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单概念材料作审题技巧点拨_第1页
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单概念材料作审题技巧点拨_第2页
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单概念材料作审题技巧点拨_第3页
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单概念材料作审题技巧点拨_第4页
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单概念材料作审题技巧点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概念型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一、概念型作文题含义作文命题材料中有一个明显的核心概念,材料围绕这个核心概念叙事,说理。如果作文材料中,没有明显的核心概念,考生自己可以提炼出核心概念,转化成“概念型”作文题。二、解题思维流程与方法①确定核心概念。②对核心概念作判断,即得到中心论点。③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诠释核心概念,得到核心概念的构成要素。④分别对概念构成要素作分析、判断,即得到若干分论点。⑤研究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作出逻辑性的排列,组成文章结构骨架。⑥运用相似、相反思维,联想论据,丰富文章内容血肉。三、高考示例(一)(2023年北京卷)

“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请以“续航”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概念】连续航行【中心论点】在千禧年的当代,我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应当让续航为青春助力,使得我们更好地报效祖国,助国家民族的航船驶向兴盛的彼方【内涵】坚毅不移,自强不息【作用】在困境里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现实针对性】续航成为精神上引领方向的长庚星,成为青春岁月里的不懈追求续航续航,是指航船在浩瀚沧海里不断航行,持续航行,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惊涛骇浪。炎黄子孙五千年来驾驶着名为“中华”的恢宏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未来,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的续航精神。千禧年的今天,我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们更应当以续航精神为青春助力,报效祖国,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做到连续航行,不曾停息,背后是坚定不移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黄继才和妻子守孤岛三十二年,正是秉承坚守国土、寸土不让的理念,续写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光荣使命,将青春岁月奉献开山孤岛。他在孤岛贫瘠的压迫和断水断电的艰难下,无数次地想过放弃,但正是“完成组织任务”的坚定意志驱使他在守岛漫漫征程不断的续航,把青春奉献于孤岛,凭满腔忠贞和热忱守护祖国边疆。当事物的发展违逆自己初衷之时,继承先辈优良传统的续航精神可以成为动力,让我们在困境里渡过难关。夜幕里的航行并不知道彼岸身处何方,唯有困境里不断地续航,才能克服风雨,到达理想的前方。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数学生裹挟书卷和文墨,一路南下到祖国西南边陲,并在那里成立西南联大。尽管岁月艰苦,但仍有梁思成教授“盖茅房”的随和,陈岱孙教授“静坐听雨”的淡然,是他们奉献了青春力量,把文化传承延续,在民族发展波折的航道上续航,延续了中华民族教育的薪火,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深耕民族复兴的未来。曾经我们不少人沉溺在“摆烂”“划水”“毕业即失业”的困局里,迷失航向,难以续航。很多青年人茫然无措,碌碌无为,不知心之所向。这正是因为失去了坚定目标、明确的航向,忘却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失却了毅力和坚持,很多人当然就难以续航。时至今日,我们更应当坚守优良传统,牢记使命,坚持航向,继续前行。只有坚持,不断地洗礼磨炼,中华巨轮方可乘风破浪,驶向辉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坚守优秀文化、不断续写航程的历史;青春有一条光辉的航道,我们借以走向远方。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用续航的长庚星照亮前行之路,用青春的力量,续航成长,在青春岁月里的坚持不懈地追求。(二)(2022年北京卷)作文(50分)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学习今说古人云:学不可以已。百尺之木,万千根须,汲细纳微,而成梁材;傲雪寒梅,凌霜独擎,历压经摧,而欣妍开。