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篇来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作的。(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材料二: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闱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模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呢?读小说是不是为了当作家呢?很少需要写文章的人还读不读书呢?这道理不是很明白吗?读书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增长见闻。对任何人来说,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只要识了字就会读,读,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读得好,更不简单。人与人之间,读的能力是大有高低之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读的能力,本身是个目的。一个人理解得好,理解得快,记得牢,说明他读的能力高。写,当然也是目的。读与写既要配合,又要分别处理,不能混为一谈,分、合之间,关系要处理好。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事物,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因然不对;把各有特点的事物不加区别,纳入一个模子里,也不行。互有关联的事物,应当结合处理,但是结合要适当,否则,不适当的“结合”会造成互相牵制,互相干扰,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读与写的关系怕也要做如是观。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如观察力的提高,思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这些都同读有联系。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方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语言训练首先是技能的训练,提高技能要靠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量,少了不行。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摘编自张志公《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B.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学习国文的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D.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B.写作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不妨把你的作品放在铁砧锤上二十次。C.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D.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4.下列论证方法中,材料一未运用的一项是()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5.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B2.D3.B4.A5.①教材是学生得到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的凭借。②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教材是不够的。③我们必须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如果我们仅凭现有的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去学习是不行的。国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错误,偷换概念,在材料第一段,原文只说“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而非“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错误,原文是“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D.“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可知,教师应先让学生设法理解、揣摩,揣摩不出的,再给予帮助,而且教师不需要将文章一篇篇讲解给学生听。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错误,原文是“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非多读不可;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说的是读书的滋味。B.说的是写作的稳,材料二中并未提及这一观点。C.说的是写作的要求。D.说的是阅读的要求。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一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B.对比论证,如在论证“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时,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C.因果论证,如材料一第一段中,因为语言和文字都需要精粹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而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粗的和浅的罢了,所以中学阶段还需要学习语言文字;再如第四段中,因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最切要。D.举例论证,如在论证“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时列举了《背影》《史记》《信陵君列传》等文章。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意味着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有其价值,但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如材料一第四段肯定了教材的价值,“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由此可知,教材是凭借,考生可以从中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写作习惯。如第五段“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这是指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因为要养成习惯,需要反复的历练,需要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最后,要提及自己的思索,如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可知,我们必须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如果我们仅凭现有的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去学习是不行的。国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节选)曹雪芹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①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②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③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蜂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断了绳,拿下他来。”