话议论,
孔子也难以断定士人的能力大小;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办事的功勋,就是平常人也能分辨出他是愚笨
还是聪明的。所以明君任用的官吏,宰相必定是从地方小吏中起用的,勇猛的将领必定是从士兵中挑选
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赏赐,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丰厚他们就越受到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位越
高,政事就越有成效。爵位高俸禄厚,官吏都会把政事办妥,这才是称王天下之道。
现在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一定会说:“要得民心。”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
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可以了。民众的见解不可以采用,就像婴儿的想法不可以采用一样。婴儿不
用针硬挑刺他头部的穴位就不能医治他的腹痛,不割治拜子就会使病情加重。而要给婴儿挑刺头部的穴位
和割治疗子,必须由一个人抱着,由慈母给他处理;即使这样他还会哭喊不止,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给他吃
点小苦会带来大的好处。如今君主加紧督促民众开荒种田来增多民众的家产,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残酷;
整治刑法加重惩罚用来禁止奸邪,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严厉;君主征收赋税和钱粮来充实粮仓国库,将用
它们来救济灾荒、供养军队,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使国内民众必须知道披甲上阵,而不准私自免除
兵役,必须齐心协力奋勇作战,是为了擒获敌人,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凶狠。上述四项措施,本是为了治
国安民,可是民众却不欢迎。
材料二:
(武帝)下诏说: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非同寻常的人才。有的马奔跑踢人,却能行千
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
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这样他还会哭喊不止,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给他吃点小苦会带来大的好处。如今君主加紧督促民
众开荒种田来增多民众的家产,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残酷。
“婴儿”是“不知”的主语,故B处断开;
第一个虚词“也”是句末语气助词,“今”是时间状语,放在下句句首,故F处应断开;
第二个虚词“也”是句末语气助词,“也”与“而”两个虚词不能两用,中间H处断开。
故答案为:BF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相同,“功伐”,功劳、功勋。句意:考核他办事的功勋。/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
B.正确。不同,“起”,起用;/起事。句意:宰相必定是从地方小吏中起用的。/东方诸国的英雄豪杰就一齐
起事,灭亡了秦朝。
C.正确。不同,“非常”,非同寻常;/意外的变故。句意:必须依靠非同寻常的人才。/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
意外变故。
D.正确。不同,“绝”,偏僻的、辽远的;/度过、越过。句意: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
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可越过峨眉山顶。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通过马的毛发、牙齿和形体外貌来判定马的优劣”错,“发齿吻形容”的意思是掰开马口看牙齿和看马的
外表,“发”是“打开、掰开”,而不是“毛发”。
故答案为:C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劝”,激励;“迁”,提升,升职;“治”,有成效。
⑵“征”,征收;“饥僮”,灾荒;"以……为2认为。
故答案为:①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到激励;逐级提升官职,
那么官职越高,政事就越有成效。②君主征收赋税和钱粮来充实粮仓国库,将用它们来救济灾荒、供养军
队,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故明主之吏,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应注重实际能力,从基层
提拔。
②由“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可知,汉武帝则
强调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①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应注重实际能力,从基层提拔。②汉武帝则强调选
拔人才应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答案】15.B
16.①借“达官”遭人指摘的历史教训,表达对沉醉富贵之人的鄙夷;②借青门种瓜的佳话,表达对隐居
不仕的“闲客”称许;③两相比较,传达出知进退、守气节的观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
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
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
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
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
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借以表现出乱世之人的身不由己”错误。“云出无心”借以表现无名利之念。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题要能够先分别分析“达官”与“闲客”蕴含的情感,然后分析将两者进行对比传达出的情感。
“自古达官酣富贵,往往遭人描画”意思是自古以来,那些职位高的官吏常常沉醉在荣华富贵之中,往往会
遭受到他人的评价指点,批评指摘。这两句有侧面规劝之意,词人总结达官贵人热爱富贵的结局往往都不
好,借达官贵人遭人指摘的历史教训,表达对沉醉富贵之人的鄙夷。
“只有青门,种瓜闲客,千载传佳话”意思是只有在青门外栽植瓜果的那位闲客,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美好的
名声,成为传诵一时的美事。这几句诗借召平在青门种瓜的典故,表达对退居乡里、不肯出仕的闲淡之人
的赞许。
作者有对达官的批评,有对闲客的赞扬,在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易代之际的进退选择的看法,
传达出词人规劝薛稼堂应该懂得进退,在出仕和退隐之间合理选择,知道行藏,不要在元朝做官,要能够
像东陵侯召平一样隐居不仕,守住自己的清白节操,守住自己的高尚气节。
故答案为:①借“达官”遭人指摘的历史教训,表达对沉醉富贵之人的鄙夷;②借青门种瓜的佳话,表达
对隐居不仕的“闲客”称许;③两相比较,传达出知进退、守气节的观点。
17.【答案】(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
无管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劫”“洲”“渡”“薄”“纱”“饮”。
故答案为:(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
饮无管弦)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
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
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理所应当);沁人心脾(惹人垂涎,满室生香);辗转反侧
19.B
20.D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
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
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
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
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词异境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毕业论文完成的工作
- 生态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 大三毕业论文汽车系
-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业课题
- 2025下半年重庆巫山县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1. 服务合同(范本)
- 钢琴系硕士有毕业论文吗
- 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 竞争者协议的设计与规范
- 幼儿园中班《狼来了》体育教案
- 超声新技术新项目应用与发展
- 四川省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全国新高考语文一卷评讲课件(共66张)
- 工程专项考核管理办法
- 电缆测试技术课件
- DB45∕T 1098-2024 橡胶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应急管理局应急物资储备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政协大走访活动方案
- 公路养护应急培训课件
- 个人养老金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氧化钪行业需求状况及未来趋势前景研判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