何人不思立于高堂大厦而标威严?何人不欲占于寒荒早春而供仰瞻?故欲参天,始于吸纳;故欲傲笑,始于经寒。君子欲成其器,非发愤于学而不知其可也。古人之学,以识阴阳;今人之学,以通宇宙。阴阳之于宇宙,不知其穷奥相去几千里许。古人之思,以辨尺寸;今人之思,以衡微纳。尺寸之于微纳。不知其短长相去几千里许。故非学无以逐时,非学无以立世。学无达古,难以通今。古人援于仁、通于义、衡于法、达乎道。援仁也,无有出乎孔丘者;通义也,无有出乎孟轲者;衡法也,无有出乎韩非者;达道也,无有出乎庄周者。此四子者,孰非终生而致于学也?况于东坡、雪芹之流为文学者,孰非披阅增删、笔秃砚穿而著于名乎?古之一人之思可致天下之力而独领风骚也。今人集于讯、聚于识、通于经、立于新。集训者,无有出乎网络也;聚识者,无有出乎微机也;通经者,无有出乎金融也;立新者,无有出乎科研也。此四维者,亦孰非终生而致于学也?况于理论、思想之维为社会学者,亦孰非焚膏继晷、息微力竭而入于门乎?今之万人之思难扶一业之效而勇立潮头也。故今者为学,又异乎古人也。百川纳海而非为死海,积土成山而非为荒山。行于流动之水而推波澜,步于葱茏之丘而着烂漫。爬罗剔抉亦难为继,刮垢磨光岂其寻常?悬梁刺股固业有不精者,划粥食齑亦学有不成者,何哉?未能达故通今文理交互融会贯通也。今人亦有砺洞地心之苦志而遂其用,废拭睫霜之易举而逞其强者。固念通小学以养其身,通中学以谋其禄,通大学以济天下,通经要之学以通宇宙,兼乎自然也。然古今学之不同,而学者为学皆始于修身也。今亦有为学者,始则忘修身为立学之本、修身为一世之业,勤于沽名而逐流俗之学,疲于钓誉而为刁钻之问。然身不修、行不正,学问又焉能经民济世乎?学问又焉能养怡其性情乎?学问又焉能乐融融而一生行之者乎?故曰:学不可以已。然学始乎终乎怡情也。四、跟踪试题分析(一)单概念作文。1.作文题目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70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审题分析:(1)“预测”是核心概念。(2)中心论点中必须含有这个核心概念: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预测。(3)预测,是指预先推测。要素:预先、推测。①“预先”是在事情发生或进行之前的意思,事情还没有发生,有超前性。因此,预测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实践来检验预测的准确性。②“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有推理的意思,意为所做的思考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空穴来风。因此,预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③综上所述,特别是由于“生活充满变数”。因此,对于预测,我们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哪些能信、哪些不能信需要考生辩证地去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详写)④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我想,对于预测,绝对化的看法都是不妥当的。事实是明证。(略写)3.根据前文分析,请分析点评下文。预先与推测预测这个词,似乎耳熟能详,好像隔三岔五就能从耳边飞过一般。但预测的原意是预先推测,那是否生活中每次听到的预测都符合这个意思呢?我看未必。对“预先推测”的前两个字,不必过分深究。预先,肯定是提前,准确地说,是在明确知道答案以前。不会有人在知道答案后再来一句“我预测”,除非故弄玄虚,不然不免要贻笑大方了。那么重点就在于后两个字:推测。那么什么是推测呢?我认为,是带有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的猜测,才可谓推测。耳熟能详的预测,每天的天气预报应该是其中的典型。或许有人问,这算什么预测,这只是对已知结果的告知罢了,这话应该是基于天气预报的高度准确性。的确,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高达95%以上,因为那是基于航天卫星拍下的气象云图,由观察员进行十分精密的分析后得出的。天气预报要对一座城市的百姓负责,当然需要准确。而高精准度,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可靠的卫星云图。所以说,可靠的证据与数据也是预测成功的必要因素。另一个必要因素,我认为是预测者的经验。电视上往往能看见军事专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关系的种种预测,他们的观点有力而难以辩驳,不仅是因为他们手上材料的质量,也因为他们对各国家、各地区之间关系的精到理解。即使只是推测,他们也会根据以往的历史来判断,从而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预测不是猜测,不能空穴来风。彩票、抽奖这类毫无依凭的东西,不能称作预测,只能称作赌运气。而股票,即使运气成分极高,也有市场行情作为依据。能算得上是一种概率极低的预测。但预测终究只是预测,即便逻辑再精密,证据再可靠且充足,也会存在一定的变数。一有变故,终会有误差。天气预报很准,也有失手之时。还记得2016年某城市的天气误报,让多少人在炎炎夏日体会了一把“落汤鸡”的感觉。天气预报尚不能百分之百准确,何况别的预测呢?预测是预先推测,既然是推测,就必须有个说明。好让他人知晓。一旦预测被人奉为真理,保不准会酿成大错。