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赶着命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拔矍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在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将一个大红蝙蝠取来。④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限定几个小调写作“柳絮词”后,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所作“柳絮词”各具特色。B.薛宝钗认为林黛玉、薛宝琴二人创作的“柳絮词”过于伤悲,而她创作的这首《临江仙》夸赞柳絮,众人认为不落俗套。C.“蕉丫头”“蕉下客”是探春,“潇湘妃子”是林黛玉,“枕霞”是史湘云,这些诗社里的别号来源多与居住环境有关。D.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运用动作描写,进行细节刻画,巧妙暗示了黛玉考虑细致、周到。B.②句语义紧承上文,引出下文宝玉提笔续词,单独成段,凸显李纨的重要。C.③句中的“卷”,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及柳絮的轻盈。D.④句以宝钗放风筝收束全文,与前文多处宝钗言语相呼应,形成表现张力。8.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9.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小说的语言同样如此。试从本文选三个人物,分析其所作“柳絮词”暗示了人物怎样的命运结局。【答案】6.A7.B8.①才华出众,文思别致。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

②心直口快,纯真坦率。对宝钗所写《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③孤傲旷达,命运凄苦。从《如梦令》所写柳絮形象、暮春之景可知。9.①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宝玉帮她完成后半首,暗示了兄妹二人人生就像南柯一梦。

②湘云的《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象征她的凄苦命运,“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隐喻她命运困顿、史家衰败。

③宝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暗示“好日子”即将结束,成为一场梦,贾家败落;宝琴风筝是“大红蝙蝠”,吉祥偏福之意,暗示宝琴命运独好。

④黛玉借柳絮的“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年华易逝、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暗示其凄苦的命运。

⑤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认为柳絮会随着东风,飞到云彩之上,体现了其乐观积极的性格,暗示其心想事成。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林黛玉起社填词……后,……湘云……所作……”错误,湘云所作“柳絮词”在林黛玉起社填词之前。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单独成段,凸显李纨的重要”错误,②句引出下文宝玉提笔续词,没有凸显李纨的重要,属于过度解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可知,才华出众,文思别致。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根据“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可知,心直口快,纯真坦率。对宝钗所写《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湘云出身侯门,但髫年失侍,父母双亡。在婶娘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暮春将去,飞絮狼藉之际,湘云睹物伤怀,以柳絮自况,自伤寄人篱下、象柳絮一样飘忽不定的身世,不免有几分惆怅,但对美好生活的珍重,使她的心境豁然开朗,“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表现出她留恋美好春光、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热情的生活理想。可见,她孤傲旷达,命运凄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宝玉帮她完成后半首,暗示了兄妹二人人生就像南柯一梦。“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湘云的《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象征她的凄苦命运,“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隐喻她命运困顿、史家衰败。“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宝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暗示“好日子”即将结束,成为一场梦,贾家败落;“宝琴也将一个大红蝙蝠取来”,宝琴风筝是“大红蝙蝠”,吉祥偏福之意,暗示宝琴命运独好。“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黛玉借柳絮的“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年华易逝、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暗示其凄苦的命运。“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认为柳絮会随着东风,飞到云彩之上,体现了其乐观积极的性格,暗示其心想事成。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逐而得之,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儿涕而出。成归,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慨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村中少年好事者,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上大嘉悦。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节选自《促织》)材料二: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入公门,视官长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蒙签票之严催,惟思典质,以免官刑。故中人之产立尽。(节选自蒲松龄《淄邑流弊》)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一差A出B则徊惶C无主D人欺E善讷F而呼应G不灵。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操童子业”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两句中的“操”意思不同。B.“徐”,缓慢,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中的“徐”意思相同。C.“业根,死期至矣”与“先帝创业未半”(《出师表》)两句中的“业”意思相同。D.跬步,这里指小的举动,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中的“跬步”指距离近。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名于村东大佛阁捕得的蟋蟀被儿子误伤后,虽“宛在”但看上去精气神大不如前,引得村中少年好事者“掩口而笑”。B.邑人成名读书多年,总是考不中秀才;而他进献的促织受到县令、巡抚特别是皇帝赏识后又被给予秀才功名,这一事件颇具讽刺意味。C.儿子投井自尽,让成名夫妇悲痛欲绝,“不复聊赖”;发觉儿子尚有微弱气息后,高兴地把儿子放在榻上,儿子一年多后精神复原。D.“人化促织”这一悲剧性情节产生的原因很多:作为统治者的皇帝不克制自己的喜好;作为执行者的贪官虐吏,讨好皇帝。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留待限期,以塞官责。(2)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乃赏成,献诸抚军。14.优秀的文学作品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为蒲松龄创作《促织》提供了怎样的生活基础?【答案】10.BDF11.C12.A13.(1)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不比上它。(把它)装在盆子里喂养,只等到了期限,拿它充抵官府的差事。(2)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相信。试着(拿它)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14.①材料二中官贪吏虐的事实为《促织》提供了针砭的主题。②材料二中淄邑的“流弊”为《促织》提供了现实的环境。③材料二中民不聊生的惨状为《促织》提供了情节的走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每次接到差事,这些“富户”就惊悸不安,六神无主,乡人欺负他心善木讷,而支使不动。“每一差出”,为时间状语,一般单独成句,B处断开;“徊惶无主”省略主语“富户”,“人”是下句“欺”的主语,D处断开;“欺善讷”和“呼应不灵”主语均是“人”,分别是两个动宾结构的短句,句子结构完整,F处断开。故需在BDF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从事/携带。句意:是个念书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B.正确。句意: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清风缓缓拂来,水面波澜不起。C.错误。恶业,造成恶果的言语行为等/事业、功业。句意:祸根,你的死期到了。/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D.正确。句意: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虽‘宛在’但看上去精气神大不如前,引得……”说法错误,从原文“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可以看出。成名于大佛阁后捕得蟋蟀后养在家中,儿子出于好奇偷看时,一不小心,当时就扑死了它。引得村中少年好事者“掩口而笑”的蟋蟀也并非成名儿子误伤致死的那只。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不啻”,比不上;“塞”,充抵。(2)“异”,奇特本领;“宰”,县令;“靡”,失败、败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材料二记述了当地每年向官府上报“富户”成年男子来应对官府的杂役的事情,这些“富户”“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入公门,视官长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蒙签票之严催,惟思典质,以免官刑”,他们害怕那些衙役们,接到差事惊悸不安,六神无主,遭受官府的严令催促,只想着抵押财产,以免官府的刑罚。“官长如阎罗”“衙役如狼虎”,这种官贪吏虐的事实和《促织》中媚上欺下官吏一样,都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因此材料二为《促织》提供了针砭的主题;“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在报杂徭之人时,去考察那种家庭比较宽裕的人,把这种人报上去,最后致使他们“思典质,以免官刑”“中人之产立尽”,他们抵押财产,耗尽家产来免官府的刑罚,这样的事件是相沿下来的弊端,为《促织》提供了现实的环境,《促织》中的成名作为乡官,被迫使搜寻蟋蟀;“中人之产立尽”,哪怕是中等人家的家产也很快耗尽,民不聊生的惨状为《促织》提供了情节的走向,《促织》中成名的命运也是因皇帝的一喜好而改变,被迫使搜寻蟋蟀,却因此家财耗尽。参考译文:材料一: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他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不比上它。(把它)装在盆子里喂养,只等到了期限,拿它充抵官府的差事。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经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母亲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骂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孩子哭着跑了。成名回来了,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高兴地收养了它。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相信。试着(拿它)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高兴,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皇帝更加喜欢。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材料二:我们县一共八个乡。每年(按规定)每个乡必须要上报一个成年男子,用来应对官府的杂役。如果上报那种特别贫苦的人,害怕他会直接逃亡,所以必须考察那种家庭比较宽裕的人,才把这种人报上去。这种人就被称为“富户”。类似这样的“富户”,都是乡村里占田较多、善于耕种的农夫,平日里从来不会进官府(告状打官司),看到官员就像见到阎王爷一样(害怕躲避),害怕那些衙门里(代表官府)的衙役们,就像害怕豺狼老虎一样。每次接到差事,这些“富户”就惊悸不安,六神无主,乡人欺负他心善木讷,而支使不动。又遭受官府的严令催促,只想着抵押财产,以免官府的刑罚。因此,(哪怕)中等人家的家产(也)很快耗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南乡子·初入都门①漫赋汪梦斗②西北有神州,曾倚斜阳江上楼。目断淮南山一抹③,何由?载泪东风洒汴流④。何事却狂游,直驾驴车渡白沟⑤。自古幽燕为绝塞⑥,休愁。未是穷荒⑦天尽头。【注】①都门:指北宋旧都汴京(今开封)。②汪梦斗,南宋诗人,宋亡隐居,元世祖特召赴京,他被迫北上,途经汴京时,写作此词,后不仕而还。③抹:轻微的痕迹。④汴流:即汴河。流经开封,故名。⑤白沟:河名,在河北定兴县南。旧为宋辽分界,又称“界河”。⑥幽燕:即幽州,古代为燕地,故云。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一带。绝塞:极远的边塞。⑦穷荒:极为荒远的地方。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回顾过往曾于夕阳西下时斜倚江边小楼思念中原故土的情形,为全词笼上了闲适忧伤的感情基调。B.“目断⋯⋯何由?”两句回到眼前,无疑而故问,突出淮南以至江南大地也沦落异族之手的事实,用语极其沉痛。C.“狂游”一词意蕴丰富:既有对自己决心隐居又被迫北上的不甘,又有对异族统治者迫使自己接受征召的不满。D.词人选取“都门”“神州”等特定意象和“白沟”“幽燕”等特殊地名,用心良苦,便于抒发思“古”之幽情。16.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其丰富的情感的。【答案】15.A16.①触景生情:作者回望淮南大地群山只剩轻微的一抹,不由触发起自己如眼前滔滔汴河水般的国家灭亡的无奈与悲愤之情。②化用典故:首句化用辛弃疾《水调歌头》中的成句,抒写作者往日在江南时对中原故土日夜思念、不能释怀的沉痛心情。③正话反说:作者被迫应召北上,路途迢远,历经艰辛,却故作放达,自我宽慰,将流落之苦和亡国之痛表达得委婉蕴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为全词笼上了闲适忧伤的感情基调”说法错误。根据“曾倚斜阳江上楼”“载泪东风洒汴流”等处可知,无论作者是曾经于夕阳西下时斜倚江边小楼瞩目中原故土,还是眼下回顾过往落泪哀伤已经无法抑制,都不表明其“闲适”之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能力。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分一般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此外还可从修辞、表达技巧、词语运用等角度分析。本词开篇以回忆曾经即写诗人回忆起过去与朋友们共同憩息于斜阳江畔楼阁情景,“目断淮南山一抹,何由”一句是景物描写,“目断”意味着视线的终点,而“淮南山一抹”则是对远方山川的一种描绘,这里的“抹”字有着淡淡的哀愁,似乎在询问自己与那遥远之地之间,隔了什么。