点评提示:作者首先对什么是“预测”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它是指带有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的猜测。在此基础上探讨预测成功的必要因素:有可靠的证据与数据以及预测者的经验。接着作者辨析了预测不是随便猜测,不是赌运气,完善了预测的内涵,也回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最后作者补充论点,认为预测终究只是预测,即便逻辑再严密,证据再可靠且充足,也会存在一定的变数,因此对待预测,不能奉为真理,否则可能酿成大错。总体而言,作者的观点明确,思路比较清楚,语言也比较流畅。本文存在这样几个不足,首先是题目叫“预先与推测”,而行文中对“预先”几乎未加阐释。其次是文章基本停留在阐述“预测如何成功”的层面上,若能展现思维的多面性和层进性,就更好。另外作为观点的佐证资料也比较单一,没有为观点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这一点也存在改进的空间。题目最好为论点型的。(二类文中,58分,满分70分)(二)多概念作文

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有位诗人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句话强调,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论话》有云:“已欲立两主人,己欲达而达人”,又云:“君于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请以“己与人”为题,结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己与人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己”和“人”都非常好理解。己,自己;人,他人。然而,如此简单的两个概念,却又能引申出数不清的关联。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己”与"人”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以“己”为本。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自尊、自爱。一个人的价值在于社会需求和个人奉献。尽管在评价一个人时,通常用“对别人”作为评价标准,但“对自己”也是同样不可忽略的。社会由“己”和许许多多的“人”共同构成,若是只顾人而不顾己,就是只有社会利益而没有个人需求,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残缺的。只有做到自爱,才有可能去爱他人。然后,要做到利己而不损人。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孤立存在的。在与他人日常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产生冲突。最佳的处理方法是让结果利己又利人,切忌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已。“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王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出的三尺空地不仅维护了和谐的邻里关系,还创了一段历史佳话。我的第三个观点是要推己及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己与人“各美具美,美美与共”的局面,显然是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若是仅做到“利己”,即使对他人没有一点损害,那也只不过是成为了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的结果反而是“损己”。新冠疫情全球爆发,是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一场历史大战。在这场阻击战中,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团结一心,积极为世界各国提供帮助,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这种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正是推己及人的体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个人优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人人都变得优秀,社会才能更强大,国家才能真正富强。至于舍己为人,这种精神值得歌颂,但不值得盲目学习。我的意思是路见不平绕道走,是懦夫;但也绝不能暴虎冯河,白白受损,否则就是莽夫。危难当头时,人们很难冷静思考,能使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就是英雄。比如一个小孩在路上遇到歹徒持刀行凶,就不该选择与歹徒搏斗,而应该选择撤离至安全处后报警。我相信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牺牲的人也都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决定的,他们所做的,应该是他们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以己为本,推已及人,关键时刻见义智为,如此处理已与人的关系,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美满。附:2024届安徽省名校“最后一卷”作文题(合肥六中“最后一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近年来,中国高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速度达到世界领先的每小时300—350公里。截至2023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7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70%以上,越来越快,越来越稳,越行越远。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中国速度”。材料二:2023年年末,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接连出现,造成高铁大面积晚点、降速,甚至停运,严重影响了春运。关键时刻,绿皮蒸汽火车挺身而出,牵引着一辆辆高铁迈开回家的脚步,让广大旅客能回乡过年,这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温度。请阅读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拟题:

(合肥一六八中学“最后一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即将面临前所未遇的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获取将变得更为容易。对此,有人认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已不再重要,运用知识处理问题才重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拟题:

(合肥八中“最后一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