遥望失去的神州,诗人“载泪东风洒汴流”,“载泪”表明诗人的哀伤已经无法抑制,而“东风洒汴流”则是对这种哀伤的外在表现,东风带走了诗人的泪水,将其融入了汴河之中,景物描写触发起自己如眼前滔滔汴河水般的国家灭亡的无奈与悲愤之情。这属于触景生情的表达方式。诗歌首句化用辛弃疾《水调歌头》中“西北有神州”一句,均是指中原故土。这属于用典的手法,写出作者往日在江南时对中原故土日夜思念、不能释怀的沉痛心情。“何事却狂游”一句,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自己决心隐居又被迫北上。“直驾驴车度白沟”则是对诗人此刻所处境况的一种描写,驴车与白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直驾”显示出一种决绝和无奈。最后两句“自古幽燕为绝塞,休愁。未是穷荒天尽头”,则是诗人对于自己所处地理环境的感慨。“自古幽燕为绝塞”中,“幽燕”指的是北方边疆地区,而“绝塞”则意味着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地方。可看出“休愁”正话反说,路途迢远,历经艰辛,却故作放达,自我宽慰,委婉蕴藉表达诗人被迫应召北上时的流落之苦和亡国之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疏证》曾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可以在暮春时节与同伴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唱着歌回家。(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都直接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前者为“____________”,后者则是“__________”。(3)杜甫《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家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灭六国者六国也④.弊在赂秦⑤.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沂、舞雩、弊、涕泗。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作为小说人,我总想把自己比喻成两种动物,一是飞在天上的鸟,二是钻在土里的穿山甲。这两种动物显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①。但于我,我既是一只鸟,也是一只穿山甲。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我这些年一步一步走过来,回头看来,确实是这样。小说是想象出来的。但这个想象要有依据,就是生活本身,没依据的想象就是②了。由此可见,对一个小说人来说,他的阅历越丰富,想象的写作资源就越丰富。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小说人,存储这些资源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很随意,记忆中的结构也许比较凌乱;有的人平时就很有条理,在他的记忆深处,各种经验和体验也存放得③。从心理学的角度,当我们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自然就会调动起记忆中以往的经验。作为小说人,我把这个接收到的信息叫“密码”。我之所以称它为“密码”,是因为它不仅难以捕捉,更难以读解,而且总是不期而至。写小说,也就是寻找这些“密码”的过程。这些“密码”往往埋藏于生活的泥土中,你得像穿山甲那样接触泥土。鸟儿飞在空中,是无法发现的。有了这些“密码”,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让小说“飞”起来,这就如同穿山甲“羽化”成鸟飞向天空的过程。据说,鸟的祖先,在当年,就是一种类似于穿山甲的动物。当它们从泥土深处钻出来,仰望天空,开始有了一种飞翔的渴望,可以想象,这时它们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然后,终于有一天,它们竟然神奇地将一身鳞片羽化,接着生出了翅膀,一跃飞上蓝天。想一想,这多像一篇小说的诞生过程。当然,就小说而言,这个“羽化”应该是飞翔的关键。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B.有些同志的报告看着很长,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D.“东方湿地之都”盐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20.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B.她的作文写得还可以。C.面试结束了,你可以走了。 D.凭你的能力可以做这件事。【答案】18.①风马牛不相及②胡思乱想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19.C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本句语境是说天上的鸟和钻在土里的穿山甲这两种动物毫不相干,可用“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本句语境是说有依据的想象是生活本身,没依据的想象的特点应是对应的不切实际,可用“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意思是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本句语境是说“有的人平时就很有条理”,他们的“经验和体验”也有条理清楚的特点,可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是指指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有条不紊”是指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讽刺否定;B.表示引用;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的称谓;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原文的“可以”是能够的意思。A.表示程度,很。B.形容词,不坏,还好;C.表示许可;D.能够。故选D。四、赏析题(15分)21.林冲去山神庙暂宿,“人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格里高尔艰难打开房门,正看见自己当年从军时的相片,“手按在剑上,微笑着,无忧无虑”。这些细节描写常常为读者津津乐道。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回忆两到三处精彩细节的大概内容细加品味,并简要分析小说中这两到三处细节描写的作用。【答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要去沽些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林冲的疏忽,这就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装在套子里的人》:“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革命风暴即将来临,而对日益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沙皇政府疯狂地镇压人民,维护统治,造成了一种阴沉郁闷的气氛,而别里科夫正是沙皇政府忠实的拥护者。这些细节描写把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细节描写一般有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深化主题、表达作者情感、增强文章可读性等作用。解答本题,要从掌握的文本内容中提取出两到三处细节描写之处,并结合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具体展开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开篇写李小二看见两个来店里的人,一人“闪将进来”,“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离开时,又“低着头”。两个“闪”字,一个“低”字,把人物鬼鬼祟祟的举动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为情节的发展布下疑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其中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